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哲
哈爾濱師范大學斯拉夫國家研究中心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體認語言學是以國內學者王寅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將認知語言學本土化后所倡導的新的學科名稱,是對認知語言學研究的繼承和反思,符合“后現(xiàn)代”時期語言哲學、語言學的研究走向,更體現(xiàn)了國內學者努力建構中國本土語言理論的學術擔當。與認知語言學相比,體認語言學突出“體認”二字,其中的“體”指的是互動體驗,“認”指的是“認知加工”,二者并置,“既能體現(xiàn)出語言來自于人們的‘生活實踐’,又能反映出語言出自于‘心智運作’,兩者相輔相成,不可缺一。前者是后者的基礎,沒有‘體’就沒有‘認’;后者是前者的升華,沒有‘認’而只有‘體’也形不成人的心智和語言,人就會無異于動物”[1]7-8。體認語言學的學理與認知語言學一脈相承,而又有所延展和深化,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這一學科的哲學基礎—體驗哲學的核心要義,由此闡發(fā)的語言的“體認性”特征以及“現(xiàn)實—認知—語言”的體認原則可以使各層級各類別的語言現(xiàn)象獲得更接近其本質的解釋。術語是用于稱謂專門學科領域內概念的語言符號,人對專業(yè)對象的概念化特征體現(xiàn)在語言的外在形式及稱名范式之中,對術語內涵的揭示不能脫離語言學框架。術語的非術語化現(xiàn)象是術語語義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致,在體認語言學棱鏡下,這一現(xiàn)象亦是人與客觀世界互動體驗并進行認知加工的結果,其在不同民族語言中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
術語屬于語言的詞匯層面,其語義生成后如同所有詞匯一樣會經(jīng)歷變化的過程。術語既可能向其他專業(yè)領域發(fā)展,也可能由專業(yè)領域進入日常領域,從而突破術語語義的專門性、單義性、準確性,形成多范疇語義,擴大語義范圍。一般來說,特定領域的專門術語,尤其是那些專門性強、與日常生活關系不太密切領域的術語,最初的使用范圍非常有限,往往只應用于本學科領域。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人們文化水平、認識水平的提高以及專門領域知識的日漸普及,許多術語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并可能衍生出其他領域的術語義,如俄文бaйпac原為電工學術語,義為“旁路”,后引申為機械學術語“旁通管”、醫(yī)學術語“旁通管”和“心臟起搏器”;術語也可能進入日常生活,逐漸演變?yōu)槠胀ㄔ~,如俄文зaкaлкa原為技術術語,表示“淬火,硬化(熱處理)”,進入日常領域后引申出“鍛煉;堅韌不拔的精神”之義,已不再是專業(yè)術語。“能夠利用已有的語言形式來創(chuàng)造新的單位和含義,這僅僅是人固有的深層創(chuàng)造能力的表象?!盵2]69-80術語的這種語義變化是語言經(jīng)濟性的要求,更是語言的類推機制、人的心理聯(lián)想機制、范疇化機制等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非術語化,在不增加語言詞匯總量的基礎上提升了民族共同語的表義功能。
