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利霞
(北京林業(yè)大學,北京 100083)
2014年《環(huán)境保護法》修改,第二十二條強調建立環(huán)境修復制度。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臺了《關于審理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和《關于審理環(huán)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環(huán)境民事侵權案件中適用恢復原狀的法律依據即于此。2020年5月28日通過的《民法典》一千二百三十四條確立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代修復制度,是環(huán)境修復責任的適用的原則性規(guī)定??梢姡穹▽Νh(huán)境保護的關懷日漸增多,對環(huán)境修復愈加重視。與此相應地,裁判文書網中涉及環(huán)境修復的案件成倍數增長。
從2015年兩個司法解釋中的性質可推知,其規(guī)定是對有關民事立法中“恢復原狀”這一責任承擔方式進行的擴充性解釋,“而非創(chuàng)設新的責任承擔方式?!雹賲沃颐罚]海陽.修復生態(tài)環(huán)境責任的實證解析[J].法學研究,2017(03):125-142.然而,環(huán)境修復旨在維護公共利益而非民法所保護的個人利益,環(huán)境修復責任能否以民法規(guī)范存疑。因此,在對環(huán)境修復責任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展開論述前,須先厘清恢復原狀與環(huán)境修復的關系。
1.恢復原狀?;謴驮瓲钍侵府斔袡嗳说呢敭a被非法侵害而損壞時,能夠修理的,所有權人有權要求加害人通過修理,恢復財產原有的狀態(tài)。②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狹義的恢復原狀僅指將受到損害的物恢復到侵權行為發(fā)生之前的狀態(tài)。廣義的恢復原狀是指將受侵害的民事權益恢復到未受侵害時的狀態(tài),但不包括金錢賠償。③魏振瀛,主編.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我國《民法總則》在規(guī)制民事責任時將恢復原狀與賠償損失并列,表明我國立法支持狹義的恢復原狀。這一層次的恢復原狀僅是針對受毀損的“物”的恢復原狀,至于“物”受損時被侵害的權益則可以通過其他責任承擔方式填補。
2.環(huán)境修復。隨著環(huán)境侵權司法逐步深入,環(huán)境民事案件的特殊性日漸凸顯,傳統(tǒng)民法上的恢復原狀難以滿足環(huán)境案件的需求,“環(huán)境修復”一詞開始廣泛適用。根據2014年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環(huán)境損害鑒定評估推薦方法(第II版)》第4.10條的規(guī)定,“環(huán)境修復”是指“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發(fā)生后,為防止污染物擴散遷移、降低環(huán)境中污染物濃度,將環(huán)境污染導致的人體健康風險或生態(tài)風險降至可接受風險水平而開展的必要的、合理的行動或措施。”有學者認為,環(huán)境修復既是一項管理制度,也是一項法律責任。④李摯萍.環(huán)境修復法律制度探析[J].法學評論,2013(02):103-109.依此觀點,環(huán)境修復并不是只能通過司法模式得以適用,行政機構也應主動發(fā)揮作用。在此,本文研究內容只包含通過司法裁判引起的修復責任。
