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瑛 喬麗娟
國際組織是世界權力博弈的平臺,也是多種聲音競爭的場域。然而,當前大部分國際組織是二戰(zhàn)后以西方國家為主導建立起來的,帶有鮮明的西方中心主義色彩。在重大國際問題發(fā)生時,西方國家往往以國際組織為平臺,通過一套顯著或隱晦的“制造國際共識”的機制,搶占話語權制高點,引導國際輿論,進而謀求西方國家的利益。
世界衛(wèi)生組織(以下簡稱“世衛(wèi)組織”)是聯(lián)合國下屬的專門機構,是全球衛(wèi)生治理的重要協(xié)調者。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推動下,世衛(wèi)組織提出對中國進行病毒溯源調查,以響應某些西方國家的“實驗室病毒源頭論”。此外,“中國責任論”“中國賠償論”“疫苗外交”等也是西方國家以世衛(wèi)組織為平臺制造的“共識”,不僅損害了中國形象,也誤導了國際社會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學認知。本文以世衛(wèi)組織為例,將研究時間設置為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衛(wèi)組織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通過對世衛(wèi)組織文件和國際媒體報道的分析,試圖分析西方國家如何通過基礎共識、程序共識、政策共識來“制造國際共識”,繼而引導國際社會有關世界衛(wèi)生治理的議程。在此基礎上,提出“重構國際共識”的中國方案,提升中國聲音在國際組織的影響力,推進“多種聲音一個世界”的國際傳播新秩序。
共識的英文是“Consensus”,可追溯的最早詞源為拉丁文的“con”(一起)和“sentine”(感覺)的組合,拉丁文的含義是“一個協(xié)定或共同情感”,它是“構成一個國家各部分間的普遍關聯(lián)”,(1)[英] 雷蒙·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劉建基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第82-84頁。在城邦中,人們的思想要高度共通。(2)[古希臘]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40頁。在中國文化中,荀子肯定基于“類”(3)“凡生天地之間者,有血屬必有知,有知之屬莫不愛其類?!?《荀子·非相》)而產生共感的可能,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對“大同”世界的追求,蘊含著一定的共識思想。
共識的具體含義是指“在一定的時代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環(huán)境中的個人所共享的一系列信念、價值觀念和規(guī)范”。(4)[英] 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頁。“普世價值”(Universal Value)與共識不同,共識包含著一定的共通價值,而普世價值是以片面視角為普遍性方法的價值觀。共識一般指認的是結果,而同意(Consent)表示贊同或應允,指認的是過程。共識表面看是認同問題,但實質卻是利益問題,不同群體能否找到利益交匯點是尋求共識的關鍵。
西方的古典社會契約理論,表達了個體自由意志與個體理性基礎上“同意的”共識。在18世紀,洛克(John Locke)的社會契約思想包含了以上帝權威和自然法為依據的道德共識,在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那里,共識表現(xiàn)為以契約體現(xiàn)的全體人民的“公意”。(5)沈湘平:《價值共識是否及如何可能》,《哲學研究》2007年第2期。在19世紀,社會學家涂爾干(émile Durkheim)、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假設社會中存在某種潛在契約,通過社會制度運作而獲得平和與穩(wěn)定。(6)[美] 安東尼·奧羅姆:《政治社會學導論》,張華青、何俊志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頁。在20世紀,政治學領域的伊斯頓(D. Easton)、薩托利(Giovanni Sartori)、阿爾蒙德(Gabriel A. Almond)等學者,從民主制度與共識的關系闡述了共識觀念。(7)[美] 喬萬尼·薩托利:《民主新論》,馮克利、閻克文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107頁。
在當代西方思想領域,對于共識研究頗有影響的是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的“話語共識”和羅爾斯(John Bordley Rawls)的“重疊共識”理論。哈貝馬斯認為,現(xiàn)代社會面臨整合危機,解救的辦法就是在交往中進行溝通,形成共識。哈貝馬斯強調通過可領會性、真實性、真誠性與正確性對話取得共識。(8)[德] 哈貝馬斯、哈勒:《作為未來的過去:與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對話》,章國峰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頁。哈貝馬斯的話語共識側重于語言及精神交往過程,使交往主體失去了物質性根基,難以避免空想性。羅爾斯的“重疊共識”是一種“政治正義觀念”,各學說的公認理念部分即“重疊共識”。(9)[美] 約翰·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萬俊人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爸丿B共識”即在承認現(xiàn)有觀念存在分歧的同時,在未來目標上卻具有共識,通過交往形成“視域融合”。
不同國家和文化之間是否可能形成共識?多元主義者傾向于認為,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共識不可能存在,如蒯因(W. V. O. Quine)的“翻譯不確定性原則”、庫恩(T. S. Kuhn)的“不可公度性理論”等。(10)朱玲琳:《社會共識論》,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1-197頁。更多學者認為,人類一直在追求價值的統(tǒng)一性:人類是一個整體,各方面性質相似,各文化充滿共通性;人類歷史的文明交往、文化傳播和模仿正說明了某種共識存在的事實;當代全球傳播網絡為普遍經驗和共識提供了可能。
目前,對于共識的研究更多圍繞價值共識、政治共識、道德共識、正義共識、重疊共識等概念進行闡釋,主要從政治學、哲學等視角開展研究。然而,共識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在信息傳播和交流互鑒中實現(xiàn)的,需要從傳播學視角切入共識的形成機制,以及隱藏在背后的權力因素的影響。
共識是如何產生的?從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視角看,傳播不但是達成共識的方法,更是共識形成的結果,赫爾曼(Edward S. Herman)和喬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構建了一個“制造共識”的理論模型,解釋和批判美國媒體的共識制造機制。他們認為,美國媒體受制并服務于政府以及強大的利益集團,國家通過媒體的宣傳報道“制造共識”,實現(xiàn)思想控制,極力保護著整個國家特權階層的經濟、社會和政治議程。
“制造共識”模型包括五個層面:一是媒體規(guī)模、所有權的集中;二是廣告作為大眾媒體的主要收入來源;三是媒體對政府、專家人士等信息源的依賴;四是新聞批評作為制約媒體的力量;五是把反共意識形態(tài)作為控制機制。(11)[美] 愛德華·赫爾曼、諾姆·喬姆斯基:《制造共識——大眾傳媒的政治經濟學》,邵紅松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頁。作為思想控制的關鍵步驟,共識制造往往作用于無形之中,如謝·卡拉-穆爾扎(С. Кара-Мурза)所言,當某人想操縱群體意識,會供給群體一些符號,把符號聯(lián)系的解釋強加給群體,使其按照操縱者所希望的方向對現(xiàn)實加以歪曲。(12)[俄] 謝·卡拉-穆爾扎:《論意識操縱》,徐昌翰、宋嗣喜、王晶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頁。
