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 重慶 400715)
四川省游泳運動員包某,女,22歲,國家級健將。于2017年接觸抗阻力訓練,隨后頻頻出現腰痛的癥狀,隊醫(yī)對其進行傳統針灸、超聲波等儀器放松暫緩癥狀后,運動員持續(xù)進行高強度訓練及比賽。最終在2019年8月訓練過程當中出現骶骨麻木的癥狀,經國家體育總局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影像X線片測量顯示為腰椎前凸Cobb角19°,定義為腰椎曲線變直,錐體退行性病變。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內容,在中國知網、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查閱相關文獻。通過多種渠道收集大量數據,為該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及原始數據。
1.2.2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等軟件對搜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歸納出前后評估數據對比,為該文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撐。
1.2.3 測試法
主要采用FMS功能性動作篩查,根據運動員不同時期實際情況判斷運動員接受治療后,運動模式進展效果的變化。
1.2.4 影像學資料測量法
在X線側位片上用SpinopelvicBalance軟件測量前凸角度。該文參照馮曉龍等測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Cobb角)形態(tài)學相關參數進行判斷。測量時取頭端在L1錐體上終板切線和尾端S1錐體上終板切線得出夾角度數。
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PT)被定義為對損傷、疾病、殘疾及其他與健康相關因素造成的身體障礙、運動障礙以疼痛進行評估、鑒定、治療和預防,屬于康復醫(yī)學領域。它涵蓋了創(chuàng)傷護理、心肺干預、預防干預、患者/客戶教育很多方面的內容。在美國,經過不斷的發(fā)展,物理治療師已經職業(yè)化,是由經過認證的物理治療師及助手(Athletic therapist,AT)通過檢查、評價、診斷和物理干預對殘障和損傷進行矯正,提升靈活性、機能能力、生活質量和運動潛力的健康護理職業(yè)。
物理治療與傳統骨科康復的區(qū)別如下。
第一,骨科醫(yī)院、體育醫(yī)院采取的治療手段主要是針灸、推拿、正骨、藥物敷貼等中醫(yī)傳統手段。針對骨科疾病反復發(fā)作、日趨加重的特點,格林尼思運動康體中心主要采用現代康復技術,主攻物理治療、運動康復(含徒手技術、物理因子、運動康復訓練)。
第二,骨科醫(yī)院、體育醫(yī)院目前主要是根據病患癥狀進行診療。格林尼思運動康體中心從病史、生活習慣、運動習慣著手,以評估為基礎(含體態(tài)、關節(jié)靈活度/穩(wěn)定性、神經控制、步態(tài)等),以全身整體觀為思路,進行痛癥及運動表現干預。
運動員每周進行2次物理治療,治療部位為全身整體處理。治療師會通過實際情況為運動員選擇不同的干預手段。治療期間會用到以下幾種基本手段。FM筋膜手法是通過傳統松解手法改良,涵蓋了美式整脊、腹診手法。經過科學編排,高效對人體筋膜進行松解,包括局部筋膜和整體筋膜調節(jié),達到促進患者局部張力松解,從而修復受損機體的作用。動態(tài)關節(jié)松動術是由Brian Mulligan先生經過40年的臨床經驗整合獨創(chuàng)的一種新的手法治療技術,主要解決患者關節(jié)發(fā)生微小的錯位而導致動作受限和疼痛問題。通過手法關節(jié)松動術后,患者能達到過程無痛楚感的功能性活動。這種手法不同于其他關節(jié)松動術只單純針對關節(jié)做松動,Mulligan手法除了松動并調整關節(jié)位置外,可同時達到軟組織松解的效果。PNF神經松動術治療關鍵在于預防和糾正拮抗肌的不平衡。