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華麗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河東中心小學 江西 撫州 344000)
小學階段的學生的思辨思維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語文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具體方法和策略。教師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參與者,他們應該幫助學生養(yǎng)成善于思考、勤于辨析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從三年級就開始認識思辨,學會思辨,并且善于思辨。通過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辨能力,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和熱情,啟迪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讀書能幫助學生獲取淵博的知識和豐盛的精神營養(yǎng)。通過讀書,學生能夠獲得對世界、他人、自我多方面的認知,收獲愉悅的學習體驗,從而進行思想碰撞并啟迪智慧。“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能賦予學生畫面和想象,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教學應該正視語文教育的教學理念,不應該僅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而是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實用方法。語文教師還要倡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不同的書,在學校的語文課堂上精讀課文、研讀教材,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逐步形成自己的思辨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課本時,教師要重視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教師對于三年級小學生的要求不能僅限于背誦和默寫,教師應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真正含義,把閱讀古詩像閱讀現(xiàn)代文一樣理解意思、體會情感、欣賞詞句,讓學生體驗古人的思想情感,學習古代詩人的遣詞用句和表達技巧,積累思辨思維,從而提升學生自我的思辨力。[2]
教師應該把語文課堂設計成是一個開放而充滿無限可能的展示平臺,讓學生內心無數(shù)個想法都能在課堂上展現(xiàn)出來。學生們無限的思辨力需要表現(xiàn)和表達的機會,語文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思辨需求,在自己的課堂上創(chuàng)造自由的環(huán)境,給予學生表達獨立想法的機會,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敢于表達、善于表達、熱愛交流。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完全參與課堂活動,表達自己,老師和其他學生作為傾聽者,啟發(fā)往更深層思考,不斷指引學生走向思辨的高峰。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七色花》這一篇文章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默讀課文,讓同學們記錄下閱讀文章時腦海迸射出的想法,或者寫下關鍵詞。閱讀之后,老師倡導學生各抒己見,從自己理解的角度闡述自己對“七色花”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或者其他內容的理解。老師可以拋出一系列問題,你如何看待主人公珍妮最后的選擇?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會用來干什么?問題一拋出立即激起了同學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紛紛展開想象,積極討論,散發(fā)無限的思辨思維。
不動筆墨不讀書是許多作家文人讀書的原則,比如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教師在倡導學生讀書的同時,鼓勵學生動起筆來,提高讀書的效果。學生對書中的某些語言表達或作者觀點產生好奇與思考,或造成疑問與困惑,若不及時動筆寫下來,這些靈感閃爍點就瞬間消散。學生應該把讀書作為一個雙向的、主動接受的過程,讀書過程中積極思考,在瞬間的思考時動筆寫下自己思維的小火花。讀書與寫作密不可分,語文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激發(fā)思考風暴,還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愛動筆的習慣。讀書不輟,動筆不斷,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記錄于筆端,寫作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深入思考、判斷辨析的過程。經過反復的思考,學生形成自己的判斷,增強自我判斷能力和思辨能力。教師要激發(fā)起學生的萬丈豪情,讓學生的心情激情澎湃,在情緒高漲時寫出有感情的作文。
例如,教材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每個單元都設計了“習作”的板塊。每單元的“習作”安排了不同的主題,而主題與本單元學習過的幾片課文都相關。比如某一個單元的習作內容是“這兒真美”,之前學過的課文是《富饒的西沙群島》《望洞庭》《飲湖上初晴后雨》等等,學過的這幾篇文章都是描寫景物的散文或者古詩,學生可以學習之前的語言技巧和表達方式,選擇自己最喜愛的一個地方,發(fā)揮自己的語言能力,運用積累的語言功底寫一篇作文。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應該與時俱進,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在語文的教學活動中,老師引導學生思而生智,辨而求真的目標,讓語文課堂上唱響美妙的和聲,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習慣,讓他們面對未來生活充滿了自信和勇氣,擁有獨立、善思的生活方法和習慣,從而推動學生從小學階段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和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