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福建省福州第三十二中學,福建福州 350000)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那么核心素養(yǎng)則是這條生命線中必不可少的血液。可以說,核心素養(yǎng)在教育教學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不可忽視的價值[1]。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沒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而是采用“灌輸式”的方式。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打造精準、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應牢牢抓住“核心素養(yǎng)”的主線,把核心素養(yǎng)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使兩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對塑造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品質、錘煉學生的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課堂氛圍枯燥乏味、生氣全無。這不利于學生高效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也不利于學生盡情地體驗課堂中應有的快樂,更不利于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所以,為了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把知識的傳授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結合起來,從而使育人與求知協(xié)調(diào)并進。
無論是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還是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都離不開對學生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培育。教學實踐表明,結合時政熱點,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是培養(yǎng)學生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良好舉措。在課堂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充分利用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等時政素材,為學生講述生動形象的中國故事,使學生在了解熱點事件的同時,增強政治認同感。
例如,在講授“建設美好祖國”這一課時,筆者就結合“抗疫”這一活教材,向學生講述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老爺爺、“人民英雄”稱號獲得者張定宇等人的先進事跡,使學生認識到醫(yī)務工作者視死如歸、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抗疫精神演繹得淋漓盡致,他們平凡的舉動對學生產(chǎn)生了激勵作用,使學生以他們?yōu)榘駱樱濏炛?,學習之。此外,筆者還向學生講述了黃文秀扎根山村、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故事,這使學生認識到黃文秀身上的可貴品質。盡管她去世了,但是她的精神化成了最美的朝霞、醒目的黃花。學生從這些中國故事中認識到祖國的建設離不開默默無聞的奉獻者。這不僅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為國效力、為國增磚添瓦的決心,更增強了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法治觀念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知法而不犯法,守法而不逾法,用法而不違法,這是最基本的法治觀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升學生的法治觀念素養(yǎng),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學法、守法、用法。生活化教學法在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豐富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提高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方面具有重大作用[2]。因此,教師可以使道德與法治課堂回歸生活,把枯燥的法律知識融入鮮活的生活情境中,從而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使其把法治觀念落實到現(xiàn)實生活中。
例如,在講授“法律伴我們成長”這一課時,筆者就利用了生活化教學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貼近生活的法律情境。首先,筆者講述了,中學生小林在放學的路上被兩名男子堵截,身上的錢被搶去,兩名男子還威脅他不要告訴別人的故事,然后讓學生說一說應該怎么辦。有的學生說:“忍氣吞聲,不再計較?!边€有的學說:“告訴家長或老師。”不同的學生表達了不同的看法。而后,教師總結道:“我們應該以法治的方式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以法治惡,以法護身,堅決守法用法……”總之,這樣的生活案例使學生對依法辦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提高了學生的法律意識。
研究表明,當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時,他們會向陽成長,充滿希望;相反,消極的心理只能使學生成為情緒的奴隸,一步步走向絕望的深淵。所以,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積極的心理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責任與義務[3]。然而,很多教師在培育學生健康的心理方面沒有好的策略,更多的是單純地講授有關心理方面的知識。教師如果能夠轉變思路,積極主動地組織與所學內(nèi)容相關的趣味游戲,或者舉辦多樣化的心理論壇,就能有效地培育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
例如,在講授“揭開情緒的面紗”這一課時,筆者就組織學生開展了“我的情緒我做主”的心理論壇活動。首先,在正式召開論壇之前,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一個叫“情緒過山車”的趣味游戲,即教師讓學生制作一張“情緒卡片”,并描述“情緒之最”,如最令我開心的事是考試得滿分,最令我傷心的事是我的寵物狗丟失了。這樣的小游戲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盡快投入課堂學習中,也能使學生在同一時間體驗喜、怒、哀、樂等情緒的起伏變化。其次,待論壇正式開始后,教師讓學生按照如下流程進行探討:情緒之我見—我的小情緒—情緒鎮(zhèn)靜劑—擁有好心情。這樣的流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把學生引入了知識的探求王國之中。最后,學生對情緒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了積極爭辯、主動交流、自覺分享。由此可見,“游戲+論壇”的組合形式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的心理向上、向善。
文化自信是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是增加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積淀了數(shù)千年民族智慧的結晶,凝聚了中華兒女醞釀的種種精華。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通過將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今文化相融合的途徑來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認同本民族的文化,深刻體悟本民族文化的張力與魅力。
例如,“守望精神家園”一課就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今文化的融合。首先,教師對學生說:“無論屈原投江,還是子路借米,抑或是六尺之巷,都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你們還知道哪些傳統(tǒng)文化呢?”于是,學生列舉了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文化。有的學生說:“故宮、長城、秦始皇陵兵馬俑等是傳統(tǒng)的建筑文化?!庇械膶W生說:“鳳陽花鼓、蕪湖鐵花、唐詩宋詞、國畫書法、瓷器刺繡等都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逼浯?,教師對學生說:“傳統(tǒng)文化是精神的命脈,是無形的財富。如今,《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經(jīng)典詠流傳》等文化類節(jié)目,把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今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有力地增強了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應該如何弘揚傳統(tǒng)文化。學生議論紛紛,踴躍發(fā)言。由此可見,這種把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今文化相融合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結合時政熱點、講述中國故事,發(fā)展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鮮活情境,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素養(yǎng);組織趣味活動,開展心理論壇,培育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融入傳統(tǒng)文化,觸摸民族脈動,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素養(yǎng)等途徑,有效地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和蓬勃發(fā)展的活力,使其以璀璨之勢,綻放高效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