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現
低氧訓練是20世紀80年代在前蘇聯模擬高原訓練方法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體能訓練方法,是指在高原低氧環(huán)境或利用人工模擬的高原低氧環(huán)境下,對運動員進行運動訓練的低氧刺激,以提高運動員機體的抗氧能力和有氧代謝能力的一種訓練方法。自低氧訓練的概念提出以后,迅速引發(fā)了世界各國的關注,隨著相關研究成果的日益豐富及該訓練方法在訓練實踐中的運用,極大地提升了教練員、運動員等對這一訓練方法的認識,為更好地開展該訓練奠定了基礎。本研究結合低氧訓練的研究成果,嘗試就這一訓練方式對運動員心肺能力的影響做概述性介紹。
低氧訓練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最早是醫(yī)學領域應用于改善病人體質的訓練方法,由前蘇聯科學家謝切諾夫、醫(yī)學教授斯特列爾科夫等創(chuàng)立,后來被該國臨床醫(yī)學研究所的專家卡爾琴斯卡婭將這種間歇性的低氧訓練引入到運動訓練中。初期,低氧訓練主要是應用于馬拉松、中長跑、游泳和自行車等耐力性項目,因其對提升運動員體能水平、競技運動能力的顯著效果,引發(fā)了世界各國體育科研工作者、教練員的高度關注,圍繞低氧訓練的研究和實踐迅速展開。1991年,美國學者Levine提出了HiLo(高住低練)訓練法,這是低氧訓練發(fā)展歷史上一個重要標志,此后美國、芬蘭、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等國家對這一新的低氧訓練方法做了大量基礎性研究,并通過建立Hi-Lo實驗室和訓練中心,推動低氧訓練進入到運動訓練實踐當中。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學界對低氧訓練特征認識的不斷加深,一些新的低氧訓練方式不斷涌向,使得低氧訓練的方式日益多樣化。
機體的運動能力受諸多因素的制約,其中心臟功能至關重要。在低氧訓練中,通過指標監(jiān)控能夠了解這種訓練對運動員心血管功能的變化情況。其中,STI(心臟收縮時間間期)是當前臨床上、競技體育訓練中評價心臟功能的最重要的指標,具有準確、簡便和高效等特點,其應用價值在國外已得到廣泛認可。李廣周(2014)以48名有良好運動經歷的大學生運動員為實驗對象,通過實驗來探究低氧訓練對運動員的影響,結果發(fā)現系統(tǒng)的低氧訓練后運動員的STI有明顯改善,運動員的心肌收縮力增加,心力儲備也有明顯提高,心臟功能得到了明顯改善。在低氧訓練中,低氧環(huán)境刺激和特定強度的刺激,能使運動員機體內部形成氧分壓的交替波動,引起機體交感—腎上腺軸的活性反射性增強,從而使心率加快,心肌的收縮力也得到了明顯加強,心臟的泵血能力得到了明顯他生,血管外周阻力減小,加速了機體內血液循環(huán)速度,最終促進了心血管機構的改變,提升了其調節(jié)功能。
低氧訓練對運動員呼吸肌群的影響是多元的:首先,低氧訓練能夠顯著提高運動員的肺通氣量。低氧環(huán)境下,由于氧飽和度和動脈氧分壓的降低,對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的化學感受器產生了良好的刺激,反射性地使呼吸中樞興奮,促進呼吸頻率的加快和呼吸深度的加深,通過肺通氣量的增大而代償性的改善組織的氧供,提高了機體內通氣量和血氧飽和度;其次,低氧訓練對機體的血氧水平也有重要影響,在競技體育訓練中,SpO2(即血氧飽和度)是評價運動員機體低氧適應的重要生理指標之一,由于低氧環(huán)境中機體處于缺氧狀態(tài),因而在運動訓練中SpO2不易恢復,諸多研究都顯示隨著運動員機體對低氧運動的逐漸適應,SpO2下降的幅度逐漸減??;再次,部分學者通過對低氧訓練期間血乳酸指標的追蹤發(fā)現,低氧訓練后期運動員機體內的血乳酸濃度明顯下降,機體的有氧代謝能力提高,這也是機體對低氧環(huán)境的適應表現;此外,低氧訓練能提高糖酵解酶的活性,使機體的無氧代謝能力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學術界和實務界就開始研究低氧訓練對人體機能的影響情況,隨著研究的深入,對低氧訓練的作用及影響機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為低氧訓練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導。本研究以以往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重點分析了低氧訓練對運動員心肺功能的影響,結果發(fā)現低氧訓練對運動員心肺能力的提高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能改善運動員的心血管功能,改善具體呼吸肌群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