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芬
(安陽師范學院 歷史與文博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甲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所發(fā)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tǒng)。甲骨文中蘊藏著非常豐富的上古文化信息,是三千年前商王朝信史地位的實物見證,也是研究殷商文化及上古文明的“活化石”。
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發(fā)現,開辟了近代學術發(fā)展的新紀元。甲骨文的問世,不僅揭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序幕,而且使一個距今3000年前的王朝影像日益清晰,中國有史記載的歷史由此上提了1000年。我們也得以從中探知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歷史脈絡,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永恒魅力,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得以極大提升。
甲骨文發(fā)現的120多年來,一代代甲骨學者爬羅剔抉,尋墜緒于茫茫,考釋文字,印證歷史,推動甲骨學逐漸發(fā)展成一門專門學科,甲骨學研究取得輝煌成就。經過幾代甲骨學人的不懈努力,甲骨文字逐步得以釋讀。透過這些文字,我們得以一窺上古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奧秘,透視殷商時代人們生存生活的社會面貌,在更深的層次上、更廣的領域內體察中華民族早期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探尋華夏文明的文化基因。
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甲骨學研究進入了一個快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2006年7月,殷墟“申遺”成功;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字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標志,殷墟甲骨文距離現在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2017年11月,作為漢字淵源的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標志著國際社會對甲骨文重要文化價值及歷史意義的高度認可,也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的傳播。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甲骨文發(fā)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tǒng),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fā)展”。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講話中強調:“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甲骨學的研究發(fā)展正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的考古學的回應。
在新的形勢下,伴隨著中國整體國力的上升,研究、發(fā)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新的潮流,“漢學熱”也在全球升溫,國內民眾更是掀起了對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熱潮,甲骨學成為與語言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古代科學技術史研究等學科有著密切關系的當今“顯學”和“世界性”學問。
甲骨學學術研究逐漸走向科學、規(guī)范化,并具備了實現跨越式發(fā)展的條件。百年來的甲骨學研究,已經是浩瀚的大海,它的門類繁多,內容廣泛而精深,學科的迅速發(fā)展迫切需要有一部總結性的辭書。為了更好地發(fā)揮甲骨學的巨大威力,需要有一個全面、專業(yè)的工具書作為輔助,以為甲骨文傳承、研究助力。而民眾也十分迫切需要一部覆蓋面廣、收詞全面、釋義正確、內容新穎的甲骨學工具書。
