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慈祥
山西大同大學,山西 大同 037054
以健身氣功在高校開展的現狀為研究對象,以山西大同大學2020級公共體育健身氣功選修課學生為調查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本論文采用文獻資料法,查閱高校體育、健身氣功等方面的相關政策文件,收集健身氣功及養(yǎng)生相關數據和信息。
1.2.2 專家訪談法
根據研究內容的需要,采訪山西大同大學的領導、健身氣功教師,采用當面拜訪、線上討論等方式對本研究進行探討,為今后本課題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據。
1.2.3 問卷調查法
根據本研究的需要對山西大同大學學生設計了《山西大同大學健身氣功發(fā)展現狀調查》問卷。為確保本論文數據的真實性,抽取山西大同大學2020級公共體育健身氣功課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1.2.4 數理統(tǒng)計法
對調查結果進行數理統(tǒng)計,進行理論化總結與分析。
2.1.1 山西大同大學開展健身氣功的教學形式分析
通過電話訪談及當面走訪調查,我們了解到健身氣功是我校大一新生公共體育課的必修內容,大二的學生選擇健身氣功以選項課的形式進行。山西大同大學健身氣功的課堂教學模式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與山西大同大學培養(yǎng)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目標相一致,值得肯定。
2.1.2 山西大同大學開展健身氣功的教學內容分析
山西大同大學健身氣功的開設是根據師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性的開設1-2種功法。結果顯示,八段錦占總數的48.1%;六字訣占總數的29.6%;易筋經和五禽戲都占總數的11.1%;這說明我校健身氣功教學內容主要是老四套功法中的八段錦、六字訣,其他新功法還沒正式開始在我校普及。
2.1.3 山西大同大學健身氣功的教學方法分析
在一定意義上,教學方法決定了教學的成敗。通過訪談得知,健身氣功教師在課堂上常用直觀法、完整法、自練式教學方法,并沒有采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教學。
2.2.1 健身氣功教師的學歷、職稱和年齡結構的分析
參與調查的健身氣功教師的學歷情況中本科占18.5%、碩士研究生占77.7%、博士研究生是3.8%,說明未來的體育教師既要重視高等教育,又要兼顧和教學經驗。年齡結構反映了師資隊伍的發(fā)展?jié)摿Γ瑫r也體現了教師隊伍的教學經驗、科研能力、體力精力狀況等。
2.2.2 健身氣功教師運動實踐能力基本情況的分析
作為一名合格健身氣功教師,強健的身體、良好的技術以及高深的教學能力,才能適應高校學生的需求。本文主要調查的是教師在健身氣功領域的運動實踐能力,是指教師的健身氣功技能水平、比賽經歷、教學年限、裁判能力和比賽經歷。有37%的教師參加過健身氣功比賽;在已獲得本專業(yè)相關證書方面,我校具有社會指導員證書的教師占66.6%,獲得裁判員證書和教練員證書的人數占比分別29.6%和37%,這些指標反映了健身氣功教師的專業(yè)能力。
2.2.3 健身氣功教師參加培訓情況的分析
通過訪談得知,健身氣功教師每年參加1-2次培訓占66.6%,3次以上培訓的教師占33.4%。學生對傳統(tǒng)健身熱愛還不夠,需要對其深刻理解。從調查中得出我校健身氣功教師參與培訓次數屈指可數,應重視教師培訓,讓更多的教師參加健身氣功的培訓。
2.3.1 學生學習健身氣功途徑的分析
通過對山西大同大學335名學生的調查,發(fā)現對健身氣功的了解主要是學校宣傳和教師講授,為65.6%。健身氣功課程的開設使學生能夠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在任何體育項目中都是無可比擬的。
2.3.2 學生學習感受以及學習后效果的分析
學生感到非常快樂的占8.9%,快樂的占53.7%,也就是說有大于60%的學生對健身氣功有興趣。學生感覺一般的占28%,沒有出現學生對健身氣功反感的現象。調查結果顯示,58.2%的學生認為學習健身氣功后心情舒暢,對健身氣功技術和增強體質所占比例分別為52.7%和59.7%,只有38%的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提高了認識。
2.3.3 學生對健身氣功課程開展的建議
經過調查分析,有11.3%的學生提出開設新的功法教學,增加對健身氣功的認識與理解。有29.2%的同學建議健身氣功的交流比賽機會應該增多,通過比賽,健身氣功的健康和快樂可以被分享和交流。
山西大同大學健身氣功教師教學的理念、目標定位符合實際情況。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有直觀法、完整法、和自練式教學法等。課程內容單一,缺乏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形式.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模式 構建高效課堂。健身氣功教學發(fā)展離不開專業(yè)的高校教師團隊的支持,山西大同大學在崗教師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基本合理,能夠勝任教學任務,但教師參與的培訓較少,專業(y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成為山西大同大學健身氣功發(fā)展的主要障礙。學校應該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提升教學能力。山西大同大學學生對健身氣功的認識主要還是依靠教師講授,而沒有通過學校宣傳以及網絡提高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認識。從學生習練后的效果來看,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較差,對于培養(yǎng)終身體育的習慣來說,課上的習練就是量小力微的,建議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 重視社團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