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劍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四川 成都 611137)
日語專業(yè)四級考試將聽力置于首位,一共20題合計20分,其特點在于試題多為日常情景對話,具有較高的內容效度,由于日本人說話方式比較委婉,故以隱含信息為測試重點的試題居多,要求學生理解明確或隱含信息進而推理出交際雙方的真正言語意圖;而這正是日語專業(yè)學生普遍感到頭疼的問題。關聯(lián)順應模式是在關聯(lián)理論和順應理論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的語用模式,讓關聯(lián)理論解釋的充分性和順應理論描述的充分性得到了有機結合,有利于對交際過程中的會話含義進行更好的語用闡釋。本文試從這一全新視角出發(fā),對日語專業(yè)四級考試聽力部分的典型試題進行具體分析,考察日語聽力理解過程中的語用策略,從而提高學生聽力理解能力和聽力考試的正確率。
Sperber和Wilson(1986,1995)的關聯(lián)理論的明示推理和最佳關聯(lián)對于交際過程中的話語含義理解有著指導性的意義(何冉,2010:324);Verschueren(1999)的順應論認為使用語言的過程即選擇的過程,選擇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順應性(何冉,2010:298),為研究語言使用規(guī)律提供了較充分的描述理論框架。兩大理論各具優(yōu)勢又存缺陷,楊平(2001)在綜合上述理論優(yōu)缺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新的語用模式即關聯(lián)順應模式,陳春華(2003)具體指出兩種理論的優(yōu)勢和弊端;冉永平(2004)在楊平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修改,進一步豐富了該模式。
根據(jù)關聯(lián)順應模式,語言使用是一個順應關聯(lián)的過程,即語言的選擇和運用是說話人尋求關聯(lián)、順應關聯(lián)語境的過程。一個成功的交際過程,交際雙方往往以順應來尋求關聯(lián),又通過關聯(lián)來達成更好的順應。而聽力理解的最終目的是理解說話者的交際意圖,既要理解說話者的信息意圖即話語本身的意義或話內意圖外,更要把握說話者傳遞信息意圖背后的真正意圖。日本人日常生活對話中有很多場合,話語的交際意圖不同于信息意圖,即言外之意;而聽者在聽力過程中則需要基于交際雙方所提供的關聯(lián)順應性來獲得話語的真實意圖,也就是聽力試題中的言語交際是動態(tài)的,涉及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互動的話語選擇與理解,整個過程具有順應關聯(lián)性,聽者需要從說話人提供的話語信息以及聽者已存在的認知語境假設中推導出說話者意圖,即:
●明確交際雙方的話語信息形成關聯(lián)假設。
●分析交際雙方根據(jù)關聯(lián)假設選擇說話方式或策略。
●探索語境關系和語言結構在動態(tài)過程中如何相互順應。
●找出最佳關聯(lián),確定與交際意圖相一致的推理結果。
日語專業(yè)四級考試聽力試題以日常情景對話為主,內容涉及日常的衣食住行、文化習俗等各個方面;從試題答案呈現(xiàn)方式來看,其中以考察學生推理隱形信息為測試點的試題居多,例如2016、17年推理題型分別達到11和9個;而日本人是公認的第一委婉民族,在語言交際中習慣避免直截了當?shù)谋磉_,比較喜歡間接含蓄的方式。因此,聽力過程中能否理解交際雙方間接表達的言外之意顯得尤為重要,在指導學生應對日語專業(yè)四級聽力考試時,需要切實提高學生正確理解日本人委婉言語行為之中所包藏的隱含意義的能力。下面,筆者將從關聯(lián)順應視角出發(fā),分析聽力部分的典型試題,考察日語聽力理解過程中的語用策略。
例1
男:本當にいい天気で、気持ちいいね。A1
女:そうね。風が爽やかで、草の匂いもするし。B1
男:うん。鳥の鳴き聲もきれいで、川の流れも気持ちいい。A2