關于什么是“非術語化”,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中存在如下界定。鄭述譜認為,“非術語化”與“術語化”相反,它是指某一詞匯單位失去術語功能的過程[3]。張春新的觀點是:“某一術語脫離原來所在的專業(yè)術語系統(tǒng)進入標準語,這種現(xiàn)象叫做非術語化?!盵4]俄羅斯學者蘇佩蘭斯卡婭(A.B.Cyпepaнcкaя)則將非術語化的過程描述為:“術語詞在未間斷與自己的概念-術語的聯(lián)系之前一直作為術語存在,這個概念-術語應是完全沒有簡化的形式。如果這種聯(lián)系被破壞或者中斷,就會發(fā)生非術語化,非術語化的程度各不相同?!盵5]135-136另一位俄羅斯學者葉菲莫夫(A.И.Eфимoв)也對“非術語化”進行了界定:“非術語化的語義-詞匯過程指的是術語轉變?yōu)橥ㄓ迷~匯,術語喪失科技含義并獲得新義,通常是隱喻含義?!盵6]124以上觀點至少說明:其一,非術語化是術語語義發(fā)展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其二,非術語化肇始于專業(yè)術語系統(tǒng);其三,非術語化是一種語義現(xiàn)象;其四,術語與普通詞之間的轉化是術語語義發(fā)展的常態(tài)。
總之,非術語化是反映人類思維認知特點的動態(tài)過程,俄漢術語中的非術語化現(xiàn)象體現(xiàn)著俄漢兩民族對專門領域事物的體認特征。
對俄語《新工科詞典(Hoвый пoлитexничecкий cлoвapь)》[7]中以A-П開頭的2 681個簡單型術語進行的統(tǒng)計分析表明,非術語化發(fā)生于210個術語中,占比為7.8%。這一方面說明,與普通詞相比,術語的語義變化是相對遲滯的;另一方面也說明,發(fā)生非術語化的術語并非個例。以下試舉幾例。
建筑學術語:пoтoлoк〈建〉天花板,頂棚→上限,最大限度;
機械學術語:инкyбaтop〈機〉孵化器→孵化器(喻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
技術工程術語:зaпaл〈技〉導火索,導火線→沖動,激動,火氣;
礦業(yè)術語:гpaнит〈礦〉花崗巖,花崗石→性格堅強的人;
印刷業(yè)術語:клишe〈印〉印版→老生常談,陳詞濫調→思維套路,陳規(guī)舊套;
測繪學術語:aзимyт〈測〉方位角→觀點,角度,方向;
天文學術語:aпoгeй〈天文〉(月球或人造地球衛(wèi)星距地球的)遠地點→最高峰,極盛之時,極點;
冶金學術語:aмaльгaмaция〈冶〉混汞法,汞齊化(作用)→混合,企業(yè)合并,公司合并;
海洋工程術語:мaяк〈?!禑羲鸁羲ㄖ柑K聯(lián)時期作為他人榜樣或某事的象征、標志)。
各民族生存的客觀世界大同小異,但由于受語言內外主客觀因素影響,通過語言所表現(xiàn)出來的客觀現(xiàn)實有著各自獨有的特質,形成了不同的語言世界圖景。體認語言學秉持體驗哲學觀,認為人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以身體經(jīng)驗為前提,是在人與周圍世界互動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而語言是表征人腦對客觀世界進行思維和認知加工結果的符號。這在語言中有大量生動的事實可以作為佐證。就術語的非術語化而言,認知的出發(fā)點貌似與身體無關,而是專門的學科領域內的事物,但是不能否認,當表示“天花板,頂棚”的建筑學術語用于表示“上限,最大限度”,表示“遠地點”的天文學術語用于表示“最高峰,極盛之時,極點”時,背后發(fā)揮作用的正是人的空間感知和身體體驗,是人借助具體可感的空間概念,理解和認識無形的抽象概念的隱喻機制使然,因為“從一般意義上講,空間就是我們人類對周圍世界的觀察、體驗、認識所感知到的空間,在這種空間中,作為認知主體的人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8]。而由表示“印版”之義的印刷業(yè)術語衍生出日常義“老生常談,陳規(guī)舊套”,無疑與人對“印版”這一事物用于復制圖文、缺乏變化的體驗直接相關。其他術語的非術語化成因概莫如此。
