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綠鰭馬面鲀工廠化早繁苗種培育關鍵技術

        2021-11-23 13:41:36姜良龍杜榮斌欒順香吳艷慶劉立明
        水產(chǎn)科學 2021年6期
        關鍵詞:鹵蟲仔魚輪蟲

        姜良龍,張 哲,王 臻,杜榮斌,欒順香,吳艷慶,劉立明

        ( 1.煙臺大學 海洋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2.萊州順昌水產(chǎn)有限公司,山東 煙臺 261441; 3.中國水產(chǎn)科學研究院 東海水產(chǎn)研究所,上海 200090 )

        綠鰭馬面鲀(Thamnaconusseptentrionalis)屬鲀形目、單角鲀科、馬面鲀屬[1],俗稱扒皮狼、剝皮魚、馬面魚等,為暖水性近底層魚類,廣泛分布于我國沿海,朝鮮和日本九州、北海道海域[2],產(chǎn)黏性卵,卵巢非同步發(fā)育,屬分批產(chǎn)卵型,產(chǎn)卵期一般在春末5—7月[3]。20世紀60—80年代,綠鰭馬面鲀作為我國主要經(jīng)濟魚類,年漁獲量僅次于帶魚(Trichiurus)。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過度捕撈,其資源量及年產(chǎn)量急劇下降[4],市場價格一路走俏,現(xiàn)已成為極具開發(fā)潛力且值得推廣的優(yōu)良養(yǎng)殖品種。

        目前,針對綠鰭馬面鲀的研究,主要見于胚胎發(fā)育、仔稚魚生長發(fā)育、攝食及早期生物學特性等方面[5-8],人工增養(yǎng)殖研究尚處摸索階段,溫海深等[9]對野生綠鰭馬面鲀的人工馴養(yǎng)、生殖調(diào)控等做了初步研究,李平倫等[10-11]對其海上網(wǎng)箱養(yǎng)殖做過介紹?,F(xiàn)階段綠鰭馬面鲀苗種繁育尚無成熟的模式,苗種早期階段成活率極低,尚無法進行大規(guī)模繁育,養(yǎng)殖苗種來源仍以少量野生苗為主,主要原因在于,制約其早期階段成活率的苗種繁育關鍵技術尚未突破。筆者于2018—2019年進行了一次工廠化早繁育苗試驗,基于對其早期階段生物學特性的研究,總結(jié)了綠鰭馬面鲀規(guī)?;绶N早繁培育的關鍵技術,以期為工廠化育苗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育苗設施

        育苗試驗在萊州順昌水產(chǎn)有限公司進行,育苗廠位于萊州灣海區(qū),配備有水泵房、蓄水沉淀池、玻璃鋼無閥濾罐、砂濾池、燃油鍋爐、鈦合金板式換熱器、SWR-175型三葉羅茨鼓風機、變配電室等供水、供熱、供氣及供電系統(tǒng)。采用該廠育苗車間37口6.0 m×5.0 m×1.0 m的八角形室內(nèi)水泥池作為育苗池,2口同規(guī)格水泥池作為親魚培育和產(chǎn)卵池,2池輪換使用。車間遮光,用20 W LED燈泡調(diào)節(jié)光照度及光周期。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培養(yǎng)池為15口5.0 m×4.0 m×1.0 m長方形水泥池。輪蟲培養(yǎng)池為3口5.0 m×4.0 m×1.0 m長方形水泥池,鹵蟲(Artemia)暫養(yǎng)池為1口5.0 m×4.0 m×1.0 m長方形水泥池。受精卵附著基為焊接的金屬框架加裝60目聚乙烯網(wǎng)的組合網(wǎng)板(圖1),每組投放10塊,可恰好覆蓋親魚池底,共準備3組,每收卵1~2 d更換1次。此外,育苗車間還設有12個0.9 m3鹵蟲孵化桶,4個0.9 m3輪蟲、鹵蟲強化桶。育苗用水為經(jīng)過沉淀和二級砂濾處理的自然海水。用便攜式水質(zhì)檢測儀(衡欣,86031型)測定育苗池的水溫、鹽度、溶解氧和pH。

