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語桐(湘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第一子弟中學2002 班)
指導點評老師/曾紅梅
怎么立起一張白紙?對折。人也一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面具。人們認為面具是虛偽的表現(xiàn),故排斥、厭惡它,卻又需要、依賴它,以至于難以與面具和平相處。
但戴著面具的你,也是你,只不過你接受不了那個戴著面具的自己罷了。讓人無所適從的面具,其實滿足了人們自我保護的需要。吳正榮在《生命整合心理學》中提到,面具是個人適應社會的手段,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防衛(wèi)”功能??梢姡髅婢吒袷且环N社交手段。
從某種程度來說,合理的面具能使人保持本性。裴矩佞于隋而諍于唐,看似其性大變,實則未變,佞諍轉化,只不過是他對本心的最優(yōu)解。與人相處亦如是。對方耿直坦率,自然報以真情;對方老奸巨猾,怎能不筑障設防?由此觀之,面對錯綜復雜的環(huán)境、深淺未知的對象,戴上面具,能使人免受傷害,與人相處游刃有余。
然而,面具并非一律都好。它隔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面具如盔甲,保護了自己,也隔絕了他人。沒有人愿意去親近一個對自己充滿戒備心的人。
戴上面具,我們也無可奈何地與自我疏離。從小蒙父母教導,天真無邪;稍長成,接受師長耳提面命,入心入骨。如今,我們面對父母的叮嚀,為何更愿避而獨處?面對不平之事,為何學會了笑而不語?面具戴久了,對別人虛與委蛇,對自己也真?zhèn)文?。因此,我們逐漸習慣、忘記、冷漠。
看那些不戴面具的人,他們毫不遮掩地展示自我,滿腔熱情如太陽穿透了我們心頭的陰霾。有人傾其一生只做一件事,樸實得像一個農民;有人救人于危難,離開時只留下一個背影。他是田間的勞動者,雙手滿是泥土;他是我們的兄弟,青春的臉龐還有些許稚氣。他們就是他們自己,無需任何面具。讀懂他們,我們因感動而淚流滿面。我們驚嘆,原來還可以如此坦蕩無拘地表達自己。因為他們,我們不知何時也摘下了面具。那個在陽光下自由舒展心靈的人,就是我們一直在苦苦找尋的自己!
聰明的人呵,若你戴上了面具,請不要癡迷于面具。或者,摘下面具,讓陽光照進來,給心靈一個自由的機會。
點 評
本文脫離了議論文的模式化表達,體現(xiàn)了思辨性。文章開篇舉出無處不在的“面具”現(xiàn)象,提出“人們難以與面具和平相處”的問題,以“戴著面具的你,也是你”這個矛盾判斷引發(fā)讀者深思。文章主體部分先說面具的“好”,再過渡到“不好”。那么,不戴面具、坦蕩熱烈地活著會怎樣呢?作者給出了答案:活出自我,感動他人,并幫他人找回自我。至此問題解決,發(fā)出呼吁:摘下面具,讓陽光照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