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丹
(江蘇省南通市北城中學,江蘇南通 226000)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教材的性質同于樣品,熟悉了樣品,也就可以理解同類的貨色?!睆恼n程層面來說,議論文文本所承擔的核心教學價值就是讓學生領會議論文的文體特征,教會學生閱讀議論文的方法,能對具體事例做出自己的理解與判斷,學會議論,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即學會“怎么寫”。
為了讓學生在議論文教學過程中不再感到枯燥無味,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基于教學案例的分析,筆者認為中學議論文教學主要有以下五大策略。
何謂自由表達?自由表達即能夠同他人溝通,自由表達自己,一起分享思考、感動與經(jīng)驗,原原本本地展示自我。這是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的社會行為。在語文課堂上,自由表達指的是學生能用自己的話把內化了的知識表達出來。無論知識的獲得,還是智力的開發(fā)和能力的發(fā)展;無論情感、意志的培養(yǎng),還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離不開學生的不斷思考和自由表達。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學生與作者(文本)之間的對話、學生與編者之間的對話,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無不體現(xiàn)出學生是多向對話的主體。自由表達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途徑,是學生展現(xiàn)自身思考成果和知識經(jīng)驗的方式,是學生個性品質在學習過程中的體現(xiàn)。
自由表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議論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尊重學生自由表達的權利。議論本身就是一種通過口頭論述或者寫作敘述的表達方式,通過說理的辦法說服他人,對人或事進行分析、評論。鑒于此,筆者認為在議論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中想說、敢說、能說、會說。
恩格斯曾經(jīng)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使人們避免走無窮無盡的彎路,并節(jié)省在錯誤方向上浪費的無法計算的時間和勞動。”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不僅會使個體的學習有重點,不再漫無目的地學,還會促進個體的學習有更快的進步。初中生缺乏獨立尋找議論文論點的能力。因此,教師教給學生尋找議論文論點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筆者認為學生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尋找論點。
這里所說的通讀全文,是指教師讓學生采用默讀的方式閱讀全文。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普遍存在分析講解和談話討論過多的傾向,往往忽略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盵1]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因此,教師應當堅持以讀為本,在課堂中要讓學生細細地讀書、靜靜地思考。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要求學生默讀、領會文章大意時,不僅要保證學生默讀的時間,還要保證他們默讀的質量,即要求學生讀思結合、邊讀邊批注,畫出文本中不理解或者不熟悉的詞。也許學生不明白的詞就是文章的關鍵詞,理解了這個詞,也就更容易把握文章內涵了。
初中生的抽象思維雖然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是要想讓他們直接找出議論文的中心論點,還是有一定困難的。教師如果不進行引導,強行要求學生準確找出中心論點,不僅讓課堂效率降低,還可能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鑒于此,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融入課堂,主動學習議論文,教師應當直接告知學生中心句所在的段落,讓他們仔細品讀段落大意,尋找中心句,再從中心句中尋找關鍵詞或詞組,進行篩選、提煉、整合,找出論點[2]。這樣,學生的思維始終跟著教師的問題,不僅能快速地找到論點,還能讓學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從而激發(fā)學生更濃厚的學習興趣。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庇衷唬骸叭诵斜赜形?guī)?。”當前,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闊的視野,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注重綜合素質的提高。在這個背景下,合作學習應運而生,成了新的課堂學習模式。課堂上的合作主要有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兩種。在小組中,學生圍繞提出的問題,各自發(fā)表意見,談自己的看法和闡發(fā)理由。小組合作交流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營造了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帶來了主動參與的機會。每位學生在各自的小組中都有平等的機會討論和解答問題,在交流中學習其他同伴的優(yōu)點,開展互學、互查、互評活動,使學生在檢查對方的同時,也學會檢查自己,在評價其他同學時也學會評價自己,真正體現(xiàn)了面向全體,使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能使其全面發(fā)展[3]。
海德格爾認為,理解是一切活動的基礎,是人的存在方式本身。據(jù)此,筆者認為,理解性閱讀教學就是讀懂文本。初中生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對文本的語言和思想內容的理解有了自己的看法,且急于發(fā)表。此時,如果教師加以適當?shù)囊龑?,不僅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也會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什么文體的文章就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去閱讀,千萬不能與其他文體的教學設計一概而論。教師如果用體驗、感受詞句的方法去閱讀議論文,就會讓學生陷入閱讀困境,找不到閱讀的方向。因此,議論文應當以理解性閱讀為核心,采用朗讀訓練,悟讀文本。
葉圣陶先生曾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痹摼湟馑际钦f,讀書應該認真仔細,領悟作者的真實意圖,每個字都不應該忽略,每句話都要認真領悟其含義。議論文的品詞析句,不是讓學生像閱讀散文那樣感受詞語的華美、品析句子的精美,而是揣摩品味文本中的關鍵詞語、句子,領悟其含義,體會其內涵和學習其表達方法[4]。關鍵詞句在議論文中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學生應當結合上下文內容進行理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三學段課程目標對此有明確表述,指出學生要能聯(lián)系上下文,用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關鍵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選入課本中的議論文都是經(jīng)過教育專家鑒賞、甄別過的,每篇課文都是學生閱讀、寫作的文本典范。鑒于此,筆者認為把議論文作為訓練口語交際的材料和寫作素材的參考,不失為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良策,同時,議論文中所蘊含的道理往往也能帶給學生啟示和警醒。學生通過學習議論文有感而發(fā),并把它寫下來,也是提高其語用能力的一種做法。事實上,也只有當學生自己有了體悟后,議論文教學價值才能真正得以體現(xiàn)。
總之,每一種文體都有其內在的特質與規(guī)律,把握好不同文體的不同教學策略,在共性中發(fā)現(xiàn)個性,才能實現(xiàn)教學價值的最大化。在初中語文議論文教學中,教師注重講究一些策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