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掘港鎮(zhèn)華豐小學 樊裕忠
語文課程是一門兼具實用性和人文性的課程,盡管大部分語文教師只重視閱讀教學,只關心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但是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是為了運用。“意”是大多數(shù)教師關注的部分,而“言”卻被長期忽略。只有真正扎實的語言訓練,才能讓“意”的表達更加舒展,最終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文本中的音、形、義是幫助學生“打入文本內(nèi)部”的最佳拍檔。當文本辭藻中的音、形、義巧妙融合,會平添一絲意境的美、意蘊的美,讓學生在駐足“言”“意”的過程中,輕松捕捉字里行間的精彩瞬間,從而感受美的熏陶。
例如,在學習《山居秋暝》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立足文本的音、形、義,深入分析詩中包含的意象,讓學生從這些體現(xiàn)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客觀事物中領會深藏其中的詩意。比如,在這首詩的首聯(lián),就出現(xiàn)了“空山”和“新雨”兩種意象,詩人用淡雅的筆觸描繪出一幅“雨后初晴圖”,同時也點出了時間和地點。在學生理解過后,教師和學生再次關注首聯(lián)中的字音,讓學生體會詩歌的音韻之美,“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然后,和學生分析詩歌的頷聯(lián)。在頷聯(lián)中,詩人借助“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用動靜結合的手法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一幅明月松林圖。這樣一首律詩,從節(jié)奏來看非常有規(guī)律,基本都是詞組或者雙音節(jié)詞為一個單位。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意”的部分,更需要關注文本中“言”的部分,因為任何“意”都是借助“言”而實現(xiàn)的。通過探尋文本的音、形、義,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領悟“意”之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實現(xiàn)“言意兼得”的美好局面,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關鍵語句。例如,在教學《桂花雨》一文時,在原文中作者母親的一句話,“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花”,教師可順勢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既然都是桂花,難道長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會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如果不是,為什么作者要這樣說呢?其中體現(xiàn)出了什么?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借助這些相對基礎的問題,學生可以從這些看似平淡的語句中感受到隱藏其中的韻味,漸漸體會出“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意味。在作者母親的心中,雖然年年都能聞到桂花的香氣,品嘗到由桂花做成的食物,但是縈繞在其心頭的仍然是故鄉(xiāng)的桂花。由此可見,母親對故鄉(xiāng)的依戀之情。
在文本解讀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那些看似平淡、實則充滿情思的語句。這些語句容易被忽略,卻是幫助學生領會文本內(nèi)涵的關鍵所在。在品讀過程中,學生將從“言”到“意”,感受語文的精彩。
在通常情況下,教師會引導學生從修辭的角度鑒賞文本語言,但是這種鑒賞是片面的,并不能讓學生體會到文本的精妙之處。因此,教師需進行多元化鑒賞,讓學生從句式、情感等方面賞析課文,加深學生對文意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落花生》一文時,這篇課文屬于敘事性散文。語言雖然樸實無華,但是看似平常的語句中卻蘊藏著極其深刻的哲理。比如,原文中“父親”曾經(jīng)說過一段非常精彩的話。他認為花生有很多實在的好處,有一樣最可貴。因為“花生的果實埋在地里,雖然不像石榴、桃子和蘋果一樣,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苯處熆身槃菹?qū)W生提問:“請問作者在此處的描寫中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在小組互動過程中,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作者在此處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將花生和石榴等水果的果實的生長環(huán)境進行對比,為的是引出如下的道理:做人要講究實際,要對社會有用,不應過分張揚。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針對文本鑒賞部分,教師一定要從多個維度展開,幫助學生從多個視角賞析語言,這樣才能讓學生讀出文本的內(nèi)涵和深意,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力。
總之,美在言意,貴在融合,這是語文教學最主要的魅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大力引導學生深入探尋文本的“幽深處”,讓學生從“言”得“意”,感受語文世界的精彩和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