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蘭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咀頭小學,甘肅 和政 731200)
在小學階段進行心理教育能夠為學生未來的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打好基礎,做好對德育工作的有效補充,使其在成長過程中觀念和性格得到正確引導。首先從教育方法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對德育教育是良好的補充,因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針對個人,以心理干預和個人談話為主要教育方法,而德育教育則多是面對集體,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多傾向以全體學生為教育對象,采取案例教育法、正面示范法、情感陶冶法等去教育,難以照顧到每一位小學生的狀態(tài)。其次從教育手段來看,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說服、激勵、批評、鍛煉等傳統(tǒng)教育手段,而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上述教育手段外,還包括心理咨詢、角色扮演、心理劇、辯論、測評、反思等,極大程度能夠?qū)Φ掠逃ぷ餍纬裳a充。
小學生對于德育教育內(nèi)容的接受并非是一個簡單的、機械的接收過程,而是在情感和情緒雙重驅(qū)使下漸進的接收過程,從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來看,德育教育是要幫助小學生形成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1],但是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對其個體知、情、意、行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較為忽略,從大而空且不合實際的角度來對小學生進行說教,從而也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較好填補過程培養(yǎng)的空白,從情感的角度為德育教育的良好完成提供強大的驅(qū)動力。相關研究表明,積極的、證明的心理情緒有助于增強人的活力,提高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而也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道德情感,并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啟蒙黃金時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后續(xù)生活和學習中是否能夠以健全的心理狀態(tài)繼續(xù)成長。在小學階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一方面防治出現(xiàn)過高和過低的自我評價,即未來可能導致的自負和自卑等心理缺陷,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正確面對自身的優(yōu)勢或缺陷,不至于產(chǎn)生自我迷戀或者自我排斥等不良心理現(xiàn)象,而這些都不利于學生正確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還可以幫助小學生培養(yǎng)良好個性品質(zhì)如自制力、與人為善、謙虛、持之以恒,并以積極的心態(tài)來維護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并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如要從源頭培養(yǎng)小學生的良好品質(zhì)和道德情操,就必須從小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感入手,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開展后續(xù)德育工作的前提,因此小學德育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應當是“奠基者”、“促進者”和“塑造者”,當時當前德育工作中,卻存在部分學校或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的情況,在開展德育工作時,無視心理健康教育對個人心理狀態(tài)、能力、性格和意志的培養(yǎng)促進作用,僅僅以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開展德育工作,而這是遠遠不夠的。深究其原因,這是由于這部分教育工作者割裂看待了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聯(lián)系[2],認為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不同的工作內(nèi)容,實際上,小學階段的德育工作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的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德育工作開展效果的良好與否,一方面在于學校是否配備足夠的專業(yè)師資力量,另一方面在于相關教師在開展工作時是否最最佳狀態(tài)進行情感投入。如今現(xiàn)實告訴我們,大部分學校在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jié)合領域做得遠遠還不夠。大多數(shù)學校未配備專門的心理咨詢室,也未搭配以專業(yè)的師資開展工作,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教師多由班主任或任課教師兼任。缺乏專業(yè)知識和人文關懷精神的德育工作緊緊關注知識的傳授,整體的教學實施過程較為蒼白和機械,也難以引起小學生的共鳴,喪失了它本來的魅力,降低了小學生學習德育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反而會引起厭學、枯燥、害怕等其他不良情緒,使得德育工作的開展與初衷相悖。
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傳統(tǒng)的學科教育,在開展教育時教師應當以實踐和體驗教育為主,只有這樣才可以打造鮮活生動的德育課堂,較好地完成德育工作。但是目前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工作開展中,并沒有較好地豐富和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沒有開展生動的教學實踐,而是多采取理論的空洞說教來開展德育工作和心理教育工作,這類現(xiàn)象一方面會影響小學生對于德育教育的認知,會認為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傳統(tǒng)的灌輸教育并沒有任何不同,進而對后續(xù)工作開展形成抵觸甚至是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也沒有發(fā)揮心理健康在整體德育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充分挖掘小學生的主觀能洞悉,并將之轉(zhuǎn)化為自覺的、積極的社會道德行為。
