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赦 張 衡 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設計創(chuàng)意學院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鞋品生產設計理念發(fā)生了較大的轉變,由以往的以制造為導向、以產品為中心切換為以市場為導向、以消費者為中心,在這個過程中,感性工學技術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诖?,我們應該透徹了解感性工學技術的理論內涵及其在鞋品創(chuàng)新設計中的運用方法,使鞋品滿足消費者的多層感性需求,縮短企業(yè)鞋品設計周期,從而達到雙贏目標,下面我們就針對這些問題展開簡單研究。
提到感性工學,可能大多數都會覺得非常陌生,而實際上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工業(yè)產品都受感性工學技術理論的影響。感性工學理論最早由日本廣島大學工學部的研究人員導入工學研究領域,它屬于一門交叉學科,除了與人機工程學息息相關以外,和心理學也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1]。由此可見,感性工學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涉及到的學科領域很廣泛,是多學科的交叉整合。感性工學技術主要是對整體基礎上的個別要素進行細化分解,對具體的感性要素作出判斷和處理,從模糊的、曖昧的、不確定的感性表現中,提煉、歸納出關鍵的、真正符合使用者欲求的感性要素,再通過計算機技術將其轉化為清晰的、可操作的內容,最終落實于產品的設計和制造中。展開來講,感性工學就是分析人的心理,及其對產品的喜好傾向與欲求,從人的行為和感覺中探尋其對產品的感性需求要素,設計讓使用者滿意的產品,懂得運用感性工學理論的設計師可以抓住人心理和思維中潛在的感性需求要素,并將這些要素重現在實際的產品上,這種設計師被稱為“心靈捕手”。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感性的時代,以人為中心已經成為最主流的產品設計觀念。將感性工學技術代入到鞋品設計領域我們可以發(fā)現,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在設計鞋品過程中滲透了感性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是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開始趨向于快樂消費,由以往的經濟性、合理性、功能性轉變?yōu)楸憩F性和體驗性;鞋品信息的傳達方式由說教式的單向產品信息表達,轉變?yōu)殡p向、多向的交互式產品信息交流;鞋品訴求內涵也趨向人性化、和諧化設計。基于此,無論是從當前的市場環(huán)境還是鞋品設計的發(fā)展趨勢來看,將感性工學技術運用于鞋品創(chuàng)新設計領域都是符合現代消費者需求、適應市場環(huán)境、促進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之舉。
上述我們談到,感性工學是以人的感性需求要素為基礎的,將感性工學技術應用于鞋品設計必須重點考慮消費者的需要和偏好。因此,想要實現感性工學技術在鞋品創(chuàng)新設計中的有效應用,所要開啟的第一個程序就是獲取消費者對鞋品的感性需求詞匯,了解消費者的需要和偏好。首先,設計人員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廠商評價、商品廣告、相關文獻資料、訪談、字典詞典以及其他媒體平臺等信息源,采集各種描述鞋品造型、風格的形容詞匯,同時剔除明顯不合適的詞匯[2]。其次,設計人員應該結合語義差異法確定鞋品描述語義,這些描述語義都是形容詞,評定尺度的設定基于“二級性”原理,通常設定為正、反義形容詞對,比如常見的鞋品語義描述集有高幫的-低幫的、單色的-多色的、寬松的-修身的、內斂的-張揚的、細膩的-粗獷的等等。最后,設計人員應該根據統(tǒng)計選擇的頻次,從選擇頻次高的詞匯中提出意義相同的詞匯,剩余詞匯就可以作為鞋品設計感性需求調查的原始語義描述詞匯集合。除此之外,在設定鞋品描述語義詞集過程中,設計人員還需注意一點,即對鞋品感性詞匯進行反義詞配對時,應該盡量避免出現貶義詞,這樣一方面有助于鞋品的客觀評估,另一方面也能使獲取到的消費者對鞋品的感性需求詞匯更加真實、可靠。
