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新
紅色歌謠體現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其中蘊含著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將紅色歌謠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塑造起著正向的引導作用。紅色歌謠是對中國革命精神記錄的史詩,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富強之路。但由于一些復雜的因素將其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課中,有一定的難度??傮w來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大學的思政教育課堂中,通常都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基礎,紅色歌謠的教育占比不高。部分高校由于思政課程設置課程時教學任務繁重,所以不斷地壓縮教學內容,導致紅色歌謠在相關課堂上僅僅是流于淺表;其次,由于大學生分布在不同區(qū)域,所接觸到的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等方面差異化較為明顯,導致紅色歌謠在思政教育課堂中也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例如貧困的偏遠地區(qū),因缺乏一定的重視,導致這方面的教學內容和科研成果較少;最后,部分高校雖然在思政課堂中融入了紅色歌謠,但講述方式枯燥單一,無法將這種寶貴的文化資源開發(fā)利用使其為人民服務。例如,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部分高校所舉辦的活動,僅限于紅色文化的演講比賽、紅歌會這種常見的形式,口口相傳的紅色文化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1]。
紅色歌謠是一個賦予特殊文化意義的限定詞,側重于展現紅色文化。它是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不斷地革命建設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時代精華。紅色歌謠用革命精神譜曲,用中國共產黨的集體智慧作詞,彰顯著愛國主義情懷和中國人民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高尚品格。紅色歌謠與大學的思想課堂相結合,既是紅色歌謠、實現自我突破、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完善思政課程理論的必然要求[2]??偨Y來講,當代的紅色歌謠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紅色歌謠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和傳播主體是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的人民群眾,代表著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具有一定的階級性。例如,《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的創(chuàng)作目的,就是為了傳播黨的政治路線、思想方針及最高決策,取得人民的信任。著名的《興國山歌》的“小小黃安,真不簡單,銅鑼一響,四十八萬”這類的傳統(tǒng)紅色歌謠,反映了當時革命階級參加斗爭的蓬勃狀態(tài)。
第二,紅色歌謠經過革命的實踐檢驗,并隨著實踐的深入而不斷豐富。截至目前,學者將紅色歌謠按照內容劃分為不同的類別。但就其根源而言,學者達成共識,將其認定為紅軍為鼓勵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而創(chuàng)作的政治情感的載體。例如,“是誰的心好,是紅軍的心好,開官府的倉,分官府的鹽”這種類型的紅色歌謠,展現了民眾對紅軍的認可,也在歌謠中傳達民眾的整體訴求,充分展現了當時民眾在實踐檢驗后涇渭分明的政治立場。
第三,紅色歌謠不是僅僅代表某一時期的歌曲,其具體內容在不斷跟隨時代的發(fā)展而完善,迎合了不同時期的人民群眾的需求。例如,《在太行山上》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為歌頌中華民族斗爭精神而創(chuàng)作的,后期“有槍才能打老虎,有刀才能殺巨蟒”則是描述解放區(qū)的人民生活在黨的帶領下對美好生活充滿了自信。這些都是不同時期人民群眾生活的真實反映,體現出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不同時期的歌謠,側重點不同,內容和形式上都會進步,比如,紅色歌謠的文化載體,由口耳相傳到報紙廣播再到如今的互聯網,不同側重點的創(chuàng)新都讓紅色歌謠融入了新的元素。
紅色歌謠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偉人曾強調過,明確如何愛國,怎么樣讓自己的國家不斷強大,給社會貢獻出一份力量,是一個人一生中要做的最偉大的事情。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明確表示,希望新時代的青年學子具備人文關懷的同時擁有家國情懷,時刻秉承著天下為公、四海一家的精神,進行睦鄰友好的文化傳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斷努力奮斗。紅色歌謠在思政教育中是一種新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精神傳播方式[3]。