現(xiàn)存的新聞結構可以塑造、限制觀眾對于主要議題的闡釋與理解,以影響國際形勢。有研究發(fā)現(xiàn),美國通過隱晦的宣傳技巧控制伊拉克媒體,制造共識,使得伊拉克民眾集體失語;(13)Benjamin Isakhan, “Manufacturing Consent in Iraq: Interference in the Post-Saddam Media Sec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Iraqi Studies, Vol.3, 2009, pp.7-25.有學者分析了1998年到2014年間西方媒體對委內瑞拉的報道,發(fā)現(xiàn)英美主流報紙在報道中制造了西方意識形態(tài),報道態(tài)度負面居多。(14)Alan MacLeod, “Manufacturing Consent in Venezuela: Media Misreporting of a Country, 1998-2014”, Critical Sociology, Vol.46, 2018, pp.273-290.在國內,民調在公關和媒體的共同運營下,操縱民意,制造出表征客觀但實質虛幻的“共識”;(15)沈承誠:《民意政治還是民調政治:西方選舉政治共識制造過程的分析》,《江漢論壇》2019年第4期。日本傳媒將各種“社會議題”轉化為“媒介議題”,并最終使其成為政府操作的“政治議題”,通過“共識動員”,塑造內部凝聚力和價值認同。(16)林曉光:《日本對華戰(zhàn)略文化形成的社會輿論機制——“普通國家”的身份建構與媒體的“共識動員”》,《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年第2期。
社交媒體時代并不會影響這個模型的適用性。在喬姆斯基看來,社交媒體使得受眾關注不到有可能激發(fā)不同意見的聲音,點擊功能通過議程設置完成有利環(huán)境的創(chuàng)建,資本主義成功在新媒體領域制造共識。(17)Jonathan A. Obar, Anne Oeldorf-Hirsch, “The Clickwrap: A Political Economic Mechanism for Manufacturing Consent on Social Media”, Social Media + Society, Vol.4, 2018, pp.1-14.例如,法國和澳大利亞主要通過網站宣傳疫苗接種政策,還包括政府新聞發(fā)布會、專家訪談等不同策略,用以制造共識。(18)Katie Attwell, Jeremy K. Ward and Sian Tomkinson, “Manufacturing Consent for Vaccine Mandates: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in France and Australia”, Frontiers in Communication, Vol.10, 2021, pp.598-602.
前期研究對制造共識的運用仍停留在具體的國際或國內熱點事件上,很少將該模型適用于國際組織,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國際話語權博弈的重要平臺。本研究從傳播政治經濟學視角切入,借助制造共識模型,分析西方國家通過世衛(wèi)組織生產話語權的機制,在此基礎上探索中國如何打破西方話語霸權,重構國際共識的戰(zhàn)略與路徑,為在國際組織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做出努力。
中國是世衛(wèi)組織的創(chuàng)始國和最早的會員國之一。1945年,在聯(lián)合國關于國際組織問題的大會上,中國代表參與提交的“建立一個國際性衛(wèi)生組織的宣言”為最終創(chuàng)建世衛(wèi)組織奠定了基礎。(19)蘇靜靜、張大慶:《中國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創(chuàng)建及早期合作(1945-1948)》,《國際政治研究》2016年第3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世衛(wèi)組織的歷程包括四個階段,即局外者、初步參與者、努力融入者和積極貢獻者四個階段。
第一,世衛(wèi)組織的局外者(1949年至1972年)。從1949年到1972年,中國在世衛(wèi)組織的合法席位一直被臺灣地區(qū)所占領,在此期間,中國與世衛(wèi)組織處于對立狀態(tài),基本上將其等同于西方反華勢力。例如,世衛(wèi)組織《疫情周報》多次將中國的???、上海等港口“誤報”為天花或霍亂疫港,中國60年代已消滅天花的事實直到1979年才被世衛(wèi)組織認證。(20)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222644/WER5431.PDF?sequence=1&isAllowed=y.由于信息溝通不暢及意識形態(tài)影響,中國沒有機會在世衛(wèi)組織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第二,世衛(wèi)組織的初步參與者(1973年至1977年)。1972年,第25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恢復了中國在世衛(wèi)組織的合法席位,中國自此結束了“局外者”身份。在第26屆世衛(wèi)大會上,中國代表首次亮相,孟慶玉介紹了赤腳醫(yī)生的由來和現(xiàn)狀,引起其他國家高度關注。1973年,《紐約時報》稱中國代表討論了瘧疾等疾病的治療方案,相信其加入可以為世衛(wèi)組織作出貢獻。(21)“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oves into Central Position of Influence in WHO”, New York Times, August 26, 1973.瑞士學者發(fā)表文章認為,世界醫(yī)學界應從中國代表有關“赤腳醫(yī)生”的介紹中學習寶貴經驗。(22)S. B. Rifkin, “Public Health in China: Is the Experience Relevant to Other Less Developed Nation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Vol.4, 1973, pp.249-257.在該階段,中國在世衛(wèi)組織的全球傳播著力宣揚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傳播的重點內容并沒有放在世界各國衛(wèi)生技術交流和學習上,該時期的中國只是世衛(wèi)組織的初步參與者。
第三,世衛(wèi)組織的努力融入者(1978年至2003年)。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淡化意識形態(tài)影響,將世衛(wèi)組織看作專業(yè)性技術機構,為各國提供醫(yī)療援助,制定國際準則。中國在該階段承諾并完成世衛(wèi)組織的指標性任務,但在“韜光養(yǎng)晦”戰(zhàn)略框架下,借助世衛(wèi)組織傳播中國聲音的意圖并不顯著。中國先后對基本藥物目錄、擴大免疫規(guī)劃、消滅脊髓灰質炎和碘缺乏病等倡議作出承諾,并努力踐行,成為實施世衛(wèi)組織各規(guī)劃項目的模范生。(23)蘇靜靜、張大慶:《中國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合作動力的技術轉向》,《復旦國際關系評論》2018年第2期。1998年,BBC發(fā)表文章稱,世衛(wèi)組織官員稱贊中國在健康領域取得了卓越全面的佳績。(24)“World Health Authority Chief Praises China’s Health Work”, BBC, November 24, 1998.
