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政治傳播語言學的邏輯起點*

        2021-11-24 00:32:02胡范鑄胡亦名
        社會科學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語言

        胡范鑄 胡亦名

        何為政治傳播語言學?政治傳播語言學何為?這不僅是一個政治學、傳播學、語言學進行對話的契機,更是一個重新認識政治學、傳播學和語言學的機緣。政治傳播語言學是政治學、傳播學、語言學三大學科交叉的產(chǎn)物。政治學、傳播學、語言學分別擁有自己獨特的研究范式,而語言與傳播、語言與政治、政治與傳播也都已在國際學界有了大量的專門論述。與此同時,不論是在專門的政治學、傳播學、語言學論著中,還是在已經(jīng)蓬勃展開的語言與傳播、語言與政治、政治與傳播研究中,如何將政治學、傳播學、語言學三個知識體系融匯為一體,依然是一個極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wù)。我們曾經(jīng)提出,對于一種言語行為的研究需要采用“充分定義法”,即充分認識一個核心概念的內(nèi)涵,才可能有效地展開邏輯的分析(1)胡范鑄:《試論新聞言語行為的構(gòu)成性規(guī)則》,《修辭學習》2006年第1期。。也許,對于政治傳播語言學的分析同樣需要從重新定義“政治”“傳播”“語言”三個基本概念入手。

        一、何為“政治”,誰的“政治”?

        何為“政治”?政治就是“政府、政黨、社會團體和個人在內(nèi)政及國際關(guān)系方面的活動”(2)《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1998年版,第1609頁。,抑或就是“權(quán)力的運用”?

        全球思想史上的“政治”概念源自希臘語Πολιτικà(politiká),最初指的是“城邦”,后來意指城邦中公民參與城邦治理、社會管理的過程。在古希臘思想家看來,“政治制度是從城邦公民的習慣里產(chǎn)生出來的”(3)[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317頁。?!拔覀円姷矫恳粋€城邦(城市)各是某一種類的社會團體”,“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類自然是趨向于城邦生活的動物(人類在本性上,也正是一個政治動物)”,“城邦的長成出于人類‘生活’的發(fā)展,而其實際的存在卻是為了‘優(yōu)良的生活’”(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第1—7頁。。這一思想深刻地影響了整個西方思想史,并逐漸發(fā)展為一個具有豐富內(nèi)涵和多種價值指向的概念。

        道德主義政治學傾向于認為“政治即正義”,強調(diào)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倫理緊密相關(guān),由此指向一種烏托邦的思想。伯納德·克里克(Bernard Crick) 明確強調(diào)“政治是對自由社會的治理方式。政治是政治,其他形式的統(tǒng)治則是另外一回事”(5)Bernard Crick, In Defense of Poli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2.?!罢问且环N獨特的統(tǒng)治形式,人們可以通過制度化的程序共同行動,以解決分歧,調(diào)和各種利益和價值觀,并為追求共同目標制定公共政策?!?6)轉(zhuǎn)引自維基百科英文詞條“Politic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litics。激進主義政治學傾向于認為“政治即利益”,政治的本質(zhì)就是利益之間的沖突,“所有政治的根源都是沖突的通用語言”(7)Elmer Eric Schattschneider and David W. Adamany,The Semisovereign People: A Realist’s View of Democracy in America, Hinsdale (Ⅲ) : Dryden P., 1960, p.2.。政治的本質(zhì)是“朋友”與“敵人”的區(qū)別(8)Chantal Mouffe,The Challenge of Carl Schmitt,Verso,1999, p.116.?,F(xiàn)實主義政治學認為“政治即分配”,政治就是“誰得到什么,何時和如何得到”(9)[美]哈羅德·D.拉斯韋爾:《政治學:誰得到什么?何時和如何得到?》,楊昌裕譯,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版,第1頁。。也有學者進而認為,政治是關(guān)于沖突與合作的典型融合,這種融合在人類的互動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純粹的沖突就是戰(zhàn)爭,純粹的合作是真正的愛,政治是兩者的結(jié)合(10)Cees van der Eijk,“What Is Politics?”, The Essence of Politics,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18,p.11,p.29.。馬列經(jīng)典作家認為:“政治是經(jīng)濟的最集中的表現(xiàn)?!?11)《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6頁。亦即,政治根源于經(jīng)濟,由經(jīng)濟所決定,政治對于經(jīng)濟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和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jié)底都是為了實現(xiàn)和維護本階級和集團的根本經(jīng)濟利益。也有的觀點將政治泛化,認為“政治即權(quán)力”,政治存在于人類社會關(guān)系的各個領(lǐng)域,一切牽涉到權(quán)力、權(quán)威的關(guān)系都是政治關(guān)系,哪怕是家庭內(nèi)部的父子關(guān)系、夫妻關(guān)系甚至母嬰關(guān)系,這在女權(quán)主義政治學那里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還有的觀點將政治污名化,認為“政治即權(quán)術(shù)”。廢奴主義者溫德爾·菲利普斯(Wendell Phillips)就曾宣稱:“我們不玩政治;反奴隸制對我們來說不是半開玩笑的?!?12)Alexander Johnston and James Albert Woodburn, American Orations: V.The Anti-Slavery Struggle, G.P.Putnam’s Sons, 1903,p.233.