將恢復原狀責任適用于環(huán)境損害救濟,體現了民法對環(huán)境保護的注重和關懷,與民法中的“綠色原則”遙相呼應,只是民法與保護環(huán)境如何調適仍需探索。武漢大學副教授李承亮認為,環(huán)境損害可以細化為對具體環(huán)境要素的損害,如大氣、水、土壤、動物等。而根據我國《物權法》的規(guī)定,礦藏、水流、海域、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野生動植物等生態(tài)環(huán)境要素均為國家所有,①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了礦藏、水流、海域屬于國家所有。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國家所有的土地范圍。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除集體所有外,屬于國家所有。第四十九條規(guī)定,野生動植物資源屬于國家所有。這也表明,以上生態(tài)要素均系民法上所有權的客體,而所有人是國家。也就是說,環(huán)境侵權損害救濟,尤其是在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可以認為,救濟客體是環(huán)境要素,主體是國家。②李承亮.侵權責任法視野中的生態(tài)損害[J].現代法學,2010(01):63-73.此種觀點打破了環(huán)境修復責任是針對環(huán)境自身的瓶頸,為有關領域學者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同時,筆者認為,環(huán)境修復責任能否為民法救濟最大的爭議就在于公共權益不能納入傳統(tǒng)民法的保護范圍。就此,生態(tài)環(huán)境要素不僅具有自然屬性,在個案中也具有資產性,可予價值衡量。如被侵權人承包用以養(yǎng)魚的水庫被排污行為污染,也是其用益物權遭受損害,理所當然可以請求民事侵權救濟,將魚塘水質恢復到受損前的狀態(tài)。此時,適用恢復原狀與環(huán)境修復責任的內容完全一致,廣義的恢復原狀可以涵蓋環(huán)境修復責任的內容。
筆者從案例網站共整理出涉及修復責任的水污染侵權糾紛54件,其中公益訴訟12件。從裁判結果來看,原告基本勝訴。原告敗訴案件一共5個,均為私益訴訟。究其原因,除重復起訴、超過訴訟時效以及原告自身導致損失外,其余均為原告證據不足,不能證明具體損害。
所有民事主體均可以作為原告提起訴訟。除一般主體——自然人、營利法人以及公益訴訟中的公益法人及在公益訴訟中常見的特別法人——檢察機關外,環(huán)保局、人民政府③(2013)澄環(huán)民初字第0003號、(2012)松民一(民)初字第4022號判決.等政府單位也被法院認定為水污染侵權案件中的原告地位。由于私益糾紛中被污染的水體多為養(yǎng)魚、蝦、蟹的池塘、水庫,原告即使注冊了個體工商戶或個人獨資企業(yè)也多以自然人身份起訴,但也有農村合作經濟社作原告的情形。④(2018)川1922民初383號判決.
就被告而言,營利法人占絕大多數,自然人次之。值得一提的是,有案件出現了多個被告的情形,主要表現為營利法人與自然人、營利法人與特別法人的形式。對于魚塘常見污染源養(yǎng)豬場、養(yǎng)雞場等養(yǎng)殖場而言,侵權人多以自然人的身份參加訴訟,也有少數成立專業(yè)合作社的以特別法人身份參加訴訟,或注冊了個人獨資企業(yè)的以非法人組織身份參加訴訟。在機關法人作為被告的案例中,除因自己產生的廢水排放導致污染外,⑤(2015)昌民初字第11304號、(2016)川0521民初282號判決.還可能是行政職能履行不善的原因。⑥2017渝0112民初16296號判決.
值得注意的是,在受污染水源為非封閉狀態(tài)時,可能存在多個侵權主體且無共同故意的情況,此時案外人也有責任,但具體案件中原告出于收集證據困難等原因而未全部列明。⑦(2016)湘05民再9號判決.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六十六條的規(guī)定,原告只需證明被告有侵權行為并且存在損害后果即可,而不需要對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舉證。由于資本實力的懸殊,在簡單案件中,原告通過拍攝被告存在排污行為的照片以及受污染水源在合理距離內就能認定被告有污染行為。而對于因果關系的證明,判決書中基本明確了原告不負舉證責任,被告需要對環(huán)境損害和自己沒有因果關系承擔證明責任。只在一個案件中,原審法院認為對于損害后果和侵權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原告提出的證據并沒能證明,因此原告敗訴,而二審法院對此也予以糾正。因此,就歸責原則而言,法院做法基本一致,就原告損失賠償額的訴請支持率不同。對于同樣沒有鑒定證據、損失證明程度相當的訴請,有的案件賠償數額高,①(2015)昌民初字第11304號判決.有的相對較少。②(2016)蘇1202民初3037號、(2017)蘇12民終265號判決.
