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英
(工商銀行黑龍江省分行法律事務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居者有其屋”是黨和國家解決對人民群眾住房難問題所提出的目標,并在黨的十九大中,再次對保障住房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隨我國第一部《民法典》出臺并實施,在物權方面增加了“居住權”這樣一個新型用益物權。僅就其本質而言,是針對現階段在司法實踐中,解決弱勢群體居住問題的一種方式或途徑,這是根據現實實踐和人民需要而進行的相應配套規(guī)定,以最大限度體現保障相關特殊人群的居住權[1]。但增加了發(fā)放住房貸款的抵押權利人(主要指發(fā)放住房貸款的金融機構)的執(zhí)行困難,抵押權難以實現,對住房抵押貸款造成巨大風險。
確保交易安全和物盡其用,是物權法相對基本的立法觀念。所有權是一種比較完全的物權,所有權人對自己所擁有的特定物,享有排他性的支配權,不受任何人的干涉,并保證發(fā)揮物的利用或使用效能。聯(lián)想到立法層面,一般都運用財產與權利進行分離的立法方法,依法許可所有權人可對自己擁有的物,行使質押權、抵押權或出租權等,用以體現對物效能利用的最大化[2]。我國《民法典》的立法初衷,也是在依法保護所有權前提下,規(guī)制各種財產可以與權利進行分離,并積極鼓勵交易,以利營造保護所有權和發(fā)揮物盡其用的多贏局面。
居住權與抵押權從其所屬性質上看,不論是居住權,還是抵押權,均歸屬于物權。從發(fā)揮房屋相應功能上看,居住權又是一種用益物權,還是一種利他權利,是房屋所有權人以自己的房屋,向他人提供的占有或使用權,這是為滿足一些特殊人群實現生存性的房屋功能。而抵押權則是一種擔保物權,表現在效力上,它又從屬于主債權,不得進行單獨轉讓。當對同一房屋既有居住權,又有抵押權時,究竟這兩種權利誰為優(yōu)先,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因為我國《民法典》僅僅規(guī)定了居住權制度,但并未對這兩種權利發(fā)生沖突時,要怎么樣進行破解實施具體規(guī)定,因而引起了房屋居住權與抵押權順位沖突問題。
抵押權人與抵押房產受讓人設立的居住權沖突。我國《民法典》在財產上設立抵押權問題,運用了相對寬松的原則。也就是說,在財產設定抵押權期間,與當事人之間沒有做任何約定的情況下,抵押人在轉讓抵押財產時,他對抵押權人僅負有一種通知性的義務,抵押權便伴隨抵押財產的轉讓而轉讓,當第三人向抵押人支付了對等價格而獲得了抵押財產的所有權以后,第三人也同時獲得了附著在抵押財產上所應負擔的抵押權,要受到抵押權相應的規(guī)制。當抵押人不能清償相關債務時,抵押權人仍可向第三人主張抵押權的行使,并實現自己的抵押權。當抵押財產受讓人在獲得了房屋的所有權以后,則具有了居住權。而在抵押人清償債務過程中,抵押權人要對轉讓以后的房屋行使抵押權時,需要優(yōu)先保護居住權,還是抵押權,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設立于前的居住權與設立在后的抵押權之間的沖突。實現居住權和抵押權順位問題,則需要獲得相應破解。比如張X以自己的房屋,為他的父親設定了長期的居住權,并辦理了居住權方面的登記。可是在后來張X因為在生意上需要注入周轉資金,又將該房屋抵押給了銀行,并由此獲得了銀行的貸款。再到后來,又因張X生意經營不善,已無力償還銀行貸款,銀行則主張該房屋抵押權的行使。這樣,我國《民法典》并未對居住權和抵押權發(fā)生沖突時,作出解決方面的規(guī)定,仍需對此進行必要的商榷。
設立于前的抵押權與設立在后的居住權之間的沖突。目前,我國《民法典》中規(guī)定,允許設定抵押負擔財產的轉讓,并在無相關約定情況下,抵押人僅有通知抵押權人的義務。這就可以進行類推,不動產所有權人可以在設立抵押負擔以后,仍可為他人設定居住權。但它涉及了一個問題,該不動產是在設定居住權以前設立了抵押負擔,當抵押權人需要行使抵押權時,居住權還未到期。對此沖突,應做怎么樣的破解,依然需要進行必要的探討。
