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軍 肖國華
摘要:介紹了一種汽車后視鏡,包括有鏡框,鏡框內從上至下設置有第一鏡體、第二鏡體以及第三鏡體,鏡框內設置有轉向隨動機構,第一鏡體和第三鏡體隨著車輛轉向發(fā)生偏轉;鏡框內還設置有與轉向隨動機構相聯動的鏡面清潔機構,鏡面清潔機構包括有水平設置的聯動螺桿,聯動螺桿上裝配有滑塊,滑塊通過連接桿連接清潔組件,清潔組件隨著車輛轉向水平移動清潔鏡面。其優(yōu)點在于:結構合理,由3個鏡體組成,增大了視野范圍,其中第一鏡體和第三鏡體隨著車輛轉向發(fā)生偏轉,能夠大大減小車輛轉彎時的視覺盲區(qū),另外,鏡面清潔機構在車輛轉向時對鏡面進行清潔,從而提高駕駛的安全性。
關鍵詞:汽車后視鏡;結構設計;優(yōu)化;工業(yè)設計;內外飾件
汽車后視鏡位于汽車頭部的左右兩側,以及汽車內部的前方。汽車后視鏡反映汽車后方、側方和下方的情況,使駕駛者可以間接的看清楚這些位置的情況,它起著“第二只眼睛”的作用,擴大了駕駛者的視野范圍。大型汽車在駕駛時,由于機械體積較大,后視鏡的觀察范圍具有局限性,大型汽車的盲區(qū)較大,為了減小盲區(qū),很多大型汽車的左右兩側裝有兩對后視鏡;現有后視鏡為整塊的平面鏡或者弧面鏡,視野范圍較差,尤其在轉彎時,可能無法發(fā)現其他小型車輛或人員,進而導致交通事故。另外,一些大型汽車需要進入工地、山區(qū)等地方,特別在雨雪天氣后,在這些地方行駛會有泥土飛濺到后視鏡上,而影響后視鏡的正常觀察,影響駕駛安全。因此,現有的后視鏡結構有待進一步改進。本文針對此問題,專門改進了一種后視鏡結構。
1改進后的后視鏡結構
改進后的后視鏡結構如圖1a至圖1g所示,包括有鏡框1,鏡框1內從上至下設置有第一鏡體11、第二鏡體12以及第三鏡體13,鏡框1內設置有轉向隨動機構,第一鏡體11和第三鏡體13隨著車輛轉向發(fā)生偏轉;鏡框1內還設置有與轉向隨動機構相聯動的鏡面清潔機構,鏡面清潔機構包括有水平設置的聯動螺桿21,聯動螺桿21上裝配有滑塊22,滑塊22通過連接桿23連接清潔組件3,清潔組件3隨著車輛轉向水平移動清潔鏡面。
鏡框1、一字槽1a、導向槽1b、第一鏡體11、豎向軸11a、第二鏡體12、第三鏡體13、橫向軸13a、聯動螺桿21、第二齒輪21a、滑塊22、連接桿23、清潔組件3、基架31、導向塊31a、第一清潔條32、第一彈簧32a、第二清潔條33、第三清潔條34、第二彈簧34a、支架35、電機41、驅動螺桿42、第一齒輪42a、滑動塊43、第一斜塊44、第一斜槽44a、上撥桿45、第二斜塊46、第二斜槽46a、延長桿47、下撥桿48
(a)立體結構圖;(b)圖a中A部放大圖;(c)是圖a中B部放大圖;(d)轉向隨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e)是圖d中C部放大圖;(f)是圖d中D部放大圖;(g)是圖d中E部放大圖。
第一鏡體11通過豎向軸11a可左右擺動地裝配于所述鏡框1內。第三鏡體13通過橫向軸13a可上下擺動地裝配于所述鏡框1內。第一鏡體11和第三鏡體13采用不同的擺動方向,能夠進一步提高視野范圍,減小視野盲區(qū)。轉向隨動機構包括有與汽車轉向系統(tǒng)信號連接的電機41,電機41上連接有水平設置的驅動螺桿42,驅動螺桿42上裝配有滑動塊43;第一鏡體11的背面設置有第一斜塊44,第一斜塊44上開設有第一斜槽44a,滑動塊43的上部連接有上撥桿45,上撥桿45伸入第一斜槽44a內,第三鏡體13的背面上部設置有第二斜塊46,第二斜塊46上開設有第二斜槽46a,滑動塊43的下部連接有延長桿47,延長桿47的下端鉸接有下撥桿48,下撥桿48伸入第二斜槽46a內。驅動螺桿42的端部設置有第一齒輪42a,聯動螺桿21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齒輪42a相傳動的第二齒輪21a。清潔組件3包括有基架31,基架31上從上至下依次設置有第一清潔條32、第二清潔條33以及第三清潔條34。第一清潔條32與基架31之間均勻分布有第一彈簧32a?;?1的下部鉸接有支架35,第三清潔條34與所述支架35之間均勻分布有第二彈簧34a。配合由第一鏡體11、第二鏡體12、第三鏡體13構成的組合式后視鏡結構,清潔組件3上對應設置有第一清潔條32、第二清潔條33以及第三清潔條34。第一鏡體11可左右擺動,第一彈簧32a的彈力保證第一清潔條32能夠與第一鏡體11的鏡面貼合;第三鏡體13可上下擺動,鉸接的支架35以及第二彈簧34a的彈力,保證第三清潔條34與第三鏡體13的鏡面貼合。連接桿23從鏡框1下端的一字槽1a中穿出與所述基架31相連接。鏡框1的上端設置有導向槽1b,基架31的上端設置有與所述導向槽1b相適配的導向塊31a。通過導向塊31a與導向槽1b的配合,使基架31的平移更加可靠。