在中國與世衛(wèi)組織合作過程中,2003年的“非典”事件是一個轉折點。國際社會及世衛(wèi)組織批評我國早期防控不當,中國和國際社會的互信關系面臨考驗,致使中國國家形象受損。此后,中國主動回應,公開承認最初對疫情處理的失誤,宣布積極配合世衛(wèi)組織工作,參與全球疫情的預防與治理,中國的合作態(tài)度更加積極主動,分享信息更加及時透明。
第四,世衛(wèi)組織的積極貢獻者(2004年至今)。2006年,中國香港陳馮富珍當選世衛(wèi)組織總干事,中國與世衛(wèi)組織合作關系邁上新臺階。中國率先實現(xiàn)了消滅天花和脊髓灰質炎的目標,2021年,中國正式獲得世衛(wèi)組織消除瘧疾的認證。中國不僅積極配合世衛(wèi)組織的工作,而且主動傳播中國聲音,努力成為世衛(wèi)組織理念的貢獻者。2017年,中國提出“健康絲綢之路”,2020年,習近平提出“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的創(chuàng)新主張,獲得BBC的關注,“這表明中國愿意繼續(xù)與其他國家合作抗擊疫情”。(25)“Covid-19 Geopolitics: China Pledges Continuous Support for Ecuador”, BBC, June 17, 2020.
當前,有關中國與世衛(wèi)組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中國與世衛(wèi)組織的合作進展、中國為世衛(wèi)組織所做出的貢獻以及中美在世衛(wèi)組織的博弈。但前期研究缺少傳播學的分析視角,對西方國家在世衛(wèi)組織的角色的系統(tǒng)性研究仍然匱乏。面對當前西方國家在國際組織議程設置和規(guī)則制定上的壟斷,本文以世衛(wèi)組織為例,剖析西方國家共識制造的機制,并提出中國如何以國際組織為平臺,推動重構國際共識的模型與要素。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通過世衛(wèi)組織官網,收集了1972年到2020年中國參加的世界衛(wèi)生大會、執(zhí)行委員會和西太平洋區(qū)域委員會會議文件144份,并搜集了該時間段國際媒體報道中國與世衛(wèi)組織的相關英語新聞748篇,數(shù)據來自Factiva數(shù)據庫。研究設置4個類目,對報道進行編碼,類目及其信度值如下:時間為1.0,議題為0.87,消息來源為0.83,報道態(tài)度為0.79,達到了信度檢驗要求。
本文除了參考共識制造模型外,同時引入了考察共識的三個維度,即基礎共識、程序共識和政策共識。美國政治思想家喬萬尼·薩托利(Giovanni Sartori)認為有三條途徑可以達成民主共識:第一,終極價值,如人類都追求的平等和自由;第二,游戲規(guī)則或程序;第三,政府出臺的政策。(26)[美] 喬萬尼·薩托利:《民主新論》,馮克利、閻克文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108頁。伊斯頓(D. Easton)認為,以上論述恰好是共識的三個層次:第一,價值或信仰體系的共識,是基礎共識;第二,政治制度層面的共識,是程序共識;第三,政府出臺或制定的政策,是政策共識。(27)D. Easton,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Wiley, 1965.
喬萬尼·薩托利進一步詳細論述了這三個層面的共識含義:(28)[美] 喬萬尼·薩托利:《民主新論》,馮克利、閻克文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108頁?;A共識決定著一個社會是否認同同樣的價值觀或追求同樣的目標,基礎共識決定了民主制度的成功與否以及最終共識是否可被達成;程序共識確立了如何運行以及如何解決矛盾和沖突的游戲規(guī)則,如果大多數(shù)人不認可或不接受游戲規(guī)則,那么共識沒有被真正達成;政策共識是允許討論的統(tǒng)治,共識的達成不是消滅異見,而是允許爭論和反對派的出現(xiàn),達成“異見”的共識(Consensus-as-Dissensus)。我們需要“異見”引起共識的變化,即帶來新的共識。有學者在喬萬尼·薩托利共識層面的基礎上,對其意義進行了創(chuàng)新和延展:基礎共識是達成更高層次共識的前提,包含自然資源、公共基礎設施、社會保障體系等;程序共識是建立操作運行的規(guī)則;政策共識是具體層面的措施,直接影響利益分配。(29)王忠勇:《哲學視域中的共識問題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第1-159頁。
將基礎共識、程序共識、政策共識這三個層面運用于傳播流程中,則體現(xiàn)為國際組織信息傳播的物質基礎、信息流的操作引導以及信息的價值和目標。在這個層面上,西方國家在世衛(wèi)組織制造共識的傳播流程如下:首先,通過高比例的任職人員以及捐贈資金奠定了基礎共識;其次,新聞來源中精英群體的聯(lián)盟、新聞批評保持的“正確軌道”構成程序共識;最后,西方中心主義理念與反共意識形態(tài)融入政策共識。
基礎共識是達成更高層次共識的前提。共識可以通過策略行為和交往行為兩種途徑達成,在交往行為中,語言扮演主要角色;在策略行為中,協(xié)調效果取決于行為者通過非言語行為,對行為語境以及行為者之間所施加的影響。(30)[德] 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思想》,曹衛(wèi)東、付德根譯,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頁。西方國家在世衛(wèi)組織中,正是從策略行為出發(fā),從任職人員及資金投入兩方面入手,制造基礎共識。
1.高層任職人員:共識制造的“把關人”
權力、地位及各種職位上的現(xiàn)任者可以加強共識的滲透,使共識得到強化。制造共識模型認為,按照地位、資源等因素劃分的頂層媒體機構是能夠設定全國議程的“指揮部”。在國際組織中,也遵循同樣的實力規(guī)則,其議程與政策不可能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體現(xiàn)的多是主導者的利益和價值。國家在某一國際組織領導層的任職人員比例大,則占有相對優(yōu)勢,可以推動其所關心的議程進入國際視野,而任職人員比例少甚至沒有的國家,其所關心的議題可能會被邊緣化。
