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華
(莘縣實驗小學,山東 聊城 252400)
從《新課標互動同步》和《配套練習冊》等相關教輔資料上可以看出,語文學習已不再局限在課本上的幾篇課文,而是以課文為例子,竭盡全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初一是從小學到中學的過渡,語文第一課是《散步》,是反映家庭生活的一面鏡子。如何用好這面鏡子,我進行了如下嘗試:
首先,吃透教材?!澳赣H本來不愿意出來”散步,我動員她走走一節(jié)是不是可以刪去?這是為全文定下基調(diào)的一節(jié),是對下文的巧妙鋪墊。所以,在下文出現(xiàn)分歧的生活,我決定“走大路”。
假如沒有下文,讓同學嘗試“扮演”“我”的角色,戲又該怎么演下去呢?
1992 年全國高考作文,就是聯(lián)想。我嘗試讓同學續(xù)寫雨夜回家時假如遇到車胎被啤酒瓶碎片扎如何處理,結(jié)果就出現(xiàn)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要么自認倒霉,要么惡意報復后來者,只有很少人想到把玻璃渣收起來。最高明的聯(lián)想是——“我”想打掃碎片,等我找來工具之后,肇事地點已經(jīng)被人清理得干干凈凈……
境界決定眼界,眼界決定未來。我們完成了第一步“同化”的任務。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角色,把“散步”“雨中騎車”變成了心靈體驗。
接下來,就是電子白板的應用了。我努力嘗試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是這學習的理想境界。為此,我為學生補充了幾篇必讀經(jīng)典:
《一盤醬牛肉》,讓同學們在理解子孝父賢的基礎上,領悟窮人的骨氣和尊嚴,拒絕貪小便宜的陋習。《一碗餛飩》,讓同學們在明白“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之后,領悟涌泉換不來滴水的可悲。《一罐果醬》,讓同學們明白“一個人只要還有力量幫助別人,他就是富有的”道理,奠定心靈高貴的基石。
《半個雞蛋》,讓同學們明白夫妻恩愛和孝敬公婆之間微妙的藝術,真正品味出人際關系的錯綜復雜。這些內(nèi)容可以在百度上檢點,如何領悟盡在各人的理解,不再贅述。如果沒有電子白板,這些內(nèi)容就只能印刷出來,互動起來相當不容易。
我們有必要把《郭巨埋兒》請出來,讓同學們知道盲從二十四孝的可怕。
如此立體化的學習,把一篇“例子”用不同詮釋去注解,并且從反面或片面去訂正千古認識的誤區(qū),也正是教書育人的責任。
第二課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也如法炮制,我在同學們吃透教材的基礎上,補充了如下經(jīng)典:
《閃光的母愛》,一個不幸的女人,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位肇事車將她從斑馬線上撞飛出去,又在茫茫的夜色中逃逸。她成為植物人……
《堅強的詮釋者——逆境中的母親》,有這樣一個故事:師徒二人云游到一個偏僻的小鎮(zhèn),投宿在一戶李姓人家,半夜,被一陣騷亂驚醒。師徒倆起身一看,只見當院停著一具水淋淋的女尸,男人正準備棺木,而他的女人正背著一個嬰兒,趴在那具女尸上哭得死去活來……
《血奶》,大地震來臨之前,有一位年輕的母親正一邊織著毛衣,一邊用腳踩著搖籃逗她僅五個月的寶貝女兒。天崩地裂的一剎那,母女一起墜入黑暗無邊的廢墟。……年輕的母親為孩子流盡了最后一滴血奶。
不僅人類有愛,動物能夠生生不息也全靠愛的支撐。
《母愛超越生命》醫(yī)學實驗中的一項是要用成年小白鼠做某種藥物的毒性試驗。在一群小白鼠中,有一只雌性小白鼠,腋部長了一個綠豆大的硬塊……
《震撼心靈的母愛》:“為了兩個剛出生的孩子,這頭母豹在彌留之際,竟爬了千余米長的距離,重新回到窩里,用血和剩下的一點乳汁拯救了它的孩子。”
我們也必須看到有一種傷害叫愛——溺愛是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
《姐姐的溺愛——我們的大雜院》有一家姐弟倆,姐姐崗云,弟弟小剛,姐姐比弟弟大十幾歲。父母早逝,姐弟倆相依為命……
母愛故事更是不勝枚舉,學生家長給孩子送鑰匙、送被子等現(xiàn)身說法更是活教材。只要我們善于開啟發(fā)現(xiàn)的眼睛,到處都是活菩薩在普度眾生。
至于其他課文,同意應該由點到面的反復印證。這些經(jīng)典通俗易懂,學生不是傻子。這樣做,遠比機械的做題更有成效。學生在比較閱讀的同時,必須做好筆記,否則,就成為走馬觀花,收獲甚微了。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見多識廣,有感而發(fā),大有裨益。
語文學習,多讀多寫多練是必不可少的過程。讀什么?我們作為教師就應該盡最大能力為同學們提供最佳精品,只靠課本那幾篇老掉牙的模式,仿佛貧兒數(shù)寶,反過來調(diào)過去就那幾件破爛,怎能不叫懷瑾握瑜的行家笑掉大牙?
電子白板不是擺設,語文教學也必須與時俱進。在如今的信息時代,語文教學也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粉筆加板擦”,讓電子白板閃現(xiàn)語文特有的光彩。
如何使用電子白板,不僅僅是技術活,更是關系到民族振興的使命。讓電子白板上的大語文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寶地,正是時代的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