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瓊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 四平 136000)
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兒童作品的形式對小學生進行教育,從而滋潤并助力其身心發(fā)展,但在我國兒童文學發(fā)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誤區(qū),這種誤區(qū)會對小學語文教學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學生對于兒童文學的興趣也隨之減少,也就脫離了兒童文學在語文教學之初的宗旨。以上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就需要在此后的兒童文學教學中,通過牢牢把握住兒童文學的價值,從重視兒童基礎知識等角度對兒童文學教學進行轉(zhuǎn)變,增強其對語文教學的作用,從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提高[7]。
我國法律規(guī)定兒童的年齡界定為0~14周歲,而兒童文學的讀者對象和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習者屬于同一人群。所以,從接受者的角度看,兒童文學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兒童文學是指專為少年兒童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從中國的古代中就有對兒童文學的記載,包括人們所熟知的《精衛(wèi)填?!贰杜畫z補天》等神話傳說,從近代以來,我們耳熟能詳?shù)牟芪能幍摹恫莘孔印罚崪Y潔的《舒克和貝塔》,楊紅櫻的《淘氣包馬小跳》系列等,這些作品都貫穿到兒童在小學語文階段的教學中去。如果孩子是在文學的良好氛圍中長大的,他可能會比其他孩子見多識廣,他的情感一定是純真美好的,他的本性一定是善的。
隨著人們對兒童文學作品的逐漸認識,2018年全國開始統(tǒng)一使用小學部編版教材。在教材的編寫中,我們不難看出兒童文學在新版語文統(tǒng)一教材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逐漸增多,在一年級教材中,《棉花姑娘》《咕咚》《小壁虎借尾巴》等一系列文學作品。從眾多兒童作品被引入到新版教材編寫不難看出,兒童文學的作品正在被人們所重視并逐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廣泛應用。除教材中的兒童文學外,繪本教學逐漸被我國某些小學引入,并成為學校的課程之一,語文教師在適當?shù)臅r間通過對繪本的研讀和講解讓學生們掌握繪本所傳遞的知識或感悟??梢娫诂F(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文學逐漸被人們所重視,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開始采用兒童文學來對學生進行教學[4]。兒童文學雖然得到了相應的重視,但普及相對來說較緩慢。語文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是語文老師,但在相對偏遠的地區(qū),信息不夠發(fā)達,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相對來說較欠缺,因此,兒童文學在語文教學的作用也隨著地區(qū)的偏遠而相對減弱。
兒童文學是基于學生的興趣和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的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2],因此,使兒童快樂的閱讀開始成為兒童文學格外需要注重的方面。大部分語文教師不夠了解兒童文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技巧,這樣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導致兒童文學擺脫了它原有的價值,兒童文學突出性的特點沒有在教學中體現(xiàn)出來。充滿想象力的兒童文學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會失去活力。時間一長,小學生就會對兒童文學失去興趣,失去了興趣后,逐漸會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
語文教學是現(xiàn)階段兒童文學的主要途徑,因此與學校語文學科相融合,評價方式比較單一,由診斷性評價和終結(jié)性評價為主,在語文教學中采取筆試的方式來測試學生掌握文學作品的情況,傳統(tǒng)的考察是現(xiàn)階段兒童文學考試的主要內(nèi)容,因此,兒童文學的評價方式以傳統(tǒng)評價為主且只停留到表面。
在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中,學校大多強調(diào)學生的基礎知識,從而忽視學生的課外閱讀,以教材為主,且對于學生的閱讀方面也缺少一定的新意和計劃性。但在新教育改革中卻需要改變原有陳舊的觀點,再一次重視起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因此在統(tǒng)一的部編版教材中新增了眾多的兒童文學作品,由于缺少以往的“學習鋪墊”,缺少正確的閱讀習慣做基礎,因此教學效果不理想[3]。
在兒童文學教學中,教師的關注在于學生通過兒童文學的閱讀是否能夠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與技能,能夠通過技能的掌握達到通過考試的目的性,未注意到對兒童文學的美學功能,如在《小蝌蚪找媽媽》這一兒童文學的教學中,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都會在第一課時通過生字的講解來理清文章的大概思路[6],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通過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向孩子提問,第一次小蝌蚪為什么沒找到媽媽,那她找到誰了?通過閱讀讓孩子找到答案,同樣的方式進行接下來的教學,機械地完成整個教學,教師通過整個文章的思路來理清青蛙的成長過程,最后總結(jié)全文,完成全文的教學,此過程沒有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的體現(xiàn),小學生充滿著對外界環(huán)境的好奇心,而閱讀就是他們通往外界的一座橋梁。