在判決文書中,環(huán)境修復責任的具體承擔方式包括直接修復以及承擔恢復費用、由第三方修復兩種。在原告明確提出恢復原狀請求的案件中,從法院是否支持來看,私益訴訟和公益訴訟案件呈現兩個截然相反的結果,公益訴訟原告環(huán)境修復訴請基本得到支持,私益訴訟基本判決責任人不承擔修復責任。究其緣由,除原告證據不足,無法證明“原狀”外,③(2017)云29民終444號判決.還包括以下兩個原因:
1.多方原因造成,一人承擔有違公平。在原告辛隨超、張長套與被告平頂山天安煤業(yè)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十三礦水污染責任糾紛一案④(2014)襄民初字第630號判決.中,法院駁回了原告要求被告停止侵權、恢復原狀的訴訟請求。理由之一在于,原告的損害結果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促成的,若是由被告一個侵權人承擔停止侵權、恢復原狀責任,違背公平原則。
2.危險已經消除,損害已經在裁判前修復。在劉甚煒與福泉市第四中學水污染責任糾紛一案⑤(2014)福民初字第168號判決.中,由于污染源已經排入市政排污管網,并沒有對原告磚廠再次造成污染,并且被告受污染的磚廠場地經過雨水的沖刷,已經自然凈化,而且原告受污染的磚已基本出售,再判令被告恢復原狀已經不具有實際意義,據此法院駁回了原告此項訴訟請求。在邵陽縣蔡橋鄉(xiāng)求山村第九組等與邵陽縣怡悅油茶專業(yè)合作社等水污染責任糾紛案⑥(2016)湘0523民初1341號判決.中,由于被告方已經實際停止了侵權行為,原告方井水的水質也已恢復如初,再責令被告恢復原狀已經沒有事實依據及意義,因此法院也沒有支持原告的此項訴請。
3.損失賠償已經包括環(huán)境修復費用。例如胡某某與重慶市江北區(qū)市政設施管理所、重慶市江北區(qū)城市建設發(fā)展有限公司等水污染責任糾紛⑦2017渝0112民初16296號判決.一案,法院認為原告所要求的損失賠償已經包括清理泥沙、石塊、樹木的費用,因而被告不再承擔恢復原狀責任,原告應當自行清理。
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不斷變化的,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如降水等,而檢測污染因素又需要一定的技術條件,受害人自身基本不具備相應要求。在水污染侵權私益訴訟中,受損環(huán)境多為養(yǎng)殖魚蝦蟹的池塘、水庫等,而由于魚蝦等作為鮮活物,脫離水環(huán)境難以保持生存。在其死亡后更需要特殊的溫度、濕度等條件才能維持原狀,僅憑受害人自身難以達到相應的技術水平。而等待專業(yè)機構鑒定的時間往往較長,在此期間,受污染的魚蝦等證據早已滅失。因此,原告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常因為證據不足而得不到支持?;謴驮瓲畹恼埱笠矔驗樵鏌o法證明受損害前的狀況而落空。如紹為科技公司與羅東偉水污染責任糾紛案⑧(2017)云29民終444號判決.中,原告請求法院判令被告恢復達蓮海的水質,但原告無法提交承包的魚塘被污染前的水質情況。又如孫曉東與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勝利油田分公司勝利采油廠水污染責任糾紛⑨2017魯0591民初2040號判決.一案中,由于受污染時間已經很久,原始證據保留不充分,又很難恢復保存,原告提交不了證據,自己撤回了起訴。
基于此,筆者認為,若不能證明被污染前水質狀況的,可以附近未受污染的水源標準或者相同功能的水質要求界定受損害的水源“原狀”。若是魚蝦等物證無法留存,可以通過虛擬計算等方式確定正常情況下的畝產量,以此作為損失數額的參考依據。
