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雪
【摘要】1834年別林斯基在《望遠鏡》的副刊《雜談》上發(fā)表成名作《文學的幻想》,隨后發(fā)表了一系列批評文章和提出了許多文學和美學創(chuàng)見,奠定了其現實主義批評開創(chuàng)者的地位。他所提出的文學民族性思想、文學與現實關系的論述至今不朽。別林斯基的文學理論遺產是值得人們研究和探討的,本文試圖通過研究別林斯基關于文學民族性思想、文學與現實關系的理論對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及發(fā)展有所啟發(fā)。
【關鍵詞】別林斯基;俄國文學;民族性
【中圖分類號】I5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5-0033-03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社科基金項目《什克洛夫斯基文學批評研究》(項目編號:20WWD223)的階段性成果。
維薩里昂·別林斯基(?!ぇぁぇⅶ支荮讧擐悃堙讧郏?811-1848)是俄國現實主義美學和文藝批評的奠基人,他窮其一生創(chuàng)作來探索總結俄國文學發(fā)展的道路,并且系統地論述了俄國文學現實主義的形成過程。雷納·韋勒克將別林斯基稱為重要性超過地域的第一位俄羅斯批評家。別林斯基在1834年發(fā)表的成名作《文學的幻想》中,系統的考察了俄國文學從18世紀古典主義、感傷主義到19世紀初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發(fā)展過程,從中總結出文學民族性思想、文學和現實的關系等論述。在當代俄羅斯文學經歷大變局之際,別林斯基的理論遺產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試圖通過研究別林斯基關于文學民族性思想、文學與現實關系的理論對當代俄羅斯文學創(chuàng)作及發(fā)展有所啟發(fā)。
一、文學的定義
別林斯基在《文學的幻想》開篇提出問題:什么是文學?隨之附有三個有關文學的定義,第一個定義:“某一民族的文學,應該指形諸文字的整個靈智活動范圍而言。” ①認為用文字來反映人類靈智活動的作品即可成為文學,如卡拉姆辛的《國家史》和杰爾查文的頌詩等;第二個定義:“‘文學’這個字眼理解為一定數量的美文學作品的集合。” ②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杰爾查文、克雷洛夫等是稱得上名的作家,有幾部稱之為典范的藝術作品不足為奇。從以上兩個定義來看,俄國是有文學的,但別林斯基認為,哪個國家沒有屬于自己的語言呢?哪個國家沒有幾個稱得上名的作家和作品呢?不能按照以上兩個定義來評定文學。
第三個定義與以上兩個定義完全不同,“文學是這樣一些文藝作品的集合,這些文藝作品是人民自由靈感和協力的努力的結果;這些人是為藝術而生,僅僅為藝術而生存,離開藝術就無法存在的,他們在自己優(yōu)美的創(chuàng)作中充分地表現并復制他們在其中生活、受教育、共同過一種生活、共同做一種呼吸的那個民族的精神,在自己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把那個民族的內在生活表現得無微不至,直觸到最隱蔽的深處和脈搏?!?③文學應是作家充分表現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的文藝作品的集合,這樣的文學作品只能是俄國的,即強調作家創(chuàng)作的獨創(chuàng)性和民族性。別林斯基根據該定義將18-19世紀30年代的俄國文學分為五個時期并加以闡釋,同時提出文學民族性思想和闡明了文學與現實的關系。
二、五個文學時期
別林斯基認為俄國文學始于羅蒙諾索夫時期,并稱其為俄國文學的“彼得大帝”。羅蒙諾索夫兼科學家與文學家于一身,為俄語規(guī)范化、詩律改革、詞類文體劃分做出了重大貢獻。別林斯基承認羅蒙諾索夫是天才的詩人,但是“羅蒙諾索夫的遭遇也正同彼得一樣,他惑于外國教化的風采,對本土的東西卻視而不睹。” ④對西方古典文學的模仿和對三段論法的應用限制了他詩歌才華的發(fā)揮,對西歐體系化奴隸式地模仿毀掉了偉大的天才詩人羅蒙諾索夫。
別林斯基把18世紀90年代——19世紀20年代看作當之無愧的卡拉姆辛時期,卡拉姆辛竭力主張革新俄羅斯文學語言,并且以使俄國公眾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為目標進行創(chuàng)作,對俄國文學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別林斯基對此提出疑問,“藝術家的天職難道能夠容忍預先設定的目標嗎?不管這目標多么美好?!?⑤答案當然是不能,藝術家是為創(chuàng)作而生的,不能給自己設定目標。這一時期俄國盛行的感傷主義文藝作品借用西歐的形式,用思想和感情來修飾詞藻,矯揉造作,因此在別林斯基看來,卡拉姆辛的名字和貢獻是不朽的,但是該時期的文學作品毫無教化意義。