        比較而言,《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修訂版)》的界定似乎較為平允:“政治是在共同體中并為共同體的利益而作出決策和將其付諸實施的活動?!?13)[英]戴維·米勒、韋農(nóng)·波格丹諾主編:《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修訂版)》,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629頁?!恫既R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修訂版)》強調(diào),從這一定義,可以得出三項重要的推論:第一,政治是一種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就具有能動性,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發(fā)展演化,從根本上說就是某些行為產(chǎn)生的一種過程。第二,它是作出決策并付諸實施的活動,故它又同權(quán)威和合法性等概念密切相關(guān),制定政策的過程需要導向,因而也就需要意識形態(tài);制定和實施政策必須要有某種可以促使共同團體成員解決問題的力量,因而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從溫和的感化到直接強制等各種壓力手段(權(quán)力),包括“制度”和“傳統(tǒng)”。第三,政治是發(fā)生于某個社會共同體之中,并為該共同體服務(wù)的一種活動,即政治是在集體背景下產(chǎn)生的,至少要有兩個人共同作出決策,否則就談不上政治,它產(chǎn)生于任何社會共同體的環(huán)境中,并非僅僅是國家內(nèi)的一種活動。

        不過,我們的疑問是,政治的本質(zhì)究竟是不同個體在同一個群體之間調(diào)整利益的過程,還是在不同的群體——由多個個體依據(jù)某種需求臨時或穩(wěn)定地構(gòu)成的群體之間調(diào)整利益的過程?如果是前者,很容易得出“政治首先是個人性的,最典型的政治關(guān)系就是父子關(guān)系、夫妻關(guān)系”,而依據(jù)后者,才可能充分關(guān)注到群體的發(fā)展。

        由此,我們認為,所謂政治,首先就是不同的利益集團依據(jù)一定的價值觀為使本集團利益最大化的博弈。這就意味著:

        第一,我們需要區(qū)別“個體”“個別”“集團”“共同體”的概念。政治固然與每一個“個體”有關(guān),但它的直接形式卻是由多個個體構(gòu)成的“利益集團”,純粹某個具體個體(我們將之稱為“個別”)的行為和訴求并不直接成為政治。政治并非一個小群體內(nèi)若干“個別”之間的利益,而是意味著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某夫妻兩人之間的權(quán)力分配本身并不構(gòu)成“政治”,只有其中一方或者雙方把這種關(guān)系與普遍的夫妻權(quán)力分配聯(lián)系起來(比如將之自覺地作為抗爭“男尊女卑”制度的一種行動),使之成為一種“群體性”框架中的“個體”關(guān)系,才成為“政治”。

        第二,政治固然意味著一種利益的分配,但這一分配過程是一種“博弈”。即不同的政治集團在一定的游戲規(guī)則約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環(huán)境條件,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選擇各自策略(行動),以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和風險成本最小化的過程。

        第三,“政治游戲”的最大“規(guī)則”就是價值觀。政治離不開“利益”“分配”和“權(quán)力”,甚至常常也需要“權(quán)術(shù)”,但制約這一切的首先是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不但決定了對于“利益”的判定,決定“分配”的原則,也構(gòu)建了“權(quán)力”的社會基礎(chǔ)。極端主義政治往往把政治博弈看作是一種“零和博弈”,參與博弈的各方,在嚴格競爭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即所謂的“不是我滅了你便是你滅了我”。反極端主義政治學把政治的博弈看作是“非零和博弈”,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損失的總和不是零值,博弈中,自己的所得并不與他人的損失的大小相等,連自己的幸福也未必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即使傷害他人也可能“損人不利己”,所以博弈雙方存在“雙贏”的可能,進而達成合作。在非零和博弈中,“正義恰正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chǔ)”(1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第9頁。。

        第四,政治利益集團并非一個固化的結(jié)構(gòu),由于“人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因此,每一個“個體”可以同時分屬不同的利益集團。由此,所謂的“利益”即使落實在某一個個體身上,也往往是彼此沖突、顧此失彼的。由此,也就帶來了如何超越“臨時的”“當下的”“分裂的”乃至“自我沖突的”利益博弈,達成全球意義上的“利益分配公正”的問題。全球意義上的“利益分配公正”也就是“全球治理”的過程。

        “全球治理”最初是德國政治家勃蘭特(Willy Brandt)于1990年提出的旨在對全球公共事務(wù)進行共同管理的理論。1992年,28位國際知名人士發(fā)起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員會”(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根據(jù)“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定義:治理是個人和制度、公共和私營部門管理其共同事務(wù)的各種方法的綜合,沖突或多元利益能夠借此相互調(diào)適并能采取合作行動。全球治理是由不同層次的行為體和運動構(gòu)成的復(fù)雜過程,強調(diào)行為者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強調(diào)參與、談判和協(xié)調(diào),強調(diào)程序的基本原則與實質(zhì)的基本原則同等重要。