        1.2 親魚馴養(yǎng)及促熟培育

        試驗用親魚為海捕3齡以上成魚,2018年秋季開始在室內(nèi)循環(huán)水養(yǎng)殖系統(tǒng)中馴化并越冬,越冬期水溫12.2~16.2 ℃,每日水循環(huán)量3~5個量程,每日按親魚體質(zhì)量的3%~4%投喂冰鮮小蝦,每周停餌1次。2019年2月初開始,水溫由12.8 ℃逐漸升至16 ℃,性腺發(fā)育至Ⅲ期后進行促熟培育,每日升溫0.5~1.0 ℃,升至19~22 ℃時待產(chǎn),每日投喂新鮮貽貝肉及牡蠣肉,搭配活沙蠶,并添加少量維生素E。

        1.3 受精卵的采集

        主要采用親魚原池自然產(chǎn)卵投板法采集受精卵。親魚通常在下午至夜間產(chǎn)卵,午后將聚乙烯組合網(wǎng)板平鋪于親魚池底部,用石塊壓好,放置過夜。觀察親魚腹部隆起情況,在親魚接近產(chǎn)卵前,分散放置幾塊波紋板于親魚池底部,每1 h觀察波紋板上是否有卵子附著。通過觀察波紋板上卵子數(shù)量變化,以及雌雄魚是否出現(xiàn)發(fā)情追逐、游動暫停等現(xiàn)象,確定親魚產(chǎn)卵時間。

        另外嘗試排水口推底采卵法,即親魚池不投放采卵網(wǎng)板,魚卵直接產(chǎn)于池底,以軟毛刷推底,同時用60目網(wǎng)袋在魚池排水口處集卵。

        1.4 受精卵的孵化

        次日早晨,若親魚大量產(chǎn)卵,將聚乙烯網(wǎng)板和波紋板取出,操作過程中緩慢傾斜網(wǎng)板,輕輕沖洗掉網(wǎng)板上的殘餌糞便,而后放入育苗池中孵化,并連續(xù)取樣觀察胚胎發(fā)育情況。育苗池中央排水管裝60目網(wǎng)套,入池水溫控制在19.5~20.5 ℃,與親魚池水溫相差不超過0.5 ℃,而后緩慢升至22.0~23.5 ℃。入池水位30 cm,加大換水量和充氣量24 h后將水位升至45 cm,而后保持微流水、微充氣。3 d后取出聚乙烯網(wǎng)板,操作時先將網(wǎng)板緩慢立起,而后由育苗池中豎直取出,以防仔魚附于網(wǎng)上,仔魚孵出后留在原池培育,仔魚孵出當日,用直徑50 mm的聚氯乙烯管在池中多點取樣,定量測定每池初孵仔魚數(shù)量。試驗期間每日布一個育苗池,直至親魚產(chǎn)卵期結(jié)束。

        試驗期間進行聚乙烯網(wǎng)板集卵法和排水口推底集卵法的孵化試驗,每種集卵方法設3個平行試驗組,每組卵子300個,置于相同條件下孵化,比較2種集卵方法孵化率的差異情況。

        1.5 苗種培育

        1.5.1 培育環(huán)境與管理

        育苗池水溫19.4~24.5 ℃,平均22.1 ℃,鹽度33,pH 7.9~8.3。仔魚0~7日齡,保持微流水,微充氣,保證育苗水體溫度恒定。7日齡后,充氣量隨魚苗生長漸增。仔魚8~25日齡,水流量逐漸增加,每日0.5~1.5個量程。26~35日齡,去掉進水口濾水網(wǎng)袋,安裝直徑20 mm 聚氯乙烯細管,使苗池水體微微轉(zhuǎn)動,日水流量1.5~3.0個量程,中央排水篩管更換為40目網(wǎng)套。夜間排水適當減量,早晨投喂鹵蟲無節(jié)幼體前排水15 cm,投餌后將水位提至60 cm。36~40日齡,進水口更換為直徑50 mm 聚氯乙烯鴨嘴噴管,加大水流量,使苗池水體轉(zhuǎn)動,日水流量3~4個量程,中央篩管套20目網(wǎng)套。40日齡后,撤去中央篩管網(wǎng)套,中央篩管孔徑為2.5 mm,日水流量4~6個量程。10日齡后開始清底,10~23日齡隔日清底1次,23日齡后每日清底1次,吸污時用餌料引誘魚苗,使其遠離吸污器,避免對魚苗造成損傷。