學生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家庭教育的作用,應當說家庭教育在解決小學生心理問題方面甚至比學校教育的效果要更好。目前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還存在對家庭教育部分不夠重視的情況,具體體現(xiàn)為學校和家長之間一是缺乏平等、快捷、良好的溝通平臺,學校和家長之間溝通的程度不足。二是部分家庭存在溺愛或是關愛不到位的情況,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會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進造成阻礙,同時也會讓學生養(yǎng)成諸多不良習慣。這就要求學校和家長通力合作,共享教育情況和理念,共同打造適宜小學生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保障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提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教育后續(xù)開展的基石,需要學校從兩個層次做起:學校層面上,需要校領導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其擺在和學科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把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情況列入考核指標,建立健全兩項工作的考核指標體系,提升全校對于小學生德育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教師層面上,也應當貫徹“教育育人”的理念,即教書,更要育人,一是要重視班級文化建設,以身作則,打造良好的班級風氣,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鋪下良好的土壤,二是要德育課堂和實踐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針對當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加入可以幫助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內(nèi)容,以達到塑造小學生健全的人格的目的[3]。
如今,負責小學德育教育工作開展的校內(nèi)部門或是政教處,或是學生處,上述部門的具體工作一般較為復雜,除了負責學生的德育工作之外,還一般兼職學校的諸多管理工作,因此加強小學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首先要從組織機構(gòu)上建立專門負責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整合的學校部門,并配備些許心理咨詢室。其次,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批具備專業(yè)心理知識或是具備心理咨詢師執(zhí)業(yè)資格的教師,只有教師的專業(yè)水平上去了,才會在德育工作中運用專業(yè)的心理教育手段來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從而促進德育教育的效果。最后,學習還應當投入一定資源去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實現(xiàn)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無縫銜接,只有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實現(xiàn)了良性互動,將德育工作的開展才會有的放矢。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小學教師應當充分尊重當前小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摒棄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以豐富的教學方法來開展工作,首先教師可以從改善課程入手,講堂、團體合作等形式融入課堂的教學中,結(jié)合當前小學生容易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如考試心理、學習心理、家庭問題等,開展系統(tǒng)性、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幫助小學生消除可能出現(xiàn)的厭學情緒等負面情緒。其次,在課堂外的實踐活動方面,教師和學??梢砸孕睦韽V播、心理板報、心理劇團等形式來鼓勵小學生參與其中,緩解可能出現(xiàn)的各類心理問題,通過多種方式來獲取心理咨詢和心理知識,幫助學生消除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糾正已有的不健康行為,調(diào)節(jié)潛在的心理障礙,可以有效幫助小學生認識正確的道德行為,從而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
小學生心理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的作用不言而喻,父母的處事方式、文化水平高低以及家庭的氛圍良好與否都能對小學生心理的成長造成深遠影響。因此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一是要借助現(xiàn)代化信息手段搭建供家長和學校溝通交流的平臺,保證家長和學校能夠及時共享學生的發(fā)展狀態(tài)[4]。二是要重點關注家長的心理輔導,學??梢砸环矫孢m時對家長進行心理輔導,端正家長的教育理念,指導家庭完成環(huán)境建設,建立積極健康的家庭文化氣氛,建立和諧的家庭人際關系,以配合學校更好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還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而非強迫,只有樹立了正面的父母形象,孩子的情感和行為才能在正確的道路上發(fā)展。
教書育人,育人為先,在孩子成長啟蒙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將足夠的精力放在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上,并以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前提,正確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豐富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質(zhì)和水平,發(fā)揮家庭教育應有的作用和力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xiàn)未來更好的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