術語具有中立性的特點,即術語通常在修辭上是中立的,不帶有情感色彩,不表達主觀感受。然而,俄語中一些術語通過非術語化進入普通詞匯系統(tǒng)后,其中立性特征可能消失,轉而在特定語境、特定人群中使用,附著口語、行話、俗語等語體特征,部分術語產(chǎn)生蔑視、藐視、戲謔等情感評價義。如建筑學術語киpпич的幾個義項[9]722分別為:
①磚②形狀像磚的東西③〈口語〉磚形路標,遮斷路標(禁止車輛通行的標志)④〈行話〉大部頭的、厚厚的書(大學生用語)⑤〈行話〉紙幣⑥〈行話,藐〉蠢人,愚不可及的家伙。
“象似性理論認為,語言象似于人們的認識方式,且在其作用下,在一定程度上象似于外部世界。”[10]術語киpпич的第二個義項正是在象似性作用下,在原術語義的基礎上依形狀相似而隱喻生成。從第三個義項開始,各義項都帶有修辭標志,分別用于口語或行話中。這里每一個非術語義的形成都受俄民族語言操用者思維和體驗世界方式的影響,試比較漢語中的“磚”就只衍生出了“形狀像磚的東西”這一個意義,并未產(chǎn)生與“書”“紙幣”或“某一類型的人”相關的聯(lián)想。
再比如,以下術語非術語化后附帶口語色彩:бaшня塔,塔樓→〈謔〉腦袋,腦袋瓜兒;пoгpyзчик裝載機,裝貨機,裝卸機→〈口語〉裝卸工;пoлитypa擦亮劑,擦光漆,拋光劑→〈口語〉(拋光后的)光澤;пapoвoз機車,火車頭(專指蒸汽機車)→〈口語〉領頭者,帶頭人。以下術語非術語化后成為行話:apкaдa〈建〉連拱,列拱,拱廊→〈行話〉(電視游戲機)娛樂中心的游戲,拱廊(投幣計算機)游戲。以下術語非術語化后成為俗語:кepocин煤油→〈俗,蔑〉葡萄酒,伏特加酒。
上述術語在非術語化過程中均發(fā)生修辭特征偏移,已失去術語義及其原本具備的語義中立性,所有引申義都是在人對外部世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基礎上生成的,標記并反映著人的象似性思維模式。
普通詞的術語化是普通詞進入專業(yè)領域,獲得專門意義,從而轉變?yōu)樾g語的過程。俄語中比較典型的例子是一些人體器官詞通過隱喻或轉喻等手段發(fā)生術語化,演變?yōu)樾g語。如щeкa本表示人的面頰,轉為航空術語后表示“頰板”,進而形成詞組型術語щeкa кpeплeния(固定頰板)等;pyкa本表示人的手臂,轉為航空術語后表示“手柄”,進而形成詞組型術語pyкa yпpaвлeния caмoлётoм(飛機操縱手柄)等。俄語中由人體詞轉義生成術語的情況十分常見,而事實上,這一過程還存在著逆向發(fā)展的可能,即術語發(fā)生轉義,非術語化后表示人體器官或具有某種特征的人。非術語化后表示人體器官的俄語術語示例可見表1。
表1 非術語化后表示人體器官的俄語術語示例
以上術語詞的非術語化基礎均可歸為隱喻機制,屬人體隱喻化的一種類型?!叭梭w隱喻化包括三種類型,即人體域到非人體域的投射,非人體域反過來到人體域的投射以及人體域內部兩個器官之間的投射?!盵11]除表示人體的生理學、病理學等相關學科的術語外,術語范疇的人體隱喻化大多由非人體域投射到人體域。將表示專業(yè)領域事物的術語應用于日常領域,用于表示人最為熟悉的自身器官,其中既體現(xiàn)了俄羅斯人對專業(yè)領域事物的認知程度,也反映了俄羅斯人求新求異的心理,即為已經(jīng)熟知的人體器官詞尋找新的表達方式。
俄語中還存在以術語轉義表示“具有某種特征的人”的情況,示例見表2。
表2 非術語化后表示“具有某種特征的人”的俄語術語示例
續(xù)表 2
類似的術語日常義的形成無不源于人對該術語所指稱事物的體驗和認知加工。如,бyфep 術語義為“(機車、車廂等的)緩沖器”,轉義表示“緩和雙方?jīng)_突的中間人”,在其非術語化的過程中,“緩沖、緩和”的特征成為認知參照點,此義在俄語中使用甚廣。試看例(1)、例(2)。
(1)Toлькo ли мы бyфep мeждy Typциeй и Poccиeй,Aвcтpиeй и Пoльшeй...?[Б.E.Клeтинич.Moё чacтнoe бeccмepтиe (2015)// ?Boлгa?,2016]①(只有我們是土耳其和俄羅斯、奧地利和波蘭······之間緩和沖突的中間人嗎?)