        1.5.2 投餌

        育苗餌料系列為S型輪蟲→L型輪蟲→鹵蟲無節(jié)幼體→鹵蟲成體→配合餌料(圖2)。

        圖2 綠鰭馬面鲀?nèi)斯び琊D料系列Fig.2 The food series of drab filefish T. septentrionalis in artificial seedling production

        仔魚3日齡開始投餌,開口餌料為S型褶皺臂尾輪蟲(Brachionusplicatilis),日投喂2~6次,保持池中輪蟲密度約0.5~1.0個/mL。第7~20日齡日投喂L型輪蟲2~3次,每次投喂密度約為10~20個/mL。18~34日齡投喂鹵蟲無節(jié)幼體,日投喂3~5次,投喂量視魚苗消化道充塞度及育苗池中餌料生物數(shù)量而定。28~37日齡投喂鹵蟲成體,早晚各1次。30日齡后開始馴化投喂顆粒配合飼料(海童牌,三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初始采用少量多次的投餌方法,馴化成功后每日投喂4~6次。輪蟲和鹵蟲投喂前經(jīng)裂壺藻(Schizochytriumlimacinum)營養(yǎng)強化6~12 h。投喂輪蟲期間向育苗池中添加小球藻液,密度為30萬~50萬個/mL,使水體保持微綠色。

        1.5.3 分苗與倒池

        仔魚發(fā)育至20~30日齡時分苗,生長均勻的苗池可直接采用虹吸法稀疏密度,大小分化嚴重的苗池進行規(guī)格分選,分池培育,每20~40 d倒池1次。分選時用不銹鋼撈網(wǎng),以免掛住仔魚的背鰭或腹鰭棘刺。魚苗培育至全長5 cm時達到出池規(guī)格,每次倒池或出池時計數(shù)。

        1.5.4 水質(zhì)調(diào)控及病害防治

        輪蟲和鹵蟲無節(jié)幼體營養(yǎng)強化時加10 mg/L鹽酸土霉素抑菌,投喂前用50 mg/L甲醛浸泡處理20 min,鹵蟲成體經(jīng)50 mg/L甲醛和2 mg/L醋酸銅溶液浸泡處理20 min后洗凈投喂。每日向育苗水體中添加10~20 mg/L光合細菌以調(diào)節(jié)水質(zhì)。

        1.5.5 胚胎及魚苗生物學觀測

        選取3個育苗池進行定量研究,胚胎期進行連續(xù)觀察,仔稚魚期每2~3 d隨機取30尾魚苗,間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鹽40 mg/L麻醉后觀測。樣品置于解剖鏡(桂光GL-6745T)下,觀察測定胚胎及魚苗的生長發(fā)育變化。胚胎與30日齡前魚苗用解剖鏡所聯(lián)電荷耦合元件(CCD)相機拍照,30日齡后魚苗用數(shù)碼相機(FUJIFILM X-A10)拍照,用解剖鏡聯(lián)機軟件(S-EYE 2.0)測量魚苗全長。試驗期間隨時觀察育苗池內(nèi)仔稚魚攝食與生活習性變化。

        1.5.6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胚胎孵化率和魚苗全長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2種集卵方法孵化率差異的顯著性,P<0.05表示差異顯著。用Origin 9.1作親魚培育水溫變化圖及魚苗全長變化圖,用Adobe photoshop 3.0進行胚胎及魚苗“臨界期”圖片的處理。

        2 結(jié) 果

        2.1 親魚繁殖與早期胚胎發(fā)育

        自2018年11月開始,對所獲220尾親魚進行人工馴化與越冬培育,2019年2月上旬,開始采用控溫與餌料營養(yǎng)強化等人工促熟技術,實現(xiàn)親魚自然產(chǎn)卵受精,親魚培育水溫見圖3。親魚自3月底開始少量產(chǎn)卵,4月中旬至5月中旬,水溫在19.5~22.0 ℃時,親魚達到產(chǎn)卵高峰期,高峰期持續(xù)時間超過20 d,6月上旬,水溫24.0 ℃時,親魚產(chǎn)卵結(jié)束。親魚繁殖期比自然海區(qū)提前約2個月,共獲初孵仔魚約332萬尾。

