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林 嚴獻亮 單 召 黃 卓 唐 涌
自媒體時代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傳播模式研究*
張道林1嚴獻亮2單 召3黃 卓4唐 涌1
(1.東華理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2.南昌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9;3.陸軍工程大學軍械士官學?;A部,湖北 武漢 430203;4.南昌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3)
運用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對部分地方院校校園體育文化傳播模式進行了調查與分析,找出影響自媒體時代校園體育文化傳播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法和對策,為有關學校拓展校園體育文化傳播模式提供參考。
自媒體;校園體育文化;傳播模式
自媒體(We Media),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xiàn)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shù)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guī)范性及非規(guī)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2009 年微博以及2011年微信的橫空出世,宣告了以微博、微信和微視頻等為主的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但是自媒體也存在很多問題,如虛假報道多、輿論導向混亂、控制手段滯后、轉載報道多等[1]。同樣,體育文化傳播也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也給大學校園帶來了不良影響。因此,基于當今自媒體時代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傳播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具有融時代的現(xiàn)實意義。
東華理工大學、南昌大學、南昌工程學院和陸軍工程大學軍械士官學校的學生及體育教師。
1.2.1 問卷調查法:2018年10月進行了問卷的發(fā)放與回收,共發(fā)放問卷651份,回收583份,回收率89.7%,有效問卷529份,有效率90.7%(其中男生376份、女生153份)。
1.2.2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對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歸類整理。
1.2.3訪談法:對東華理工大學、南昌大學、南昌工程學院和陸軍工程大學軍械士官學校部分師生進行實地訪談。
從表1可知,對校園體育文化傳播媒介的了解程度,了解的男生占62.7%,了解的女生占39.3%,一般的男生占29.2%,一般的女生占43.5%,可見男生對校園體育傳播媒介更了解,他們對體育運動相關的信息更為關注,更擅長利用各種體育傳播媒介。通過對東華理工大學實地走訪得知,大部分男生認為進入大學,對體育的追求更加奔放。如男生為了追看NBA、CBA和足球世界杯賽事,他們不僅通過網(wǎng)絡搜狐體育、新浪體育,電視CCTV5,甚至追蹤球隊和球員的認證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臉書、推特[2]。多數(shù)女生則對這些激烈的對抗賽事興趣不高。
男生對校園體育文化傳播內容了解程度很高,達62.7%。女生對校園體育文化傳播內容的能有80%以上的學生對校園體育文化傳播內容有一般及以上的了解。南昌大學排球屬于優(yōu)勢項目,曾在第十九屆CUBA全國大學生籃球聯(lián)賽奪冠,可是排球運動開展的并不如人意。今年的熱門電影《奪冠》對學生的激勵特別大,今年排球選課人數(shù)爆滿。可見校園體育文化一定要借助各種傳播媒介,才能達到有效傳播的目的。
大部分男女生對校園體育文化傳播方式了解程度很高,得益大學更注重學生課余校園生活的引導和組織,也說明各學校在搞好體育教學的同時,在校園體育文化傳播方面做了一定的基礎工作。
表1 學生對校園體育文化傳播的了解程度(%)
動機男(376人) 女(153人) 了解一般不了解了解一般不了解 對傳播媒介的了解62.729.28.1 39.343.517.2 對傳播內容的了解62.729.28.1 40.042.617.3 對傳播方式的了解58.229.312.5 50.043.46.6
綜上分析,大學生對校園體育文化傳播的了解程度良好,但是男女生差異性很大。從三項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男生對校園體育文化關注度高,參與度更高,了解更深入。在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年輕人體質普遍下降,如何在自媒體時代獲得足夠的體育文化知識尤顯重要。
表2 學生接受體育傳播的主要途徑
主要途徑男(376人) 女(153人) 位序N%位序N% 書籍、教材、雜志4379.8 24730.9 電影、電視6256.5 4138.7 網(wǎng)站、微博、微信、微視頻119351.4 16441.7 墻報、海報5318.3 596.1 體育交往34010.7 621.3 其他720.6 700
