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王 磊,汪 杰,梁 晨,聶法健
(1.長江大學 石油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430100;2.中石化勝利工程公司 難動用項目部,山東 東營 257000;3.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公司 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天津 300280)
如何經(jīng)濟高效地開發(fā)裂縫性致密油藏是目前學者們關注的熱點和難點[1-6]。滲吸采油是裂縫性致密油藏開發(fā)的重要手段[7-15],具備降低界面張力、改善潤濕性的滲吸液通過人工和天然裂縫與基質廣泛接觸,作為潤濕相流體在毛管力作用下自發(fā)地被吸入基質,置換出非潤濕相流體(原油),從而使得原油通過裂縫通道返排至井底。目前,學者們主要通過常溫常壓或高溫高壓下的靜態(tài)滲吸實驗研究滲吸驅油的機理、效果影響因素及表面活性劑性能對滲吸的影響等[16-21]。但未見針對裂縫性致密油藏開展的高溫高壓動態(tài)吞吐滲吸實驗的相關報道。
涇河長8油藏儲層致密,裂縫發(fā)育,衰竭開發(fā)遞減快,注水易無效水竄,尚未有補充能量及有效的開發(fā)方式。為深入研究涇河油藏巖心滲吸能力,明確高溫高壓下滲吸吞吐采油規(guī)律,對自研的納米滲吸劑進行基本物性測試,選取實驗區(qū)塊地層巖心,模擬地層條件,開展了衰竭采油、地層水吞吐采油及滲吸劑吞吐采油3組對照實驗,進一步明確了滲吸吞吐采油規(guī)律及可行性,為涇河油藏等裂縫性致密油藏滲吸采油提供技術支撐。
1.1.1 實驗流體
實驗所用滲吸劑為長江大學研發(fā)的HI30型納米滲吸劑,主要為陰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和納米二氧化硅顆粒;油樣為涇河油田脫水脫氣原油,地面條件下密度為0.837 g/cm3,黏度為7.673 mPa·s,含蠟量15.32%,屬輕質常規(guī)原油;水樣根據(jù)地層水性質配置,總礦化度為50 000 mg/L,水型為CaCl2。
1.1.2 巖心特征及造縫處理
針對涇河長8油藏儲層低孔特低滲、裂縫發(fā)育的特點,應用地層巖心開展人工切割造縫處理[22],根據(jù)流動相似準則及油藏裂縫原始潤濕性、孔滲條件確定環(huán)氧樹脂與石英砂比例并進行填充,確保人工裂縫與地層天然裂縫的物性具有高度相似性。人工裂縫長度4.5 cm(未貫穿巖心),裂縫寬度為0.15 cm(填充石英砂),其尺寸介于壓裂裂縫與天然裂縫之間,滲透率為約60×10-3μm2,巖心物性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巖心物性參數(shù)
1.2.1 滲吸劑靜態(tài)性能評價實驗
利用納米粒度分析儀、界面張力儀、接觸角測量儀對納米滲吸劑開展靜態(tài)評價實驗,實驗步驟如下:
(1)納米滲吸劑合成及粒徑測試。通過微乳液法合成納米滲吸劑,配制質量分數(shù)0.30%的納米滲吸劑溶液,并采用馬爾文激光納米粒度分析儀測定納米滲吸劑粒徑。
(2)界面張力測試。利用Texas-500C 型界面張力儀采用“旋滴法”測定不同質量分數(shù)納米滲吸劑油水界面張力,溫度為55 ℃。