居住權的設定會出現抵押房產執(zhí)行難問題。居住權高于其他權利。房屋居住權相比抵押權,具有優(yōu)先性。不管是司法解釋,還是相關判例,均需保障抵押房屋設定的居住權,尤其是僅有這一套房屋的居住權。《民法典》確立了居住權制度以后,債務人提前對抵押房屋設定了居住權,能善意對抗債權人行使抵押權。
《民法典》僅是設定了居住權制度,但對房屋居住權與抵押權發(fā)生沖突時,沒有作出可操作性的規(guī)定。居住權與抵押權沖突常會發(fā)生,這是一種現實問題。這就需要跟進相應的司法解釋,規(guī)定居住權與抵押權沖突問題的解決辦法,用以維護房屋居住權人和債權人利益。在進行司法解釋時,需要說明房屋居住權與抵押權,都要實施登記制,以確定居住權與抵押權形成的時間,并且以此作為確定兩種權利形成時間的順位[3],為解決居住權與抵押權沖突奠定基礎。
居住權或抵押權登記,需要規(guī)定登記機關都要審查什么內容,運用什么形式進行審查,依據不同情形需要采取什么措施等,以此程序性規(guī)定進行房屋居住權或抵押權的登記,以體現房屋居住權與抵押權狀況,將兩種權利沖突引入依法解決軌道。
當居住權與抵押權發(fā)生沖突時,在無法律明確規(guī)定基礎上,破解這一問題的機制,建議遵循租賃權與抵押權出現沖突的解決機制原則。在抵押權設立以前,房屋已經設定了居住權,并實現了居住權,那么,居住權則不應當再受到抵押權的干擾。換句話說,就是房屋居住權設定在先,而抵押權設立在后,這就不能以抵押權抗衡有效期的居住權,以損害居住權人的房屋居住權利。如抵押權設立在前,居住權設立在后,并且債務人想以此逃避已發(fā)生債務,則需保護債權人權益,不能用居住權抗衡抵押權,以損害抵押權人利益。
房屋具有抵押貸款,在對房屋設定居住權或抵押權時,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可由房屋所有權人、居住權人和抵押權人三方共同達成書面協(xié)議,并根據協(xié)議向登記機關進行登記。如果沒有三方達成的書面協(xié)議,一旦出現居住權與抵押權沖突時,則應以在登記機關進行登記的時間順位,哪種權利登記時間在先,就優(yōu)先保護哪種權利。
辦理住房抵押貸款,需要抵押權利人必須強化對抵押房屋進行盡職調查。調查的重點是確認抵押貸款住房是否權屬清晰,是否存有隱性債務或是否有瑕疵暗傷等,尤其要調查清楚是否已經設定了居住權[4]。當實施了放貸以后,抵押權利人還需對該房屋定期作抵押物檢查,如發(fā)現債務人在貸后設定居住權時,抵押權利人則可根據抵押貸款合同,宣布其進行提前還貸或提供新的增信措施。
可對抵押合同文本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需抵押人明確告知抵押貸款房屋是否設立了居住權;需要抵押人承諾,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對貸后房屋設定任何部分或全部居住權;如果抵押權利人已經接受了設立居住權的抵押住房,需要抵押人通知居住權人,并向居住權人表明,當抵押權人行使抵押權時,需要撤銷房屋居住權;如果不經抵押權人同意,抵押人不得擅自修改居住權合同而延長居住權期限,或新增居住權人。
居住權制度被列入法典,是為更好解決那些特殊住房困難人群住房問題,并體現“物盡其用”原則,最大限度發(fā)揮房屋所體現的利用價值,以利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相關目標。在法律沒有規(guī)定基礎上,解決居住權與抵押權沖突,需要根據登記機關登記的時間先后順序,解決居住權與抵押權沖突,維護抵押權利人、抵押人和居住權人各方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