2工作原理
本汽車后視鏡由第一鏡體11、第二鏡體12以及第三鏡體13組合而成,其中,第一鏡體11和第三鏡體13可以隨著車輛轉向發(fā)生偏轉,第一鏡體11左右擺動,第三鏡體13上下擺動,通過第三鏡體13可以觀察到輪胎位置的情況,3個鏡體提供不同的視野,這樣能夠大大提高駕駛員的視野范圍,降低視野盲區(qū)。當車輛轉向時,轉向隨動機構的電機41隨汽車轉向系統(tǒng)啟動,由電機41帶動驅動螺桿42轉動,使驅動螺桿42上裝配的滑動塊43沿驅動螺桿42移動,滑動塊43帶動上撥桿45和延長桿47上的下撥桿48沿驅動螺桿42移動。上撥桿45在第一斜塊44的第一斜槽44a移動,由于上撥桿45與第二鏡體12之間的距離保持不變,第一斜槽44a與第一鏡體11之間的距離漸變,隨著上撥桿45在第一斜槽44a的移動,將驅使第一鏡體11以豎向軸11a為轉軸發(fā)生偏轉。同樣的,下撥桿48在第二斜塊46的第二斜槽46a內移動,將驅使第三鏡體13以橫向軸13a為轉軸發(fā)生偏轉。從而實現隨著車輛的轉動,第一鏡體11和第三鏡體13發(fā)生偏轉,以減少視野盲區(qū)的目的。反向打方向盤時,電機41反向轉動,滑動塊43向另一側移動。
本后視鏡設置有鏡面清潔機構,隨著轉向隨動機構的工作,驅動螺桿42通過第一齒輪42a與第二齒輪21a的傳動,帶動聯動螺桿21轉動,進而使聯動螺桿21上裝配的滑塊22沿聯動螺桿21移動,聯動螺桿21帶動連接桿23平移,從而使連接于連接桿23上的清潔組件3沿鏡面平移,從而對鏡面進行清潔。連接桿23呈L形結構,連接桿23的下部從鏡框1下部的一字槽1a中穿出而伸到前方,清潔組件3移動時,清潔組件3上的第一清潔條32、第二清潔條33、第三清潔條34對應于第一鏡體11、第二鏡體12、第三鏡體13貼合完成鏡面清潔;反向打方向盤時,電機41反向轉動,滑塊22同時沿聯動螺桿21反向移動,進而帶動清潔組件3反向移動。
3結論
本汽車后視鏡,結構合理,由3個鏡體組成,增大了視野范圍,其中第一鏡體和第三鏡體隨著車輛轉向發(fā)生偏轉,能夠大大減小車輛轉彎時的視野盲區(qū),提高駕駛的安全性;另外,本后視鏡還設置有鏡面清潔機構,其與轉向隨動機構相聯動,車輛轉向時,清潔組件水平移動對鏡面進行清潔,保證鏡面的清潔性,從而提高駕駛的安全性。本后視鏡,不僅能夠隨著車輛轉向鏡面發(fā)生偏轉而減小視野盲區(qū),同時隨著車輛轉向能夠對鏡面進行清潔,以保證鏡面的清潔性,能夠大大提高駕駛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劉丹,錢應平,易國鋒,黃菊華,黃旭,.基于Moldflow的汽車后視鏡座注塑模具優(yōu)化設計[J].塑料,2014,43(5):95-97.
[2]趙云,唐如亞,陳華杰,.后視鏡布置與視野安全性分析[J].機電技術, 2012,35(1):90-93.
[3]譚安平,劉克威,.基于Moldflow的PC/ABS汽車后視鏡翹曲變形優(yōu)化分析[J].合成樹脂及塑料,2020,37(1):67-72.
[4]孫肖霞,唐友亮,張俊,.差動組合抽芯的汽車后視鏡支架注塑模設計[J].中國塑料,2018,32(6):141-146.
[5]諸剛,.逆向工程技術在汽車后視鏡設計中的應用[J].工程塑料應用,2015,41(3):76-79.
[6]彭衛(wèi)東,.轎車后視鏡注射模設計[J].模具工業(yè),2013,39(5):51-53.
[7]王炳飛,李超帥,林森,于波,李瑞生,.汽車內后視鏡的工作原理與選型分析[J].汽車實用技術,2018,0(14):70-72.
作者簡介
周小軍,1990年.4月,男,漢,浙江寧波,碩士研究生,助教,從事工業(yè)設計,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
*通訊作者
肖國華,1978年09月,男,漢,湖南益陽,碩士研究生,工程師,從事機械、模具設計與制造研究。
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汽車內飾IMD塑件高品質率神經網絡工藝改進研究》,項目編號Y20204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