在這種背景下,2020年12月,由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安陽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院長郭旭東教授等主持編寫,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王宇信終審的《殷墟甲骨學大辭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隆重推出,正式出版。該辭典的編委會和編寫人員都是甲骨學領域的專家學者,有著各自的特長和工作經驗,了解該學科的發(fā)展現狀和當前的研究前沿。強大的編寫隊伍為詞條遴選和編寫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殷墟甲骨學大辭典》通過對一個世紀多以來學術研究成果的梳理,對于甲骨學作為一門學科所應有的知識和學術體系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總結與闡釋??梢哉f,該辭典對于甲骨學和相關研究領域所涉及的大量詞匯,都言簡意賅、準確明了的做了闡釋,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實用性和可讀性。讀者一本詞典在手,基本上所需甲骨知識就可以方便快速地獲得。可稱得上是一部甲骨文學習、研究的百科全書。它的編撰完成,可謂應運而生、惠及學人,體現了寫作團體嚴謹的學術態(tài)度和為學界無私奉獻的精神。辭書分門別類,析其名義,發(fā)其旨趣,溯流尋源,脈絡分明,引用資料精確可靠,邏輯嚴密,層次井然,必將對于普及提高甲骨學知識,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
該書的出版適值甲骨學發(fā)展、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關鍵時期,順應了時代的要求與學科發(fā)展趨勢,滿足了大眾的學習需求,因而,這樣的辭書對于甲骨學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它可以讓更多的學術研究者以及普通民眾了解甲骨學的基本知識和研究現狀。概而言之,該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全面性與專業(yè)性
《殷墟甲骨學大辭典》全書收入詞條3584條,計170余萬字,分詞目術語、人物和著作三大部分,基本實現了對甲骨學及與甲骨學相關的考古學、文獻學等相關交叉學科基本理論和知識體系的全覆蓋,是我國目前收詞量最多、體量最厚重的研究甲骨文和甲骨學的大辭典。
辭典專業(yè)覆蓋面廣且釋義較為詳細,資料豐富,搜羅靡遺,這是本書最顯著的特點。第一編對甲骨學的相關詞目和術語進行介紹,包括甲骨學名詞、專門術語以及相關甲骨文字詞語,如一般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等都進行了詳細講解;第二編介紹甲骨學相關人物,包括甲骨文上所見歷史人物以及甲骨文自發(fā)現以來的研究者。條目清晰,編排合理,尤其是對于甲骨文研究者的介紹,便于學習者按圖索驥,根據自身需求進一步展開學習和研究;第三編對歷年來的專題研究著作進行了簡明的介紹,語言凝練,知識豐富,內容切合實際,便于初學者理解和把握,具有極強的學習和指導性。
專業(yè)性也是該辭典編撰的首要原則。辭典在詞條選擇與釋文撰寫上,對于專業(yè)性也有很高的要求。而依托于辭書編寫者的專業(yè)能力,這本辭書專業(yè)特色十足,高揚了學術個性,具有很強的學科特點。辭典所列詞條皆有依據,力求準確嚴謹,它不是資料的匯編,而是在掌握充分資料的基礎上,去偽存真,去蕪存菁,博采眾說,擇善而從,為讀者帶去盡可能簡明而確切的結論。詞條釋文的知識要素主要由詞語內涵、學者觀點以及相關卜辭等幾部分組成,每一辭條撰寫皆依據該詞條具體實際,字數從幾十到幾百不等,因詞而異,詳略得當。但包含的信息量均相當豐富,也盡可能廣泛地照顧到了不同階層讀者的需求,凸顯了內容與受眾的細化,專業(yè)特色鮮明。為甲骨學研究和愛好者了解相關知識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2.實用性與創(chuàng)新性
辭書本質上是工具書,以方便讀者的使用為最終目標。因此,在方便實用性上,全書詞條采用了分類分組的編排法,以詞條內容歸屬的大類來劃分編排,在總體框架、編排體例和檢索系統(tǒng)上做到科學、準確、實用、新穎,方便查閱。辭典圖文并茂,行文平實曉暢,深入淺出,隨文附有拓本和書影,使讀者得以近距離的了解和認識甲骨文。
此外,辭典還附錄有殷墟出土甲骨文收藏統(tǒng)計表、《史記·殷本紀》與殷墟甲骨卜辭商代世系對照、商代王室世系及卜辭所見時王對受祭者稱謂表、甲骨學大事年表、甲骨學著錄書簡稱表、引證參用著作及簡稱以及本書采用甲骨文字參考表七篇,這些內容增加了本辭典的實用性,非常符合初學者以及研究者查閱使用。
辭典的推出呼應了學術發(fā)展的需求,填補了學術空白,凸顯了最新文化背景下的對于甲骨學學習和研究的新潮流趨向,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
在內容上該辭典選詞新穎前沿,時代感鮮明,匯集了當前最新的研究成果,薈萃介紹了近一個世紀以來國內外諸多甲骨研究的專家學者及其相關著作的主要觀點,體現了前輩學者的學術成就,還廣泛吸納和羅列了甲骨新秀的最新成果與創(chuàng)見。從這個意義上說,本辭典堪稱目前甲骨學研究的最前沿的工具書,反映和代表了迄今國內外甲骨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為全面的資料收集,不僅對專業(yè)研究者來說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對于普通大眾了解甲骨學基礎知識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
當一門學科走向成熟時,便需要一部辭典作為階段性的研究總結,以為這一學科的知識匯總,這部具有特色新意的《殷墟甲骨學大辭典》之所以出版,正體現了當下學科發(fā)展的這一訴求,顯示出重要的學術意義與應用價值。對于殷商史的研究以及甲骨學、古文字學以及殷墟考古學的發(fā)展都將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同時辭書的出版,與創(chuàng)作團隊刻苦勤奮、孜孜不倦、深思熟慮、勇于實踐、學有造詣是分不開的,是刻意運思,嘔心瀝血之作。這是一本依靠集體的力量多方組織協(xié)作而成就的作品,對于學科發(fā)展具有標桿意義。