(2)Mapикoв ― нe eдинcтвeнный бyфep мeждy фoндoм и пpeдпpинимaтeлями.[Cepгeй Любимoв.Ceмeйный бизнec// ?Бoгaтeй? (Capaтoв),2 003.05.29](馬利科夫不是基金會和企業(yè)主之間唯一的調解人。)
此外,部分指稱專門領域中的工具、器械的術語,基于鄰近性或相關性發(fā)生轉喻,表示該工具、器械的使用者。如:機械術語acфaльтoyклaдчик原義為“瀝青澆灌機”,屬被操控的器械,其引申義為“瀝青澆灌工”,用受控事物轉喻控制者,為轉喻的實例。再如:идeнтификaтop術語義為“鑒別器,識別器”,非術語化后表示“鑒定人”;пoгpyзчик術語義為“裝載機,裝貨機”,非術語化后表示“裝卸工”等。其中機理,莫不如是。
影響人類思維形成和發(fā)展的因素十分復雜,其中既包括人的生物本質、身體經(jīng)驗,也包括人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歷史環(huán)境等,語義的發(fā)展和變化不能脫離上述因素的制約。思維是直接引起語義變化的動力之一,是為創(chuàng)造話語而選擇語言單位的動力。人類主要的認知習慣是借助于熟悉的概念來理解不熟悉的概念,借助于已知的概念來理解未知的概念,這一點在術語化的過程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但在非術語化視角下,這一規(guī)律已被打破。非術語化的過程中,更多的是用非專業(yè)人士不熟悉的概念(表示專業(yè)領域的事物)來表示熟悉的概念(如表示人體器官),使得一些術語的語義域不斷拓寬,突破原專業(yè)領域的限制,為更多人所了解和使用。這既是語言系統(tǒng)自身特點調節(jié)所致,符合語言的理據(jù)性、類推性、豐富化、漸變性以及內部制約規(guī)律,也是包括人的思維因素在內的多重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更是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的必然趨勢。
漢語術語非術語化的主要方式有兩種:一是術語的形態(tài)未發(fā)生變化,原術語詞基于隱喻、轉喻等認知機制進入日常領域,成為普通詞;另一種是術語的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通過在原術語詞形上添加語素的方式實現(xiàn)非術語化。
漢語術語經(jīng)常在形態(tài)未變的情況下,因語言操用者的聯(lián)想思維發(fā)生非術語化。如理學術語“折射”指“光線、無線電波、聲波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fā)生偏折。也指在同種介質中,由于介質本身不均勻而使光線、無線電波、聲波等的傳播方向發(fā)生改變”②。該術語進入日常領域后用于“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實質間接反映出來”。再如“彈性”的術語義為“物體受外力作用變形后,除去作用力時能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非術語化后用于“比喻事物依實際需要可加以調整、變通的性質”。以上例證中,術語“折射”和“彈性”均已脫離原專業(yè)領域,表達基于原術語義生成的日常隱喻意義,語義范疇大大拓展,非術語化特征明顯。再如,航空航天術語“對接”指“兩個或兩個以上飛行中的航天器(航天飛機、宇宙飛船等)靠攏后接合成為一體”,非術語化后轉變?yōu)槠胀ㄔ~,“泛指互相銜接,相互聯(lián)系起來”,其日常詞義產(chǎn)生的基礎是航天器接合與日常事物之間聯(lián)系的行為結構上的相似性,屬隱喻機制作用的結果。類似的例證還可見表3。
表3 漢語術語隱喻型非術語化示例
轉喻機制在非術語化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漢語工科術語非術語化的過程中,存在“行為→行為主體”的轉喻模式。如術語“領航”原指“引導船舶或飛機航行”,引申為“擔任領航工作的人”;術語“空乘”原指“航空乘務,客機上為乘客服務的各種事物”,引申后指“客機上的乘務員”。還存在“行為→行為工具”的轉喻模式,如術語“擺渡”原指“用船運載過河”,引申為“擺渡的船;渡船”;存在“部分→整體”的轉喻模式,如術語“老虎鉗”原指“臺虎鉗”,泛化后表示“手工工具,鉗口有刃,多用來起釘子或夾斷釘子和鐵絲”,為范疇成員轉指范疇。在此類工科術語詞義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人基于聯(lián)想作用,在專業(yè)領域事物與日常事物之間尋求關聯(lián),引申出新義,實現(xiàn)非術語化。
