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卉
(華北電力大學體育教學部,北京 102206)
學校體育工作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大學體育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增強綜合素質的任務,大學體育工作需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目前,大學生體質測試成績仍不容樂觀,申請免修體質測試的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加的現象也表明現階段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急需提升。針對這種現象,各大高校應積極探尋有效的解決方案,改進大學公共體育課程安排,豐富運動種類,以滿足大學生需求,提高大學生主動參加體育運動的積極性,進而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跆拳道是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一,自2000悉尼奧運會后,多名中國選手在國際賽場登上領獎臺為國增光,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并在民間掀起了跆拳道學習熱潮。跆拳發(fā)展勢頭迅猛,形式變化多樣,主要包括競技、品勢、特技,競技技術炫酷,比賽激烈;品勢內涵深厚,修身養(yǎng)性;特技觀賞性佳。以上特征使跆拳道具有實用性與趣味性而深受學生喜愛。
近年來,大學生身體素質的不斷下降,通過體育課程安排調動大學生參與興趣是目前高校提升大學生體育鍛煉興趣的重要手段。跆拳道的魅力不僅體現在競技體育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方面,還體現在其具備較強的以人為本的教育屬性。練習跆拳道具有幫助大學生強身健體的功能,同時還具備修身養(yǎng)性、鍛煉意志、陶冶情操等作用。跆拳道技術簡單實用,大學生通過模仿練習,可以快速掌握;教師在課堂上也可以將應用規(guī)范和禮義教育融入課堂,幫助大學生德育、體育均衡發(fā)展?;诖?,跆拳道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高校開展跆拳道課程能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其中并終身受益。
分析大學生體質測試逐年下降問題的根源,可集中歸類為認知存在偏差、缺乏習慣養(yǎng)成2個主要因素,歸根到底是內部認識出現偏差。傳統(tǒng)觀念“重智輕體”至今是家長與學校主流思維觀念:大學生以學業(yè)負擔過重,家長重視大學生成績,學校重視升學率,這三方主要影響使體育課程不受重視成為常態(tài)化。進入大學后,首要任務是幫助大學生認識健康是影響自身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幫助大學生轉變錯誤觀念,方可為后續(xù)習慣養(yǎng)成奠定基礎。在進入大學校園之前,大學生未能掌握一項運動技能也是大學生不能在閑暇安排體育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這自然使大學生無法通過體育鍛煉提升體質健康水平。長此以往,使大學生在對體育課程主觀認識上的薄弱帶入大學后,更加影響大學生主動鍛煉的積極性。大學生心理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其體質健康狀況。大學生進入全新的校園,具有自由支配時間的能力,他們更樂意將時間安排在社交、學習或外出游玩等活動中;部分女大學生受青春期影響,自卑感較強,害怕別人的目光,不愿意參與體育運動;當代大學生心理更加敏感,患有抑郁等不良情緒的大學生逐年增長,對于生活較為消極,更無法進行體育活動,影響了其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
大學生通過從事跆拳道運動能夠強身健體,調整內心情緒,增強個人意志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跆拳道運動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速度素質是身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跆拳道項目以使用下肢技術為主,要求練習者快速提膝出腿并利用足部準確踢、擊目標位置,動作干脆利落,故對大學生提高自身速度顯著成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橫踢、側踢、雙飛踢等腿部技術對大學生機體進行外部刺激,可充分鍛煉大學生下肢力量。踢擊腳靶是跆拳道練習中最常見的對抗性練習,練習初期要求大學生熟練技術動作后對腳靶進行擊打,鞏固動作熟練度的同時體會下肢發(fā)力,進而刺激下肢力量增強;中期腳靶訓練中要求大學生踢擊腳靶動作連貫,下肢擊打腳靶發(fā)力順暢并聲音響亮,通過踢擊腳靶聲音和擊打效果可以判斷出大學生下肢速度力量有無很好地表現出來;中后期對專項速度進行提高,如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多次快速提膝練習或連續(xù)極速擊打練習,這類反復多次的跆拳道專項技術練習可使大學生下肢力量素質和速度素質相融合,從而提高大學生下肢速度與力量。