        綠鰭馬面鲀卵子為黏性卵,初產(chǎn)卵子黏性極強,卵內(nèi)有多個大小不等的油球。試驗測得受精卵在水溫(22.5±1.5) ℃、鹽度31~33、溶解氧>5 mg/L、pH 7.9~8.3條件下,經(jīng)46~48 h后孵出,胚胎發(fā)育過程見表1和圖4。試驗共獲得初孵仔魚約332萬尾,聚乙烯網(wǎng)板集卵法平均孵化率為(71.0±6.2)%,顯著高于推底排水口集卵法[(60.1±6.7)%](P<0.05)(表2)。

        表2 2種集卵方法孵化率比較

        圖4 綠鰭馬面鲀的胚胎發(fā)育Fig.4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drab filefish T. septentrionalisa.卵膜舉起; b.胚盤形成; c.卵裂開始; d.2細胞; e.4細胞; f.8細胞; g.16細胞; h.32細胞; i.64細胞; j.桑葚胚; k.高囊胚; l.低囊胚; m.原腸早期; n.原腸中期; o.原腸末期; p.神經(jīng)胚; q.胚孔封閉; r.眼泡形成; s.肌節(jié)形成; t.柯氏囊期; u.尾芽出現(xiàn); v.晶體形成; w.肌肉效應; x.孵化出膜; y.初孵仔魚.a.membrane lift; b.blastodisc formation; c.cleavage initiation; d.2-cell; e.4-cell; f.8-cell; g.16-cell; h.32-cell; i.64-cell; j.morula; k.high blastula; l.low blastula; m.early gastrula; n.middle gastrula; o.late gastrula; p.neurula; q.blastopore closed; r.formation of optic vesicle; s.formation of saromere; t.Kupffer′s vesicle; u.formation of tail bud; v.formation of eye len; w.muscular contraction; x.hatching; y.newly hatched larva.

        2.2 仔、稚、幼魚的生物學特性變化

        在水溫21.5~24.0 ℃條件下,綠鰭馬面鲀?nèi)L的生長變化見圖5。對3口育苗池的觀察和定量研究表明,初孵仔魚全長(2.09±0.07) mm,體長(1.97±0.06) mm,總高(0.46±0.05) mm,體內(nèi)殘存大量卵黃囊,油球清晰可見。魚體透明,無色素分布,鰭膜薄,尾部彎曲,孵出約5 min后身體完全伸直,此時仔魚尚未開口,腸道末段直腸已分化,消化道尚未彎曲。仔魚均勻分布于池中,呈間歇性平游。1~3日齡,全長(2.30±0.05)~(2.50±0.08) mm,仔魚卵黃囊及油球逐步縮小,游泳能力增強。3日齡,仔魚口裂初步形成,消化道形成一個彎曲,并逐漸加粗,可以攝食少量輪蟲,但消化能力較弱,鏡檢發(fā)現(xiàn)其消化道內(nèi)存在少量呈活體狀態(tài)的輪蟲。4日齡,全長(2.55±0.07) mm,仔魚卵黃囊吸收殆盡,仔魚油球消失,背鰭棘刺雛形出現(xiàn),體內(nèi)鰾原基出現(xiàn),仔魚口裂增大,攝食輪蟲量增大。6~7日齡,全長(2.68±0.19)~(2.72±0.10) mm,體表色素加深,背鰭棘刺明顯,鰾器官充氣,仔魚開始集群并表現(xiàn)出趨光性。8~18日齡,(2.96±0.17)~(5.72±0.48) mm,仔魚生長加快,體表色素分布廣泛,體色加深,以燒杯取樣觀察,可見生長發(fā)育良好、活力強的魚苗觸底明顯。18~20日齡,全長(5.72±0.48)~(7.43±0.80) mm,仔魚體表出現(xiàn)絨毛狀鱗片分化。仔魚生長速率加快,個體間開始出現(xiàn)大小分化。仔魚消化和攝食能力增強,可以攝食少量鹵蟲無節(jié)幼體。20~28日齡,全長(7.43±0.80)~(17.28±3.40) mm,仔魚保持快速生長,游泳能力顯著增強,出現(xiàn)集群逆水游動的習性。仔魚攝食成功率高,食量顯著增大,28日齡左右可攝食鹵蟲成體。32日齡,全長(19.67±4.61) mm,仔魚外形接近成魚,可大量攝食鹵蟲成體,部分魚苗可少量攝食人工配合餌料,魚苗間開始出現(xiàn)殘食。40日齡,全長(38.83±3.28) mm,多數(shù)魚苗的形態(tài)已與成魚相似,全身被鱗,反應迅速,可大量攝食人工配合餌料,魚苗間殘食嚴重。40日齡以后,若魚苗生長發(fā)育整齊,水環(huán)境穩(wěn)定,無病原感染,一般不會出現(xiàn)大量死亡。

