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聰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山東 青島 266073)
在中央、省、市、縣電視臺,時政視頻新聞一直都是核心欄目的第一板塊。即便是,在傳統(tǒng)電視媒體受到短視頻嚴重沖擊的今天,其對收視率的貢獻依舊非常巨大。出于對政治、受眾等多方面的負責態(tài)度,各級廣電媒體都把自身最強大的力量集中在時政視頻采編和播出環(huán)節(jié)。面對長期高強度管理,時政視頻新聞往往會出現(xiàn)墨守成規(guī)、無過便是功的從業(yè)思路。久而久之,時政視頻的新聞屬性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弱化,這使時政視頻新聞的發(fā)展受到了影響。尤其會議報道,千篇一律的文稿,千篇一律的鏡頭組合讓電視觀眾既想看又厭煩。
2014 年以來,國內移動端上網人數(shù)首次超過PC 端。這標志著,中國正式進人了移動互聯(lián)時代。近年來,隨著4G、5G 技術的成熟、推廣,視頻新聞漸漸取代了以文字內容為主的“今日頭條”成為新聞傳媒領域的佼佼者。目前,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APP 已經成為互聯(lián)網領域最炙手可熱的投資熱點。
面對此種窘境,傳統(tǒng)媒體也紛紛跟進。中央電視臺不僅斥巨資打早了“央視網”并且開通了抖音號,專門拿出標桿類節(jié)目《新聞聯(lián)播》《共同關注》等節(jié)日,將核心內容剪輯成為適合于短視頻播發(fā)的30 秒-60 秒節(jié)目。這些經過二次加工的時政節(jié)目有許多共同的特點,例如原新聞中的導語部分較多,同期聲部分次之,正文部分最少;主任的出境比例要高于其它部分,受到景別制約的因素,主持人的景別相對容易剪輯,容易二次加工;國際新聞、重大時政活動等傳統(tǒng)媒體占據(jù)明顯優(yōu)勢的板塊依舊是點贊、關注度最高的部分。因其與傳統(tǒng)電視新聞線性傳播的的巨大差異,以及言簡意賅的呈現(xiàn)形式,這部分抖音號一經推出就圈粉無數(shù),在主流短視頻APP 上產生了極大影響。目前,這部分抖音賬號每條新聞的播發(fā)都可能引來數(shù)以百萬次的點贊。
(一)說新聞真的更接地氣了
短視頻APP 的興起得益于5G 技術的發(fā)展,而大量APP 平臺的出現(xiàn)繁榮自是對公民個人表達權尊重的一門非常深奧的技術哲學。它徹底改變了近百年來“一對多”單向傳播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每個人都是記者,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媒體,這種看似平等、自由的傳播方式給輿情控制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更對主流媒體的能力提出了強大的挑戰(zhàn)。目前,時政新聞節(jié)目走下神壇,主動對接APP平臺也是不得已必須尊重、運用這個規(guī)律的決策,畢竟只有順勢而為,才重拾觀眾的信任。
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到底該堅持哪個?這是近幾年來,我們討論最為深刻的話題。傳統(tǒng)媒體既然要對接新媒體,就必須尊重其傳播規(guī)律。目前,我們可以非常欣喜的看到,傳統(tǒng)媒體接地氣的語言表達方式,已經開始在主流價值觀節(jié)目上進行了大量運用。例如,在前段時間豬肉價格大幅上漲的節(jié)目中,主持人就非常輕松的引用了“二師兄”這一網絡流行語來代替豬肉,有了這種輕松且略帶幽默的表達方式,觀眾對習慣于正襟危坐時政新聞主持人有了全新的認識。這樣保證了節(jié)目質量,也更加拉進了年輕人與媒體的距離,讓一些非常嚴肅的時政新聞增添了不少煙火氣。很顯然,只要觀眾接收了這個媒體,那他傳遞的內容也就更容易接受了。
(二)聲畫語言靈活運用的問題仍待解決
視聽語言被廣泛地視作具有特定規(guī)則的符號表意系統(tǒng),它是包括了鏡頭的拍攝、鏡頭的組接和聲畫的組合等在內的一整套形式,視聽作品對信息、情緒和意義的傳播.由其承載、表征或創(chuàng)造出來。不容忽視的是,不論是傳統(tǒng)的電視媒介還是短視頻APP 都需要很好的掌握聲音、畫面兩種語言。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目前主流媒體的抖音APP 賬號都是簡單的搬運傳統(tǒng)媒體的視頻文件,最多的后期加工也就是把一塊蘿卜切成更小一點的蘿卜丁。這種簡單的搬運,并不會對傳統(tǒng)媒體自身產生什么負面影響,但是,作為新媒體的觀眾,尤其是100%新媒體的觀眾來說,他們對于時政新聞的認識和理解都是片面的。例如,某領導針對一項工作展開調研,調研的內容往往圍繞一個主題,展開非常深入的問題剖析并且得出結論。但是,這類主題在新媒體上呈現(xiàn)起來非常困難。首先是鏡頭方面的問題,如果采用傳統(tǒng)媒體的4:3 格式,那APP 平臺上呈現(xiàn)的新聞內容需要浪費掉一多半的屏幕,視覺效果很差;如果采用新媒體管用的豎屏視頻,需要對原有視頻進行大幅度裁剪。裁剪后的視頻,往往是主要領導和個別特寫,哪些人分管這項工作無從得知,哪些環(huán)境因素影響了這個問題也無從得知。這是非常明顯的斷章取義問題,無法充分地展示時政新聞特有的內涵。
