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澤
(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吉林 長春 136000)
當前英語閱讀教學已經(jīng)成了整體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內(nèi)容,文章便是建立在英語閱讀能力提升的基礎上,分析導學案設計的實際應用方法,闡述了當前英語閱讀教學的基礎內(nèi)容以及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了導學案的相關概念和研究情況,建立在導學案設計的原則基礎上進行實施策略分析,結合導學案設計的原則和具體組成部分進行實際教學案例探討,意在通過文章論述能夠為當前的英語教學創(chuàng)新提供理論支撐。
從英語閱讀的具體形式上來看,主要目的在于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且在文章的基礎上為學生拓展英語文化體系,分析英語文章形成的背后文化淵源以及西方文學習慣。這對于學生來講,不僅是技能提升的主要方式,也是打造英語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美國心理學家曾經(jīng)表示,閱讀是建立在學生自身情感認知以及生活經(jīng)驗基礎上進行的行為[1],那么針對英語文章閱讀,便需要結合學生所學的英語基礎知識以及所認識到的英語文化背景進行綜合分析,中國學者胡春洞也曾經(jīng)從實際的閱讀需求角度提出了經(jīng)驗體系理論。[2]因此我們初步認識到英語閱讀的教學不僅僅是為學生灌輸知識,也是檢驗知識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方法。
近幾年,英語閱讀教學已經(jīng)受到了多方學者的關注,同時也是當前英語教師需要落實創(chuàng)新的重點,提升英語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可以進一步滿足當前社會教育體系發(fā)展規(guī)劃的總體需求,但是,根據(jù)當前不同院校的實際英語課程教學現(xiàn)狀來看,在閱讀方面依舊存在著較多問題。
1.教師所秉承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理念存在滯后性
主要體現(xiàn)為大部分教師在開展英語閱讀過程中,往往是在單元的單詞基礎上進行教學,帶領學生讀一遍課文,找出其中的生僻單詞,進行逐詞翻譯,接下來,針對整篇文章進行逐句翻譯,與單元章節(jié)內(nèi)容相關的基礎上進行問題引導,如此便完成了閱讀教學。這種方式是最基礎的方式,但并不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探究意識被壓制,自然無法實現(xiàn)提升綜合素養(yǎng)的目的。
2.閱讀內(nèi)容過于單一
當前大部分英語閱讀往往是以教材為基礎,教師針對教材上的文章進行針對性解讀之后,未能及時為學生科普文章背后的文化體系以及多領域的英語素材,導致大部分學生對于真正的西方語言結構以及語言習慣不夠了解,當遇到其他陌生文章時,自然也無法靈活應對。
3.課堂互動較差
英語本身是一種語言體系,是人們生活生產(chǎn)過程中的重點交流工具,針對英語學習來講也必須回歸于生活,所以要求英語課堂具備融洽靈活的互動氛圍,學生能夠根據(jù)自身理解,對文章自主地進行探究和練習,但是當前大部分的英語閱讀教學往往以教師引導學生回答為主,這種方式無法鍛煉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無法真正實現(xiàn)語言體系的生活化、靈活性運用。
從我國的教學方式來看,課堂教學是落實教學手段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為學生傳遞客觀系統(tǒng)性知識的重點方式,但是教學方案以及教學管理不能被場所限制,這些年我國已經(jīng)全面落實課程體系改革,這其中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案,打造靈活多樣的課堂,而針對英語教學課堂模式來看,當前導學案已經(jīng)成了應用較為廣泛,且能夠取得較好效果的重要教學工具。
從理論上來講,導學案主要指的是教師結合教材中每一篇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針對性設計,為學生提供框架,學生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逐步完成框架,這個過程需要學生自主完成,可以通過自主探究、師生互動以及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3]從形式上來看,在課堂前期教師會將設計的導學案框架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預習完成部分主體內(nèi)容,在后續(xù)的實際教學活動以及課后自學過程中,不斷完善導學案中的各項細節(jié),從而實現(xiàn)對整體單元知識的掌控。
有關導學案的研究,早在20世紀便已經(jīng)興起,以英美為主的西方國家倡導在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自主能力,以學生為主體實現(xiàn)靈活多樣的自主學習,而建立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導學案便成了提升教師引導能力的主要載體。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金華一中正式提出了導學案教學模式[4],在教育領域內(nèi)引起了極大反響,眾多學者以及教師紛紛開始進行研究,結合導學案的最初模式,在中國特有教育體系以及教育方法的基礎上進行融合,不斷改善,形成了當前多樣化的導學案教學理念。從應用的原則上來看:
1.堅持主體性原則
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過程中的主要群體,依照學生的主要思考方式以及行為模式,打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能夠提升教學質(zhì)量,同時也可以進一步開發(fā)學生的語言天分以及綜合實踐能力,這也是當前語言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的原則。
2.堅持探究性原則
學生對于陌生知識的接觸往往是以好奇心為源頭的,而好奇心及求知欲必須是整體學習過程中必須時刻存在的,那么通過導學框架的引導,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逐步完善框架體系,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也可以進一步挖掘英語文章背后的多種文化,真正實現(xiàn)英語大局觀的構建。
3.堅持層次性原則
能夠讓導學案的設計具有科學性,教師需要結合每篇英語文章的實際語言結構以及情節(jié)進行導學案設計,讓學生能夠通過學案的引導清楚地認識到文章的主體結構以及所要表述的內(nèi)容,通過學案的每一個框架進行探究,便能夠逐步掌握文章的不同結構,因此,必須以文章層次為依據(jù),才能讓學生在設計導學案,并且完成英語閱讀的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
從上文可知,導學案的設計要在學生以及文章基礎上落實,而整體的落實方法要以分層次分階段的方式進行,因此在提升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導學案的設計以及具體應用方式可以從以下幾個階段進行分析。
在規(guī)劃階段,首先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何為導學案,學案的完成過程以及具體目標有哪[5]。當學生能夠熟悉并且認識到導學案的具體應用方式之后,教師才可以結合學生的反饋態(tài)度來設計導學案框架,在設計過程中也必須堅持以下幾項目標:
1.知識目標