        圖5 綠鰭馬面鲀早期階段的生長Fig.5 The growth of drab filefish T. septentrionalis during the early life stages

        2.3 仔、稚魚的“臨界期”

        試驗結(jié)果顯示,綠鰭馬面鲀早期階段存在“開口期”、“開鰾期”、“輪蟲—鹵蟲幼體轉(zhuǎn)換期”、“斷活餌期”(魚苗食性由生物餌料向配合餌料轉(zhuǎn)換期)4個“臨界期”(圖6)。仔魚開口期前后(3~4日齡)會出現(xiàn)明顯死亡,此為第1“臨界期”;仔魚“開鰾期”(6~9日齡)極易出現(xiàn)大量死亡,死亡率有時高達90%以上,此為第2“臨界期”;仔魚由攝食輪蟲到攝食鹵蟲幼體過渡階段(18~20日齡)會出現(xiàn)部分死亡,魚苗表現(xiàn)為空胃,漂浮于水面上,游動無力、側(cè)翻或集群打旋,此為第3“臨界期”;稚魚“斷活餌期”,即由攝食鹵蟲等鮮活餌料向攝食人工配合餌料的轉(zhuǎn)換期,此時魚苗易出現(xiàn)相互殘食,表現(xiàn)為大苗攻擊啄食小苗的眼睛等部位,而且此時苗種極易感染淀粉卵渦鞭蟲(Amyloodiniumocellatum)等寄生蟲病原而大量死亡,此為第4“臨界期”。

        圖6 綠鰭馬面鲀“臨界期”的形態(tài)Fig.6 The morphology of drab filefish T. septentrionalis in the “critical period”a.3日齡,全長(2.50±0.10) mm; b.8日齡,全長(2.96±0.17) mm; c.20日齡,全長(7.43±0.80) mm; d.40日齡,全長(38.83±3.28) mm. 比例尺=1 mm.a.3 dph (day post hatching), TL(2.50±0.10) mm; b.8 dph, TL(2.96±0.17) mm; c.20 dph, TL(7.43±0.80) mm; d.40 dph, TL(38.83±3.28) mm; TL.total length; scale=1 mm.

        2.4 苗種培育結(jié)果

        共布池初孵仔魚約332萬尾,經(jīng)60 d育苗生產(chǎn),共培育出苗種41.7萬尾,育苗總成活率12.6%。其中全長2~3 cm苗種13.7萬尾,3~5 cm苗種20.0萬尾,5~8 cm苗種8.0萬尾(表3)。苗種培育后期由于部分育苗池感染淀粉卵渦鞭蟲導致苗種大量死亡,個別池最終成活率低于10%。

        表3 綠鰭馬面鲀育苗結(jié)果

        3 討 論

        3.1 親魚馴養(yǎng)與促熟產(chǎn)卵

        對野生綠鰭馬面鲀親魚進行人工馴養(yǎng)的目的,是使其能夠逐漸適應人工養(yǎng)殖環(huán)境,在池養(yǎng)條件下開始攝食,并且性腺能夠正常發(fā)育成熟。在自然海域中,綠鰭馬面鲀的生活適宜溫度13~25 ℃,越冬適溫13~15 ℃,適宜鹽度33.5~35.0[12],是一種雜食性魚類,主要以底棲貝類為食,兼食珊瑚和軟體動物[13]。以往生產(chǎn)實踐證明,在室內(nèi)水泥池循環(huán)水養(yǎng)殖條件下,投喂冰鮮小蝦,控制水溫11~16 ℃,經(jīng)半年左右的人工馴養(yǎng)可使綠鰭馬面鲀完全適應室內(nèi)養(yǎng)殖環(huán)境。