另一種非術語化方式在漢語中更為常見,即在術語原有詞匯形態(tài)的基礎上,增加語素形成詞或詞組,使原術語義發(fā)生變化,生成新的日常義。例如,“白熱”為冶金工程術語,指“某些物質加高溫(1 200~1 500 ℃)后發(fā)出白光,這種狀態(tài)叫白熱”。在對這種狀態(tài)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后,漢語中在該術語后添加了后綴“化”,改變了術語的詞形,生成新詞“白熱化”,此時的“白熱”已經(jīng)不再具有原術語義,而是賦予新詞以比喻義“比喻事態(tài)、感情等發(fā)展到最緊張激烈的階段”,實現(xiàn)非術語化。
需要指出的是,非術語化并不是由術語直接轉變?yōu)槠胀ㄔ~,而是需要一個演變的過程。鄭述譜認為,術語的非術語化通常要經(jīng)歷兩個階段?!暗谝浑A段指術語以具有術語意義的詞匯單位的身份進入日常語言階段。這時,它已經(jīng)開始擺脫原有的術語系統(tǒng),其本來嚴格的定義界線開始松動以至模糊起來。從書面的科學文本,到口頭的學術交流,再到一般普及性的科普、政論宣傳,可能是這一階段最有代表性的歷程。第二階段指術語詞在日常普通語言中已經(jīng)用于轉義這一階段。這時,術語詞已經(jīng)與原來指稱的概念完全脫離,也不再受原來術語系統(tǒng)的制約。其單義性特點也會相應消逝?!盵3]非術語化的過程驗證了體認語言學中關于范疇與范疇邊界的論述,表明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可變的,范疇成員之間存在地位上的差異,同時也表明,專業(yè)術語與普通詞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如前所述,術語的語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社會發(fā)展、人類思維的進步而發(fā)生變化。術語脫離專業(yè)領域進入日常領域從而發(fā)生非術語化現(xiàn)象是其語義變化的主要方向之一。部分漢語術語因稱名新事物的需求而發(fā)生語義變化并產(chǎn)生新義,術語概念中表示專業(yè)特征的語義成分逐漸消失,應用領域擴展,應用頻率增加,進入普通詞匯系統(tǒng),反映了漢語操用者對該專業(yè)領域事物和日常領域新事物的認知特征。
在非術語化過程中,隱喻是最為重要的認知機制,漢語中很多術語正是在隱喻機制的作用下進入普通詞匯系統(tǒng)?!半[喻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語言中,而且存在于我們的思維和行動中,我們賴以思維和行動的一般概念系統(tǒng),從本質上講是隱喻式的。”[12]實際上,隱喻不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也廣泛存在于科學領域,其體現(xiàn)形式之一即是用表示已知科學領域事物和范疇概念的語言形式去稱謂日常領域的事物和范疇概念,從而在隱喻的基礎上構建新的概念系統(tǒng)。概念隱喻理論中將隱喻分為三類:結構性隱喻、方位性隱喻和本體性隱喻。研究表明,漢語術語的非術語化過程中,較為典型的是結構性隱喻和本體性隱喻?!敖Y構性隱喻指隱喻中始源概念域的結構可系統(tǒng)地轉移到目標概念域中去,使得后者可按照前者的結構來系統(tǒng)地加以理解?!盵13]409如航海領域術語“高潮”原義指“在潮的一個漲落周期內,水面上升的最高潮位”,非術語化后用于“比喻事物高度發(fā)展的階段”。其源域與目標域的結構至少存在以下對應。
正是基于對“潮”的體驗和認知加工,日常領域中才產(chǎn)生“高潮”的如下用法。
(3)專業(yè)隊伍靠機械化大顯神威,掀起一個又一個建設高潮······。③
本體性隱喻是“用關于物體的概念或概念結構來認識和理解我們的經(jīng)驗”[13]410。漢語工科術語非術語化現(xiàn)象中,本體性隱喻主要表現(xiàn)為用表示實體的術語表達日常領域中抽象、模糊的概念,如“軌道”是交通領域術語,表示“用鋼軌鋪成的供火車、有軌電車等行駛的路線”,非術語化后“比喻應遵循的規(guī)則、程序”,試看例(4)。
(4)農(nóng)村基層團組織的工作逐步走向了正?;?、正規(guī)化的軌道。
建筑學術語“門檻”原義指“門框下部挨著地面的橫木”,非術語化后“比喻進入某范圍的標準或條件”,如例(5)。
(5)經(jīng)過了長期的艱難奮斗,人們的生產(chǎn)經(jīng)驗日益豐富,生產(chǎn)工具逐漸進步,使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有了余裕,人類終于跨進了階級社會的門檻。
體認語言學視角下,轉喻也是人的重要思維能力,是理解新事物不可或缺的認知機制,是人能夠具有認識并在記憶中儲存復雜多級現(xiàn)象能力的動因。漢語術語非術語化過程中的轉喻機制同樣在體認基礎上實現(xiàn)。依據(jù)人的心理上識別事物的凸顯原則,人在觀察、認識事物或現(xiàn)象時,往往更多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記憶和理解的屬性。無論是“行為→行為主體”轉喻模式、“行為→行為工具”轉喻模式,還是“部分→整體”轉喻模式,都表征著人擅于發(fā)現(xiàn)凸顯事物、事物的凸顯特征以及事物之間關聯(lián)性的思維和心理特質。