導學案的設計,要讓學生能夠明確文章中所要表述的知識重點以及知識難點,例如,陌生詞匯、重點句型等。
2.能力目標
主要指導學生在進行英語文章閱讀期間要應用哪些閱讀方法,實現(xiàn)哪些技能的提升。
3.情感目標
主要指的是教師要通過導學案的設計,讓學生通過英語文章的閱讀,能夠培養(yǎng)某種情感意識,例如人與人之間的互幫互助,學生與家庭之間的感恩,學生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保護以及和諧相處等等,每一篇英語文章都是傳達了一定的思想感情的,這些情感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依據(jù)。
例如在學習“l(fā)ife in the future”相關主題的文章時,其中知識目標的制定便可以結合文章中有關Future technology、Lifestyle、Diet、Vehicle等單詞展開,能力目標便是讓學生掌握單詞的重要拼寫方式以及閱讀方式,也要讓學生能夠通過單詞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情感目標的制定便是要結合未來社會發(fā)展水平以及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通過一篇英語文章,對未來生活產(chǎn)生向往,并且可以在當下進行努力。
當教師制定完導學案基礎框架之后,需要在預習階段將導學案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能夠根據(jù)導學案上所描繪的重點框架進行課前預習。而預習的方式,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互動以及信息化教學工具的使用等方式完成。同時,要引導學生在導學案框架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例如“the power of nature”一章節(jié)中,文章主要講述了較為矚目的自然現(xiàn)象,在依據(jù)文章內(nèi)容設置導學方案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同時,利用“What behaviors of people will lead to change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讓學生不僅能夠根據(jù)教師的導學案進行學習,也可以依照自身的思想和意識進行創(chuàng)新。
其次,教師需要讓學生結合導學案的具體框架分析文章的主旨問題,讓學生能夠快速地熟悉整體英語文章的脈絡和具體結構。
再次,需要讓學生根據(jù)整體文章的結構以及中心思想進行發(fā)散性思維練習,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或者其他的英語課外閱讀資料,尋找與該篇文章內(nèi)容相符或者能夠進行佐證和拓展的文章進行閱讀。例如“body language”這一章節(jié)中講述了人們的母語,以及語言使用方式,那么在學習完文章之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查找當前西方的重要文化和生活習俗,分析俚語、口語變音、弱讀、英語方言等多種語言分支,從而實現(xiàn)綜合性學習。
在預習結束之后,教師還需要根據(jù)學生的預習成果和預習質(zhì)量進行分析,定位其中還未能達到的目標以及需要進行調(diào)整的細節(jié)。
在課中學習階段是整體導學案教學的重點。首先,教師需要讓學生根據(jù)前期預習的成果進行小組匯報,進行導學案框架的填充,這個過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提升對于整體文章的把控能力和把控意識,同時在導學案框架的基礎上完善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
接下來進入教師授課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授課方式也要在導學案的前期規(guī)劃基礎上進行,綜合授課環(huán)節(jié)可以提出以下三個具體階段。
首先是閱讀前任務,例如結合上文中所舉的文章案例以及學生挑選出來的重要對話內(nèi)容,進行探討分析,以“What are the specific benefits of this article?”為主進行討論,將討論的話題融合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中。
接下來是閱讀中任務環(huán)節(jié),該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導學案的規(guī)劃,關注重點單詞以及重點語句,建立在單詞表的含義解析以及教師所提供的輔助教學基礎上,來全面掌控難點和重點,進行文章精讀,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及時提問,分析學生是否完全掌握文章的具體內(nèi)容,例如:“When did the man of the story do it?”分析情節(jié)產(chǎn)生的原因、過程和結果,讓學生對文章進行全面把控和理解。
最后便是閱讀后任務,這些任務主要指向了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和具體含義,讓學生分析“After reading the article,what should you do in life?/What do you think of?”,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xiàn)文章總結。
綜上,整體的課中學習階段分為不同的層次,每一個層次都有具體的任務,通過任務的引導讓學生能夠逐步完全掌控文章,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自然能夠快速回答教師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提升合作學習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該階段是導學案發(fā)揮其價值的關鍵階段,主要需要學生根據(jù)文章的實際內(nèi)容進行課外資料的查找和閱讀,同時也可以建立在文章語法結構和陌生單詞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寫作練習,檢驗本節(jié)課學習到的知識,并且落實進一步的英語文章體系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實踐任務來實現(xiàn)課后拓展,例如,通過小組繪制英語海報;選擇與本篇文章有關,且自己感興趣的其他課外文章,自己創(chuàng)作導學案,由其他小組同學進行閱讀并完成任務[6]。另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講出自己的收獲以及有疑問的地方,通過師生互動和學生合作討論解決這些問題,能夠進一步發(fā)揮導學案的后期引導功能,同時也可以促使英語閱讀不必局限在文章本身以及課堂上,能夠打造英語大局觀,培育學生的綜合閱讀素養(yǎng)。
針對英語閱讀來講,利用導學案進行課堂創(chuàng)新,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可以構建層次分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完成不同的任務,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提升,加強對英語閱讀的解析以及反思。將閱讀教學從課堂上拓展到整體的西方文化體系中,將文章的中心思想融合到學生的實際生活實踐中,進一步強化導學案的制作規(guī)范性以及科學性,才能夠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目的落實英語閱讀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