張敏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想政治課教學部,湖南 長沙 410100)
責任是維系社會的現(xiàn)實紐帶,是社會得以存在的前提條件。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是否擔當責任,事關自身成長成才,事關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習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 周年大會上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續(xù)發(fā)揚五四精神,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盵1]將五四精神融入青年大學生責任觀的培育與塑造,對于弘揚五四精神與增強大學生責任擔當,具有現(xiàn)實性和必要性。
天津師范大學魏進平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自2015 年到2020 年每年發(fā)布一份《中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調查報告》,連續(xù)6 年的調研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總體上處于較高水平,特別是2020 年,由于新冠疫情,大學生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有人參與志愿者服務活動,有人嚴格遵守居家抗疫要求,有人在網上傳播戰(zhàn)疫正能量,使得我國大學生責任感整體上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2]
為了調研關于五四精神與新時代大學生責任觀的現(xiàn)狀,筆者和課題組成員采用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原則,在超星學習通上向大學生共發(fā)放電子問卷5000 份,回收有效問卷4697 份;個別訪談近300 人,男女比例接近1:1,兼顧各年級大學生。根據(jù)上述實證調查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當前基于五四精神的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責任觀總體上符合時代要求,但在責任認知、責任行為及責任習慣等方面有著不同程度的缺失和弱化,部分大學生的責任觀培育需要高校教育者重點關注。
實證調查顯示,7 成大學生認為自己的責任感比較強,2 成認為—般,1 成表示無責任感;6 成大學生表示對責任觀內容基本了解,3 成表示不太了解,1 成表示完全不了解;近5 成大學生認為責任觀包括自我責任、家庭責任、國家責任、世界責任等四個方面,但對于每類責任的具體內容認知不太清楚;7 成大學生對于五四運動及五四精神的主要內容基本了解,但對于五四精神與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責任觀的內在契合了解甚少,高校教育者需要在這一方面加強宣傳與教育工作,積極探索基于五四精神的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責任觀培育路徑。
實證調查顯示,超過9 成大學生對自己未來的奮斗目標有規(guī)劃,其中6 成只有短期規(guī)劃,但行動力不強,2 成既有長遠的目標,又有短期目標,并計劃一步步實現(xiàn);8 成大學生認為父母供養(yǎng)我們上學很辛苦,將來要供養(yǎng)和報答他們,2 成表示養(yǎng)育子女,理所應當;當集體的活動與自己的事情發(fā)生沖突時,6 成大學生表示選擇參加集體活動,4 成大學生表示先處理自己的事情;4 成大學生表示自己曾擔任過學生干部,愿意為集體服務;關于看到老人摔倒的第一反應,7 成大學生選擇立即上前幫助,或撥打110 或120 并在現(xiàn)場等待,3 成表示不想惹上麻煩,選擇默默走開;超過9成大學生表示自己參加過的五四紀念活動包括講座、朗誦、征文競賽等。
實證調查顯示,近8 成大學生表示基本上能做到誠實守信,對于答應的事情能按時完成;在家庭責任的履行方面,由于00 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在家時只有2 成大學生經常幫父母做家務,7 成表示偶爾能做,1 成極少做;6 成大學生表示經常與父母親聊天,包括電話和面對面,4 成表示偶爾;在社會責任的履行方面,3 成大學生表示經常參加志愿服務活動,6 成偶爾參加,1 成從沒參加過;對于垃圾分類處理,3 成大學生表示平時基本上能做到垃圾分類投放,4 成表示沒有完全記住垃圾的分類,偶爾做到分類投放,其余表示無所謂,看心情;6 成大學生選擇了“經常平時瀏覽和關心國家、社會和全球熱點新聞事件”,3 成表示偶爾;近9 成大學生表示每年都參加學?;蛏鐣M織的各類五四運動紀念活動。
高校教育者需要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出發(fā),把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責任觀培育看作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將五四精神融入其中,從責任認知、責任行為、責任習慣三個維度創(chuàng)新和探索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責任觀培育的優(yōu)化路徑。
責任認知是樹立青年大學生責任觀的起點和基礎,大學生只有在對責任形成一定認知的基礎上,才有可能付諸責任行動,養(yǎng)成責任習慣。高校教育者需要利用好課堂主陣地,使五四精神成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引導大學生理解責任的內涵與本質,使其全面認識到四類責任的具體內容,即自身責任、家庭責任、社會責任、世界責任;清晰認識到責任對于大學生健康成長,家庭和諧穩(wěn)定、國家繁榮富強和世界命運與共的重要意義;將思政課堂和課程思政有效結合起來,提升大學生責任觀培育實效。
一方面,發(fā)揮思政課堂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實現(xiàn)五四精神進教材,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第三章內容為“弘揚中國精神”,五四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寫進該部分教材;其次,實現(xiàn)五四精神進課堂,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精神對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思政課教師在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第二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時,可與當代大學生深入探討五四學生對當時國家命運與民族獨立的擔當和責任,從而最終促進五四精神進學生頭腦。