國際組織中的高級職位一直是各國激烈競爭的對象,更有能力影響國際組織的國家,也更成功地使本國國民占據高級職位。(31)Paul Novosad, Eric Werker, “Who Run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Nationality and Leadership in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Th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Vol.14, 2019, pp.1-33.西方國家在世衛(wèi)組織總部任職的領導人員占比72%,其中,美國任職人員最多,達20位,包括世衛(wèi)組織助理總干事斯圖爾特·西蒙森(Stewart Simonson)和數(shù)據分析部門助理總干事薩米拉·阿斯瑪(Samira Asma)。(32)https://www.who.int/docs/default-source/documents/about-us/who-hq-organigram.pdf?sfvrsn=6039f0e7_10.非西方國家任職人員只占28%,其中,中國人只有1位,即世衛(wèi)組織助理總干事任明輝。在世衛(wèi)組織任職的全部中國人有40名,只占該組織員工總數(shù)的1%。(33)“Trump’s Decision to Pull U.S. out of WHO will Boost China’s Influence”,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23, 2020.世衛(wèi)組織領導人員大部分來自西方國家,在議題提出乃至規(guī)則實施等領域居于優(yōu)勢地位。比如,世衛(wèi)組織把加強全球傳染病監(jiān)測機制列為優(yōu)先事項,而非加強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基礎衛(wèi)生能力建設。(34)Obijiofor Aginam, “Global Governance”, in Sandro Galea, ed., Macrosocial Determinants of Population Health, Springer, 2007, pp.159-167.
高層任職人員事實上充當了西方國家共識制造的“把關人”,使其在源頭上就具有結構性優(yōu)勢,以微妙的權力形式塑造了世衛(wèi)組織的對話性質與最終共識。盡管世衛(wèi)組織官員是來自各國衛(wèi)生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他們所代表的卻是各自國家,當國家利益發(fā)生沖突時,這些技術人員履行著和外交人員一樣的職責。世衛(wèi)組織強調招聘向發(fā)展中國家傾斜,向缺額國傾斜,然而因受語言、文化等因素影響,非西方國家在國際招聘中處于相對劣勢地位,參與度和成功率均不高,仍處于邊緣地位。
2.經費和捐款:共識制造的資源
赫爾曼和喬姆斯基認為,由于媒體重視為其提供資金的“金主”,“廣告商從而獲得了事實上的監(jiān)管權威”,(35)[美] 愛德華·赫爾曼、諾姆·喬姆斯基:《制造共識——大眾傳媒的政治經濟學》,邵紅松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頁。影響節(jié)目的編排。因此,資金和貨幣是制造共識的重要資源,世衛(wèi)組織同樣面臨著相似的結構性制約,西方國家是資金等資源的主要提供者,因而對世衛(wèi)組織作用的發(fā)揮具有更大影響力。
世衛(wèi)組織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兩個:評定會費和自愿捐款。西方國家不僅在自愿捐款方面名列前茅,例如,2019年,世衛(wèi)組織的核心自愿捐款賬戶全部來自西方國家,包括英國、瑞典、挪威、澳大利亞、荷蘭、比利時、丹麥、盧森堡、瑞士、法國、西班牙、摩納哥,(3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chedule 2 - Voluntary Contributions, by fund and by contributor for the year ended 31 December 2019 (in US dollars) A. General Fund.而且在會費繳納方面也獨占鰲頭,尤其美國一直居于會費繳納份額首位。綜合來看,2020年世衛(wèi)組織10個最大供資方中,西方國家及其資助的基金會占絕大比例,包括德國、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歐盟委員會、美國等,占規(guī)劃預算的61%。(37)https://apps.who.int/gb/ebwha/pdf_files/WHA74/A74_29-ch.pdf.中國雖然近些年在會費繳納方面居于前列(2020年至2021年,中國繳納會費占比12.0058%,排名第二),(38)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329342/A72_R12-ch.pdf?sequence=1&isAllowed=y.但在自愿捐款方面卻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在十大自愿繳款方上一直榜上無名。
由于世衛(wèi)組織對捐款的分配使用秉承捐助者優(yōu)先原則,大部分自愿捐款都有附加條件,項目的流向和優(yōu)先事項的確定都要反映捐助者的偏好。(39)“About WHO: Voluntary Contributions”, https://www.who.int/about/finances-accountability/funding/voluntary-contributions/en/.這嚴重削弱了世衛(wèi)組織的決策權,使得世衛(wèi)組織的國際共識和議事日程受到西方國家政策偏好的影響。美國新任總統(tǒng)拜登在就職第一天就撤銷了關于暫停每年向世衛(wèi)組織繳納4億美元會費的決定,從而保持世衛(wèi)組織最大會費繳納者的身份,推動該機構按照美國意愿進行改革。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發(fā)展中國家財力不足、科技研究水平落后,對世衛(wèi)組織的資金與資源貢獻有限,在全球衛(wèi)生治理領域也長期處于“寡言”或“失語”地位。