從表2可知,男女生對主要傳播途徑選擇列在第一位同為網(wǎng)站、微博、微信、微視頻,這充分反映微傳播已經是學生接受體育信息的主要來源。男生對主要傳播途徑選擇列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為體育比賽和體育交往,男生對體育的參與度更高,他們不但通過各種方式獲取體育信息,更愿意身體力行的實踐。女生對主要傳播途徑選擇列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為書籍、教材、雜志和體育比賽,由此可見,女生喜靜,對體育更多的關注是站在觀賞的角度,對體育的參與度沒有男生高。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微”傳播與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深受學生喜愛,極大地改進、豐富了校園文化傳播方式,也增強了校園文化傳播效果。但是傳統(tǒng)傳播媒體依然在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3]。如書籍、教材、雜志在男女選擇中分列第四與第二,說明大學生有良好的讀書學習習慣,擺脫了對老師的依賴,養(yǎng)成了自己通過智慧閱讀理解相關知識,來提升綜合文化素養(yǎng)。同時宣傳墻報與海報仍是大學校園體育文化的傳播途徑之一。
表3顯示,大學生對體育文化傳播途徑的表現(xiàn)形式選擇排在第一位是圖形沖擊,男、女生沒有差異。體育明星廣告男生排在第二女生排第三,可見體育明星深受大學生的喜愛,他們的言行在學生中有很大的影響力。同時標新立異的標題、大眾體育節(jié)目、一些有特色的評論節(jié)目也是大學生最易接受的傳播形式。如最近風靡全國的《舞林大會》《極限挑戰(zhàn)》、《奔跑吧兄弟》《來吧!冠軍》[4]等體育節(jié)目也得到大學生的歡迎,并能從中了解許多體育知識。
表3 學生接受體育文化傳播途徑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主要表現(xiàn)形式男(376人) 女(153人) 位序N%位序N% 圖形沖擊117446.2 15233.7 體育明星廣告211430.4 32818.6 大眾節(jié)目5277.2 23724.3 另類評論3359.4 41912.3 新異標題4225.7 5106.5 其他641.1 674.6
隨著自媒體時代傳播方式的發(fā)展,“微”傳播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但傳統(tǒng)媒介傳播在某些方面還不可替代。傳統(tǒng)媒體報道嚴謹、權威性強,還具有較強的輿論導向作用[5]。與之相比自媒體存在以下問題:首先,體育精神,體育文化等方面在體育文化傳播過程中關注不夠,但體育明星的個人隱私、花邊消息與賽場暴力等占據(jù)了太多內容。其次,對體育報道的深度不夠。其三,體育傳播過程中的泛娛樂化,對大學生體育思考的導向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校園體育文化傳播過程中,學校應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和微視頻加強對“微”傳播的管理和引導,尤其是要加強對學生的正面教育,提高學生甄別是非、真假的能力,真正發(fā)揮體育文化傳播的良好導向作用。
表4 學生接受體育文化傳播動機
動機男(376人) 女(153人) 位序N%位序N% 增加體育知識4349.1 41710.9 對體育明星崇拜111630.8 5138.3 欣賞精彩比賽37018.5 32617.3 享受快樂、勞逸結合5328.6 23422.1 休閑、娛樂6287.4 15032.4 個人技術提高需要28021.4 6117.5 其他7164.2 711.5
由表4可見,關于接受體育文化傳播的動機,男生排在首位的是體育明星的崇拜,可見明星對男大學生具有很大的號召力。他們喜愛的運動項目隨著崇拜明星的不同而不同。男生排第二位的是個人技術提高需要,男生更注重對體育參與,對個人運動能力的提高。女生則將休閑、娛樂作為首選,進入大學后高考壓力消失,她們接觸體育文化的動機很單純就是增加閑暇生活的一種手段。女生排在第二位的是享受快樂、勞逸結合,可以看出進入大學拋開了升學壓力,女生才做到了享受體育文化帶來的快樂。男女生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的都是欣賞體育比賽和增加體育知識,可見對體育文化需求,不管男生還是女生都是在滿足自身首要需求之后,體育比賽和體育知識也是大學生接受體育文化傳播的主要動機。
校園體育文化傳播主要目的應是:第一,滿足學生進行體育學習的訴求;第二,提供體育與健康知識、運動技術與運動規(guī)則的知識;第三,以及體育欣賞等方面的學習與指導。大學校園首先應不斷拓寬傳播范圍,完善各種傳播方式,形成自我特色是當前大學校園體育文化傳播方式。如武漢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微信公眾號“鐵院青春派”針對乘務專業(yè)開辟形體禮儀體育專欄,學生通過網(wǎng)絡可以了解學習相關內容,還設立互動交流欄目,學生可參與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平臺及時為學生解惑答疑,有效滿足學生體育學習的訴求,因而備受學生的喜歡。
表5 學生對校園體育文化傳播的接受程度
接受程度男(376人) 女(153人) 位序N%位序N% 樂意接受126771 120654.9 一般接受29324.7 212232.5 無所謂3164.3 34711.15 無所謂400 4 1.5
從表5可知,男女生接受校園體育文化傳播態(tài)度存在較大差異。樂意接受校園體育文化傳播的男生為71%,明顯高于女生(54.9%),女生一般接受、無所謂接受程度上又明顯高于男生。這些都表明對于校園體育文化傳播的接受程度男生展現(xiàn)出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女生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因此必須想辦法有效調動那些無所謂和不接受的群體,尤其是要進一步調動女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校園體育文化才能在廣大學生中有效傳播[6]。