跆拳道屬于同場格斗對抗型項目,要求練習者步伐移動快速靈活,比賽時注意力集中,可以快速進攻或防守躲避,對場上判斷有清楚認識。在日常跆拳道練習過程中增加腳步靈敏度訓練,如繩梯練習,要求大學生熟練運用步伐快速移動以達到進攻或防守的目的,從而提高大學生的靈敏能力。除腿法學習外,在跆拳道練習中可以安排與技術具有相似特征的動作練習,如肢體旋轉、跳躍等動作發(fā)展大學生的協(xié)調能力;在腿法技術學習過程中,幫助大學生提高戰(zhàn)術意識,在使用腿法技術進攻的同時學會利用格擋防守,通過對方的行為對自己的技術作出調整,這就要求上肢與下肢的協(xié)調配合,在反復的協(xié)調訓練中領會跆拳道。
跆拳道比賽中擊打不同身體部位有不同的得分分值,擊頭動作得分分值高于擊打軀干部位,這就要求大學生在日常練習中注重動態(tài)與靜態(tài)拉伸以提高肌肉的收縮能力。在準備活動中增加對關節(jié)肌肉的拉伸練習,一方面可以提高技術學習如下劈,高位橫踢動作的完成度,另一方面對訓練中受傷起到預防作用。有研究顯示,跆拳道練習使大學生坐位體前屈成績有所提升,并且身體整體協(xié)調性也獲得提高。
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許多大學生面臨著肥胖、營養(yǎng)過剩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會引發(fā)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跆拳道課程內容豐富,教學練習時間較長,能夠有效調動機體有氧系統(tǒng)供能,增加有氧訓練,幫助大學生增強耐力,配合跆拳道技術練習,有效幫助大學生降低體脂率并提高大學生心肺能力,達到促進機體血液循環(huán)和提高代謝能力的目的。跆拳道運動幅度大,調度活動肌肉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安排短時間內高頻的腿法和步伐移動練習,調動機體ATP-CP供能系統(tǒng)和糖酵解供能系統(tǒng)供能,增強機體無氧代謝能力。
大學生體質健康不光體現在外在體格外形上,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需要關注。引導大學生學會生活生存是現階段教育理念及趨勢。而公共體育課中的各項運動項目可將技能與“知、情、行、意”深入課程教學中,在課堂中教學潛移默化培養(yǎng)大學生內在心理素質的增強。跆拳道課程以傳遞內在精神“禮儀、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為先,跆拳道課程強調練習前后同伴之前互相敬禮,培養(yǎng)大學生團結友善的價值觀;教師在指導練習過程中可以鼓勵大學生積極練習,也要向大學生強調提高“勝不驕、敗不餒”的心理素質;在跆拳道課程中可以安排大學生進行木板擊破的練習,利用這一過程讓大學生體會失敗與挫折,學會正視壓力,鍛煉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和交往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壓力,長期內心郁結造成大學生心理和生理造成負面影響,此時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跆拳道本體特點,幫助大學生利用發(fā)聲、擊破等消除不良情緒,舒緩壓力。利用跆拳道課程能夠挖掘學生主體情感需求,磨煉大學生精神品質,提升大學生內在道德修養(yǎng),以收到并達到育心知禮的效果。
目前各高校開展跆拳道運動的形式多樣,主要以公共選修課和社團為主,這一現象體現了跆拳道項目在大學體育課程中深受大學生喜愛,這為加強跆拳道課程科學構建奠定了基礎。
在跆拳道公體課程設置中切勿照搬專業(yè)院校教材,要堅持以大學生為主體,以“立德樹人”為宗旨,結合當代大學生性格特點,制定適宜教學大綱,提升課程與大學生融合度。教學內容中要融入跆拳道理論、技術、身體素質的學習,豐富教學方法,以提升大學生學習興趣,可以利用新媒體手段直觀幫助大學生學習技術,并對教學重、難點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完善跆拳道公體課程內容及評價考核機制,注重過程性評價考核,側重大學生課堂平時表現與主觀努力,激發(fā)實踐能力和學習能力,或以賽代考、以賽代評,激發(fā)大學生興趣。利用大學生學習跆拳道的過程對大學生進行健康干預,幫助學生認識正確的飲食結構、作息規(guī)律,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與訓練。注重學生“內生動力”的培養(yǎng),激發(fā)大學生學習興趣和欲望,形成持久穩(wěn)定的內驅力,以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并樹立“終身運動”意識。構建跆拳道課內外一體化是促進大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造第二課堂,以生動活潑的俱樂部、社團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加入跆拳道學習,有助于運動氛圍的構成,帶動其他大學生積極投入體育活動中去。
跆拳道運動有助于強化大學生整體的自我認知,在學習技術的過程中了解個人能力,養(yǎng)成“終身鍛煉”的認識。通過練習跆拳道,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無氧代謝能力和有氧耐力,增強速度、力量、靈敏、柔韌等各項身體素質,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跆拳道運動可以作為大學公共體育課主流項目在各大高校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