程序共識指的是規(guī)則問題,現(xiàn)實世界中經濟、政治等領域充滿沖突、分裂,必須確立優(yōu)先于其他規(guī)則的基礎性規(guī)則,從而保證不同主體可以通過這些規(guī)則達成共識。在共識的傳播流程中,西方國家在世衛(wèi)組織通過消息源精英群體聯(lián)盟以及新聞批評保持的“正確軌道”來制造程序共識。
1.權力與知識的精英聯(lián)盟:共識的“擴散器”
西方國家政府通過高級別任職以及扮演的“金主”角色,奠定了在世衛(wèi)組織中的地位,西方國家的媒體也通過在世界的輿論影響力先發(fā)制人,成為共識的“擴散器”。媒體報道中的消息源等同于看待世界的窗口,映射著多種力量的交織與博弈,媒體被相互利益關系等因素拖進了一種與勢力強大消息源之間的共生關系。本文以盎格魯-撒克遜血統(tǒng)為參照,選取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新西蘭、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這7個西方國家的媒體樣本。數(shù)據顯示,這些媒體的消息來源,占比居前的包括:世衛(wèi)組織官員(總干事、世衛(wèi)組織發(fā)言人、世衛(wèi)組織駐華代表等)占28%,中國官員(外交部發(fā)言人、疾控中心官員、國家衛(wèi)健委官員等)占19.1%、國外官員(外國總統(tǒng)、外交官、衛(wèi)生部官員等)占11.2%、國外專家(流行病學專家、傳染病學專家等)占10.4%。
官方消息源具有清晰的身份標志和權威性,受媒體青睞,馬克·菲什曼(Mark Fishman)稱之為“與官聯(lián)姻原則”。(40)參見[美] 愛德華·赫爾曼、諾姆·喬姆斯基:《制造共識——大眾傳媒的政治經濟學》,邵紅松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頁。西方媒體經常借助世衛(wèi)組織官員的評價來批評中國,以顯示其消息的客觀性,例如,2020年,《衛(wèi)報》引用世衛(wèi)組織官員邁克爾·瑞安(Michael Ryan)的講話,稱“和非典一樣,我們不停詢問中國,世衛(wèi)組織基本從未從中國得到完整透明的信息”。(41)“China Withheld Data on Coronavirus from WHO, Recordings Reveal”, The Guardian, June 2, 2020.強勢消息源經常利用媒體對其的依賴,實現(xiàn)意見操控,使得媒體遵循特定的議程和框架。多數(shù)西方媒體的報道傾向于反面引用中國官員消息源,在《華盛頓郵報》援引中國承諾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后,便評論此舉是為了轉移中國是疫情起源地的注意力。(42)“China Reverses Course, Agrees to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Outbreak’s Origins”, The Washington Post, May 19, 2020.
此外,西方國家還吸收專家作為已有共識的“擴散器”,呈現(xiàn)出“知識與權力的共生和知識的權力化”。(43)Michael Foucault,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Prison, London: Allen Lane, 1977.專家因專業(yè)知識技能在國際議程設置方面擁有很大的發(fā)言權,可通過概念的創(chuàng)造、主題的闡釋以及標準的設定產生影響。世衛(wèi)組織在專門知識領域尤其依賴專家權威,西方國家經常利用科學技術領域的優(yōu)勢,占領話語權高地。比如,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Anthony Fauci)表示,“實驗室泄露論”存在可能性,(44)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science-57252849.美國羅格斯大學分子生物學家理查德·埃布賴特(Richard Ebright)指出,新冠肺炎病毒從實驗室泄露的假說有著確定的可能性,(45)https://www.voachinese.com/a/yuan-zhiming-p4-lab-wuhan-institute-virology-biosafety-covid-19-origin-investigation-20210720/5973093.html.都在國際社會引起了重要反響。
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用“互搭梯子”形容新聞場域與專業(yè)學者的關系。(46)[法] 皮埃爾·布爾迪厄:《關于電視》,許鈞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7頁??茖W家作為“帶著任務的信源”,可能并不僅僅是為了普及科學而來。如果說在國內事務上,西方專家學者常以“獨立性”和“專業(yè)性”挑戰(zhàn)政府。那么,在國際事務中,他們則傾向于利用自己的“知識權力”與政府聲音同頻共振,以此實現(xiàn)國家利益。同時,也將特定階層的信念、價值觀、態(tài)度與行為準則變成共識,在國際社會擴散,“異見”聲音則會在此過程中逐漸邊緣化。
2.新聞批評:共識的“固定器”