        如果說“全球治理”最初還只是一種愿景,那么,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信息流通的全球化、經(jīng)濟活動的全球化、人員交通的全球化,任何社群再也不可能只是一種孤立的存在?;ヂ?lián)網(wǎng)不僅深刻改變了作為社會運行基本條件的信息生產(chǎn)方式、信息流通方式與信息消費方式,同時也深刻改變了社會的層級結(jié)構(gòu)與地緣關(guān)系?!霸谶@一語境下,‘全人類參與’與‘全球化治理’究竟如何展開,第一次已然成為一個極具現(xiàn)實性的問題”,“通過更加有效的全球治理模式來解決全球性問題,已成為全球的共同需求”(15)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語,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2015年4月27日,http://lcl.cssn.cn/ts/dsrt/201504/t20150427_1603303.shtml,訪問日期2020年9月5日。。

        全球治理的要素包括五個方面:為什么治理、如何治理、誰治理、治理什么、治理得怎樣。其核心就是目標(為什么治理)問題。而這一旨在全球范圍內(nèi)所要達到的目標,應(yīng)當是超越國家、種族、宗教、意識形態(tài)、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全人類的共同命運,也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shè)。

        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指出,“共同體”和“社會”雖然都屬于人類的共同生活形式,但只有“共同體”才是真正的共同生活,而“社會”不過是暫時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共同體”是人類出于“本質(zhì)意志”的有機團結(jié),它體現(xiàn)了人類關(guān)系的真正本質(zhì);而傳統(tǒng)意義的“社會”則是依賴權(quán)力、制度、法律等“選擇意志”的機械團結(jié),體現(xiàn)的是人類關(guān)系的表象。“命運共同體”是“命運”與“共同體”的一種內(nèi)在精神組合和有機聯(lián)系,“命運共同體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共同體類型及其價值要求,同時又是諸種共同體精神和特質(zhì)的綜合化集結(jié)和辯證統(tǒng)一,其倫理精義集中體現(xiàn)為利益共生、情感共鳴、價值共識、發(fā)展共贏與責任共擔”(16)[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林榮遠譯,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版,第154頁。。中國政府如今對此也有了越來越清晰的主張:“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xiàn)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1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2頁。

        這樣,我們也許可以對政治重新定義:政治不僅是各種不同的利益集團依據(jù)一定的價值觀為了使得本集團利益最大化的博弈,更應(yīng)該同時成為在全球視域下不同的利益集團就全人類發(fā)展最優(yōu)化的非零和博弈?!罢巍辈皇恰皞€別”的政治,而是“集團”內(nèi)的“個體”與“集團”之間、全球“共同體”視域下的“集團”的政治。這一定義,既是一種現(xiàn)實主義的立場,同時,也是向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人類政治文明的開拓者的致敬;既可以覆蓋社會公共認知中的各種政治行為,又可以避免將政治無限泛化;既關(guān)注到各個層級、各種類型的利益集團的政治活動,又關(guān)注到不同的利益集團結(jié)成更大的利益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能?!肮餐w”既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社會理想,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現(xiàn)代觀念。真正的現(xiàn)代政治應(yīng)該指向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存在意義,指向全人類的根本利益與永續(xù)發(fā)展,在鼓勵“每一個個體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下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gòu)建。

        二、何為“傳播”,“傳播”何為?

        何為“傳播”?傳播就是信息的“廣泛散布”(18)《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1998年版,第193頁。,抑或就是“大眾傳播”?

        對于傳統(tǒng)傳播學來說,“傳播是指兩個相互獨立的系統(tǒng)之間,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徑所進行的、有目的的信息傳遞活動”。也就是信息論學者香農(nóng)(Claude Elwood Shannon)與韋弗(Warren Weaver)所說的,信息傳遞是“信源-編碼-信道(干擾)-解碼-信宿”的過程。而當這種信息傳遞活動滿足了這樣三項特征時,即“1.它針對較大數(shù)量的、異質(zhì)的和匿名的受眾。2.消息是公開傳播的,安排消息傳播的時間通常是以同時到達大多數(shù)受眾為目的,而且其特征是稍縱即逝的。3.傳播者一般是復(fù)雜的組織,或在復(fù)雜的機構(gòu)中運作,因而需要龐大的開支”,便形成了“大眾傳播”(19)Wnight語,參見[美]沃特·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yīng)用》,郭鎮(zhèn)之等譯,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4頁。。

        那么,是否任何“兩個相互獨立的系統(tǒng)之間,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徑所進行的、有目的的信息傳遞活動”都構(gòu)成傳播學乃至政治傳播意義上的“傳播”?進而言之,“政治傳播”是否就是對于“政治的大眾傳播”?或者只需要定義為“政治的信息傳遞活動”?