        親魚培育水溫對其產(chǎn)卵期、產(chǎn)卵量的影響尤為顯著[14-15]。綠鰭馬面鲀在一個繁殖周期內(nèi),首先需經(jīng)歷低溫期,性腺才能發(fā)育成熟,本試驗在越冬期將親魚培育水溫降至最低(12~13 ℃),于2月初開始升溫,繁殖期比自然海域提前約2個月。若想更早繁殖,可進一步提早親魚培育水溫的調(diào)控時間。此外,在升溫促熟過程中發(fā)現(xiàn),水溫高于21 ℃時,親魚性成熟變慢,逐步降溫至19~20 ℃時,親魚順利成熟產(chǎn)卵,因此,促熟期親魚培育水溫不宜超過21 ℃,否則易導致性腺退化。

        親魚促熟除通過升溫來實現(xiàn),還可采用營養(yǎng)強化、光周期調(diào)控、注射催產(chǎn)劑等措施[16-20],人工注射催產(chǎn)劑通常被認為是簡單有效的促熟方式,可以同步獲得足量受精卵,解決雌雄魚發(fā)育不同步、后期雄魚精液不足所帶來的魚卵孵化率低等問題。本試驗中,筆者也曾嘗試通過注射催產(chǎn)劑、人工擠卵受精的方式獲得受精卵,但未取得理想效果。主要原因在于:(1)催產(chǎn)劑注射劑量尚未確定;(2)綠鰭馬面鲀肝臟大,覆蓋于性腺之上,外皮粗糙且厚,擠卵時很難準確感覺到卵巢的位置及其內(nèi)部卵子的流動,給擠卵操作帶來困難。

        3.2 分苗

        苗種培育過程中,定期分苗是重要的技術環(huán)節(jié)。在多數(shù)魚類人工育苗階段,尤其是肉食性魚類,普遍存在同類殘食的行為,為早期育苗過程中苗種存活率及商品魚苗品質(zhì)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21],如花鱸(Lateolabraxmaculatus)[22]和紅鰭東方鲀(Takifugurubriges)[23]等魚類均有此行為。綠鰭馬面鲀魚苗在22~28日齡期間,伴隨著仔魚開始大量攝食鹵蟲無節(jié)幼體,生長高峰期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明顯的大小差異,并有大殘食小現(xiàn)象發(fā)生。此時需及時根據(jù)苗種規(guī)格進行分池,將育苗池中個體較大的魚苗挑出,集中放至新育苗池中培育,同時對苗種密度過高的育苗池進行分池稀疏,避免苗種間的規(guī)格差異及種內(nèi)殘食。通常大魚苗喜歡攻擊啄食小魚苗的眼睛、尾鰭下部或腹部兩側(cè),造成大量小魚苗受傷死亡,使后期培育難以順利進行。

        3.3 餌料投喂

        魚苗的最終成活率與餌料投喂密切相關,綠鰭馬面鲀仔魚口裂極小,3日齡仔魚口裂僅為0.15 mm,因此,開口餌料的選擇是決定仔魚能否安全度過第1個“臨界期”(0~3日齡)的重要因素。有研究人員曾選擇長牡蠣(Crassostreagigas)卵或幼體作為仔魚的開口餌料,培育過程中發(fā)現(xiàn),若投喂未受精的長牡蠣卵,卵粒會很快下沉,仔魚難以攝食到。此外,長牡蠣受精卵胚胎發(fā)育約24 h便會形成具幾丁質(zhì)殼的D形幼蟲,仔魚難以消化,且餌料營養(yǎng)價值大大降低,嚴重制約仔魚的成活率。定量研究發(fā)現(xiàn),若用小型褶皺臂尾輪蟲(S型輪蟲)作為開口餌料,仔魚4日齡的攝食發(fā)生率可達70%以上,同時可避免投喂長牡蠣受精卵所帶來的水質(zhì)敗壞問題。