接下來是普希金時期,別林斯基認為該時期的文學已有民族性的萌芽產生。“普希金的極大的影響,是因為他在對俄國的關系上,是名副其實的自己的時代的兒子,因為他與祖國并駕齊驅,因為他是祖國智能生活的發(fā)展的代表;從而他的稱雄是合法的。” ⑥別林斯基稱普希金是該時代的兒子,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民族性,不僅體現在取材、語言等外在表現形式上,最主要的是體現了本民族的精神風貌和思想。他作品中的感情永遠是真摯的,為思想創(chuàng)造形式,這正是俄國具有民族性的作家。
別林斯基將1830年看作是俄國文學分界的一年,可誰是新文學時期的首領呢?這一時期的作家致力于創(chuàng)作具有“民族性”的散文作品,試圖通過使用民間語言等外部形式來表現文學民族性。在別林斯基看來,“普希金是另外一回事……當他不使勁成為民族性的時候,毫不費勁就有了民族性,而現在當他竭力想成為民族性的時候,卻一點也不是民族性的?!?⑦其原因在于大家只知道盲目模仿,不過是由早期模仿西歐的形式變成了模仿普希金的創(chuàng)作形式,而不知道探索什么是真正的民族性思想,這一時期作家層出不窮,可誰也扛不起文學首領之位。
最后一個時期從《新居》第一冊問世為起點。別林斯基稱:“這個文學時期非稱之為斯米爾津時期不可,因為斯米爾津使這一時期的首領和策士。一切環(huán)繞他而生發(fā);他用通用貨幣和迷人的聲音贊許、鼓勵年輕的和老朽的才能;他給這些天才和半天才制定方向,指引道路,不讓他們懶惰——總之,我們的文學中誘發(fā)了生機和活動?!?⑧斯米爾津是當時的圖書出版商,他用貨幣購買作家的才能,給文學作品明碼標價,作家們?yōu)楂@取大額稿費而“才思泉涌”,馬爾林斯基、布爾加林之流等作品刊登在《讀書文庫》上,在別林斯基看來,《讀書文庫》的存在是這一時期俄國沒有文學最好的證明。
從羅蒙諾索夫到斯米爾津時期歷經了俄國文學對民族性的追求,別林斯基對五個文學時期進行系統考察從中闡明民族性思想,同時也指明了俄國文學的發(fā)展方向。
三、文學的民族性
“Народность”這一術語最早是由浪漫主義作家維亞澤姆斯基提出的,隨后在1812年發(fā)表《巴赫奇薩拉伊淚泉》的札記時提到俄語中“民族的”一詞在法語中有“人民的”和“民族的”兩個詞與之對應,他意識到人民性與民族性不能完全等同,但沒有深入闡釋這一問題。
作家普希金在《論文學的民族性》一文中寫道:“氣候、統治方式、信仰,使每一個民族都具有特別的面貌,這或多或少也反映在詩歌這面鏡子里,這就是思想和情感的方式,這就是大量的僅為民族特有的信仰和風俗習慣?!?⑨民族性不僅在于語言題材,更重要的在于表達思想和感情。普希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俄國現實,反映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面貌的內在本質,如《上尉的女兒》描寫普加喬夫起義,《葉甫蓋尼·奧涅金》描寫俄國典型的貴族知識分子形象。1835年果戈理在《關于普希金的幾句話》中表達了關于民族性的見解:“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繪農婦穿的無袖長衫,而在于表現民族精神本身。即使詩人描寫完全生疏的世界,只要他用含有自己的民族要素的眼睛來看,他用整個民族的眼睛來看,只要詩人這樣感受和說話,那么,他在這時候也可能是民族的?!?⑩民族性不在于描寫什么,在于作家要從本民族的視角出發(fā)進行創(chuàng)作。
別林斯基是用歷史主義觀點來考察俄國文學的民族性問題的。他最初在《文學的幻想》中將民族性視為民族特性的烙印,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標記。隨后別林斯基繼承了普希金和果戈理的民族性思想,認為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寫什么,而在于用本民族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并賦予其民族烙印。在此基礎上別林斯基進一步闡明“人民性”和“民族性”的關系。人民是群眾基礎,是民族的組成部分,人民指的是“居民人口的大多數,一個國家最低的基本的階層”;民族是指“從最低到最高的,組成國家整體的所有階層”。由此可見,民族性包含人民性,是人民精神力量的集中體現,而人民性是民族性的首要表現。
四、文學與現實的關系
以19世紀40年代為界,可以將別林斯基思想發(fā)展史分為黑格爾時期和現實主義思想成熟期。別林斯基關于藝術的本質的看法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fā)展,同時表明了他對文學與現實關系的看法。
早期別林斯基繼承了黑格爾的哲學思想,在《文學的幻想》中將藝術的本質定義為:“用言辭、聲響、線條和色彩把大自然一般生活的理念描寫出來,再現出來。” ?藝術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大千世界種種都源于理念。1835年別林斯基做如下闡述:“真正的詩歌的顯著特色在于對現實的忠實,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復制、再現,像凸面玻璃鏡一樣,在一種觀點之下把生活的復雜多彩的現象反映出來?!??這時他受到了納杰日金現實主義的影響,主張藝術從現實出發(fā),在全部真實中再現生活。