“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青年學子是社會建設的儲備人才,高校教育則是讓人才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場所,以紅色歌謠為契合的紐帶,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一方面,紅色歌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忠實傳播者,一直在弘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團體中強調集體主義,敢于奉獻自我的精神。大學思政課堂融入紅色歌謠可以有針對性地讓學生時刻謹記大局為重,堅守愛國主義信念,并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學生辨別是非;另一方面,紅色歌曲具備很強的教育功能,符合當代青年大學生多元化的價值導向,有效避免了學生在思想觀念上出現政治信仰淡薄、行為上利己主義的不良態(tài)度。
紅色歌謠融入大學的思政教育,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久而久之,形成堅韌的品格,進而健全人格。在實現個人理想的過程中,路途漫長而曲折,無法避免挫折和失敗,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備愈挫愈勇的毅力。當代青年學子應有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情壯志。因此,在思政課堂上,必須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健全學生人格,讓學生明白遇到挫折和壓力是無法避免的,沒有任何旅途可以一帆風順。如今,先烈們冒著生命為我們打造的太平盛世,我們必須用實際行動來回報革命先輩。
把紅色歌謠融入思政課,要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無論是什么教育教師都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主體作用,對思政教育工作更是如此。在思政課堂中,教師的個人素質和專業(yè)素養(yǎng)會直接影響到紅色歌謠的融入效果。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比如,可以將教師派到國內其他地區(qū)的高校學習探討,可以在校內定期辦理大型的紅色歌謠講座,或參加優(yōu)秀的教師觀摩課,讓相關教師在這些交流平臺中去探討請教,以便對自己的教學方案進行完善修改。傳統(tǒng)的思政課一味地傳授枯燥的知識理論,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不佳,紅色歌謠元素的加入,對課堂是一種創(chuàng)新調解的課堂氛圍,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紅色歌謠被編寫到思政教材中時,降低了學生對思想政治內容的理解難度,減少了對思想政治課的抵觸,教師對相關資源進行整合完善補充,就可以將音樂與思政課堂相結合,實現理論效果的強化。
單憑借課堂理論講授來實現紅色歌謠與思政課堂的融入探究是遠遠不夠的。同時,還需要營造經典特色的音樂歌曲氛圍,組織紅色文化活動,拓寬傳播渠道。首先,要重視紅色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育人環(huán)境。而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覷的。優(yōu)秀的音樂氛圍有利于紅色歌謠在思政課堂上教育效果的發(fā)揮[4]??梢圆捎谩岸δ咳尽钡姆绞竭M行環(huán)境渲染,如在校園內張貼橫幅海報進行文化宣傳。其次,舉辦紅色文化活動,定期舉辦演講、朗誦等活動比賽來渲染校園紅色文化氛圍,于無形中將紅色精神內化于學生的言行舉止,并對思想觀念產生作用。另外,還要實地參觀紅色景點、走訪詢問老革命家,如:晉中市紅軍榮軍休養(yǎng)院拜訪革命老紅軍,聽革命前輩說紅色歌謠等。因為老人都經歷過革命年代,所以對紅色歌謠會有更深的見解,學生可以向老人請教,進而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使他們在紅色文化活動中能夠達到思想和行動的統(tǒng)一。
紅色歌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個必要條件是要具備制度和平臺的保障,從宏觀層面來看,教育相關部門已在加強制度建設。所以,高等院校必須充分結合實際情況,運用好互聯網搭建文化傳播平臺,發(fā)揮信息時代的優(yōu)勢。時代在發(fā)展,不斷變化,只有突破才能進步?;ヂ摼W平臺為紅色歌謠進入思政課開辟了一個新的媒介。思政教育可以充分發(fā)揮該平臺的優(yōu)勢,讓紅色歌謠響遍校園;利用互聯網平臺的信息收集能力,及時獲得學生的反饋進行內容創(chuàng)新,滿足時代要求,使紅色歌謠的生命力源源不斷,也讓高校的思政課堂呈現紅色的時代精華。
紅色歌謠是在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中提煉出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有義務對其進行傳承和弘揚。將紅色歌謠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可以使其與時代進步的觀念相結合,推陳出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思政課堂躍動著紅色歌謠的脈搏,可以讓當代大學生真正領悟到紅色文化的現實意義,促進人格的全面發(fā)展,助推社會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