        饑餓作為一種異常的攝食生理狀態(tài),被大多數(shù)人認為是導致早期階段仔魚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Blaxter等[24]1963年提出不可逆點的概念,指的是仔魚耐受饑餓時長的臨界點,抵達該臨界點的饑餓狀態(tài)下的仔魚,盡管仍然可以生存一段時間,但50%的個體已經(jīng)到達一種虛弱、沒有能力恢復正常攝食的狀態(tài)。因此,在苗種培育過程中應密切關注仔魚的發(fā)育情況,及時進行第1次投餌,保證仔魚順利度過“開口期”。仔魚開鰾期(6~9日齡)是第2個“臨界期”,極易出現(xiàn)大量死亡,此時要及時進行餌料轉(zhuǎn)換,一般仔魚開口后投喂S型輪蟲3~4 d,6~7日齡即可開始增加投喂L型輪蟲,并做好輪蟲的營養(yǎng)強化,以保證仔魚開鰾期的營養(yǎng)需求。仔魚在“輪蟲—鹵蟲食性轉(zhuǎn)換期”前后(20~25日齡),生長速度明顯加快,常會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足的現(xiàn)象,這在夜間表現(xiàn)尤為明顯,清晨有時會發(fā)現(xiàn)仔魚大量死亡。此時可在黎明前后或夜間增加投餌1次,保證仔魚攝入足夠的營養(yǎng)以度過第3個“臨界期”。為保證稚魚順利度過第4個“臨界期”——“斷活餌期”,30日齡即可開始少量投喂配合餌料,稚魚最初接受程度不高,易形成殘餌沉積,引起水質(zhì)敗壞,導致仔魚感染細菌性疾病,因此應進行少量多次的投餌馴化,同時減少鹵蟲幼體的投喂量,增加投喂鹵蟲成體,使魚苗減少殘食,順利轉(zhuǎn)換配合餌料。

        3.4 水環(huán)境管理

        水環(huán)境是影響魚苗成活率的關鍵因素之一[25-28]。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控制育苗池水溫20 ℃,晝夜溫差小于0.5 ℃,微流水,會顯著提高仔魚“開口期”以前(0~3日齡)的成活率。仔魚“開鰾期”前后(6~9日齡),游泳器官尚未分化,鰭膜嫩弱,且伴隨著鰾器官的劇烈變化,此時仔魚對水環(huán)境變化極為敏感,若培育水溫高于23 ℃,充氣量、換水量過大,會導致仔魚“開鰾期”成活率顯著降低。因此,在仔魚10日齡之前,應保持水環(huán)境穩(wěn)定,培育水溫應以19.5~21.0 ℃為佳,控制育苗池微流水、微充氣,使魚苗平穩(wěn)度過前2個“臨界期”。魚苗進入“輪蟲—鹵蟲食性轉(zhuǎn)換期”后(18~20日齡),攝食量增加,代謝廢物增多,增加水流量,以每日1.0~1.5個量程為宜,但水流不宜過大,否則會導致部分體弱的仔魚在排水口處旋轉(zhuǎn)集群,繼而死亡。排水量的增大,易造成餌料流失,可在投喂鹵蟲無節(jié)幼體前降低水位10~15 cm,投餌后再隨水流緩慢升起。魚苗進入“斷活餌期”(35~40日齡)后,尤其是配合餌料馴化前期,魚苗的排泄和殘餌的分解,使得水中氨氮等代謝廢物急劇增加,此時應增加水流量到每日3~4個量程,并及時清底,保持水環(huán)境良好,使魚苗平穩(wěn)度過“斷活餌期”。在苗種培育后期,水溫應逐漸升高,以21~24 ℃為宜。

        3.5 育苗期的主要病害及防治

        3.5.1 淀粉卵渦鞭蟲病

        淀粉卵渦鞭蟲病又名淀粉卵甲藻病,主要寄生于綠鰭馬面鲀的體表,尤其是鰓部。淀粉卵渦鞭蟲附著于魚體鰓部,致使魚苗呼吸困難,最終缺氧而死。該病的病原體通常是由橈足類活餌及養(yǎng)殖水源帶到育苗池內(nèi)。該病具有發(fā)病快、致死率高、傳染性強的特征,被感染的魚苗24 h內(nèi)死亡率逾90%,通常表現(xiàn)為停止攝食、側(cè)翻、竄動等。鏡檢可發(fā)現(xiàn)仔魚鰓絲附著有大量圓點狀淀粉卵渦鞭蟲營養(yǎng)體,腸道內(nèi)無餌料。由于淀粉卵渦鞭蟲的生活史包含營養(yǎng)體、渦孢子、包囊3個階段[29],很難有藥物可以同時殺死這3種狀態(tài)下的病原體,致使該病的徹底治療十分困難。在以往的養(yǎng)殖生產(chǎn)中,通常采用硫酸銅溶液全池潑灑的方法治療該病,但療效并不明顯。本試驗結(jié)果顯示,對于染病初期的小個體綠鰭馬面鲀仔魚(全長1.5~2.0 cm),先用50 mg/L甲醛或1 mg/L二氧化氯溶液藥浴0.5~1.0 h后,加大換水量,再用0.5~1.0 mg/L醋酸銅溶液藥浴1~2 h,有一定的療效。當后期苗種全長超過3 cm時,藥浴醋酸銅質(zhì)量濃度可增加至2~4 mg/L。此外,增大充氣量或向池中添加50~100 mg/L雙氧水可緩解魚苗染病所導致的缺氧。

