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英
(山東省萊州市文化館,山東 萊州 261400)
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數(shù)不勝數(shù)且令人嘆為觀止的文化奇跡,這些文化浸染、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熔鑄進我們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之中,激勵著我們不斷迸發(fā)出積極向上的奮進精神,為創(chuàng)建嶄新的時代而努力著。相較于有型的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側重于傳統(tǒng)精神的塑造、傳統(tǒng)道德的培養(yǎng)與民族精神的熔鑄,在當代依然有著豐富的社會價值與歷史文化價值,它是一個民族文明與精神的象征,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寶。正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在任何時期都是受到重視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保護與發(fā)展工作,更能夠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與綜合國力,增強我國國民的文化自信力,對中華民族在當代的偉大復興意義深遠。
顧名思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即是指“無形”的文化遺產。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文化沒有斷代的國家,綿延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累積了卷帙浩繁的文化資源,這些文化通過不斷的沉積、交流與融合,在當代以文化遺產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略包含自然環(huán)境文化遺產、社會環(huán)境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自然環(huán)境文化遺產如自然科學、自然藝術等;社會環(huán)境文化遺產如語言、文字、道德觀念等;物質文化遺產如器具的制造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活性的,依賴活人的傳承,因此相較于物質文化遺產更加注重于社會與人文環(huán)境的傳承和保護。
對于“文化”一詞,不同的人總有不同的說法,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者們則統(tǒng)一認為是“儒、佛、道”三教文明與精神的融合統(tǒng)一。這三者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斷地碰撞、相交與融合,最終構建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完整軀體。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整體上是“懷柔”的,偏向“包容”與“和平”的一面,而排斥“野蠻”和“武力”,是一種浪漫的理想主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長期浸染著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鑄造了以“和”為核心的中華之魂。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十分依賴活態(tài)的人與活態(tài)的社會進行傳承的文化資源,一旦消失就不可能再生,因此每一份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無比珍貴的,確保這些文化遺產不會消亡,保證文化的多樣性,是增強我國文化凝聚力、促進民族大同的重要舉措。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新式文化開始傳入國內,嚴重沖擊著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如今隨處可見穿潮服、哼“rap”的年輕人,卻鮮見出口成章、古詩詞信手拈來的年輕人,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窘境,用“岌岌可?!毙稳莶⒉粸檫^,這更加凸顯出當下非遺資源與傳統(tǒng)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性。
我國是世界上包含民族種類最多的國家,56 個民族花團錦簇,共同組建了中國這個大家庭。但是不同民族間因地域特點、生活習慣及文化信仰的不同等,文化之間差異極大,并且部分民族因生活地區(qū)交通不便、經濟發(fā)展落后等原因,本民族的文化遺產面臨后繼無人的問題而瀕臨消亡。因此加強全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對于文化間的相互交流有所幫助,還能在保護文化獨立性的基礎上,讓那些鮮為人知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構建出多民族共同認可的文化體系。就這一角度來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方法。
綜合國力是國際競爭的主要力量,而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存與精神力量,并深深印刻在每一位中國人的內心之中,可以說舉目全世界,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都是極為雄厚的,可相較于強大的文化實力,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則可以用疲軟來形容,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沒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度發(fā)掘,探究其中具有當代價值的部分。因此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發(fā)展,就能夠更進一步的發(fā)掘出其中的文化價值、科技價值與商業(yè)價值,通過市場化的發(fā)展來進一步增強其文化影響力,讓我國的文化建設與文化輸出“雙管齊下”,大大增強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綜合國力。
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創(chuàng)立、由孟子及后世多位學者所推演發(fā)展的一門哲學學說,于多個朝代都為當世的“治世顯學”,也是對中華民族影響最深的學說。儒學的核心觀念為“仁”,從中又衍生出“忠”“孝”“禮”等觀念,是儒家治世的基本理論與原則,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儒家思想中的“忠孝”及“禮”的觀念都有繼承。
