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河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香港九龍清水灣
起始原料與稠環(huán)電子受體的分子結構及器件性能。
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成本低、半透明、可印刷制備大面積柔性器件等優(yōu)勢,是一種極具發(fā)展前景的光伏技術1。2015年,占肖衛(wèi)課題組創(chuàng)建了以明星分子3,9-bis(2-methylene-(3-(1,1-dicyanomethylene)-indanone))-5,5,11,11-tetrakis(4-hexylphenyl)-dithieno[2,3-d:2',3'-d']-s-indaceno[1,2-b:5,6-b']dithiophene(ITIC)2為代表的稠環(huán)電子受體這一新穎受體體系,突破了有機太陽能電池在受體材料上所受到的瓶頸制約,推動有機光伏器件的能量轉換效率迅速提升至18%以上3–5,引領有機光伏領域邁向非富勒烯時代。稠環(huán)電子受體的分子設計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策略,即強調(diào)最終目標產(chǎn)物的分子結構而忽略了起始原料與合成過程的影響6–8。然而,起始原料的細微變化往往會對設計的分子結構、材料的固有屬性以及器件的光伏性能產(chǎn)生巨大的連鎖影響。
近日,北京大學占肖衛(wèi)課題組與華南理工大學解增旗課題組、東華大學唐正課題組、蘇州大學張茂杰課題組、美國麻省大學Thomas P. Russell課題組合作,揭示了起始原料的細微差異引發(fā)的“蝴蝶效應”,提出了稠環(huán)電子受體“自下而上”的分子設計策略。相關工作發(fā)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9。
在該工作中,他們以萘環(huán)和不同位點的甲氧基修飾的萘環(huán)作為起始原料,設計并合成了八并稠環(huán)電子受體NOIC系列分子。其中,NOIC是無甲氧基修飾的對比分子,NOIC1和NOIC2是不同甲氧基取代位點的同分異構體,NOIC2和NOIC3是經(jīng)由不同合成路線所得的同源物,NOIC3和NOIC4是不同碳氧橋關環(huán)位點的同分異構體。該系列分子具有相同的側鏈(4-己基苯基)和端基(5,6-二氟-3-(二氰基亞甲基)茚酮)以及相似的萘基八并稠核,卻表現(xiàn)出顯著不同的單晶結構、吸收光譜、能級結構和電子遷移率。之后,他們將NOIC系列受體材料與常用的聚合物給體材料poly[(2,6-(4,8-bis(5-(2-ethylhexyl)-4-fluorothiophen-2-yl)-benzo[1,2-b:4,5-b']dithiophene))-alt-(5,5-(1',3'-bis(thiophen-2-yl)-5',7'-bis(2-ethylhexyl)benzo[1',2'-c:4',5'-c']dithiophene-4,8-dione))])(PM6)共混,制備了單結兩組分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由于迥異的本征性質、共混膜形貌和器件電壓損失,基于NOIC系列受體材料的器件能量轉換效率差異巨大(7.15%–14.1%)。其中,NOIC2的光伏性能最優(yōu),器件的能量轉換效率超過14%。
該工作揭示了起始原料中不同甲氧基修飾位點引發(fā)的“蝴蝶效應”對稠環(huán)電子受體性能的影響。一方面,稠核上進行甲氧基取代有利于獲得紅移的吸收、更高的結晶性和遷移率、更低的電壓損失,從而獲得更高的器件性能;而碳氧橋取代碳橋的策略則起到了負面效果。另一方面,甲氧基取代位點和碳氧橋關環(huán)位點均對材料的堆積、吸收、能級、電子遷移率、共混膜形貌和器件性能產(chǎn)生顯著影響。
由此可見,“自下而上”的分子設計策略有助于綜合考慮“蝴蝶效應”的影響,對高性能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的理性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從而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有機光伏領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