新聞批評是指對媒體言論發(fā)表反面觀點。如果新聞批評由規(guī)模較大且影響力較強的個體或機構發(fā)出,則會對媒體產生嚴重影響,使其遭受損失。在政治氛圍和文化空氣的長期規(guī)訓下,媒體達成了哪些議題可能招致新聞批評的默契,因此,盡可能不觸及“雷區(qū)”。新聞批評強化了權威在新聞發(fā)布中的管理作用,政府本身就是新聞批評的主要制造者,經常對媒體進行攻擊、威脅和“糾正”等,試圖阻止媒體偏離其設定的路線。西方國家也不時將新聞批評當作共識制造的“固定器”,不允許發(fā)表政府共識之外的觀點。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國之音(VOA)就曾在遭受政府批評之后,加大了對中國的污名化。美國之音是美國十多家對外廣播電臺中唯一由聯(lián)邦政府經營的電臺,其經費、官員、新聞導向都來自美國政府,按美國政府意志行事。近年來,美國之音配合美國對華政策調整,在新疆、臺灣、香港等問題方面屢屢發(fā)難。2020年3月31日和4月8日,美國之音分別發(fā)布了有關“美國死亡病例趕超中國”與“武漢解封,夜晚燈光秀”的新聞,隨即4月10日白宮每日簡報網站1600 Daily作出批評,“美國之音花納稅人的錢當中國政府的喉舌”。面對來自政府的新聞批評,美國之音急忙做出“糾正”,4月10日發(fā)表聲明強硬反駁指控,對中國政府和中國官方媒體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大量信息進行了“徹底的反駁”。
通過對報道文本的數(shù)據分析,可以得出,西方國家沿著既定的政府思想進行報道,凸顯“非典”與“新冠肺炎疫情”,將中國與這兩個流行疾病緊密關聯(lián)。除了防止本國媒體偏離政治立場和價值觀,某些西方國家還對世衛(wèi)組織發(fā)布的違反其觀念的新聞進行批評。由于世衛(wèi)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多次贊揚中國公開透明的態(tài)度,特朗普稱世衛(wèi)組織偏袒中國,以“中國為中心”。德國默卡托研究中心(MERICS)更是發(fā)布了題目為《有中國特色的WHO?》的文章,(47)https://merics.org/en/analysis/who-has-chinese-characteristics.以此不斷肅清反對聲音和批判力量。這些新聞批評的聲音限制了議題范圍,使有損于其偏好和利益的訴求沒有機會進入國際傳播軌道,成為共識制造的“固定器”。
美國學者克里斯托弗·沃薩(Christopher Osakwe)強調,“國際教育、文化或者科學合作問題的政治性毫不遜色,更不用說那些更敏感的國際勞工或衛(wèi)生問題了”,(48)參見H. Ameri, Politics and Process in the Specialized Agencies of the UN , Gower: Hants House, 1982。西方國家在世衛(wèi)組織的政策共識具有西方中心主義特點以及反共意識形態(tài)色彩。
1.西方中心主義:共識的最終目標
從某種程度而言,西方國家將世衛(wèi)組織等國際組織看作二戰(zhàn)后戰(zhàn)勝國的紅利,盡全力保持其在國際組織的主導地位,大力推崇西方中心主義的政策共識。西方中心主義尤其體現(xiàn)在國際組織出臺的政策、國際議程的安排等方面。比如,世衛(wèi)組織將全球傳染病監(jiān)測列為優(yōu)先關注和解決的議題,而沒有將大部分發(fā)展中國家關注的基礎衛(wèi)生能力建設納入優(yōu)先事項,(49)Sandro Galea, ed., Macrosocial Determinants of Population Health, New York: Springer, 2007.正是對應了美國衛(wèi)生醫(yī)療界的倡議。
一直以來,美國都非常重視傳染病的應對和治療:從小布什政府將防止傳染病大流行納入2002年和2006年的《國家安全戰(zhàn)略》并列為“優(yōu)先議題”,到2017年特朗普政府《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將“應對疫情和生物威脅”作為保障美國領土安全的三大支柱之一,(50)https://trumpwhitehouse.archives.gov/wp-content/uploads/2017/12/NSS-Final-12-18-2017-0905.pdf.都體現(xiàn)了美國將傳染病治療納入政策議程的決心。最為顯著的是美國2019年發(fā)布的《全球衛(wèi)生安全戰(zhàn)略》,全面聚焦傳染病議題,對艾滋病、飲用水清潔、母嬰健康等世界重要的衛(wèi)生問題并無提及,(51)晉繼勇:《美國全球衛(wèi)生安全戰(zhàn)略及其對世界衛(wèi)生安全體系的挑戰(zhàn)》,《國際安全研究》2020年第3期。全面體現(xiàn)了西方中心主義的政策共識。
在國際組織中,保持西方中心主義這一政策共識是穩(wěn)定不變的,變化的只是實現(xiàn)手段。在世衛(wèi)組織,哪些衛(wèi)生議題具有安全或戰(zhàn)略意義大多數(shù)由西方國家界定,其真正擔心的衛(wèi)生風險是指威脅到本國利益的風險,而非政策如何影響全球疾病負擔。因此,世衛(wèi)組織的很多政策共識與國際議程都與西方國家自身需要有關,忽視了非西方國家面臨的醫(yī)療資源不足、基礎衛(wèi)生保健不充分等問題,使后者成為西方國家衛(wèi)生戰(zhàn)略的“副產品”。
2.反共色彩:共識的意識形態(tài)
共識在建構過程中,還可能意識形態(tài)化,以至于變形或扭曲。意識形態(tài)借助權力和貨幣媒介,侵蝕理解主體的先見,共識不再成為多元主體理解的一致,而是意識形態(tài)整合的產物,是一種虛假共識。
西方國家媒體和非西方國家媒體有關中國與世衛(wèi)組織的報道態(tài)度、報道主題等有很大不同。在所選樣本中,西方媒體的負面報道態(tài)度最多,占48.1%,非西方媒體的中立態(tài)度及正面態(tài)度總計為75%,負面態(tài)度只有25%。西方國家和非西方國家的關鍵詞前五位都涉及“非典”、新冠肺炎疫情以及臺灣問題。然而,西方國家報道中提及“死亡”的頻率高達883次,共識制造模型會把敵國的受害者看成“最有價值的受害者”,也就是便于敘事的對象,以此凸顯中國疫情治理“不力”。與此同時,“特朗普”“病人”“中共”“批評”等詞匯占比很大,與非西方國家突出“措施”“努力”“支持”“資金”等具有合作意味的詞匯不同,西方國家將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制度視為異端,報道呈現(xiàn)鮮明的反共色彩。加拿大《環(huán)球郵報》稱:“中國共產黨會壓制任何破壞穩(wěn)定的事情,所以中國沒有公開疫情?!?52)“In China, The Coronavirus Crisis Tests the System of Governance”, The Globe and Mail, January 27, 2020.