        我們認為,傳播并非簡單地報告消息。例如,某A給某B發(fā)微信“午飯吃了嗎”,某B回答“還沒有”。這對話雖然存在“信息傳遞”,也“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徑”,具有一定“目的”,但其本身并不直接構(gòu)成傳播學意義上的“傳播”。

        首先,傳播是一種“溝通”過程,“政治傳播”就是“政治溝通”。信息傳播過程是一種信息分享過程,雙方都能在傳遞、交流、反饋等一系列過程中分享信息,在雙方信息溝通的基礎(chǔ)上取得理解,達成共識。政治信息的傳播更意味著“賦予政治過程以結(jié)構(gòu)和意義之信息和情報的流動”(20)[英]戴維·米勒、韋農(nóng)·波格丹諾主編:《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修訂版)》,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頁。。“政治溝通不只是精英對其民眾發(fā)送信息,而且還包括全社會范圍內(nèi)以任何方式——不論是對公共輿論的影響、對公民的政治社會化還是利益集團的動員——影響政治的整個非正式溝通過程?!边@是“一種包括信息和情報的收集、 儲藏和傳播在內(nèi)的龐大的溝通過程”(21)[英]戴維·米勒、韋農(nóng)·波格丹諾主編:《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修訂版)》,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頁。。

        進而言之,并非所有的“政治溝通”都必定依賴大眾傳媒,甚至并非所有的“政治溝通”都一定依賴公共傳播。對于政治和政治溝通而言,信息的“收集、存儲和傳播”有兩種可能:依賴公共傳播渠道和依賴非公共傳播渠道。由此,政治也可以劃分為兩類:依賴公共傳播渠道的政治和依賴非公共傳播渠道的政治。

        在今天,政治溝通并不限于大眾傳播,而是包括各種不同的活動,既包括大眾傳播媒介對公共輿論的影響乃至對于公共政策的影響,也包括新的溝通技術(shù)如電子溝通技術(shù)特別是“自媒體”對政治及政治事件怎樣被理解的影響,還包括各種非公共渠道的信息傳播對于政治組織和政治決策的影響,只是后者通常更多地被歸于“情報”或“決策咨詢”的范疇加以考察。更重要的是,傳播不僅僅是一種“信息傳遞活動”,更是一種“事件”,信息傳遞的“事件”。政治傳播就是“政治信息傳遞事件”。

        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構(gòu)成“事件”,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事件”就是“歷史上或社會上發(fā)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輿論學”的開山鼻祖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曾經(jīng)提出:“新聞的作用在于突出一個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則是揭示隱藏的事實,確立其相互關(guān)系,描繪出人們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動的顯示畫面。只有當社會狀況達到了可以辨認、可以檢測的程度時,真相和新聞才會重疊?!?22)[美]沃爾特·李普曼:《輿論學》,林珊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37頁。李普曼只是從“事實”是否能夠從背景中突出來定義“事件”,以至于極端者推之為“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法國哲學家巴迪歐(Alain Badiou)從“事件”與“語境”是“斷裂”還是“連續(xù)”的視角給予“事件”更為深刻的定義,“事件是將那些不可見的抑或不可想象的可能性顯現(xiàn)出來。事件自身并不是一個現(xiàn)實的創(chuàng)造,它是可能性的創(chuàng)造,它開啟了可能性”(23)Alain Badiou, Philosophy and the Event, Polity Press,2013,p.9.,“事件是將那些不可能性轉(zhuǎn)變?yōu)榭赡苄浴?24)Alain Badiou, Philosophy and the Event, Polity Press,2013,p.10.。

        這也就是說,“事件”并非某一“事實”(行動/事情)在同一種具有連續(xù)性的語境中的“再次發(fā)生”,而是意味著一個“事實”(行動/事情)從原有語境中“脫落”出來(發(fā)展邏輯),并由這一“事件”創(chuàng)設(shè)出了新的語境,使得未來的行動獲得了與過去不同的理據(jù)。

        例如,一位老人跌到在地,路人上前扶起,這對于社會來說只是一個每天都會發(fā)生成千上萬次的普通“事實”,并不構(gòu)成“事件”,通常媒體也不會加以報道傳播。但是,在2006年11月20日,南京老人徐壽蘭去搭乘公交車時在車旁意外摔倒,青年彭宇立刻予以救助。徐壽蘭如何跌倒,她與彭宇是否發(fā)生相撞,沒有任何第三方能提供確鑿證據(jù)?,F(xiàn)場唯一目擊證人陳先生在案發(fā)時也參與了部分救助,據(jù)稱他當時也沒有看到徐老太如何倒地,他看到彭宇上前幫忙后,自己也上前幫忙,并打電話叫老人的兒女過來。彭宇將徐壽蘭扶起送往醫(yī)院,檢查結(jié)果是股骨頸骨折,需進行人造股骨頭置換手術(shù)。診斷結(jié)果出來后,徐壽蘭向彭宇索賠醫(yī)療費,遭到拒絕,并在各種調(diào)解失敗后,向鼓樓區(qū)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彭宇稱自己好心幫助那名老人,將她扶起送她去醫(yī)院,卻反而被誣,由此形成了一個法律事件(案件)。案件被媒體曝光后,迅速成為網(wǎng)上的熱議話題。盡管事后有關(guān)方面稱彭宇最后還是“承認曾與老人相撞”,但在當時,這已經(jīng)形成一個政治傳播的重大“事件”,迄今百度“南京彭宇案”,不僅有169萬個相關(guān)文件,甚至還有專門的百度百科詞條。而其之所以從一個“法律事件”發(fā)展為一個重大的“政治傳播事件”,不僅僅在于當事人究竟誰該負責,更在于一審判決書中“如果被告是見義勇為做好事,更符合實際的做法應(yīng)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僅僅是好心相扶”之類的推斷性判詞。這一主觀性過強的判詞一經(jīng)披露,立刻誘發(fā)了“法院不保護見義勇為”和“誰主張誰舉證并不重要”等一系列社會想象,不但在全社會掀起軒然大波,而且直接影響了此后中國人扶助跌倒老人的積極性。傳統(tǒng)語言學認為是“語境生產(chǎn)(出)事件”,其實是“事件生產(chǎn)(出新的)語境”,一個“南京彭宇案”的傳播造成了全社會從此“怕扶老人”的社會語境。

