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靜
(洛陽師范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前言: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十分重視音樂教育,古代對男子要求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便將音樂放在了僅次于禮節(jié)之后的位置,足見古人對于音樂素養(yǎng)的重視。近些年來,伴隨著黨中央提出將素質教育的春風吹進各層級教育中去的呼喚,基層教育工作者也越來越重視音樂教育,與此同時,音樂教學的革新也在一步步刷新著人們的認知。盡管如此,我國目前在高校階段的音樂教育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具體到高校的鋼琴演奏教學中,從教學模式到教學方式都是較為落后的,不能適應學生個性化成長的發(fā)展目標。另一方面,隨著我們國民經濟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選擇讓自己的子女從小進行一項或者幾項的特長培養(yǎng),而鋼琴學習又是其中的熱門選擇。因此,各級教育部門和高校一線的教師都應該重視音樂學科的培養(yǎng),積極發(fā)現并解決教學活動中的問題,更好地為學生個性化成長鋪平道路
鋼琴教育作為一門實際應用為主的音樂課程,對于教師的實際演奏能力要求較高,因而教師需要具有一定水平的音樂演奏能力,而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另一方面,目前各個高校使用的鋼琴教材不統(tǒng)一,一個學校一套教材的現象比比皆是,這就導致了鋼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將自身的理論體系和實際的教學充分結合在一起,學生們在學習的時候也需要一段較長的適應期。與此同時,因為鋼琴體積大,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演奏的機會,因而學生盡管學習了一段時間的鋼琴,但是他們實際演奏的機會并不多。有很多學生也只有在學校的琴房中才有機會接觸到鋼琴,課后完全沒有機會進行練習,這就會給學生鋼琴水平的提升帶來一定的障礙,導致他們缺乏信心,進一步對鋼琴學習產生抵觸心理。這些原因都或多或少地出現在教學環(huán)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阻礙了素質教育在音樂教學中的推進。
目前國內大多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底下聽,全程填鴨式地灌輸,難以真正培養(yǎng)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相反只會讓他們覺得聽課只是為了完成自己學生的任務,而不是發(fā)自內心的熱愛。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的引導和教學方式起到著巨大的作用,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往往能帶動學生情緒,讓他們真正融入到音樂中去,充分感受著音樂的魅力。但是這些教師也是屈指可數的,對于如此龐大的音樂學系群體是無濟于事的,真正能夠讓大多數學生能夠更好地享受音樂,熱愛音樂還需要從制度和方式上進行改革,讓引導學生更好融入音樂中去不再是極個別優(yōu)秀教師才能做到的事情,降低這種引導的難度,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推動音樂教育體系的改革,讓素質教育在新時代取得更多的成果。
隨著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鋼琴的學習,目前大多數高校都將鋼琴教學作為音樂專業(yè)的必修科目,但是他們普遍都缺乏一個較為合理和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在這些學校的教學大綱中,莫扎特、貝多芬等世界著名音樂家隨處可見,他們也大多將這些音樂作品的學習作為了教學重點。但是我國鋼琴教育起步較晚,很多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難以達到教學要求,因而盲目地讓學生學習這些高深的音樂理論和音樂作品只會讓他們出現兩極分化的局面,天賦較高者學習更加投入,天賦較低者徹底喪失信心。這種缺乏階段式教學的方式在音樂教學中收效甚微,及時轉變這種教學理念,各級教育工作者從學生主體出發(fā),制定出適合學生階段式學習的教學大綱,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相應的教學安排才是明智之舉。
與傳統(tǒng)的文化課的課堂不同,音樂專業(yè)的鋼琴課程教學不能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甚至可能不會進行統(tǒng)一的教學。因為每個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不同,天賦和領悟能力也因人而異,因而教師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進行相對應的教學,在教學環(huán)節(jié)還應該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及時解答學生的疑惑,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但是,鑒于目前國內鋼琴教學起步較晚,這種具有開拓性質的教學方式還只有在很少的一部分學校才能得到貫徹和落實。在絕大部分學校中,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生們很難在集體課堂上得到解惑,在私下也很難得到更多的時間進行鋼琴的演奏和學習。
在鋼琴學習過程中,學生們也需要階段性的檢測和評價,以確定自身的水平,及時調整學習的方向,這個時候一個合理完善的評價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據調查,目前高校的音樂教學評價體系并不能完整全面地體現出學生的特點,對一些有天賦有特長的學生也并不能予以公正客觀的評價,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也難以通過這些階段性的測試來掌握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對整個教學安排都極為不利。
