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乾磊
荊州市地方鐵路有限公司 湖北荊州 434000
隨著鐵路運行速度不斷提高,市政基礎建設數(shù)量的增加,鐵路平交叉道口數(shù)量逐漸被頂進施工框架立交橋所取代。為了能夠使框架立交橋頂進施工迅速準確實現(xiàn)技術適用,提高經(jīng)濟效益和安全可靠水平,達到環(huán)保目的,本文根據(jù)具體案例分析施工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而總結施工經(jīng)驗,為后續(xù)施工起到借鑒作用。
頂進法也被稱為頂管法,其是在非開挖情況下敷設地下管線的一種施工技術,并以頂管施工原理為基礎提出的一種頂進技術,也就是在確保鐵路交通運行安全情況下,利用機械力將預制鋼筋混凝土框架橋頂入到鐵路路基中,形成鋼構架。頂進法施工一般在建設地下管線、下穿既有鐵路的框架橋中應用,典型特征在于施工開挖時不會影響車輛運行,采用千斤頂力即可預制完成框架橋,使其頂入至路面地層中[1]。
作為地下結構物施工重要方法之一,頂進法按照工程地質(zhì)、施工技術、工期要求等可以分成頂入法、中繼間法、對頂法等類型,其適用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頂入法適用在橋梁下穿既有道路中,不受到角度、跨度、厚度等影響因素限制,只要加入足夠的頂力就能夠一次性將結構物頂進到位。最初是用于建設地下管道中的,其工序比較簡單,施工也比較便利,但是下穿鐵路修建框架橋施工時,一般在鐵路一側(cè)設置工作坑,且需要極大頂力才能夠進行頂入施工。
(2)中繼間法適用在框架橋頂程過長、覆土過深等情況下,采用主體框架涵分段頂進。對框架結構進行劃分,將其分為不同節(jié)段進行預制,分段間設置的是是是中繼間千斤頂,前端作為后端頂進后備梁,利用后端反作用力實現(xiàn)前端頂進。
(3)對頂法適用在框架結構廠、頂力大、工作坑有限等情況下,導致后背梁設置以及頂進設備安裝難度提高哦,這種方法能夠降低后背反力以及頂力需求,但是兩側(cè)的框架對接要求更高,投資成本也比較多。該方法需要將箱涵分為2端框架,并在保證鐵路運行正常的情況下分別在鐵路兩側(cè)適當部位開挖工作坑,并進行滑板和后背梁的澆筑,通過反力使框架分別能夠頂入到路基土層中[2]。
(4)頂拉法適用在框架涵下穿既有鐵路線路、主體長、覆土厚度小等情況下,通常在中小型箱型框架修建時適用,能夠解決后背梁所需無法滿足這一問題。頂拉法應用時,整體箱涵劃分成不同段的框架,無需修建固定的后背,應用一定長度鋼筋連接不同段的框架,憑借中繼間施工采用若干段框架和土層、滑板摩阻力使用千斤頂來克服摩阻力,逐漸使框架結構頂進至設計位置[3]。
市政通道下穿荊沙鐵路立交工程中,橋位部位有1股鐵路正線,1股工廠專用線,且位于南側(cè),正線處于專用線和漢宜鐵路之間,鐵路交叉歷程為K71+295,下穿立交的框架中,長度為22m,采用抗?jié)B鋼筋混凝土,并進行頂進法,預留了框架是6mU型槽銜接。頂進框架、預留框架結構有相同的界面規(guī)格。
2.2.1 確定工作坑
工作坑位置的選擇需要考慮到場地、地形、地質(zhì)、管線、建筑物、技術難以度、地質(zhì)條件、成本等因素。
從鐵路中心到工作坑后背,其最小距離為35m,在鐵路東側(cè),從東到西進行頂進,場地大小需要符合要求,場地周邊比較寬敞,吊車和砼泵車等設備作業(yè),按照地質(zhì)勘察報告進行地基處理,以便頂進后背受力,使后背在頂進反作用下能夠安全、穩(wěn)定,從高至低進行頂進,以便控制頂進框架高程[4]。在鐵路西側(cè),從西到東進行頂進,場地符合要求,周邊并無吊車等相關的施工作業(yè)條件,西側(cè)地質(zhì)與商品住宅樓相近,后背頂進在受力,后方土體被壓縮,影響了住宅安全穩(wěn)定。
工作坑兩邊和頂進后背使用直徑為100cm的鉆孔樁,樁頂設置的冠梁1.2×1.0m,外部為直徑70cm的雙頭攪拌樁,實行垂直開挖,鄰近鐵路設置了3排直徑為60cm高壓旋噴樁構成了封頭支護,在基坑外的平行線風向封頭樁延伸了10m,坑底使用直徑為60cm的高壓旋噴樁實行加固處理,布置形狀為梅花形,彼此間隔為2.4m?;又性O置的是多點分布的深井降水。
2.2.2 基坑開挖
