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習武
重慶市開州區(qū)臨江中學 重慶 405408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需要各學科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以適應新課改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對各知識點掌握及運用程度等方面的要求。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摒棄傳統一言堂式教學模式,充分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多種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思維活躍度。同時,要在教學中營造寬松、活躍的師生互動教學氛圍,以促使學生語文思維及探究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得到不斷優(yōu)化,進而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1]。
語文學習提倡學以致用,將閱讀、寫作等融為一體,實現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而部分教師存在教學模式死板僵硬的情況。在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強調古詩詞的背誦,忽略了詩詞的賞析方式和情感架構,在作文中強調寫法,忽略了感情的流露。在語文的教學,教師需要改變教學觀念,從考場上拿高分,轉化為學習到知識。教師在展開教學時,需要使用立體化與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通過網絡資源的應用、教學方式的探索,對落后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教師的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在高考取得高分,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成為富有語文素養(yǎng)的高素質人才。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注意教學中的交流行為,包括學生間的交流,以及師生間的交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擺正自身的位置,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合作與討論中進行思維的突破和交融。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通過問題預設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教師在學生進行分組后,要讓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話題探討,并且在小組中發(fā)揮出自己的作用。學習需要交流,不僅是學生間的交流,還有教師、家長乃至社會間的交流。
語文素養(yǎng)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并非一蹴而就能夠達到的。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課前教學活動輔助教學,合理地設計課前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一種適合學習語文的氛圍,從而構建高效課堂。其中,課前教學活動可以通過趣味設計或者是調查課文背景進行選擇,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討論課文中的重點知識以及難點知識,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交流,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課文內容,也能夠促進同學之間的感情,提高他們合作討論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他們對待某一課程的情感態(tài)度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學生喜歡這個科目、喜歡這個科目的老師,自然從內心對其向往,有著很大的學習興趣。相反,若是無法帶著愉悅的心情走進課堂學習,自然學習積極性也就不會很高。這啟迪我們語文教師,語文教學工作中努力營造一種民主的氛圍,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夠增強互動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教學《荊軻刺秦王》,很多教師認為這是一篇古文學生學習起來具有一定難度,還是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一字一句帶著學生們去理解、翻譯。老師教的辛苦,學生學習起來也覺得無趣,反而在這樣的被動式學習中壓抑了學生們的個性。此時,我們不妨創(chuàng)設一些討論空間,營造一個開放性、民主的氛圍,如講到”荊軻刺秦王的謀劃時,課文中特地提到了太子丹的“不忍”。教師輕輕一句:“為什么要這么寫呢?加入太子丹這一人物有什么用呀?”鼓勵學生們自由發(fā)言,即便學生們打錯了也沒有關系,只要學生們思考了,思維就一定有所發(fā)展。學生們的你一言,我一語,在互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們想到了“反襯”——荊軻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才提出這個計劃,可見城府很深、智謀非凡[2]。
啟發(fā)性的互動教學方法在應用中是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師輔助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通過學生的自主思考來解決問題。教師在一旁提供一定的輔助,能夠為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起到適當的激發(fā)作用,以此為基礎,教師能夠實現對學生知識學習情況的全面了解。如在《荊軻刺秦王》這篇文章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在講解課文內容之前讓學生提前查閱戰(zhàn)國時代的相關資料,如此一來,在學生能夠自主對文章中的內容進行簡單了解之后,教師在課堂中對文章進行講解,應該以當時時代格局、社會發(fā)展狀態(tài)為基礎,緊扣教學計劃,對教學目的加以明確,學生對這一事件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展開深入思考并進行討論,為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提供更多的參考信息,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實現對文章知識與文章所表達內涵的根本了解,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如在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這一課文的學習中,課文作為魯迅散文的代表作品,學生在學習中是以對作品內核文化的了解作為根本的學習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簡單地向學生傳遞文章中所包含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文章中激烈的情感強加于學生,是無法保證教學效果的。為此,教師應該通過互動教學調動學生學習該文章時的情緒,首先應該啟發(fā)學生思考,在課前根據課文內容科學設置教學問題。其一,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其二,劉和珍是什么人,她的身份是什么;其三,課文題目為什么是用“記念”而不是“紀念”;其四,劉和珍參與過什么活動;其五,魯迅先生在其中所表達的情感。通過五個層層遞進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思維加以啟發(fā),幫助學生深入文章之中,對內涵做到透徹的挖掘,之后由學生組成小組針對問題尋找答案,再與教師進行結果辨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在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理解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邏輯能力,以此實現對教學效果的提升。
總之,課堂互動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進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師生互動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英語,有利于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化、理性化的思考和探索,能夠真正地增強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