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沈陽工業(yè)大學,遼寧 沈陽 110870)
原告資格作為扣動司法程序的一個扳機,自一出現(xiàn)便深受廣大學者的熱議。行政訴訟作為監(jiān)督行政權力與保護公民權利的公法訴訟,其原告資格的判定標準歷經(jīng)了四個階段[1]??v覽我國這幾十年來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判定標準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出我國面對這一問題呈現(xiàn)出原告資格擴大化的趨勢。
直接利害關系標準。這一標準最初是行政訴訟法采用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將行政訴訟原告的判定核心界定于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主體。盡管這一標準能夠為明顯屬于被行政行為侵害的權利主體予以保護,但是卻忽略了可能的受侵害權利主體。
行政相對人標準。這是繼直接利害關系后進一步將原告資格的判定交由法官決斷,被具體行政行為侵犯的主體,只要滿足2個條件:“認為權益受損”和“有具體行政行為”,即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將導致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判斷極具主觀性,同樣,只針對行政相對人,保護范圍可能略窄。
法律上利害關系標準?;谇笆鲈尜Y格標準的過于自由化傾向,1999年我國的相關司法解釋中,針對原告資格的標準采用了“法律上利害關系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具體化了原告的保護范圍,但是,也存在以法律明文規(guī)定權利為依據(jù)限縮公民權利之嫌。
利害關系標準。伴隨著2014年我國新修《行政訴訟法》,行政訴訟原告資格標準也從此前的“法律上利害關系”,重新引申為“利害關系”,判斷標準更加主觀化,其本質(zhì)并未有更多改變,該標準一度成為我國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判定的核心。但隨著行政訴訟案件類型的復雜化,被侵權種類的多樣化,如何更有效地保護受侵害主體的權益,賦予相應的行政訴訟原告資格便成為研究的重點。
自2014年我國新《行政訴訟法》對于原告資格采用了行政相對人以及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判斷標準后,學術界對于“利害關系標準”達成了一致認可。并基于此,實務中主要采取三要件,即行政機關是否作出了行政行為、是否存在合法權益、權益受行政行為的侵害程度,來判斷原告是否具有起訴資格。
然而,究竟何為合法權益,學術界眾說紛紜,存在“法定權利說”“隱含權利說”以及“值得保護利益說”?!胺ǘ嗬f”以法條明文規(guī)定的權利為準;“隱含權利說”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保護范圍,除了法條規(guī)定的權利,也將隱含于立法目的和原則中的權利納入其中;“值得保護利益說”在“隱含權利說”的層面上又加大了保護范圍。由此可見,針對合法權益的不同理解將導致實務中該標準的判斷更多依賴于法官的主觀判斷。因此,原告資格“利害關系標準”的模糊性將不可避免地與司法的確定性之間產(chǎn)生矛盾。
法律條文的模糊性,加劇了法學理論的似是而非,“利害關系標準”缺乏具體可操作性,難以在個案中達成一致認可,這就要求有更加規(guī)范并具操作性的理論來對此加以強化。2017年“劉某明案最高法裁定”便帶來了這一希望。
2017年“劉某明案最高法裁定”,將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判定回歸至行政實體法,以其中主觀公權力的存在作為行政訴權的前提,將客觀法規(guī)范所包含的私人利益保護目的與可以訴諸司法保護的請求權基礎相結(jié)合,彌補利害關系標準導致的自由化邊緣化問題,將保護規(guī)范理論與主觀公權力引入并運用到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判定上來,引發(fā)了學界熱議。
保護規(guī)范理論作為一種舶來品,最初是源自德國19世紀后期,分為舊保護規(guī)范和新保護規(guī)范兩個階段。舊保護規(guī)范,以布勒的傳統(tǒng)“公權三要件”為代表,新保護規(guī)范以施密特·阿斯曼為代表,也就是現(xiàn)代的保護規(guī)范。而與此理論相伴而生的就是主觀公權力概念,即“個人為自身利益,可向國家要求為一定行為、不為一定行為或承擔一定容忍義務的法律權能[2]”。
從新、舊保護規(guī)范的共同點來講,兩者都主張將個人利益指向轉(zhuǎn)向法律規(guī)范的解釋。但是,不同之處在于,后者主要關注立法者的意圖,多采用歷史解釋方法,因此主觀臆測的問題便難以避免[3]。而前者,現(xiàn)下通行的保護規(guī)范則依賴于對當下利益的客觀評價,是采用一種開放的,同時以客觀邏輯為導向的邏輯方法來論證原告資格的理論,運用法律解釋方法來論證主觀公權力,使得主觀公權力并非絕對確定,能夠根據(jù)時代主流觀點來發(fā)展塑造,進而助推保護規(guī)范理論與時俱進。雖然,對該理論的運用現(xiàn)在仍不乏質(zhì)疑,恐其不確定性。因此,將保護規(guī)范理論在中國本土進行適用將是我們下一步發(fā)展的重點[4]。
運用保護規(guī)范理論來判定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并不意味著取代此前的“利害關系標準”,而是要在此基礎上將“保護規(guī)范理論”作為“利害關系”的必要補充,彌補此前原告資格判定標準的模糊性,將原告資格的判定納入全新的視角。通過對保護規(guī)范理論進行中國式改造與重述,利用其理論的開放性賦予原告資格新的生命力,利用客觀法規(guī)范與請求權基礎相結(jié)合的方式重新框定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范圍,這是當前原告資格判定問題研究的大勢所趨,將為我國的行政訴訟司法實踐提供充分的發(fā)展空間。
在“劉某明案最高法裁定”前,我國對于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判定的利害關系標準大致可以等同于“不利影響”,但在此之后保護規(guī)范理論的引入,對于原告利益的保護跳出原有行政訴訟法明確列舉范圍的樊籬、進一步平衡保障訴權與防止濫訴兩者之間關系將助力良多。保護規(guī)范理論要求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行為時,所參照的行政實體法及相關法律規(guī)范體系,是否要求考慮保護當事人的權利,即所謂的主觀公權力,將以此作為斷定受行政行為侵害的主體是否可以作為原告擁有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資格。[5]對于行政實體法以及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是否有這樣的考慮,則需要依靠法律解釋的方法。同時,對主觀公權力的探究,既要從法律明確規(guī)定出發(fā),也要包括那些法律未明文規(guī)定但可以通過解釋推導出來的權力。
將保護規(guī)范理論進行中國化適用,不僅符合國際上行政訴訟原告資格擴大化的趨勢,而且彌補了我國此前“利害關系標準”的弊端,能夠更好地保護行政相對人以外的受行政行為侵害主體的權益,能夠?qū)⒃尜Y格判定取決于法院和法官的狀態(tài),轉(zhuǎn)變?yōu)槿Q于立法與行政,能夠考慮立法背后目的、宗旨可能涵蓋的私益保護性,將有利于我國法治政府、法治國家的建設。但是,對保護規(guī)范這一理論的運用,將對我國的法律解釋技術形成新的挑戰(zhàn)。我們應該看到,保護規(guī)范在我國的發(fā)展運用必須歷經(jīng)一定階段后才能夠發(fā)展成熟,并逐漸成為與利害關系標準并駕齊驅(qū)的判定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又一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