        然而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5月17日,國務(wù)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在此期間,全國和各駐外機構(gòu)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外交部和我國駐外使領(lǐng)館設(shè)立吊唁簿”。決定一經(jīng)發(fā)布,不但改變了中國五千年的國家政治禮儀,更開創(chuàng)了我國“國旗為平民生命而降”的新的積極政治生態(tài)。

        由此,也許可以對于“傳播”作出定義:傳播并非一般意義上的信息散布,而是指兩個以上的系統(tǒng)之間,利用公共的或者非公共性的媒介和途徑所進行的信息傳遞“事件”,旨在彼此溝通以達成新的共識、開拓新的行動路徑、創(chuàng)設(shè)新的社會語境。

        三、何為“語言”,以何“語言”?

        何為語言?語言只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由語音、語法和詞匯構(gòu)成一定的系統(tǒng)”(25)《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1998年版,第1539頁。,抑或只是一套“音義結(jié)合體”?

        潘文國曾經(jīng)提出:“語言是什么?這是語言研究的首要問題。所有與語言研究有關(guān)的其他問題,諸如語言研究的理論,語言研究的目標, 語言研究的范圍,語言研究的途徑,語言研究的方法, 語言研究的重點,語言研究的結(jié)果,乃至語言政策的制訂,等等,可說都是在對語言是什么這個根本問題認識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不同的語言觀會導致不同的語言理論, 產(chǎn)生不同的語言研究方法, 追求不同的語言研究目標和結(jié)果。語言觀決定語言研究方法 , 一定的方法是為一定的語言觀服務(wù)的。方法之間的相互借鑒當然是可能的,但方法的移用很難擺脫這一方法原來所適用的語言理論的影響?!?26)潘文國:《語言的定義》,《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本文中關(guān)于“語言的定義”部分轉(zhuǎn)引自該文。與此同時,他搜集了從19世紀初至今的權(quán)威學者、權(quán)威工具書和部分語言學家在這個問題上有代表性的60多條觀點并加以考察。實際上,語言觀的差異還遠不止于此。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認為:“語言是一種自足的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同時又是一種分類的原則。”(27)Ferdinand de Saussure, 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Payot, Lausanne/Paris, 1916, p.25.喬姆斯基(Noam Chomsky)進一步提出:“語言是一組有限或無限的句子的集合,其中每一個句子的長度都有限,并且由一組有限的成分構(gòu)成。”(28)Noam Chomsky,Syntactic Structures,The Hague: Mouton,1957,p.13.輝特尼(William Dwight Whitney)認為:“語言是獲得的能力, 文化的組成部分,為人類普遍具有,也只有人類才有。語言與人類其他表達手段的區(qū)別:語言需要產(chǎn)生的直接動因是交際, 這是語言史上自覺的、并起決定作用的因素?!?29)William Dwight Whitney,“Nature and Origin of Language”, In William Dwight Whitney,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Series,Vol.16, The Life and Growth of Language: An Outline of Linguistic Science, D Appleton & Company,1875,p.291.《美國百科全書》強調(diào),語言就是“正常人類所具有而為其他物種不備的能力, 能通過口頭或書面方式,來表達精神現(xiàn)象或事件。其根本點是在語音與思想、概念、頭腦中的形象之間建立聯(lián)想關(guān)系, 并能用重復(fù)方式發(fā)出和理解這些語音”(30)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International Edition,Encyclopedia Americana Corporation,1996,p.727.。洪堡特(Wilhelm Freiherr von Humboldt)認為:“語言的產(chǎn)生是人類內(nèi)心的需要, 而不只是為了維持外部的與人交流,語言存在于人的本性, 是人類發(fā)展的精神力量,達到世界觀不可缺少的東西。”(31)Wilhelm Freiherr von Humboldt, On Language: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Mankind, Berlin, Gedruckt in der Druckerei der Konigli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1836,p.27.沃爾夫(Whorf Benjamin Lee)也認為:“每種語言都是與它種語言各不相同的形式系統(tǒng),其形式與范疇都由其文化所規(guī)定,人們不僅利用語言進行交際,還利用它來分析外部世界, 對各類關(guān)系、現(xiàn)象或關(guān)注或漠視,從而理清思路, 并由此建立起他自身的意識大廈?!?32)Whorf Benjamin Lee, Language,Thought,and Reality, in Carroll J. Cambridge(ed.),MA: The MIT Press, 1956, p.252.《大英百科全書》表示,語言就是“人類作為社會集團的成員及其文化的參與者,所用來交際的約定俗成的說話和書寫系統(tǒng)”(33)Encyclopedia Britannic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Inc., 1997, p.147.。品克(Steven Pinker)則認為:“語言不是文化的產(chǎn)物,我們并不像學會看鐘表或了解聯(lián)邦政府如何運作那樣學會語言。相反,語言是人類大腦的生理構(gòu)成中的一個清晰的部分。語言是一種復(fù)雜的專門化的技術(shù),是在兒童期間自發(fā)地、無意識地、不需花力氣也不需特別指導地形成的。”(34)Steven Pinker, The Language Instinct: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Perennial, 1994, p.18.布洛赫(Bernard Bloch)、特雷杰(George L.Trager)指出:“語言是社會集團內(nèi)部用來協(xié)調(diào)一致的一個任意的有聲符號系統(tǒng)?!?35)Bernard Bloch and George L.Trager,Outline of Linguistic Analysis, Baltimore, Md.,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 at the Waverly Press, inc.,1942,p.5.布龍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強調(diào):“語言社團內(nèi)部的人們通過語言進行合作, 語言彌補了不同的人們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上的差距,對語言社團中某一個人的刺激, 可能會引起另一個人的反應(yīng)行為。語言把個別的人凝聚成社會的有機整體?!?36)Leonard Bloomfield,Philosophical Aspects of Language, New York: Henry Holt,1942,p.267.馬林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指出:“語言的最原始功能是作為行為方式, 而不是思想的對應(yīng)記號?!?37)Bronislaw Malinowski,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 Routlrdge & Kegan Paul,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Inc., New York,1923,p.296.劉易斯(M.M.Lewis)也指出:“語言是一種活動形式,可能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行為模式?!?38)M.M.Lewis, Infant Speech:A Study of the Beginnings of Language, London: Kegan Paul and Co., Ltd.,1936,p.5.弗斯(J.R.Firth)則強調(diào):“我們總覺得語言就是表達感情或交流思想的工具, 這個輕率的定義對于活生生的事實來說真是太簡單化了。言語行為涉及整個社會組織,還必須把日常生活中周而復(fù)始的情形考慮進去?!?39)J.R.Firth, The Tongues of Me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7,p.153.