在臺灣地區(qū)加入世衛(wèi)組織問題上,西方國家也呈現(xiàn)顯著的反共意識形態(tài),他們周期性尋求臺灣地區(qū)在世衛(wèi)組織中的“合法作用和聲音”,稱“臺灣地區(qū)僅是想加入世衛(wèi)組織以分享知識促進全球衛(wèi)生健康,這也有錯嗎”。(53)“Taiwan just Wants to Share in Health Facts”, Deseret News, June 21, 1999.西方國家媒體將臺灣問題演變成為“體制問題”“民主問題”“人權問題”,設置種種話語陷阱,打造“共識”,利用貌似合理的邏輯和預設前提作為先發(fā)制人的話語基礎。
西方國家正是憑借在世衛(wèi)組織中的經濟、資源、傳播等多方面的累積優(yōu)勢,制造了符合自身利益的國際共識,構建了強勢霸權話語,誘導其他國家遵循其意志。弗洛姆(Erich Fromm)認為,在歷史進程中,觀念退化為意識形態(tài),詞語取代人類現(xiàn)實,成功地控制人們,獲得權力和影響,這不是例外,而是規(guī)律。(54)參見俞吾金:《意識形態(tài)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頁。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舊有的、由西方國家引領的國際共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中國可以借助國際組織平臺,制定適宜的“中國方案”,在重構國際共識的進程中參與建構國際新秩序。
共識是一個需要不斷予以協(xié)調和平衡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在基礎共識層面,西方大國專心于本國官員任職和會費、捐款,忽視發(fā)展中國家在世衛(wèi)組織的發(fā)展問題,缺乏“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程序共識層面,過于注重精英群體的聲音,在全球傳播時代,點對面的輻射狀傳播被點對點的網狀互動代替,精英群體權威性正在弱化,各國民間輿論在互聯(lián)網上的發(fā)酵和傳播之后,日益參與影響國際事件的走向;在政策共識層面,奉行西方中心主義策略,以本國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陷入“逢中必反”“逢共必反”的意識形態(tài)困局,也忽略了世界意識形態(tài)思潮多元化和復雜化的趨勢。以國際組織為平臺的共識傳播正在面臨新媒體時代輿論場的新語境、新形態(tài)和新特征,無法適應世界權力多元化和國際體系變革的需求。
在一個混合體內,公共性和平衡性所占比重越大,則共識的認同性、穩(wěn)定性越強。(55)李海青:《體現(xiàn)公民權利的民主程序:現(xiàn)代性價值共識達成的基本途徑》,《云南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只有國際組織內部的國家擁有平等的待遇和參與權,才更能意識到自身屬于共同體的一員,對抗或沖突才會減少。重構基礎共識,就是要平衡國際組織內各國人員比例與資金投入,打破西方國家的壟斷局面,提升國際組織資源分配的公共性。
一國在國際組織的任職人員數(shù)量和級別本身就是權力的體現(xiàn)。以世衛(wèi)組織為例,中國職員職級分布表現(xiàn)為高級崗位人數(shù)偏少,崗位分布表現(xiàn)為綜合管理類部門人數(shù)偏少。因此,要加大包括中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的人員比例,提高任職層次,加強人才培養(yǎng)和輸送。一是政府主導選拔和推薦人才,包括初級專業(yè)人才項目(JPO)、專業(yè)技術類人員短期借調作為輸送職員的過渡方式。(56)王忱:《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人才招聘模式》,《國際人才交流》2020年第1期。二是為實習生到國際組織應聘正式職位爭取實踐經歷。我國專門建立了國際組織人才信息服務平臺,推出了國際組織實習項目和國際組織后備人才培養(yǎng)項目。三是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召開的會議、論壇和對話等活動,增加包括中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人員的參與比例和級別。通過加強在國際組織活動中的參與度和曝光度,讓非西方關切更多“嵌入”國際會議議程,促進國際共識的公平性和共享性。
資金系統(tǒng)是國際組織運行的基礎,要加大對國際組織的資金支持,讓中國成為國際組織主要資金來源國之一,這對重構國際共識起到支撐性作用。各國都會為了在國際組織中獲得更多機會而博弈,如果一國所占有的資金比例不足,必然遭遇邊緣化。中國近些年在世衛(wèi)組織會費繳納方面居于前列,但在自愿捐款方面卻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統(tǒng)計顯示,世衛(wèi)組織的自愿捐款占其所有資金來源的比例已從2002年到2003年的61%升至2020年到2021年的84%。(57)https:// www.who.int/about/finances-accountability/funding/voluntarycontributions/en/.同時,面對南北公共衛(wèi)生治理存在巨大差距的現(xiàn)實,中國應該更多顧及到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加大對發(fā)展中國家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的支持,確保公共衛(wèi)生資金和資源可以更為合理、公正地在世界范圍內共享。
埃弗雷特·M.羅杰斯(Everett M. Rogers)認為,“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在傳播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每一個意志都對最后的認同發(fā)揮作用,共識就在無數(shù)的合力與認同中產生”。(58)Everett M. Rogers, Communication Yearbook,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1.在傳播流程中,程序共識的重構需要將傳播主體從精英群體轉變?yōu)槎嘣捳Z網絡,將傳播途徑從重視新聞批評轉變?yōu)槎嗲腊l(fā)聲。
1.多元話語網絡
在傳統(tǒng)共識構建模式中,話語權的掌控者往往由精英群體組成,而普通民眾被排斥在共識建構程序之外。在互聯(lián)網時代,傳播成為多元主體和多重話語相互聯(lián)系、調適和內化的動態(tài)過程,國際輿論場存在多層次的話語互動和博弈。在重構程序共識時,不僅要重視政府官員等精英群體的作用,更要建立以學術機構、傳媒、草根群體、非政府組織等為節(jié)點的立體多元話語網絡。