根據(jù)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等特點,教師應選擇適合學生年齡階段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現(xiàn)階段的學校教學評價中,還廣泛地使用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這種終端的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忽視學生的健全人格[8],只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在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下,學生的其他方面并沒有得到體現(xiàn),尤其是通過兒童文學教學得到道德層面的啟發(fā)和增長,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是體現(xiàn)不出來的,因此,評價方式的過于單一,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全面人格。
例如能通過童話《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閱讀了解貪得無厭的人不會有好的下場,不要過度透支別人的好意等價值觀的傳遞;兒童小說《最后一課》能體會出作者因為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tǒng)治的痛苦在文章中的流露,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除此之外,還應了解兒童文學的作者以及基本知識,兒童文學流派等。
增加兒童閱讀的趣味性,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的多元引導,在兒童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jù)教學實際創(chuàng)設多種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兒童文學的趣味性,必須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上采用多種方式來進行教學。
在兒童文學的教學中,除了應該注重兒童文學的基礎知識教學外,在教學中更應注意學生的美感價值,道德觀的培養(yǎng)和審美水平的提高,使學生對于兒童文學通俗易懂,便于學生對兒童文學知識的掌握,在良好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基礎上,有利于學生對兒童文學的理解。對于學生而言,應在兒童文學的教學活動中,充分體驗與感受童心童趣。兒童是人生的初始階段,他們的世界充滿了純潔的童真,積蘊著非凡的童真,這種童真能帶來更為深沉而強勁的生命啟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采取換位思考的形式,站在兒童的角度,從兒童的心理、行為、生活等特質(zhì)來欣賞兒童文學作品,幫助學生來進行兒童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鑒賞。
在進行兒童文學教學時,依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切合實際的學生的閱讀需要,依靠教師的引導,學生可以更透徹地理解兒童文學作品,感受其中作者所要表達出來的情感,依靠兒童文學作品的學習,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同時,為學生提供積極的思想引導。
除需要兒童所掌握的兒童文學的基礎知識之外,還應該促進兒童對兒童文學的道德觀培養(yǎng),審美水平的提高和創(chuàng)作能力的提升。
1.補充德育的缺失
小學的德育教學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兒童文學,而在兒童文學中所塑造的形象大多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學生能通過兒童文學的學習來打動他們的內(nèi)心,使兒童在學習兒童文學之余,能夠自覺地判斷自己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能夠補充學生在學校德育教育的不足。
2.提高審美水平
在大多數(shù)的兒童文學作品的選材中,大多數(shù)偏向教育性和知識性,這不利于兒童審美的提高[9],存在一定的缺陷,基于這樣的大背景下,將兒童文學進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去,通過對兒童文學的講解,了解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等。通過學習兒童文學,學生可以了解真、善、美、假、惡、丑等,使他們從心靈上感受到心靈的美好,兒童文學也能成為兒童思想道德培養(yǎng)的載體,促使學生審美水平的提高。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3],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勢必會越來越重要,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有規(guī)劃地對兒童文學進行系統(tǒng)的傳授,改變教學傳統(tǒng)評價,運用多媒體以及其他的課程資源,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文學素養(yǎng)。雖然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亟待改善,但一定要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地自我完善和提高,并繼續(xù)努力地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一定能讓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和兒童的成長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其積極的意義和作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