它強調的是多關節(jié)、穩(wěn)定性、神經募集控制能力,通過治療師語言口令、視覺引導完成多關節(jié)復合式運動,不斷重復性刺激肌肉記憶,目的是讓平衡失調的患者達到神經募集控制關節(jié)運動的作用。MET肌肉能量技術(Muscle Energy Technique)是一種利用肌肉自身能量進行干預的手法治療技術。它使用輕柔的等長收縮,通過自發(fā)抑制或交互抑制,放松并拉長肌肉。與全憑治療師的被動靜態(tài)肌肉拉伸相比,MET是一種需要患者主動參與的主動治療技術。DNS(動態(tài)神經肌肉穩(wěn)定技術)是由布拉格學派Pavel Kolar教授發(fā)明的一套基于神經發(fā)育系統的評估和重塑運動系統功能的康復方式。它的評估是幫患者找到異常的動作模式以后會進行相應的糾正性教育。這種糾正性訓練會讓身體中從未被激活的肌肉得到有效的激活,這是利用神經發(fā)育學原理來評估和重塑運動系統功能,從而改善人體出現的功能障礙。
治療期間,物理治療師建議運動員停止體能教練安排的體能訓練,原因是往常的體能訓練負荷較大,不利于運動員康復期間的恢復進展。此外,為了防止運動員在治療期間體能呈直線下降,通過與主教練及體能教練、物理治療師三方商議決定,由成都格林尼思康體復建中心全權負責運動員治療期間的康復體能訓練。在運動康復師監(jiān)督并指導運動員完成康復體能訓練的其余時間,則需要運動員自覺完成康復性訓練,如泡沫軸放松、呼吸肌激活、腰椎曲度改善等。泡沫軸放松,是一種便捷式、經濟式的自我放松法,可通過肢體與物體之間的摩擦產生熱能,從而達到梳理筋膜,降低張力的效果。呼吸肌訓練也叫腹式呼吸,主要目的是激活膈肌、腹外斜肌、盆底肌,配合呼吸的參與,鼻腔吸氣時,膈肌下降,胸腔、腹腔向外運動,體積增大,呼氣時,膈肌上升,胸腔下降,腹腔向內收縮。其目的是建立核心穩(wěn)定,建立腹壓,提高脊柱剛性。腰椎伸展訓練目的是改善腰椎前凸曲度。動作要領:俯臥雙手前臂與上臂重疊,掌心向下與肩同寬,伸展時,頸椎到腰椎排列順序保持中立位,手臂放松,伸展至輕微擠壓感即可。期間康復訓練實施策略主要分為4個階段,第一周,主要以松解全身筋膜為主,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激活膈肌、盆底肌,配合呼吸練習,學會建立腹腔內壓,提高脊柱剛性。第二周,加強呼吸肌練習的同時,以脊柱伸展訓練為改善脊柱前凸曲線的重要訓練。其次采用無負重進行推、拉、蹲的動作模式訓練。第三周,提高呼吸肌練習的動作難度,進一步改善脊柱曲線,根據運動員恢復情況采用漸進性訓練模式增大訓練負荷。第四周,能夠在無疼痛感的情況下模擬完成正常訓練負荷,如奧林匹克舉重及推、拉、蹲抗阻力訓練。治療團隊會在運動員治療進展逐漸穩(wěn)定的情況下,通過醫(yī)學影像觀察及功能性運動模式評估結果,決定其4周后是否可以參與正常體能訓練。
腰椎的生理曲度變直,會導致腰椎排序改變,進而影響腰椎附近的肌肉、筋膜及神經等組織。主要癥狀有下腰部慢性疼痛,周圍肌肉張力過高、僵硬,一側或兩側的腰部會有明顯的酸脹感,嚴重者則會影響功能活動,出現活動受限的情況。腰椎在靜態(tài)下維持正常前凸曲度是人類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正?;顒拥年P鍵因素?!豆趋兰∪夤δ芙馄蕦W》在第九章“中軸骨骼;骨學與關節(jié)學”中曾闡述腰椎在矢狀面正常曲度為45°。但確切的曲度在醫(yī)學上一直存在爭議,隨著年齡的增長,腰椎曲度并不會一成不變,也受年齡、體重、病理性損失、不良體態(tài)的影響。4周后醫(yī)學影像觀察結果顯示,運動員腰椎前凸Cobb角為40°,與治療前相比腰椎曲度有了明顯改善,且腰椎生理曲度恢復后,關節(jié)排列順序正確,關節(jié)壓力減少,腰部疼痛也自然會隨之減少。通過各方面評定,運動員可以開始正常負荷訓練,但復建計劃仍需進行。
通過4周的物理治療及針對性康復訓練,運動員腰椎前凸角度得到了突破性的進展,其下腰部疼痛感及受抑制的運動模式都恢復到正常水平,可參與正常體能訓練的運動負荷,由此證明物理治療及運動康復的實施效果是可行的。
在當代運動科學高速發(fā)展下,對于職業(yè)運動員而言,運動隊除了專注發(fā)展運動成績以外,一定要對運動員后勤保障引起重視,配備物理治療師和運動康復師是保障運動成績的必要前提,這樣可以更好地制訂科學、有效的方案進行干預和處理。只有避免運動員在訓練中受傷,教練員才能更好地去幫助運動員提高運動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