根據(jù)機械挖土效率,在一定范圍內(nèi)確?;油饪v向呈現(xiàn)布不均勻沉降現(xiàn)象,每段施工范圍控制在20m上下,厚度每層控制范圍在2-3m內(nèi)。用挖掘機對工作坑進行挖掘,實行分層分斷。工作坑的深度為8m,土方開挖分成3層,鄰近鐵路進行放坡開挖,坡度為1:1.5,并設置了寬平臺,并采用混凝土進行護坡,使線路能夠穩(wěn)定[5]。工作坑中配置了集水井。開挖時需要加大力度監(jiān)控基坑,若是變形過大需要即可停止施工,并保證安全。
2.2.3 滑板和后備施工
工作坑滑板為C25鋼筋混凝土,厚度為25cm,可以提高其抗滑能力,在前端設置了抗滑梁,尺寸為0.5×1.3m,后背梁也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尺寸為1.2×2m。滑板中心線與框架橋中心線是一致的,滑板長度前端相較于箱身要長一些,后端連接了后背。為了避免滑板和預制框架底板混凝土處于粘連狀態(tài),并降低摩阻力以及頂力,需要將3mm厚石蠟滑石粉機油層涂抹在滑板上,潤滑隔離層采用的是塑料薄膜?;迤秸群蛣偠葘ο渖眄斶M有著直接影響,澆筑后需要進行頂面抹面收漿,并進行灑水養(yǎng)護,頂面平整度在±3范圍內(nèi)[6]。
2.2.4 箱體預制
在滑板上進行分離式框架預制時,對底板、側(cè)墻、頂板分成2次進行混凝土澆筑,施工縫位于側(cè)墻底側(cè)角部位,施工縫部位設置了鋼板止水帶,墻身模板為定型小鋼模,頂板為竹膠板,內(nèi)外鋼楞為48×3.5鋼管,圓鋼作為對拉螺桿材料,頂板承重支架按照75×75m間距進行搭設,箱體外側(cè)采用聚氨酯防水涂料起到防水作用。
2.2.5 線路加固
以18.1×3.6×2.7尺寸的鋼筋混凝土作為條形支墩,并利用高壓旋噴樁密排對地基進行加固,采用D24型便梁進行防護,使鐵路能夠正常運行。施工過程中,線路限速慢性,標準為45km/h速度。梁架設置完成之后,需要設置便梁的橫向、縱向限位以及接地線、沉降觀測點等,施工時做好觀測工作和記錄工作,并配置專門的巡查和養(yǎng)護團隊,對各種配件及時作業(yè),加大力度巡查、養(yǎng)護便梁面及其兩邊責任區(qū)的線路配件,尤其是需要加大力度養(yǎng)護線橋結合部線路,將吊空板、超限消除掉,避免出現(xiàn)晃車現(xiàn)象[7]。
2.2.6 便梁架設和縱移
按照線路加固和框架頂進施工情況,D24便梁6孔進場,為便梁倒用,并對其進行架拆,縱移為D24便梁24孔。在便梁進場、撤場時,使用軌道車進行吊裝、卸載,施工要在封鎖點范圍內(nèi)開展,并嚴格控制鄰近線路的封鎖時間。使用小臺車托梁、人力對便梁縱移,將卷揚機托梁工藝取代掉,使便梁中的主梁可以采用橫梁連接,并將小臺車放置在便梁,采用鋼軌推行,并人力配合,使橫梁縱移到達預定位置。在限定線路封鎖時間范圍內(nèi),高效施工,使營業(yè)線施工作業(yè)和行車安全得到保證。
在此過程中,需要驗算線路加固方案,D24鋼便梁是一種定型鋼架結構,經(jīng)過了專家驗算。但是,基礎穩(wěn)固作為確保D型施工便梁架空穩(wěn)定條件,設置的臨時支墩需要與設計要求相符。路基擋土孔樁需要符合要求,使路基穩(wěn)定。主要計算鐵路擋土孔樁、支墩孔樁受力情況。
2.2.7 框架頂進
4孔分離式頂進框架達到22m長,其穿過了鐵路正線兩股道,1股專用線,頂進路程為43.2m,實行單向、多孔頂進、頂入進行施工,并與預留框架實現(xiàn)對接,其對應頂進的精度有著更高要求。框架頂進為D24型便梁對線路進行加固,并采用挖機進行開挖,將臥式千斤頂安裝在箱體后方進行頂進作業(yè)。在頂進作業(yè)時,采用千斤頂頂推,進而使預制框架進行前進,各頂程范圍處于0.5-1m范圍內(nèi),框架前進之后回復千斤頂活塞,頂鐵填塞在空擋部位,進而推動下次開頂,如此循環(huán)。為了能夠使頂鐵受壓穩(wěn)定,橫隔梁設置距離為4m,頂柱采用的是預應力管樁。
框架頂進時需要持續(xù)不間斷進行操作,并實時監(jiān)控方向控制,在頂進時,測量人員要全程監(jiān)測,將方向監(jiān)測信息及時反饋給作業(yè)人員,及時糾正偏差,整理頂進記錄。
2.2.8 恢復線路
框架頂進在就位之后,及時采用C20素混凝土回填箱身兩邊和路基三角區(qū),進而解體便梁,撤場吊裝,復位鋼枕和軌枕,并進行回填、搗固,同時根據(jù)規(guī)定實現(xiàn)階梯性提速,使線路恢復,并保證車輛運行安全。
綜上所述,框架橋頂進施工技術可以保證既有鐵路車輛運行正常,且該技術的應用施工影響范圍較小,作業(yè)時間比較短,被廣泛應用在鐵路下穿線路施工中。本文就該下穿鐵路立交工程為案例,分析下穿鐵路頂進施工技術的應用情況,以便為其他工程施工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