另一方面,做好課堂思政的協(xié)同育人。將五四精神與專業(yè)教學有機融合,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雙贏效果。五四愛國精神與播音主持專業(yè)結合,引導學生用聲音傳承五四使命擔當,講好中國故事;五四科學精神與計算機專業(yè)結合,培養(yǎng)學生求真務實的品質,創(chuàng)新科技發(fā)展;五四進步精神與動漫專業(yè)結合,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五四原創(chuàng)動畫,弘揚紅色動漫文化;五四民主精神與英語專業(yè)結合,融會貫通中西文化,讓五四精神走向國際。
責任行為是指人們出于自主自愿選擇自己承擔責任擔當?shù)纳鐣袨?。[3]今年,網絡爆出某明星代孕棄養(yǎng)的新聞,就是典型不負責任的事件,人民網、央視新聞、共青團中央、光明日報等官媒陸續(xù)發(fā)表聲明,痛批此類行為反映了當下某些公眾人物錯亂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呼吁廣大網民樹立正確的責任觀。
毛澤東同志指出:“‘五四’以來,中國青年們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種先鋒隊的作用?!盵4]百年前,五四大學生率先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并勇敢承擔了自己的責任。從“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讀書人變成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愛國者。比如,作為五四運動學生骨干之一的北京大學高君宇同學,當時帶領愛國學生們一道火燒趙家樓,痛打賣國賊,將國家的生死存亡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以天下為己任,以此來喚醒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
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要以五四人為榜樣,自覺承擔起先鋒隊的歷史責任。據(jù)統(tǒng)計,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zhàn)斗中,“90 后”“00 后”占支援湖北武漢醫(yī)護人員人數(shù)的1/3,成為這場戰(zhàn)疫的主力軍。就讀于泰山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大學生張文軒與同學們一道組成一支“青年大學生服務隊”,成為疫情防控的志愿者,投入社區(qū)消殺、采購物資等各項工作;在肥城市儀陽街道董家南陽村,00 后返鄉(xiāng)軍校大學生董怡鑫和村委會人員一起挨家挨戶進行疫情排查,講解疫情防控知識;[5]廣東海洋大學羅浩然同學報名參加防疫志愿者活動,協(xié)助工作人員完成人員體溫測量、驗證證件、派發(fā)傳單等工作。[6]昨天,“00”后大學生被認為是“垮掉的一代”,今天,已成為新時代的脊梁、民族的希望,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擔當?shù)囊淮薄P聲r代青年大學生要繼續(xù)擔當先鋒隊的重任,不斷以青年之力影響全體國人,讓五四精神成為全社會共同的精神動力,最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責任習慣,是指人們在長期的責任認知和責任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穩(wěn)定行為傾向和慣常行為習慣的綜合。毛澤東同志說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7]這句話也說明了,一個人對一件事或一個人負責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一個負責任的人。“凡事皆宜有恒?!盵8]新時代青年大學生需要養(yǎng)成責任習慣,才能做一個真正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當今社會價值觀多元,加之大學生正處于思想觀念形成的關鍵期,具有較大的不穩(wěn)定性,因此,大學生責任觀教育不可能一勞永逸,具有艱巨性和長期性,要求全社會上下同心協(xié)力,形成一股合力,構建長效責任觀育人機制。需要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相互補充、環(huán)環(huán)相扣,共同構成大學生責任觀培育的立體化育人體系,將五四精神融入其中,達到成風化人、潤物無聲的效果。
黨和國家、社會各界可充分利用融媒體技術,有效運用網絡載體,加強五四精神的正面宣傳,創(chuàng)作五四愛國文藝作品,宣傳五四愛國英雄人物,發(fā)出好聲音,傳遞正能量,讓五四愛國精神成為大學生責任觀的內核,讓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成為大學生的責任習慣。
“身教勝過言傳”,父母要做好大學生的榜樣,成為新時代優(yōu)秀家長,發(fā)揚五四精神和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引導大學生自覺承擔家庭責任,樹立良好家風,培養(yǎng)服務社會、貢獻國家的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高校可通過開展五四專題講座、五四朗誦競賽、五四征文評比、五四參觀展覽、暑期“三下鄉(xiāng)”、青年志愿者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各類活動,推動大學生對五四精神的傳承和社會責任的認同;在課程設置中加強五四精神和責任觀教育的教學內容;優(yōu)化大學生評價體系,在各項評優(yōu)評獎中加大對于責任行為和責任習慣的考核權重,引導大學生對于自身責任觀的形塑。
我國自古就十分重視自我教育,一直倡導的“慎獨”、“內省”,便是自我發(fā)展的有效途徑。馬克思強調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所以,無論是社會、家庭和學校的責任觀教育,最終都要通過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才能得以實現(xiàn)。大學生通過自行選擇觀看五四愛國電影,自覺以五四人為榜樣,自發(fā)參與五四紀念活動等,將五四精神內化成自身的責任意識,外化為自我的責任行為,最終在實踐中自覺自愿地認識并擔負起自身責任、家庭責任、社會責任、世界責任,養(yǎng)成責任習慣,成為有責任心、有擔當力的新時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