        《劍橋語言百科全書》把語言定義為:“1.人類社會用來交際或自我表現(xiàn)的、約定俗成的聲音、手勢或文字系統(tǒng)。2 .一種特別設(shè)計的信號系統(tǒng), 以為計算機進行編程與進行人機對話。3.動物用來交際的手段。4.語音學 ( 常包括音系學)以外的語言符號?!?40)David Crystal,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430.而《中國大百科全書》則把語言定義為“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作用于人與人的關(guān)系時,是表達相互反應(yīng)的中介;作用于人和客觀世界的關(guān)系時,是認識事物的工具;作用于文化時,是文化信息的載體”(41)《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3年版,第1793頁。。

        那么,語言究竟是什么?在這里,正如韓禮德(M.A.K.Halliday)所說:“看來各種對于語言的解釋都很難適用所有的目標。理論是行動的手段,有許多不同的行動都會涉及到語言。同時,人們也不希望理論專門得只能適合一件事情。語言學可以適用的目標有這么一些:(1)了解語言的性質(zhì)與功能;(2)了解各種語言的共同點與不同點;(3)了解語言的演變; (4)了解兒童如何學會語言, 語言如何促進人類發(fā)展;(5)了解語篇的質(zhì)量,為什么語篇能傳達出它的信息,為什么人們又是這樣衡量它的;(6)了解語言如何因使用者及使用目標的不同而不同;(7)了解文學與詩篇, 以及口頭創(chuàng)作的性質(zhì);(8)了解語言與文化、語言與情景的關(guān)系; (9)了解語言在社團和個人中所起作用的方方面面:多語現(xiàn)象、社會化、意識形態(tài)、宣傳等等; (10)幫助人們學習母語;(11)幫助人們學習外語;(12)培訓口譯和筆譯人才;(13)為各種語言編寫字典、語法等參考書;(14)了解語言與大腦的關(guān)系;(15)幫助診斷和治療因大腦損傷 (如腫瘤和意外事件)或功能失調(diào) (如孤獨癥、唐氏綜合癥)而引起的種種語言病癥;(16)了解聾啞人的語言;(17)設(shè)計助聽器;(18)設(shè)計計算機軟件,以讀寫文本或從事機器翻譯;(19)設(shè)計能理解和產(chǎn)生言語的系統(tǒng),在口語和書面語間進行轉(zhuǎn)換;(20)通過對照聲音或用語習慣協(xié)助司法判斷;(21)設(shè)計更經(jīng)濟有效的方式來傳送口語和書面文本;等等。”(42)M.A.K.Halliday ,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1985,pp.XXIX-XXX.

