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對于宋代的刺繡和緙絲這樣描述道:“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嚵唼之態(tài)。”
蘇繡,是江南民眾生活中一抹清麗的底色,江南水土的氤氳柔潤賦予其特有的詩性品格。淡雅雋永、玲瓏飄逸、精巧工致,蘇繡凝聚了吳地藝術審美之精髓,飽含蘇繡藝人之巧思慧心,一針一線繡出流轉的光陰。
展覽現(xiàn)場
細平繡和服腰帶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刺繡技藝的產生正是人們向文明進步發(fā)展的標志。它體現(xiàn)著人們視覺和知覺的日益聰明,審美意識的逐漸成熟。蘇繡工藝從其成型發(fā)展至今,書寫了一部從未中斷的工藝美術的專題發(fā)展史和傳承史。
吳文化博物館“繡理江南—縈縈絲線絺華年”蘇繡展,于2021年9月26日至11月28日在“吳頌”展廳推出。展覽將以蔣雪英、府向紅、府涵璐師生三代的蘇繡作品為依托,共展出蘇繡精品28件。
“龍騰鳳舞”刺繡紋樣
花影女袍褂
花影女袍褂“萬物生”旗袍
吳地刺繡歷史源遠流長,西漢劉向的《說苑》中就記述了吳人“繡衣而豹裘”。刺繡工藝最初主要用于服飾,唐五代時開始向藝術欣賞品方向發(fā)展,兩宋時分化為日用和欣賞兩個走向,有明一代則將文人畫的精髓引入其中。王鏊在其《姑蘇志》中提出“精細雅潔,稱蘇州繡”,首次總結了蘇繡的藝術風格。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蘇州以“繡市”而享譽四海,蘇繡技藝被廣泛應用于生活、藝術與宗教的各個方面。清末民初出現(xiàn)的仿真繡、亂針繡等繡法使蘇繡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名手競秀、獨領風騷,居我國“四大名繡”之首。
“倚窗寒梅”茶席
寶相花護手
優(yōu)渥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富庶的經濟、文人墨客的詩書畫作,以及求精求雅的藝術、生活追求,在悠長歲月中浸潤、滋養(yǎng)著吳地刺繡,使其形成“圖案秀麗、色彩典雅、針法豐富、繡工精細”的獨特藝術風格。在技藝上,蘇繡注重細節(jié)的處理,繡線銜接不露針跡,根據(jù)物象形態(tài)來變換絲理的排列,常用多種色線套繡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xiàn)物象時善于留白,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往往以“平、光、齊、勻、和、順、細、密”八個字概括蘇繡的特征。
鹿鶴同春扇套
繡花童鞋
展覽現(xiàn)場
蘇繡始于裝飾,飽含著人類對于美原始的憧憬和向往。近代以來,時移世異,蘇繡幾經衰頹,但都能緊跟時代的步伐,以縈縈絲線展示其堅韌不拔。20世紀70年代,精致繁復的刺繡和服、韓服及高檔日用品遠銷海外,為蘇繡打響了國際聲譽。與此同時,亂針繡、異色雙面繡等欣賞性刺繡裝飾品活躍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當下,蘇繡工藝在高端藝術品領域不斷探索的同時,越來越注重本位實用功能的回歸。新一代蘇繡藝人著力打造“活”的蘇繡藝術,在“原生態(tài)”與“市場化”中尋找契合點,推動蘇繡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