(3)潤濕角測試。將巖心切片在不同質量分數(shù)納米滲吸劑溶液中浸泡24 h,通過克呂士接觸角測量儀采用“躺滴法”測量油滴在巖心切片表面的接觸角。
1.2.2 滲吸動態(tài)吞吐實驗
針對巖心致密且存在裂縫,飽和原油及制造束縛水時流體難以進入致密巖心等問題,實驗采取注入端20 MPa高壓持續(xù)飽和,飽和水及飽和原油分別耗時2 d、7 d,并靜置老化3 d確保巖心油水分布符合油藏特征。為保證巖心內(nèi)部滲流狀態(tài)穩(wěn)定、實驗結果精確,產(chǎn)液過程中采用小壓降、逐級穩(wěn)步降壓產(chǎn)液的方法,每組實驗降壓產(chǎn)液時間大于1 d。3組實驗耗時達52 d,具體實驗步驟如下:
(1)巖心制備。儲層巖心經(jīng)人工造縫充填后烘干,測量孔隙度、滲透率。
(2)制造束縛水及老化。將巖心抽真空后在55 ℃條件下飽和地層水,以0.01 mL/min的速度飽和原油并制造束縛水(注入原油PV數(shù)不低于5 PV),計算含油飽和度,在此溫度下靜置老化3 d。
(3)注入模擬地層水及滲吸劑。以0.05 mL/min的速度分別向2#、3#巖心注入模擬地層水0.30 mL、納米滲吸劑0.28 mL(質量分數(shù)為0.25%),停止注入時巖心夾持器內(nèi)部壓力為22 MPa,關閉進口端閥門繼續(xù)靜置3 d。
(4)產(chǎn)液。打開進口端閥門以較慢的壓降速度進行衰竭采油,直至不產(chǎn)液為止,記錄產(chǎn)液過程壓力、產(chǎn)油量、產(chǎn)水量等相關數(shù)據(jù)。
實驗流程圖及裝置見圖1。
圖1 滲吸吞吐實驗裝置及流程
圖2為納米滲吸劑粒徑測試結果,其中橫坐標為顆粒尺寸的對數(shù),縱坐標為體積占比。根據(jù)結果可知,納米滲吸劑粒徑主要集中在16 nm左右,與儲層微納米級孔喉匹配較好,確保可以通過滲吸作用進入致密巖心孔喉中,從而吸附在巖心內(nèi)表面改善其潤濕性,且納米二氧化硅滲吸劑與模擬地層水配伍性良好,無沉淀現(xiàn)象。
圖2 納米滲吸劑粒徑測試結果
納米滲吸劑界面張力評價結果如圖3所示,隨著納米滲吸劑質量分數(shù)增加,油水界面張力值逐漸減??;納米滲吸劑質量分數(shù)為0時,油水界面張力值為22.27 mN/m,隨著納米滲吸劑質量分數(shù)的增加,界面張力值快速下降,達到0.25%時,界面張力為0.45 mN/m,質量分數(shù)為0.30%時油水界面張力降低至10-2mN/m級,為0.06 mN/m;隨著納米滲吸劑質量分數(shù)進一步增加,油水界面張力值降低幅度較小。
圖3 油水界面張力與納米滲吸劑質量分數(shù)關系
圖4為巖心切片在不同質量分數(shù)納米滲吸劑溶液中浸泡24 h后潤濕角測試結果及接觸角測量實圖。納米滲吸劑處理前,浸泡在鹽水中巖心表面油滴接觸角為53.25°;在質量分數(shù)為0.30%的納米滲吸劑溶液中浸泡24 h后,巖心表面接觸角增大至142.5°,之后接觸角隨納米滲吸劑質量分數(shù)增加,增加幅度較小。
圖4 靜態(tài)接觸角與納米滲吸劑質量分數(shù)關系
與傳統(tǒng)洗油用表活劑追求低界面張力不同,界面張力對滲吸效果的影響存在拐點,適當降低界面張力可有效提高洗油效率,降低流動阻力,但界面張力小于10-2mN/m后,毛管力減小,導致滲吸動力不足,影響滲吸效果。綜合考慮界面張力與接觸角測試結果,優(yōu)選滲吸劑質量分數(shù)采用0.25%,界面張力值為0.45 mN/m,潤濕角改善為120°。