        我們認為,語言的定義可以有各種假設(shè),但站在政治與傳播的視角,特別需要明確的是,語言是一套符號體系,也是一種社會制度,更是一種行為過程和社會實踐。

        作為符號體系,語言不僅意味著音義的結(jié)合,更意味著在語音系統(tǒng)外,還必須有強大的詞匯系統(tǒng)和語法系統(tǒng),而詞匯系統(tǒng)的豐富程度和語法系統(tǒng)的精密程度直接顯示了這一語言社群的思想交流和知識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

        作為社會制度,語言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功能不僅是由母語使用者決定的,還是整個社會的制度性安排。社會之所以選擇若干特定的語言體系以分別承擔全球交往、地區(qū)交往、社區(qū)交往等不同功能,是“政治”的一種安排,而這種“政治安排”直接決定了一種語言體系的發(fā)展空間和使用這一語言的行為可能。

        作為行為過程和社會實踐,語言更是人類借此實現(xiàn)自己的具體意圖并推進社會建構(gòu)的最重要的路徑。語言行為的呈現(xiàn),就是“話語”(Discourse)。Discourse的詞頭dis具有“分離”和“否定”的意思,而詞根course則是指“路徑”和“過程”等,于是,Discourse便具有了“辨識路徑”的意思,其中包含辨識行為所需要的邏輯性和路徑指向所具有的目的性。就根本而言,“溝通是人類語言的終結(jié)目的”(43)[德]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1卷 行為合理性與社會合理化》,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頁。,也就是說,語言在根本上是人類借助符號彼此溝通的一種社會實踐過程。在這里,“話語不僅反映和描述社會實體與社會關(guān)系,話語還建造或‘構(gòu)成’社會實體與社會關(guān)系;不同的話語以不同的方式構(gòu)建各種至關(guān)重要的實體,并以不同的方式將人們置于社會主體的地位,正是話語的這些社會作用才是話語分析關(guān)注的焦點”(44)[英]諾曼·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變遷》,殷曉蓉譯,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頁。。

        語言應(yīng)該以符號體系的拓展推進語言社群內(nèi)部和跨語言社群知識創(chuàng)造的可能,以語言制度的變革推進諸種語言權(quán)利和非語言權(quán)利的發(fā)展和平衡,以語言行為的實踐推進社會關(guān)系的和諧。

        四、政治傳播語言學的目標、問題、方法

        任何研究范式都應(yīng)該是“目標”“問題”“方法”的統(tǒng)一。政治(已然)是為實現(xiàn)某個利益集團利益最大化的博弈,更(應(yīng)然)是為實現(xiàn)全球共同體的共同利益和長久利益最優(yōu)化的博弈;傳播不僅是發(fā)布信息,更是溝通社會、建構(gòu)社會的事件;語言不僅是詞句,更是一個行為,不僅意味著日常的行為,更意味著一種社會的實踐。由此就構(gòu)成了政治傳播語言學的邏輯起點。

        語言不僅是一種符號體系,還是一種社會制度,更是一種符號活動(行為過程)。這一符號活動如果是發(fā)生在兩個以上的系統(tǒng)之間,利用公共的或者非公共性的媒介和途徑所進行的,旨在彼此溝通以達成新的共識、開拓新的行動路徑、創(chuàng)設(shè)新的社會語境,就構(gòu)成了“傳播”(事件)。語言符號所傳播的信息既有個人性的,也有公共性的、集團性的。不同的利益集團既為本集團當下利益最大化、更為全人類發(fā)展最優(yōu)化的博弈就是“政治”。在這一博弈過程中,為依據(jù)自己的價值觀使本集團利益最大化和人類發(fā)展最優(yōu)化,試圖系統(tǒng)性地影響公共知識、公眾信仰和政治事務(wù),以達成社會共識、信仰互文、政治協(xié)商的過程即為“政治傳播”,其中,承載政治傳播功能的語言就是政治傳播語言,對此加以系統(tǒng)性考察的就是“政治傳播語言學”。

        據(jù)此,我們提出,政治傳播語言學的應(yīng)有目標就是,既積極推進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為利益最大化的非零和博弈,更自覺推動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存在意義的實現(xiàn),推進全人類的根本利益與永續(xù)發(fā)展的實踐,在鼓勵“每一個個體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下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gòu)建。

        基于這一目標,政治傳播學的根本問題就是,以語言推進傳播進而推進政治溝通、保障人類每一個體生命價值和全社會和諧發(fā)展何以可能?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一系列問題:

        ——“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信息如何有效發(fā)布?”

        ——“公眾意見與焦慮如何有效傳達?”