        3.5.2 細菌性腸炎病

        細菌性腸炎病多發(fā)于投喂人工配合餌料后,水質(zhì)不佳,殘餌過多,清池不及時易感染該病,發(fā)病的魚苗消化道無餌料且充血發(fā)炎,用5‰的鹽酸土霉素拌藥餌投喂仔魚療效較好。

        3.5.3 腸梗塞

        腸梗塞多發(fā)于綠鰭馬面鲀仔魚第3“臨界期”,餌料生物不足或鹵蟲無節(jié)幼體投喂不及時易誘發(fā)此病。此時饑餓的魚苗易誤吞水中小氣泡無法排出,造成腸梗塞。另外,投喂鹵蟲無節(jié)幼體時,若鹵蟲幼體與卵殼分離不徹底,會導致魚苗攝入卵殼,在腸道內(nèi)淤積,無法消化排出,最終致使魚苗腸梗塞而死亡。魚苗表現(xiàn)為游動失衡,腹部胸角處突出、呈三角狀,鏡檢可見腸道內(nèi)充滿卵殼和氣泡。減少腸梗塞發(fā)病的關鍵在于日常管理,除了保證投餌量充足,還應做好鹵蟲孵化后卵殼的分離,投餌后還要撇除浮在水體表面的鹵蟲卵殼。

        4 結(jié) 論

        綠鰭馬面鲀野生親魚經(jīng)冬春季節(jié)的人工馴化和生殖調(diào)控,可進行早繁育苗。親魚自2019年3月底開始產(chǎn)卵,4月中旬—5月中旬達產(chǎn)卵高峰期(水溫19.5~22.0 ℃),比自然海區(qū)提前約2個月。受精卵經(jīng)46~48 h后脫膜孵化[水溫(22.5±1.5) ℃],平均孵化率達(71.0±6.7)%,育苗總成活率為12.6%。苗種早期階段存在“開口期”、“開鰾期”、“輪蟲—鹵蟲幼體轉(zhuǎn)換期”、“斷活餌期”4個“臨界期”,其間需在餌料系列選擇、水環(huán)境調(diào)控、防病等方面采用相應的管理對策,以提高育苗成活率。

        猜你喜歡
        鹵蟲仔魚輪蟲
        鹵蟲的研究與應用
        饑餓對似魚句早期仔魚發(fā)育、攝食及生長的影響
        鹵蟲營養(yǎng)強化研究
        溫度對不同種類臂尾輪蟲生長與繁殖的影響
        “逆天神偷”蛭形輪蟲
        “逆天神偷”蛭形輪蟲
        知識窗(2019年4期)2019-04-26 03:16:02
        鐵皮石斛組培植株和大田植株中的多糖及其鹵蟲毒性
        中成藥(2016年4期)2016-05-17 06:07:51
        斑鱖仔魚饑餓試驗及不可逆點的確定
        饑餓對半刺厚唇魚(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魚早期發(fā)育的主要影響
        Alice臺風對東海鮐魚魚卵仔魚的輸運和存活率的影響
        亚洲午夜精品a片久久www慈禧|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第二页| 亚洲综合网国产精品一区| 中国少妇内射xxxx狠干| 亚洲羞羞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偷拍综合在线视频二区日韩 | 在线天堂www中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暴白浆|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成人在线观看av毛片| 未满十八勿入av网免费|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欧美日韩区1区2区3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特黄| 女人18片毛片60分钟|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无码一区东京热| 亚洲av资源网站手机在线| 色欲av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蜜芽五月 | 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韩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精一区二区三av|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欧美精品aaa久久久影院| 亚洲最大不卡av网站|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国产 国语对白 露脸| 日本女优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对白一区二区三区|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电影| 人妻中出精品久久久一区二| 国产毛片精品av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高清| 天躁夜夜躁狼狠躁| 无码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 女同三级伦理在线观看| 97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