圖5為1#巖心模擬天然能量衰減開發(fā)實驗結果,從圖5可知,隨著巖心壓力的降低原油采收率逐漸增加,曲線斜率變大,單位壓降下原油產(chǎn)出量增加,最終采收率為15.68%。與實際油藏開發(fā)相比,本實驗有兩點差異,一方面由于實驗巖心孤立存在,壓力下降時沒有臨近巖心流體支持,只能依靠巖心本身孔隙主導原油產(chǎn)出,因此壓力下降到較大幅度時原油產(chǎn)出才能完成;另一方面,整個實驗過程無水產(chǎn)出,原因在于巖心飽和原油時可流動水已經(jīng)被飽和油驅出,制造的束縛水在致密巖心中不參與流動,這與實際油藏中具有一定的游離地層水有所不同。
圖5 衰竭實驗采收率變化曲線
圖6為2#巖心模擬地層水滲吸吞吐采油實驗結果,從生產(chǎn)特征上可以劃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純水采出階段,壓力降至3 MPa前,只產(chǎn)水不產(chǎn)油,綜合含水率為100%。壓力降至3 MPa后含水初步下降,隨著壓力的降低產(chǎn)油量逐步增加,實驗結束時綜合含水率為41.60%,最終采收率為24.06%。
圖6 地層水滲吸吞吐含水率及采收率變化曲線
圖7為3#巖心滲吸劑吞吐采油實驗結果,與注水吞吐一樣,從產(chǎn)液特征上可以劃分兩個階段,但含水下降時間大幅提前,下降幅度大幅增加。壓力降至15 MPa前,含水率均為100%。壓力降至15 MPa后開始產(chǎn)油,隨著壓力的降低產(chǎn)液中含油量逐步增加,含水快速下降,實驗結束時綜合含水率為25.02%,采收率達36.95%。
圖7 滲吸劑吞吐采油含水率及采收率變化曲線
對比3組實驗結果,地層水、滲吸劑吞吐產(chǎn)出端見油時壓力分別為3 MPa、15 MPa,綜合含水率此時也開始下降,最終兩組實驗的綜合含水率分別為41.60%、25.02%,采收率分別達24.06%、36.95%。滲吸劑吞吐具有見油早、含水下降快及采收率高的特點。驗證了滲吸劑吞吐可以適當降低油水界面張力,將巖石潤濕性改善為更偏向水濕,巖心在毛管力作用下發(fā)生了普遍的滲吸置換作用,使得巖心中可以流動的原油量增加。同時,界面張力的下降也降低了油滴運移的阻力,變形通過喉道能力得到增強,也是有益的因素。
在裂縫性致密油藏中,注入水在裂縫中竄流,與基質之間無法形成足夠的壓差,基質中的原油很難通過滲流的方式提高采收率。滲吸采油通過潤濕反轉置換原油,可以在小壓差情況下大幅提高基質的采收率,是裂縫性致密油藏開發(fā)的有效手段。
(1)通過微乳液法合成陰非離子納米滲吸劑的粒徑為16 nm,在致密巖心中具有較好的注入性。優(yōu)選滲吸劑質量分數(shù)為0.25%,此時界面張力為0.45 mN/m,潤濕改性效果也較好,接觸角從53.25°增大至120°,巖心從油濕改性為水濕。
(2)3組實驗中衰竭采油效果最差,采收率為15.68%;注水吞吐有滲吸的作用,但采收率提高幅度較小,較衰竭采油提高8.4%;滲吸劑吞吐采油持續(xù)時間最長,提高采收率幅度也最高,較衰竭采油提高21.30%,較地層水吞吐提高12.89%;吞吐采油實驗在壓降較小時仍有部分油產(chǎn)出。
(3)滲吸劑吞吐見油時的壓力15 MPa遠大于地層水吞吐見油時的壓力3 MPa。通過降低界面張力、改善巖石潤濕性有效降低了吞吐采油的啟動壓力。此外滲吸劑吞吐結束時的含水率25.01%也遠小于地層水吞吐實驗的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