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詠林 天津體育學院
在今天這個信息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很多青少年癡迷于電腦手機或承受于較大的學習壓力,習慣坐不動,最終導致體質下降,肺活量減小,運動能力不佳,并伴有更多青少年出現(xiàn)肥胖癥狀的現(xiàn)象。然而以往學校體育課程內(nèi)容單一,運動強度不足等問題,相對浪費了改善學生心肺功能,增強學生運動能力的機會。目前,中學體育正在實施課改,“高強度間歇訓練”是一種較科學的、高效的訓練方法,如果借此機會,將這種訓練方法加入學校體育教學大綱,豐富中學生體育課程內(nèi)容,改善學生體能的目標就可以實現(xiàn)。
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是指由具有較大運動強度、較短持續(xù)時間等特點的多個運動訓練小組所組成的訓練模式,且以較低強度運動或完全休息作為間歇。是一種能夠在20分鐘之內(nèi)實現(xiàn)100%體力耗盡的高效訓練法,可以有效提高中學生的心肺功能和身體素質。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而言更具科學性、針對性,同時也更加節(jié)省練習時間。
通過查閱相關期刊論文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關于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法的相關論文238篇;其中關于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法應用實踐的相關論文33篇。現(xiàn)將以上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總結:
張慧霞在2017年2月1日發(fā)表的《高強度間歇訓練法在提高青少年耐力素質方面的應用》中指出,由于青少年不宜進行過多的高強度無氧訓練,所以采用這種間歇訓練法是一種比較有效的發(fā)展身體素質的訓練手段。
從劉科強2012年9月15日發(fā)表的《論關于提高中學生200米成績的訓練方法》中重點介紹高強度間歇訓練的使用方法,進而指出該方法對學生速度素質的提升有顯著的效果,并且能增強訓練趣味性,讓學生擺脫周期性項目的單一動作導致的枯燥感受,有利于提升學生200米成績,為中考體育考試相關項目打下基礎。
通過總結國內(nèi)學者對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法的主要研究,易知此訓練方法對學生體質改善具有顯著效果,對學生體育成績提高具有較強作用。因此,積極貫徹落實中學體育課程改革,把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引進中學體育課堂,符合中學生身體機能提高的要求。
練習動作規(guī)范化,練習計劃合理化,與《體育與健康》教材結合,有效率地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從而使其心肺功能得到改善。
在安排訓練時注意安全第一。制定訓練負荷時,由于個體的身體素質差異較大,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制定的普通中學生體育運動的強度不宜過高,應該將訓練強度設置在中等水平,做到既能達到能夠提升身體素質的目的又不至于對青少年學生造成身體傷害。此外,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由于身體未發(fā)育完全,不適合進行高強度的無氧練習和大力量的器械練習,因此在進行訓練設計時要重點加以考慮,避免由于訓練設計不當,損害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問題。
現(xiàn)階段我國中學生學業(yè)繁重,參加體育活動的機會較少,學習體育運動新動作相對較慢,因此,為了HIIT可以在中學較快開展,應針對學生群體設計精簡化練習動作。
我國中學班級單位的人數(shù)一般在30-40人左右,學生數(shù)量相對較多。故,需要注意如何設計組織訓練方案,使得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
為了探尋HIIT在中學生體育課程應用的可行性,研究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
選取127名秦皇島市初三年級中學生,分別組成HIIT教學小組42人,傳統(tǒng)教學小組42人,不參與體育教學小組43人,開展為期4周的實驗前后對比研究。
在實驗前測得各組體能、心肺機能、體脂率對比P值均大于0.05,認為各小組體質水平基本相同。
(注:以下為具體訓練計劃)
第1—2周計劃:練習動作1、徒手深蹲2、平板支撐3、跳繩4、仰臥舉腿5、實心球下砸6、波比跳;單個動作持續(xù)進行30秒練習,不同動作之間間歇15秒。組與組間歇5—10分鐘,每節(jié)課進行兩組練習。
第3—4周計劃:練習動作1、持實心球深蹲2、肘撐變手撐交替3、跳繩4、仰臥兩頭起5、單側腿支撐實心球下砸6、波比跳;單個動作持續(xù)進行30秒,不同動作之間間歇10秒。組與組間歇5分鐘,每節(jié)課進行兩組練習。
經(jīng)過4周實驗訓練干預后,測得HIIT教學小組比傳統(tǒng)教學小組對中學生的心肺機能以及身體素質的提高更加顯著。
此類HIIT訓練手段設計較適宜中學生現(xiàn)階段的身體機能發(fā)展情況,有助于中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并有利于我國青少年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