在四十年代初別林斯基建立了現實主義藝術觀。“藝術是真實地再現,而只有現實才是至高無上的真實,一切超出現實之外的東西,也就是說,一切為某一個作家憑空虛構出來的現實,都是虛謊,都是對真實的誹謗。” ?別林斯基從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角度肯定了現實生活是藝術的唯一源泉。同時在處理藝術與現實的關系時,別林斯基指出,“藝術是對于真理的直感的觀察,或者說是用形象來思維?!??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種用形象來思索的自覺的活動,藝術家只有將現實與靈感相結合才能有效地發(fā)揮作用。別林斯基在1843年提出了著名的“激情說(Пафос)”,“每一部詩情作品都是籠罩詩人的那種強大的果實” ?,即作家把現實生活中的真情實感注入自己所描寫的文學作品中,賦予一部作品感情基調,如《死魂靈》的激情是含淚的笑。
別林斯基從藝術創(chuàng)作的客觀規(guī)律出發(fā)提出了典型說。別林斯基在《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說》一文中寫道:“創(chuàng)作獨創(chuàng)性的,或者更確切點說,創(chuàng)作本身的顯著標志之一,就是這典型性——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這就是作者的紋章印記。在一位具有真正才能的人寫來,每一個人物都是典型,每一個典型對于讀者都是似曾相識的不相識者?!??
典型是對現實生活中普遍性特征的概括總結,讀者在“典型”身上既能感受到不知名的熟悉感,同時由于藝術創(chuàng)造力把共性和個性相結合,“典型”身上又具有一種新鮮感和獨創(chuàng)性,即人們所說的“熟悉的陌生人”。朱光潛評論道:“在近代美學家中,別林斯基是把典型化提到藝術創(chuàng)作中首要地位的第一個人。” ?
“激情說”和“典型說”是別林斯基在文學批評實踐中得出的文學理論,同時也闡明了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應怎樣處理文學與現實的關系,文學作品要忠于現實、反映作家的激情,同時要反作用于現實,促進社會的進步。
五、結語
綜上所述,別林斯基關于文學民族性思想、文學與現實關系的闡釋貫穿其終生創(chuàng)作,由最初的大聲疾呼“俄國沒有文學”到普希金、果戈理作為俄國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家,俄國也從最初的盲目模仿西歐之作到創(chuàng)作出真正富有民族性思想、反映俄國現實的文學作品。別林斯基作為現實主義文學批評的奠基人,為俄國現實主義文學及批評的發(fā)展貢獻了莫大的力量。在俄羅斯文學經歷百年大變局之際,現實主義仍占有一席之地,本文謹以探討別林斯基的文學理論對當代俄羅斯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走向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俄)維·別林斯基著、滿濤譯:《別林斯基選集》第1卷,譯文出版社1963年版,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38頁,第58頁,第72頁,第107頁,第116頁,第24頁,第154頁,第191頁。
⑨(俄)亞·普希金:《普希金文集》第6卷,文學出版社,莫斯科1959-1962年版,第268頁。
⑩(俄)尼·果戈理:《果戈理文集》第6卷,文學出版社,莫斯科1953年版,第33頁。
?(俄)維·別林斯基著、滿濤譯:《別林斯基選集》第2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頁。
?(俄)維·別林斯基著、滿濤譯:《別林斯基選集》第3卷,譯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93頁。
?(俄)維·別林斯基著、滿濤譯:《別林斯基選集》第4卷,譯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342頁。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頁。
參考文獻:
[1](俄)維·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第1卷)[M].滿濤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63.
[2]劉寧.俄國文學批評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3]劉垣菲.別林斯基文學民族性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