鑒于在鞋品創(chuàng)新設計中運用感性工學技術的初衷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那么消費者對鞋品的感性意象和評價是至關重要的。基于此,將感性工學技術應用于鞋品創(chuàng)新設計中所要開啟的第二個程序,就是對消費者實施感性測評。首先,設計人員應該制作調研問卷和意象看板,將之前采集到的消費者對鞋品感性需求的原始語義描述詞匯集合,整理為鞋品感性評價表。其次,調查測評樣本,即消費者必須屬于不同類型的消費人群,無論是在性別、年齡、職業(yè)上都需均衡覆蓋,設計人員應該秉承消費者自愿參與的原則,完整記錄參與鞋品感性測評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作為后續(xù)深入分析鞋品感性要素的依據。最后,設計人員就可以將不同造型風格的鞋品以及對應的感性評價表提供給消費者,由他們試穿后在感性評價表以及意象看板上評價打分,最高分可以設定在5分,最低分設置為零分,然后求出平均值,如果某個感性需求詞匯對的平均值很高,則說明它的重要性越大,可以反映出消費者關鍵的感性需求要素。比如,在測評消費者對一款秋冬男士皮鞋的感性需求時,相關人員就可以收集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段的100份調查樣本,在消費者試穿后給出30個關于秋冬男士皮鞋的感性需求詞匯,根據消費者的評價打分結果,計算出占比最大的消費者感性需求要素。
眾所周知,人的感性認知是一種抽象的、捉摸不定的東西,是難以被具象化和量化的,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種狀況發(fā)生了顛覆性的改變。感性工程技術在鞋品創(chuàng)新設計中的運用原理,就是應用各種方法和技術將消費者的感性需求量化,歸根結底這是一個將感性轉化為理性的過程[3]?;诖?,在鞋品創(chuàng)新設計中運用感性工程技術所要開啟的第三個程序,就是分析統(tǒng)計數據,采集關鍵設計元素。目前鞋品設計感性需求要素分析方法主要有回歸分析、聚類分析、因子分析、聯(lián)合分析、方差分析、列聯(lián)表分析以及判別分析等等,其中應用最廣泛的就是回歸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回歸分析法也稱統(tǒng)計分析法,它主要基于對消費者鞋品感性測評結果,確定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關系,如果存在,找出數學表達式,計算出消費者鞋品感性需求要素的具體值,然后進行更精確的感性需求要素分析,最終得到關鍵的鞋品設計要素。聚類分析法也以收集消費者對鞋品感性需求數據為基礎,計算各項感性指標之間的距離,得到一個距離對稱矩陣,將距離最近的兩類并為一類,最后繪制系統(tǒng)聚類譜系圖,根據不同的感性需求指標或者感性詞匯類別,在不同類別中提煉出關鍵的鞋品設計要素。
將感性工學技術運用于鞋品創(chuàng)新設計中,所要開啟的第四個程序就是建立智能化鞋品設計專家系統(tǒng)。從感性工學技術的運用原理以及鞋品創(chuàng)新設計需求方面來講,專家系統(tǒng)必須具備五大模塊,即消費者感性認知調查模塊、評價分析模塊、鞋品創(chuàng)新設計模塊、設計數據信息管理模塊以及感性測評模塊,只有兼具這五個模塊,才能保證鞋品創(chuàng)新設計專家系統(tǒng)的功能,以及感性工學技術在鞋品設計中的科學運用。在建立智能化鞋品創(chuàng)新設計專家系統(tǒng)過程中,相關人員應該將順向型及逆向型兩種感性工學系統(tǒng)整合為一個可以變向轉譯的混成系統(tǒng),構建識別消費者鞋品感性需要的樹形結構,從鞋品第0次元感性概念向下逐次展開,直至最后出現鞋品設計的物理參數階層。除此之外,在智能化鞋品創(chuàng)新設計專家系統(tǒng)中,關于鞋品基本形態(tài)、比例、色彩和材質的數據庫是必須搭載的,同時還要根據鞋品感性需求調查數據的增多而持續(xù)補充,一方面可以提升專家系統(tǒng)的實際應用功能,另一方面也能保障最終鞋品感性需求、設計要素分析結果的權威性和可靠性。
對于鞋品創(chuàng)新設計來說,感性工學技術運用的設計構想與最終的設計成品之間還是存在較大的彈性空間,某項鞋品感性設計構想也許在感性工學理論和智能化專家系統(tǒng)中都不存在任何問題,但是代入到實際的鞋品設計成型、生產制造中就比較困難,這便是鞋品感性設計構想的可行性,只有可行性高的設計構想,才能真正將感性轉變?yōu)槔硇?、將感性設計思維以鞋品實物的形式呈現出來。基于此,在經歷了一系列消費者對鞋品感性需求的信息采集、數據分析、測評之后,最關鍵的程序就是考察鞋品感性設計構想的可行性。在這一步,相關人員可以借助虛擬現實技術,以各種模擬裝置對鞋品感性設計方案進行演示,進而在多媒體虛擬空間中驗證構想,達到預設的可行性指標后,就實現了感性工學技術在鞋品創(chuàng)新設計中的成功運用。
綜上所述,將感性工學技術運用于鞋品創(chuàng)新設計中,不僅是合乎消費者生活方式的設計模式,也是鞋品產業(yè)突破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基于此,相關人員應該順勢有為,明確在鞋品設計中應用感性工學技術的現實意義,將鞋品設計目標、感性工學技術理論、科學的方法以及先進技術相整合,設計出滿足消費者多重感性需求的鞋品,從而引領鞋品創(chuàng)新設計真正邁入感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