面對問題,我們不得不說再好的嫁接也無法實現(xiàn)完美的重塑。面對新媒體,我們確實要想方設法建立一支新媒體的拍客隊伍。他的來源應該范圍更廣泛,更熟悉新媒體的表現(xiàn)形式,也許視頻攝像的教科書都要重新編寫。作為傳統(tǒng)媒體的電視臺要敞開胸懷,多一些鼓勵方法,為短視頻平臺蓄積人才力量。
結合多年從事電視新聞制作的經驗,以及對于新媒體的熱愛和關注,我簡單總結了一部分短視頻攝制的關鍵點:
(一)拍攝是種子,短視頻記者需要深入現(xiàn)場,主動尋找焦點,盡量多拍成組鏡頭,用視覺沖擊力更強的特寫鏡頭突出主題,并且適當組合全景鏡頭。
(二)配音是鋤頭,節(jié)目中的文字要簡單明了,不能喧賓奪主,適當時蜻蜓點水一下就好。
(三)鏡頭是肥料,短視頻可以沒有配音,沒有配樂,但是必須有完美的畫面,為此我們要盡量配備攝像功能強大的手機或者移動拍攝設備。后期制作中,可以適當添加動圖、圖表,讓所表達的時政內容更加清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像肥料一樣滋養(yǎng)整個視頻新聞節(jié)目。
(四)情緒是農藥,在剪輯過程中,必須樹立觀眾視角,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思考換面的組合,完成觀眾想要了解的鏡頭順序。現(xiàn)場聲使用方面,要達到“聲臨其境”的水平,畢竟傳播的時效性是新媒體的核心優(yōu)勢,只要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才能吸引更多觀眾注意你的平臺。
(五)運營是錢袋子,短視頻需要制作精良,更要推廣助力。例如,每晚19:00-21:00 是手機用戶的上網高峰,如果在這個時候推送你的消息,收視效果會更好。
如何讓廣告客戶和觀眾更加青睞?其中有兩個點需要注意。首先“用講故事的方式傳遞中國聲音?!逼浯问墙⒘她嫶蠖行虻呐目拖到y(tǒng)。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發(fā)展短視頻,要建立龐大而有序的拍客系統(tǒng)是存在一定難度的,因為地方臺立足的面比較窄。但地方臺做短視頻也有其優(yōu)勢,那就是立足于當?shù)兀哂匈N近性。
首先,在一分多鐘的視頻中,將畫面、聲音、文字結合起來,塑造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個故事重點在于展現(xiàn)關鍵細節(jié)。當然,這中間有一個誤區(qū),由于傳統(tǒng)電視臺的媒體人擅長于視頻畫面的拍攝,習慣于注重畫面的宏觀性和美感,這本身值得提倡,但要注意,如果在短視頻中過于強調畫面宏觀的美感,而忽略了關鍵細節(jié),短視頻就會成為無本之末、無源之水,喪失生命力。
第二,在時長上,短視頻的時長一般不超過兩分鐘,才符合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人們的收視習慣。但這沒有一定之規(guī),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大多數(shù)情況下,短而精是首選?!遁敢曨l》剛開辦的時候,一期節(jié)目經常有三分多鐘。原因是原始素材動輒有一個多小時,按照傳統(tǒng)媒體人做時政新聞的思路重要領導的畫面、關鍵同期聲等,什么都不能去掉,修修剪剪還是少不了三分鐘,這樣一來,傳播效果往往不佳。這就需要傳統(tǒng)媒體人解放思想,站在慢眾的角度思考問題,將話題集中在一個有關注度的點上。當然,這對于時政新聞的采訪過程而言,真的需要看運氣。
第三,我們確實要想方設法建立自己的拍客隊伍。這支隊伍的來源應該范圍廣泛,覆蓋各個地域各個行業(yè)各個領域。發(fā)動大家將手機用起來,隨時記錄精彩瞬間。而電視臺也應該敞開胸懷,多一些鼓勵機制,為短視頻的拍攝蓄積一個能量池。
時政新聞需要三級審核,這無疑影響了時效性。但是,時政新聞的移動或線性都不能脫離監(jiān)管。讓我們無法忘記的是《今日頭條》等號碼都曾經經歷過被叫停的事件,這從側面反映出,國家對新聞平臺的監(jiān)管是從未放松過的。以此為基礎,APP平臺編輯人員需要提升自己的學習意識,認真學習黨的歷次代表大會精神,真正做到呈現(xiàn)“細節(jié)中國”。
綜上所述,時政新聞在短視頻平臺的發(fā)展機會很大,但從業(yè)人員的素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如何在全新的舞臺上跳出迷人的舞步,實現(xiàn)關注度和創(chuàng)收的比翼雙飛,需要學術、從業(yè)等多個領域的共同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