我國的許多民間文學對“孝”這一倫理觀念都有很深入的展現(xiàn),例如故事典籍《二十四孝》中就將各地有關“孝”的故事編撰成冊,以其中“賣身葬父”的故事為例,孝子董永因無錢安葬病逝的父親,自愿賣身為奴,而這一故事經過傳播又演化為好幾個不同的版本,例如“天仙配”則將董永變?yōu)榱酥邑懖挥宓膼矍楣适轮鹘?,但其中依舊突出了董永“孝”的一面。儒家文化的“孝”觀念深入百信心間,成為了社會構筑的基石,而“忠”這一概念則是由“孝”發(fā)展而來的,是一種政治概念,我國的民間文化亦十分重視對“忠”的體現(xiàn),比如國內的許多地區(qū)都有著“關公崇拜”的傳統(tǒng),自《三國志》以來,關羽那忠義兩全的完美形象便深深烙印在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間,這樣的完美英雄形象逐漸被賦予了神格,成為民間信仰的重要一環(huán),“關公崇拜”自然也滲透入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例如我國北方傳統(tǒng)戲劇“儺戲”中就有著“關公戲”,將展現(xiàn)關公忠義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等故事通過戲劇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代表了民間對“忠”這一概念的樸素崇拜。
儒家文化中的“禮”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概念,類比于當代就相當于“道德準則”,“禮”是一種具有教化作用的精神,重視道德的價值與地位。“禮”的觀念同樣深深影響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許多活動,都嚴格地遵循著一定的禮樂制度,例如中國各地的婚嫁儀式雖然各不相同,但大多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范章程,長輩與晚輩有著不同的行禮姿勢、不同的活動區(qū)域、不同的分工等,而新人從入堂到入房之間也有著一套極為嚴格規(guī)范的禮儀程序。在“禮”引導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習俗,一直教育與陶冶著人們的道德情操。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由道教衍生出的道家思想是由多種思想雜糅而來的,道學先輩將自然崇拜、生殖崇拜與巫術文化等原始文化思想凝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道家文化最初的樣貌?!暗馈笔堑兰椅幕暮诵?,道家認為“道”是萬物始源,是天地中無所不在的象征,類比為當代概念則接近“自然規(guī)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處處都能見到道家思想的影子,例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萬事萬物都應當與自然同行,將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就能達到最為和諧美妙的狀態(tài)。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天人合一”的思想非常迎合,許多事物之中都能展現(xiàn)出來,例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紫砂壺制作工藝”,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展現(xiàn)。正統(tǒng)的紫砂壺制作所用的工具都是純天然的,例如竹拍、木搭子等,制作者們希望通過這些天然工具,將“天地之靈氣”灌輸進器具之中;而紫砂壺的制作工藝則更強調“天人合一、物我兩忘”,要求制作者完全的投入進制作過程之中,不依賴固定的程序與章法,而是用最自然、最純真的心態(tài)來制作紫砂壺,只有這樣制作出來的茶壺才是有靈性的,才是真正的紫砂壺。
道家強調“道法自然”,即作為萬事萬物根本的“道”也是源于自然的,這樣的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也有所體現(xiàn),比如紫砂壺中的“花貨”,這是一種以模仿自然界各種花草造型為主要特點的茶壺品種,“花貨”在造型上,常常將各種花草、樹木、果葉等自然中的形象進行抽象與形變處理,創(chuàng)造出別有趣味的茶壺造型,同時又兼具紫砂壺的美感。
相較于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佛教傳入我國的時間較晚,不過依然得到了統(tǒng)治者與人民的支持并迅速發(fā)展,逐漸成為能與儒道二家相提并論的思想流派。中國本土的佛教思想融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部分,形成了獨特的“禪”理論,提倡信徒追尋自己的“本心”,不要被世俗的欲望所控制。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大多帶有佛教思想的一些影子,彰顯出佛教中“寬容為善”“忍、戒”的思想。
中國佛教的“禪”思想提倡“行善積德”,反對無理的野蠻與暴力,這一點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得到了很深的體現(xiàn),例如著名的少林功夫,這種來源于嵩山少林寺的武學是中國十分著名的佛教文化之一。少林功夫剛猛強勁,但也十分注重通過柔和的內功心法進行輔導,以達到“拳禪一體,剛柔并濟”的境界,雖是一種傷人的手段,但少林功夫極為注重武德的修煉,提倡與人為善,俠義行事,而歷史上著名的少林武僧也多為豪俠之輩,其為民除害的事跡名揚天下。
中國佛教的“禪”思想認為,要想達到至高的境界,就必須舍棄許多世俗的欲望,在清凈之中苦修,方能達成正果,這一點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也常有體現(xiàn)。同樣以少林功夫為例,少林功夫中有“忍”與“戒”的教義,嚴禁習練者仗勢欺人,而在面對他人挑釁時也以忍耐為主,如若必須出手則也需手下留情;少林“十誡”則更是出名,其中“不可恃強凌弱、不可輕顯技術、不可爭強好勝”等思想對中華武術界影響深遠,成為許多武術流派的教義與宗旨。隨著國家對少林功夫的保護與宣傳,更多的人不僅通過少林功夫強健了體魄,還深深的為其中所蘊含的佛家思想精髓所折服。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我國在新的時期凝聚民族團結力量,增強綜合國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與價值。我們必須不斷提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結合時代特點不斷探究非遺資源傳承與發(fā)展的新途徑,推動中華文化向著更好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