女:そうね。でも、足が疲れた。B2
男:それはいいのよ。①一所懸命漕いで、汗をかけば健康にもいいし、オートバイみたいに排気ガスをも出せないし。A3
女:それは分かっているけど、やっぱり②坂道がきついし、③車の通りも気になるよ。B3
質問:二人はどんな乗り物に乗ってますか。
A 自動車 B 自転車 C オートバイク D 船
該對話是一道非常典型的推斷題,問題是“兩人使用的是哪種交通工具”。A1B1A2提供的話語信息即兩人去郊游,感覺愉悅,同時也和問題產生聯(lián)系,我們開始假設交通方式。女士的B2產生新信息,與現(xiàn)存的語境假設相結合產生語境暗含——“腿腳疲勞”,由此順應語境變化,調整語境假設:該交通工具的使用可能與體力付出相關。男士的A3順應B2,進一步提供新的信息①交通工具鍛煉身體而且環(huán)保,讓我們開始篩選關聯(lián)性即基本排除汽車、摩托車等選項;與此同時①中與交通工具直接聯(lián)系的動作「漕いで」(劃船或蹬車)引起聽者注意,新舊信息相互作用:劃船和疲勞部位是否可以關聯(lián)?最后,我們通過女士的應答B(yǎng)3重新選擇語境假設即:使用該交通工具的時候,②坡道累人加之③留意車輛往來;與“腿腳疲勞”產生最佳關聯(lián),確立交通工具為自行車。解題的關鍵是根據(jù)動態(tài)的信息不斷調整認知語境假設,在關聯(lián)假設和具體語境成分之間尋找契合點。
例2
子:ね、最近、僕とよく遊んでくれるよね。前はお母さんとしか遊んでいなかったのに。A1
父:ああ、でも、①お父さんはいつもあなたと遊びたいって思ってたんだよ。B1
子:だけど、どうして急に暇になったの。A2
父:それは、まあ。B2
子:お父さんと遊ぶのはいいんだけど、②今度はお母さんのほうがなかなか帰ってこないんだから、もう嫌になっちゃうよ。A3
父:ごめんね。③実はお父さんの會社は潰れたんだ。それで、お母さんが頑張っているんだよ。B3
子:そうだ。分かったよ。
質問:父親はどうして子供とよく遊ぶようになりましたか。
A 仕事がなくなっていたからです
B 會社の仕事は少なくなったからです
C 子供と遊びたいと思うようになったからです
D 母親が子供と遊んでほしいと言ったからです
該對話是父親與孩子之間的談話,問題是“父親與孩子一起玩耍時間變多的原因”,孩子A1的話語信息即父親最近經常與孩子一起玩耍,以前多是母親陪伴,語境隱含為“以前并非這樣”,而父親的回應B1則是①自己一直希望多陪孩子玩耍,語境假設關聯(lián)到答案C:由于父親想法的改變。孩子并不排斥父親的陪伴,但提出疑問A2“為何突然變得有時間”,語境暗含為“之前陪伴少是由于沒有時間”。我們開始調整語境假設,以順應語境信息的變化,將關聯(lián)性放在答案AB上。面對父親的含糊回應B2,孩子A3產生了新的信息——②母親不著家,孩子很失落。順應這一語境變化,語境假設關聯(lián)至答案D。父親的道歉B3提供了新的信息即③父親公司倒閉,母親開始為生活奔波,最終與答案A產生最佳關聯(lián)。交際雙方對語言手段的選擇與對方的回答密切相關,需要不斷順應對方的選擇,信息交流在制約、順應、選擇的動態(tài)語境中推進,而我們作為聽者不斷順應聽力試題中交際雙方的話語形式和與語境條件的變化,不斷調整認知語境假設,直到尋找到最佳關聯(lián)。
綜上所述,日語專業(yè)四級考試聽力理解中以日常情景會話為基礎的言語交際是動態(tài)的,涉及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互動的話語選擇與理解,整個交際過程具有順應關聯(lián)性,而關聯(lián)—順應就是我們作為聽者在話語生成或話語理解過程中話語形式或語言結構的選擇、推理結果的判斷與優(yōu)選的策略。本文將關聯(lián)順應模式引入日語專業(yè)四級考試聽力理解中,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使得學生在聽解過程中有效地建構認知語境假設,順應動態(tài)變化的語境,快速準確地捕捉最具關聯(lián)性的信息,用語用策略提高聽力效果。
注
①例1、2依次分別引自日語專業(yè)四級考試2016年聽力第5題、2017年聽力第14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