為了讓學生能夠選擇更加適合自身水平和興趣的音樂作品,我們應該拓寬鋼琴演奏的教學資源,首先就應該在鋼琴教材中增添更多適合不同階段學生學習的音樂內容,并據此設計出一套適合實踐和學習的課程體系。在拓寬教學資源時應該不拘一格,不僅應該選擇那些名篇名曲,更應該選擇適合學生逐步深入學習的資源,讓學生們能夠從眾多的音樂作品中挑選出更加適合自己的,開拓學生視野的同時還能讓他們獲得更多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同時,階段性的教學資源也有助于學生不斷提升學習的興趣,登堂入室的學習歷程更能夠引導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為了能夠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教師應該在教學環(huán)節(jié)更加注重學生主體,主動分析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地完成教學任務。個性化的教學應該滲透進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根據學生自身情況的不同,對他們提出不同的學習路線和學習目標,教師也應該定期地與他們展開交流,及時地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惑,增加與學生互動的機會,充分理解學生的想法,在對不同的學生進行評價時也應該更加公正客觀,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音樂。教師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開展一些溝通交流活動,而且也可以在線下積極與學生交談,深入學生之中,切實體會學生的真實想法,通過不斷地改善教學模式以得到更好地教學效果。此外,如果課堂上留有時間,教師可以專門為學生留出上臺表演的機會,這樣不僅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而且還能夠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更易發(fā)現自身的不足,同時教師也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
學習是一個從易到難的過程,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大膽地摒棄那些對于學生而言過難的音樂內容,讓他們從簡單的開始入手,循序漸進地完成學習任務。在很多時候,一些音樂專業(yè)的高材生能夠非常熟練地彈奏貝多芬奏鳴曲這類高難度的曲目,但是卻難以彈奏較為簡單的兒歌,這是因為學校在編纂教材的時候不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一味地向他們灌輸高深的音樂理念,學習高難度的曲目,才產生這種讓人大跌眼鏡的反差。因此,高校在制定自己的教學規(guī)劃的時候,一定要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地進行安排,這樣才能夠讓學生逐步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此外,在制定教學大綱的時候也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基礎不盡相同,要因材施教地為他們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盡可能讓每個人都能夠更快地適應音樂學習。
一個完善科學的評價體系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認清自身的學習狀況,也能夠幫助教師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安排。作為一個考核性質的評價體系,它的考核元素不應該單一,至少應該包括學生日常表現、階段性考核情況、期中期末成績、教師評價、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等等,多元素的考核才能夠更加公正客觀地考核學生。學生們在經歷過這些評價體系之后也能夠重新審視自身,在不斷的學習和考核中逐步完善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表現能力。同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時也應該趁此機會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自身教學的不足之處,以便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地對這一系列問題進行補救。
結語:隨著國家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鋼琴演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出來。目前,如何找出并解決這些問題是每一個音樂教育者時刻關心的事情,也是整個社會重點的議題之一。作為高校的鋼琴教師,我們應該不斷完善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模式,即使適應新時代的變化。同時,鋼琴學習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yè)課程,不僅需要相關教師的大膽改革和教學創(chuàng)新,更需要學生自身的不斷練習。因此,如何轉變學生以傳統(tǒng)應試考試為學習核心的思維,讓學生真正地從考試中解脫出來,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點。作為音樂教育者,我們應該不斷嘗試更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道路,總結經驗教訓,提升教學質量,推動素質教育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