辭典以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主,以甲骨學知識為主體,同時充分吸收了目前考古學、歷史學以及文字學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很強的學術綜合性和厚重的學術積累性。具有系統(tǒng)、精典、多維的成書特點,并且權威、全面、新穎,反映了甲骨學發(fā)展的基本情況,為人們多角度、全面立體了解120余年來的甲骨學發(fā)展以及甲骨學研究者所取得的成果提供了便利。在質量、結構和編撰方法上來講都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
辭典立目科學合理,雖然依據的材料繁復,但條目釋文梳理有致,對各個知識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考證梳理,便于讀者檢索和學習使用,是我國第一部匯集甲骨學相關知識與概念的“集大成式”的大型專業(yè)辭書。也是一部有助于了解、學習、釋讀、研究甲骨文和甲骨學的必備工具書和普及讀本。
文字是一個民族文明的載體,殷墟甲骨文是解讀商代乃至整個中華上古文化的基因密碼。探究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內涵,深入發(fā)掘殷商文化及蘊含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對于推動中國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永恒魅力和時代風采,增進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堅定文化自信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人文價值。
中國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共同體,牢鑄民族精魂,增強族群共同體意識,需要溯源殷商文化,殷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今天,我們需要對殷商文化進行發(fā)掘、探究和傳承,但是,如何在國外文化交流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風采,如何在國內讓甲骨文從書齋走向大眾、從“絕學”變成“顯學”,縮短甲骨學與社會大眾需求之間的距離,解決民眾學習上的困擾問題,更好的普及甲骨文,提高民眾對于甲骨文的認識以及學習甲骨文的興趣,并掀起甲骨文學習的熱潮。這些依然是學者特別是甲骨學研究者所要承擔的歷史使命。
辭典的編撰是一項工程浩大、組織慎密、多方協(xié)作的事情,如何把海量信息放到最合適的地方,并準確詮釋出來,具有極大難度。這本辭典在總體上做到了這一點??梢哉f,該辭典在編排上,精心設計、博采精編、結構清晰、框架合理;在內容選擇上也兼顧專業(yè)性和通俗性,詞條詮釋要言不煩、視野開闊、信息密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使用價值,使學習者循序漸進步入知識的空間。
但因為辭典出自多人之手,難免會在個別具體內容上有所遺漏或偏差。個別詞條釋義不夠準確簡明,部分甲骨文字缺乏字形字音分析,也有的文字沒有或遺漏了釋義,或者釋義可能有不完善的方面,如“辛”字(第69頁)、“祭”字(第348頁)、鬼(第356頁)、望(第345頁)等。也有名詞的重復羅列,如對于甲骨名詞“來”(第94頁和第229頁)與“京”(第170頁和第356頁)的解釋等。另外,名詞解釋多引《說文》進行參照注釋,但對于很多殷商詞匯而言,很顯然《說文》是解釋不了的,有的釋義甚至會南轅北轍,出現謬誤。在體例細節(jié)方面也有不夠完善的地方,如第一編詞目、術語中,關于祭祀的祭名與祭品,只是列出了祭名簡表和祭品簡表(第276—288頁),而沒有對于祭名和祭品的進一步解釋與說明。而整個名詞部分,對于貼近殷商人們日常生活的甲骨文字和詞匯的解釋也尚有欠缺。但瑕不掩瑜,《殷墟甲骨學大辭典》的問世,將受到史學界以及喜愛傳統(tǒng)文化的廣大讀者的喜愛是必然的。
近幾年來,甲骨學的發(fā)展及研究越來越受到學界及民間大眾的關注。學術研究在持續(xù)發(fā)展,學術著作在持續(xù)創(chuàng)新,適時推出數字辭典以及如何讓大眾真正閱讀并使用這本辭書,讓殷墟文物走近大眾,使象牙塔里的甲骨文研究走向大眾,提高辭典的使用率,則推廣工作也不可忽視。
辭典的編撰是文化傳播的基礎工程,其社會作用和影響遠超一般的理論專著,其他相關專業(yè)的從業(yè)者需要了解這一專業(yè)的具體問題并解疑釋惑,離不開這樣的辭書作為指引和導航。在國家日益重視和發(fā)揚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新形勢下,如何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用歷史智慧啟迪今人,進一步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把中國乃至世界范圍的甲骨學研究推向更新的高度,乃是甲骨學研究者努力的目標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