在醫(yī)療衛(wèi)生信息和觀點的發(fā)布上,醫(yī)療界和專家學者比發(fā)言人和政要的發(fā)聲更為有效。2020年4月,《外交學人》發(fā)表了百位中國學者聯(lián)名的《致美國社會各界的公開信》,呼吁全球團結抗疫,反對將疫情政治化和污名化,(59)https://thediplomat.com/2020/04/an-open-letter-to-the-people-of-the-united-states-from-100-chinese-scholars/.得到了美國百位知名學者公開信的回應,在美國和西方世界產生了積極效果。另外,《紐約時報》關注張文宏在疫情期間的言論,稱“張文宏既不代表政治也不代表意識形態(tài),他對中國公眾充滿尊重,張文宏的人情味打動了群眾”,(60)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10312/china-covid19-zhang-wenhong/.這樣的個案就產生了比中國官員發(fā)聲更好的效果。未來中國需要倡導寬松自由的輿論氛圍,鼓勵更多的專業(yè)意見領袖在國際組織中發(fā)表觀點,主動參與和引導國際共識構建。
普通人的圖像常常登上國際組織的官網。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有關中國的專題報告還是主題照片,世衛(wèi)組織都更加關注中國普通醫(yī)療工作者或患者。類似中國醫(yī)生對患者望聞問切等日常工作照片展示了普通公眾的真實信息,能夠引發(fā)國際社會的共鳴和共情。中國需要構建包括草根群體在內的多元話語網絡,重視非官方及民間傳播的重要力量,通過復調傳播影響國際共識的走向。
2.借助多樣渠道發(fā)聲
共識的達成需要相互理解的語言規(guī)則和交流溝通的渠道保障,程序的公平和渠道的順暢才可以保證共識的真實性和充分性。除了構造多元話語網絡,程序共識的重構還需要借助多樣化的發(fā)聲渠道。
首先,中國要積極借助世衛(wèi)組織大會、執(zhí)行委員會、西太平洋區(qū)域委員會等國際會議,闡明自身的立場。在第70屆世衛(wèi)組織西太平洋區(qū)域委員會會議中,中國代表介紹了有關健康扶貧以及數(shù)字健康的經驗,得到世衛(wèi)組織和成員國的積極評價。其次,世衛(wèi)組織內部設有媒體中心,負責發(fā)布新聞稿、簡訊、評論、特寫故事、圖片故事等,中國官員和專家可以借助這些平臺或《世界衛(wèi)生組織簡報》(Bulletin)、《流行病學記錄周刊》(WeeklyEpidemiologicalRecord)等期刊和出版物,發(fā)表署名文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在新媒體時代,“社交媒體的跨國界、去國家中心化等特點,正在建構新的國際政治現(xiàn)實,影響著國際輿論的形成和輿論的導向”。(61)張開:《新媒體時代國際輿論引導與國家安全》,《南京社會科學》2015年第11期。中國要緊跟世衛(wèi)組織在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的動態(tài),積極回應,并對熱點事件主動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年輕一代的話語表達更具親和力和創(chuàng)造力,可成為社交媒體平臺上與世衛(wèi)組織和其他成員國互動和交流的主力軍。國際共識重構還要警惕來自西方國家的社交機器人操縱的國際輿論,當前社交媒體的“人+社交機器人”的共生狀態(tài),正在改變特定國際輿論的走向。相關部門要積極進行事實核查,運用反謠言策略,狙擊社交機器人對輿論的操縱,在營造和諧清朗的國際網絡空間的進程中,重構國際共識。
政策共識涉及具體利益,關涉切實實體。政策共識應該以公共利益為旨歸,包容各方的多元偏好和差異視角,使擁有不同價值觀的群體都能表達自己的訴求。在傳播流程中,與西方國家圍繞自身利益打造政策共識不同,中國重構政策共識的新支點是公共屬性議題的精準傳播,即選擇基于共同利益的議題,根據不同國家的發(fā)展水平、文化特色等進行精準傳播。
中國可以選擇擁有成功經驗的議題,與發(fā)展中國家共享。本文通過分析西方媒體報道中國不同議題的態(tài)度,發(fā)現(xiàn)中國在治療艾滋病和肺結核方面受到西方媒體的好評。對艾滋病治療持正面態(tài)度的報道占36%,持中立態(tài)度的占46%,而對肺結核治療持正面態(tài)度的報道占44%,持中立態(tài)度的占56%?!爸袊鵀榘滩∝毨Щ颊咛峁┟赓M治療,中國在艾滋病治療方面進步巨大”,(62)“China Providing Care for Poor with HIV, AIDS”, Deseret Morning News, November 8, 2003.“中國為全球肺結核病例2025年減半的目標作出巨大貢獻”。(63)“China Reports Gains in Fighting Tuberculosis”,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25, 2014.對此,中國要通過國際組織平臺,宣傳中國取得的成就,為發(fā)展中國家提供借鑒和啟發(fā),在與發(fā)展中國家共享經驗的同時,重構政策共識。
在推進與發(fā)達國家形成共識的同時,要尋求與其存在的共同利益,且政治敏感度低的領域。近些年,中國在霧霾治理、禽流感防治以及醫(yī)療設施建設等方面,引起了西方國家的關注,比如,日本共同社消息稱,“日本希望向中國派遣專家,學習禽流感檢測和控制手段”,(64)“ Japan Hopes to Study Bird Flu Control Measures in China”, Kyodo News, March 16, 2004.中國可在此類議題上與發(fā)達國家搭建共有共享的國際話語空間。國際共識會通過具體的國際規(guī)則,內化到各國交往實踐中,成為一種潛意識。(65)Martha Finnemore, “Legitimacy, Hypocrisy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Unipolarity”, World Politics, Vol.61, 2009, pp.58-85.中國還可以通過提出新議題、打造新話語,融入國際規(guī)則創(chuàng)制,引導國際共識體系變革,提升政策共識的可接受度。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就超越了意識形態(tài)藩籬,超越了某些西方國家的本國優(yōu)先論和零和博弈思維,為人類健康的國際合作提供了價值引領。
尋求共識是一個時代性命題。(66)何懷宏:《尋求共識——從〈正義論〉到〈政治自由主義〉》,《讀書》1996年第6期。在世界秩序的形成及“再談判”進程中,國際組織處于核心位置。(67)馬榮久:《國際組織中的國家話語權》,《國際展望》2021年第4期。世界各國能否以國際組織為“媒介”和“橋梁”,從分歧中尋求共識,如何處理共識與多元信仰和文化價值觀的關系,這些都有待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zhàn)正在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具有不確定性的全球風險時代,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凝聚共識、守望相助。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需要在國際秩序重建的窗口期抓住機遇,以國際組織為平臺,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聲音的影響力,在向世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的進程中,推進重構符合當今世界發(fā)展趨勢和人類社會根本利益的國際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