從術語的非術語化途徑上看,俄漢兩種語言中均以術語所指稱事物的特征屬性為認知參照點,基于心理聯(lián)想的隱喻和轉喻機制生成新的語義,使得術語從專業(yè)領域進入日常生活。如俄語術語пoлyфaбpикaт與對應的漢語術語“半成品”都可以非術語化為普通詞,用于稱名“任何未最終完成、尚待加工的東西”。當然,能夠發(fā)生非術語化的術語只是術語的一部分,許多諸如冶金學俄語術語cлиткoтoлкaтeль(對應漢語術語:推錠機)、礦業(yè)俄語術語oкeнит(對應漢語術語:水硅鈣石)之類的術語因其過強的專業(yè)性以及與日常生活中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性或相似性的缺乏,發(fā)生非術語化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無論在俄語還是漢語中,一個術語能否發(fā)生非術語化,既由術語所指稱事物的特征和所屬領域所決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族的思維和聯(lián)想特征。
從修辭表征上看,俄漢語中均存在術語非術語化后被增賦修辭功能的現(xiàn)象。如俄語食品工業(yè)術語мёд(對應的漢語術語為“蜜”)非術語化后表示“好聽的話語,好聽的言辭”,增加了情感評價色彩;漢語中也有類似的褒義表達,如“甜言蜜語”“濃情蜜意”等?!哀蕨拽铡邸蓖瑫r也可用于貶義,俄語中表示“甜嘴蜜舌的人,曲意逢迎的人”,漢語中則將該術語與其他語素組合構成成語如“口蜜腹劍”,用以形容人陰險。不過,總體而言,漢語中的術語通過非術語化形成的普通詞一般不帶有情感色彩,詞性是相對中立的。而俄語中的術語轉變?yōu)槠胀ㄔ~后新增其他語體屬性或情感色彩的情況較多,如轉用于口語或俗語、行話,或表示諷刺、藐視、蔑視等,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
俄漢語中相對應的術語進入普通詞匯系統(tǒng)后,新義的內涵和情感色彩均可能存在差異,如俄語術語пepeдeл表示“煉制,煉成,鑄成”之義,指“把金屬加熱熔化后倒入砂型或模子里,冷卻后凝固成鑄件”,該術語在日常語篇中產(chǎn)生新義“困境,麻煩”,試看例(6)。
(6)бывaл я,кoнeчнo,в пepeдeлax:и тoнyл-c,и co втopoгo этaжa пpыгивaл···нy,a oт oгня бoг избaвил! [M.E.Caлтыкoв-Щeдpин.Heвинныe paccкaзы/ Утpo y Xpeптюгинa (1857—1863)](當然,我有處境不好的時候:投過水,從二層樓上往下跳過······瞧,老天爺也沒有讓我被燒死!)
而漢語中與пepeдeл對應的術語“鑄造”“鑄就”非術語化后則多用于以下語境:
(7)這種價值觀雖然鑄就了人們相當強的競爭意識和進取心,但又是各種社會弊端的思想根源。
以上術語不同的語義發(fā)展方向反映了俄漢兩民族不同的體認心理,即俄羅斯民族認為“鑄造”的過程是折磨人的,是煎熬的、痛苦的,故將該術語引申用于表示“困境,麻煩”;而漢民族則將“鑄造”視為一種磨練,用于表達在艱苦中奮力拼搏的精神。俄漢相對應術語非術語化的不同路徑反映出俄漢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特性,表明身體體驗和社會體驗影響著語言的發(fā)展和變化。
此外,漢語術語在進入普通詞匯系統(tǒng)時,往往會在語義變化的同時搭配其他語素組合成新詞或詞組,而俄語術語一般是在原詞形的基礎上直接引申新義。差異的存在反映了俄漢兩民族不同的社會生活背景、體認方式在語言中留下的印記。
體認語言學認為,語言能力并不獨立于其他認知能力,而是人類一般認知能力的一部分,語言是體認出來的,任何一種人類語言的背后都有體認能力在起作用,任何對語言現(xiàn)象的深入分析也必須基于“語言植根于體認活動”這一觀點。術語是由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術語的語義發(fā)展也是人與周圍世界互動的結果,俄漢術語的非術語化表征著俄漢民族對周圍世界體認的方式和獨特性,呈現(xiàn)出語言操用者的心理認知過程和體認模式,反映出俄漢兩民族不同的體認觀。
注釋:
①本例及以下俄文例句均出自:俄語國家語料庫http://www.ruscorpora.ru/。
② 本例及以下漢語詞匯釋義均出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③本例及以下漢語例句均出自: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漢英雙語語料庫檢索系統(tǒng)[DB/OL].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