對于鑒定意見這一直接關系原告損失認定的重要成果,從其形成過程來看,多數情況下并不只是由最后損害評估環(huán)節(jié)的一家單位形成。在原告發(fā)現存在環(huán)境損害之初,就產生了向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漁業(yè)部門、水產技術推廣部門等有關單位的及時報告義務,由這些政府機構先對污染水源、污染情況等內容作初步檢測與記錄。鑒定中心、科研單位、價格評估公司等由于介入較晚,有關部門形成的報告對損失的認定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有關政府機構在檢測記錄過程中必須認真負責。在利川市五洲牧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水污染責任糾紛⑩(2016)鄂96民初18號判決.一案中,法院認定損害評估報告的可采性即是因為該項評估報告的數據來源于根據前期政府部門出具的環(huán)評報告。也有案件由于損害評估報告的數據來源——政府機構工作記錄,是原告自己告訴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并未實際檢測,所以法院否認了該項報告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因此,若想保證損失得以有效填補,首先,原告必須及時將損害報告有關部門,否則影響損失評定原告自己會承擔相應部分責任。其次,對于平時的收支單據也要分類保存,方便鑒定。有案件就出現由于原告沒有保存收支情況記錄而被鑒定機構退回鑒定的情形。①(2015)昌民初字第11304號判決.同時,相關政府機構也應保證工作人員的專業(yè)水平和素質。
水污染侵權糾紛中絕大多數案件法官對于鑒定評估報告充分信任,只作形式審查,對其內容直接援引適用。因此,有學者提出,法官對于環(huán)境修復責任的適用應綜合考量“污染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的范圍和程度、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稀缺性、生態(tài)環(huán)境恢復的難易程度、防治污染設備的運行成本、被告因侵害行為所獲得的利益以及過錯程度等因素,并可以參考附有環(huán)境保護監(jiān)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的意見、專家意見等”。②呂忠梅,竇海陽.修復生態(tài)環(huán)境責任的實證解析[J].法學研究,2017(03):125-142.雖然法官可能不具備專業(yè)技術知識,但在某些案件中也體現了法官在對鑒定評估報告采證時的裁量。如吳某某、鹽城市豐杯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等與鹽城蘇海制藥有限公司草廟分公司水污染責任糾紛③(2013)蘇民終字第0014號判決.一案中,法官認為評估報告的依據系原告事后所補的票據,所以不能作為主要參考依據。
可見,在司法中,法院對鑒定評估報告的可采性還是有所論證。以此,法院在根據鑒定評估報告確定原告損失時,應仔細審查鑒定評估報告的依據、內容等,必要時可聽取專家意見,對比鑒定報告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提高損失認定的合理性。
由于我國民法采狹義的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與恢復原狀應是可以并列適用的兩項責任。但在水污染侵權私益訴訟中,原告要求被告承擔恢復原狀責任或者是支付水質恢復費用時,法院多認為損失賠償已經包含此項責任,因而不予支持。如張某群、張某眾因與伍某如、伍某勝水污染責任糾紛案④(2016)湘05民再9號判決.中,法院認為原告訴請的利益損失包括了水質恢復費用,因此,不予支持原告要求被告賠償水質恢復費用的請求。但原告先自行修復受損環(huán)境而提出的生態(tài)修復工程費用賠償卻得到了法院支持,⑤(2015)磐民一初字第1452號判決.生態(tài)修復工程費用雖是金錢形式,但性質依舊屬于恢復原狀。而對于罰款和損害賠償是否重復則毋庸置疑。在鄖西縣魏多成養(yǎng)豬專業(yè)合作社水污染責任糾紛⑥(2018)鄂03民初6號判決.一案的判決書中,法官認為“就被告環(huán)境污染侵權事實所導致二項不同性質的法律責任可以獨立并存,其相互替代扣減缺乏法律依據”,因此不予采納被告提出的已繳納的10萬元罰款應從賠償中扣減的辯解。
罰款是行政責任,與損失賠償、恢復原狀兩項民事責任可以并用自不必多講。但賠償損失與恢復原狀同樣在民事責任中互相獨立,即使原告要求賠償恢復原狀費用,但本質依舊為恢復原狀,只是轉化為金錢賠償。因此,筆者認為法院應明確損失賠償與恢復原狀的獨立性,在裁判時對于原告提出的財產損失賠償與恢復原狀請求若證據充分均應得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