因此,一方面,我們在校園體育文化傳播中充分利用手機的特點,以校園為主體官方認證微博,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相關的體育報道與體育知識類文章,閑暇時供學生閱覽。另一方面,利用學校的體育社團,拓展傳播途徑,有效傳播校園信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學校首先加強各團體、群主等人員培訓,是他們對成員進行正面引導,積極傳播正能量信息,有效傳播校園體育文化。
3.1.1從2016年起,每個學校都開設了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但是多數(shù)學校體育文化傳播沒有開辟體育專題、專欄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對體育傳播的了解程度不高,尤其是女生對校園體育文化傳播的態(tài)度不積極。
3.2.2自媒體時代,微博、微信、微視頻,網(wǎng)站,電影電視,圖書雜志都是大學生接受體育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男女生差別不顯著。傳播途徑主要表現(xiàn)形式男女生差異也不明顯,圖片沖擊,體育明星廣告,大眾體育節(jié)目都排在前三位。
3.2.3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接受體育文化的動機男女差異顯著。男生前三項是對體育明星崇拜,個人技術提高需要,欣賞精彩比賽;女生排在前三位的是休閑、娛樂,享受快樂、勞逸結合,欣賞精彩比賽。但是大學生對體育文化傳播的接受度,男女生差異不大。
3.2.1充分利用“微”傳播途徑,擴大校園體育文化宣傳力度
學校要充分利用微傳播的及時性,實現(xiàn)信息的有效溝通。既能保證校園體育文化的供給速度,又能提高體育文化的傳播范圍,拓展校園體育文化的傳播途徑。
3.2.2加強對自媒體的引導和監(jiān)管,促進校園體育文化傳播途徑多樣化發(fā)展
學校要充分依靠學校各個體育社團網(wǎng)絡平臺,發(fā)布正確的體育信息,幫助學生對自媒體傳播內容是非的甄別,培育健康向上的網(wǎng)絡輿論氛圍,加強對微博、微信、社交網(wǎng)絡和移動多媒體等自媒體的引導和監(jiān)管,讓更自媒體在校園內釋放最大限度正能量。
3.3.3 加大對校園體育文化網(wǎng)絡平臺的投入,構建現(xiàn)代傳播體系
學校要繼續(xù)堅持對校園體育文化網(wǎng)絡平臺的建設,通過學校對網(wǎng)絡平臺建設投入的資金支持和對自媒體監(jiān)管投入的人力支持,加強學校參與自媒體建設與監(jiān)管。加大對校園體育文化的宣傳,擴大其對學生的影響力,提高大學生對體育的鍛煉預期。
[1]郭德艷.健康中國戰(zhàn)略下健康體育文化培育路徑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19(10) .
[2]瀏陽,李俊儒.新論視覺文化傳播對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的應用價值及實現(xiàn)途徑[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9,26(2) .
[3]潘常青.新時代體育類電視節(jié)目的特點及文化傳播模式:以《奔跑吧兄弟》為例[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5(3)
[4]賴榮亮.“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網(wǎng)絡體育文化信息傳播解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6) .
[5]李金寶.我國體育傳播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內容及走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8) .
[6]王福秋.5G時代體育短視頻生產傳播的媒介趨向與引導機制研究[J].體育與科學,2020(6) .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Mode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in the Era of “We Media”
ZHANG Daolin, etal.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13, Jiangxi, China)
江西省撫州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編號:17sk69)“微時代校園體育文化傳播新模式研究——以撫州地方高校為例”;東華理工大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編號:DHJG-20-63)“自媒體時代高校體育文化傳播模式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編號:13BTY015)“城市體育文化建設中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
張道林(1980—),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