        ——“政府與公眾如何有效溝通?”

        ——“外交場域如何有效對話?”

        ——“政治傳播如何走出‘塔西佗陷阱’?”

        ——“政治謠言可能造成什么傷害?”

        ——“漢語國際教育如何避免‘文化侵略’的誤解?”

        ……

        而這些問題又可以分為“政治傳播的語言”“政治語言的傳播”“語言傳播的政治”三大論域。既然“語言不僅是一種符號體系,還是一種社會制度、更是一種行為過程和社會實踐”,“政治傳播的語言”就不能不分別討論作為符號體系的語言、作為社會制度的語言和作為行為過程的語言對于政治傳播的不同意義。既然“信息傳遞事件”是兩個以上的系統(tǒng)之間,利用公共的或者非公共性的媒介和途徑所進行的,旨在彼此溝通以達成新的共識、開拓新的行動路徑、創(chuàng)設(shè)新的社會語境,則“政治語言的傳播”便不能不討論主體建構(gòu)、議程設(shè)置、輿情應(yīng)對、印象管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大眾傳媒、文藝作品、教科書、政務(wù)新媒體、新聞發(fā)布會甚至“網(wǎng)劇”等各種場域(45)參見胡范鑄《突發(fā)危機管理的一個語用學分析——兼論語言學的研究視界》,《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胡范鑄、薛笙《作為修辭問題的國家形象傳播》,《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張虹倩、胡范鑄《全球治理視域下的漢語國際教育及孔子學院建設(shè):問題、因由與對策》,《社會科學》2017年第7期;樊小玲《教科書敘事:自我認知、世界圖景與國家形象傳播》,《現(xiàn)代傳播》2018年第10期;周萍《“超語篇”的敘述方式與結(jié)構(gòu)——以德國網(wǎng)站文本為例的分析》,《社會科學》2018年第12期;甘蒞豪等《“民族沖突”與“恐怖襲擊”:維基百科全書中的數(shù)字話語框架——以昆明“3·1”事件和倫敦“6·3”事件為例》,《新聞傳播與研究》2019年第10期;范志忠、嚴勤《國家儀式·現(xiàn)實關(guān)注·網(wǎng)劇突圍:中國電視劇創(chuàng)作與傳播新態(tài)勢》,《文化藝術(shù)研究》2020年第1期。。既然政治是各種不同的利益集團依據(jù)一定的價值觀為了使得本集團利益最大化的博弈,更應(yīng)該同時成為在全球視域下不同的利益集團就全人類發(fā)展最優(yōu)化的非零和博弈。在這一博弈中,不但需要回應(yīng)利益集團內(nèi)部不同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guān)系問題,也需要回應(yīng)利益集團外部不同群體之間、群體與人類整體之間的關(guān)系問題。因此,“語言傳播的政治”就不能不討論語言傳播與國家治理、語言傳播與政治認同、語言傳播與公眾權(quán)利、語言傳播與全球發(fā)展的命題。

        要探索這種種問題,需要“知識與行動理論”“互文性分析”“話語批評”“框架理論”“新言語行為分析”(46)參見胡范鑄《國家和機構(gòu)形象修辭學:理論、方法、案例》,學林出版社2017年版,第1-12頁?!皩嶒炐揶o學”“事件哲學”等等一系列理論方法的選擇和設(shè)計。

        總而言之,政治傳播語言學就是運用語言分析、媒介分析、政策分析等一系列技術(shù)(方法),研究語言的傳播何以影響公共知識、社會信仰和政治行動(問題),以促進不同的利益集團達成信仰互文、政治協(xié)商、社會共識的理論探索(目標)。在這一意義上,所謂“政治傳播語言學”,亦即“政治語言傳播學”或者“語言傳播政治學”,并非是“政治傳播+語言學”,而是以“政治/傳播/語言”為基石的理論探索。

        猜你喜歡
        語言
        詩之新,以語言創(chuàng)造為基
        中華詩詞(2023年8期)2023-02-06 08:51:28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對語言磨蝕的補正之道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日常語言與播音語言
        新聞傳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5:04
        語言技能退化與語言瀕危
        我有我語言
        論語言的“得體”
        語文知識(2014年10期)2014-02-28 22:00:56
        Only Words慎用你的語言
        99国产精品丝袜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网伦射乱中文|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小说| 精品十八禁免费观看| 国产黄色污一区二区三区| 狠色人妻丝袜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理论片| 久久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精品2区在线观看|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少妇人妻|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中文在线а√天堂官网|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久久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男女高潮免费观看无遮挡| 欧美另类在线视频| 冲田杏梨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三区四区精品|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麦芽|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4区| 亚洲精品女同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 | 亚洲欧美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国产精品多人P群无码| 午夜亚洲精品视频网站|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8888米奇| 中文字幕日本最新乱码视频|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av| 男女av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线| 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免费牛牛| 亚洲一区在线二区三区| 国产无夜激无码av毛片| 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蜜桃| 亚洲第一狼人天堂网亚洲av| 国产美女遭强高潮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