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張屹
說起宋代有名的皇帝,感覺除了開國的太祖和太宗,被遼國俘虜的徽欽二宗,就剩下殺死岳飛的高宗趙構了,其他人的存在感都比較低,比如宋仁宗趙禎,如今在五筆輸入的詞組中都沒有收錄,可見其歷史地位一般般。
但是,要說今人想要穿越到古代,這北宋肯定是首選,如果再仔細做一做功課,估計很多人最想去的就是仁宗朝了。這一時代的北宋不僅富裕無比,而且是文人的天堂,范仲淹、歐陽修、文彥博、包拯、司馬光和晏殊等等一堆大咖,所謂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活躍在仁宗朝,真讓人羨慕得緊。
趙禎肯定是個好皇帝,不然不會有這么多的牛人扎堆地冒將出來,也許有人不認識他,不過說起《貍貓換太子》,定是再熟悉不過了,趙禎便是那太子,加上曾經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那個一開始就露臉的皇帝,便是趙禎,也就是宋仁宗。
不過,以前我不喜歡他,說來完全地沒甚道理,因為我最喜歡的詞人柳永,便是被他的一句“且去填詞”,給弄得斷了仕途,混跡青樓,潦倒終生。盡管后來柳永也當了小官,混了個“柳屯田”的名號,但這趙禎給柳永帶來的傷害是很大的。
趙禎的廟號是仁宗,這個“仁”是對他一生最妥帖的概括。他性格寬厚,嚴于律己,對臣下那是好得沒邊了,包拯說話時,唾沫星都能濺到他臉上,擦去便是。這樣的皇帝怕在歷史上也是古今唯一了。
趙禎是北宋朝第四位皇帝?!端问贰穼λ袀€評價:“‘為人君,止于仁?!壅\無愧焉?!本褪钦f,他是一位仁慈的皇帝,作為一代君王自是無愧的,而潛臺詞則是,其他方面就“不過爾爾”了。
但是,在他這一朝,的確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跡,歸納起來就兩個字:富裕。相比于現在被大家稱道的“開元盛世”,可以說是遠超之。
仁宗一朝,僅人口增長數量就比玄宗朝全部人口數的總和還多,而財富總量是其四倍以上,這在中國封建社會是一個能傲視歷朝的時代,特別是形成了一種“君臣共治”的風氣,這比起唐太宗的納諫又要強出了許多。
但是,后世能記住的皇帝,除了那些馬背上打天下的,于太平盛世執(zhí)政的帝王總是容易被忽視,除非你能如漢武一般雄才大略,死拼匈奴,開疆拓土,而如漢之文、景,宋之真、仁這些承平帝王,又能有幾人記得?
趙禎的性格被視為“懦弱”,他治國的方略是“無為而治”,說明白些就是“不折騰”,即使是形勢所迫時支持范仲淹等人發(fā)動“慶歷新政”,但也很快無疾而終地草草收場,似乎對國家并沒有在利益上帶來根本的轉變,至多也就是在吏治和科舉上有了些許改革,并未見到什么成效。
趙禎這種性格的形成自有其合理性的軌跡可循,他12歲即位,前10年中,有“大娘娘”劉娥主政,這可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后,素以“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而聞名后世。在她的主政下,社會清明,人民生活安定。
而這一時期的仁宗只是一個聽話的乖寶寶,直到劉娥死后,他才真正開始親政,長期自我約束,使得他的性格有些懦弱也是很自然了,還好,至少他沒有如歷史上很多皇帝那樣,一旦沒了束縛便為所欲為地狂放起來。
宋朝最被人詬病的便是軍事上的孱弱,“北宋缺將,南宋缺相”是一個共識,而后人對趙禎的指責,就是北宋對邊患的忍讓,開啟了有宋一朝懦弱軍事之大局。
其實這個并不能完全怪趙禎,太祖趙匡胤得天下來路不正,為防止后世效仿,便制訂下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這便是“祖制”,我們從那些名臣,如歐陽修、文彥博等人對狄青的態(tài)度就能看出其中端倪。
面對當時不斷崛起并蠶食西北的黨項人,宋朝在前期多次慘敗后,不得不讓范仲淹和韓琦這樣的文臣率兵進行抵御,最后是依靠堡壘戰(zhàn)略,“長煙落日孤城閉”,好不容易止住了頹勢,當然,輸以“歲幣”也是不可少的,空留下“燕然未勒歸無計”的一聲長嘆。
大宋自“澶淵之盟”始,似乎便嘗到了甜頭,用點點散碎銀兩便可息兵罷戰(zhàn),這比起耗費許多軍資和生命的代價來說,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何樂而不為?于是,議和輸幣便成為宋朝對外戰(zhàn)爭的主旋律,一直影響到宋末,直到亡國,所以,這筆賬也算在了仁宗的頭上。
仁宗一朝,放任官嬉民恬,“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他養(yǎng)虎為患,坐視小小的西夏成了氣候;他不思進取,失去改革的最佳時機,武備廢弛,后患無窮,不僅收復燕云是一個遙遠的夢,而且還被后來的金人直接吊打得慘不忍睹。
所以,以至于人們將60年后的“靖康之恥”,及北宋遷都五國城的爛賬,都有意無意地算在了他的頭上。
這些應該是后人對仁宗一朝最大的不滿,因為他本來有著一手好牌,卻沒有解決當時面臨的各種困難,比如“三冗”和土地兼并日趨嚴重等問題,而后人也樂于拿漢武帝打得匈奴滿地找牙的事例,來同這可憐的宋仁宗比較,這一來便更顯其不堪了。
其實我認為,后人對前世帝王的評價,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來進行的,漢武帝的功業(yè)自是偉大,但是連年征戰(zhàn)使得國庫空虛,經濟衰退,民不聊生,試想,如果讓你選擇,你是愿意在漢武帝治下生活,還是在宋仁宗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時代生活呢?結論應該是不言而喻的。
當然,若要從雄才大略上來衡量,趙禎同秦皇漢武們自是無法相提并論,他欠缺英武帝王應有的霸氣,但是,他卻開創(chuàng)出一個群賢畢至、能吏輩出的時代,本人又勤政愛民,在經濟和文化各方面都是封建時代的巔峰,這一點是任何人都認可的。
趙禎一生都在鼓勵人們讀書。北宋的文學形式多樣化,頂級文學人物之多,令人驚嘆,詩詞文賦,精品多多,也給現在的中學生增加了許多背誦量,如《醉翁亭記》《赤壁賦》《岳陽樓記》等等。
在這種風氣的熏陶下,甚至一直是中國短板的科技事業(yè)也風光無限,在令國人自豪的“四大發(fā)明”中,除造紙外,其它三項全部來自仁宗朝,從這點來看,那不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朝代嗎?
作為一位皇帝,趙禎的最可貴之處是有愛心?;仡櫄v史,歷朝有作為的帝王無不是冷酷無情,就這點來說,一個有著人情味的他,注定是屬于另類,而作為一個平常人來說,你會感覺到他很溫暖,盡管宅心仁厚不是當個好皇帝所必須有的特質,也許是正好相反。
農桑不擾歲常登,
邊將無功吏不能;
四十二年如夢過,
春風吹淚灑昭陵。
這是一位無名氏,在春暖花開之時去永昭陵祭拜他時寫的一首詩,短短28字中,既包含了對他的稱贊,也感慨了他的無奈,道盡宋仁宗42年中的榮興滄桑!一句“如夢過”的感嘆,可以說是后世對他最準確也是最模糊的評價。
從歷史的進程看,雖然我們大力贊頌漢武帝一類的君王,他們鐵血開疆,為后世建立的豐功偉業(yè)光耀千秋,讓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
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忽略如宋仁宗這樣“潤物細無聲”的守成類皇帝,畢竟,趙禎寬厚溫和,對民眾施以仁政,在“仁宗盛治”下直到最后的“嘉祐之治”,讓民眾生活富裕,社會進步。
“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無私天地春”。能得到后世如此贊譽者,歷史上唯其一人。正所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特別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士大夫政治”的方略及“統(tǒng)而不治”的理念,最接近君主立憲下的社會制度,所以我認為,有此便可載入偉大君主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