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利利 武漢體育學院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1]我國高校是培養(yǎng)國家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集中地,是學生在學校中接受教育的最后階段。所以高校體育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且培養(yǎng)學生運動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我國近年來更加注重體育教育的大方針政策的引導下,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在培育大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方面也更加重視運動能力的培養(yǎng)。伴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逐漸在體育學科中得以貫徹落實并取得很大成就。通過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實現(xiàn)對大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大學生的身心全面發(fā)展有重大意義。
學者于素梅提出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又稱為體育與健康素養(yǎng),包括體育精神、運動實踐、健康促進3維度,進而又細化為體育情感與體育品格、運動能力與運動習慣、健康知識與健康行為6個要素。[2]體育精神包括了體育情感和體育品格,在學校體育教育目標中,提升學生的運動興趣對體育精神有引導作用;而在運動實踐過程中,促進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關鍵是培養(yǎng)運動能力和運動習慣;健康知識和健康行為則包含在健康促進里面,在學習體育教育目標中能夠促進學生養(yǎng)成健康行為習慣。
從一方面來看,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的基本,學到的知識與技能,以及在學習后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判斷、解決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從另一方面來說,學生素養(yǎng)的獲得是學生在學習技能的過程中逐漸鍛煉、培養(yǎng)出來的。每個學科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學科素養(yǎng),物理有物理的學科素養(yǎng),化學有化學的學科素養(yǎng)你,它是一個具體化的表現(xiàn)。綜合以上各專家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應是學生在各個年齡學習階段的課程學習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自身且終身全面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關鍵品格與能力。
體育健康素養(yǎng)有3個維度,6個要素,既然稱之為“核心”,那么“核心”就是關鍵所在,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就不能是普通的,大眾的,它意味著獨一無二。學校體育教育是教育的起點,根據(jù)體育學科的特征,以國家頒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框架為依據(jù),在體育素養(yǎng)內涵的基礎上,提出了運動技能與習慣、健康知識與行為、體育品德與情感是以及指標,運動技能、運動習慣、健康知識、健康行為、體育品德、體育情感這六個方面為二級指標。[3]本文所探究的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如何大學生的運動能力,故將從運動技能與習慣這一層面進行探究和分析。
在校所學的運動技能、知識以及情感的培養(yǎng)都是以運動項目為載體,并以此為核心而推進的。大學生已然通過了小學、初中、高中的體育課程學習,進入大學必須要在自己感興趣的項目里掌握1-2個運動技能,并且能夠認識體育運動學習的方法與規(guī)律。這是學生在各個階段通過學習體育課程所具備和掌握的,也是體育學科最為重要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不同的年齡學段,有不同的特點,身體在成長發(fā)育的過程中,學習體育運動也是由簡到繁的過程。學校體育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讓體育能夠持久的深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當中,不僅僅限于在學校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促使學生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并在生活中形成一個自然而然的習慣,保證持久性與穩(wěn)定性。在學生脫離了學校教育之后依然能夠積極主動自覺的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去。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課程設置所規(guī)定的是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程(四個學期共144學時)。在大學期間修滿學校規(guī)定的學分,達到基本要求是學生畢業(yè)、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大學體育是我國每位大學生必須要學習的課程。大學體育課程與小學、初中、高中的體育課存在很大的區(qū)別。在我國,小初高的體育課重視程度較低,探究其因是很多學校硬件設施達不到上體育課的標準,有些學校則是被其他課程所占用。高中體育課,往往是以高考為由改成了自習課,很大一部分地區(qū)的九年義務教育里的體育課常常是以自由活動或者自習為主。然而進入大學,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同等重要,必須修滿學校所要求的學分,才能有資格拿到畢業(yè)證書。很大一部分學生初入大學體育課堂往往都會覺得體育課就只是自由活動,不需要學習體育運動,而他們對于體育知識的了解也少之又少。所以,在初入大學的大一新生,對待體育課基本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完全不適應,甚至可能會產生抵觸心理,拒絕運動,在他們的觀念里就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他們認為體育課就是自由活動,當真正開始上體育課的時候,由于課程密度稍大,很多學生產生不適應。另外一種就是,對大學體育課程充滿了興趣,因為大學體育課程與高中體育課程設置存在很大的差別,在體育課上可以接觸到各種球類,學校提供各種各樣的體育選修課程,以供學生們自由選擇,在體育課堂活動中積極性較高,渴求習得一門體育運動的技能,并對習得的體育項目理論知識感興趣。
大學里的體育活動除了必修的體育課程之外還有課外的體育活動。例如學校及學校的社團組織的體育競賽、體育活動,以及學生們自己組織的課余體育比賽等。高校每年至少會舉辦一次田徑運動會,學生可以依據(jù)自己的能力選擇自己擅長的體育項目進行參與。學校里也有各種各樣的社團,不定期組織體育活動,比如趣味運動會、拔河比賽等,都是為大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所組織的體育活動。
愛好體育運動的學生會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從而達到舉辦體育賽事、活動的目的,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豐富學生們的課余生活,培養(yǎng)大學生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然而,課外體育活動不受限制,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所以往往會形成一種兩極分化的情況,喜愛運動的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不喜歡體育鍛煉的學生往往就拒絕參與到課外體育活動及體育競賽中,這種情況下就無法達到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培養(yǎng)運動能力的目的與要求。
學生在大學畢業(yè)之前,熟練掌握一項體育運動技能,單單每周一節(jié)或兩節(jié)的體育課中 是明顯不足的,需要學生在課外生活中加強鍛煉與練習。大學體育教師在體育課堂中應該盡可能教授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穿插該項運動的理論的知識,重點在于,習得一項體育運動,不單停留在基本功上面。比如,教師教授學生學習籃球,除了最基本的運球和三步上籃籃之外,還要組織學生們進行籃球比賽,否則指停留在簡單的運球和投籃,就失去了籃球運動的樂趣;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排球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要給學生講解排球的戰(zhàn)術方法及運用,以及排球競賽的規(guī)則,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一項運動的完整性。競技比賽是體育運動的魅力,在教授學生練習基本功的同時,安排學生們進行比賽,以免學生在練習基本功的時候感覺枯燥乏味,從而能夠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斗爭性,讓他們愛上一項體育運動。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建構自己只是的過程,且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需要具備3個特性:自主建構性、社會性、情境性。由此可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1.學習是學生以自身方式對知識進行自主建構,而非被動地接受教師教授的知識或技能。2學習應是一個交流與溝通的互動過程,而非單向的傳遞過程。3.學習是在一定情景下進行的。首先,大學體育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結構: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結合教師的“講解、示范、學生練習、教師指導糾正、課后總結”,這種固定的模式一成不變,但課堂中始終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在被動地接受教育,這種教學方式難免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為培養(yǎng)學生體育學科素養(yǎng)的運動能力,需要讓學生對學習體育運動有一個自覺認識的過程,并非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所教授的知識或技能。在體育課堂中的學習,教師應該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溝通,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體育精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是現(xiàn)代體育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體育教師在教學的作用由主導者變?yōu)檩o導者,如此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針對學生對待大學體育課程的不同態(tài)度,體育教師需要更新教學方法,變換組織形式,激發(fā)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在課的內容中插入體育游戲,與所教授的運動項目相關聯(lián)的體育游戲,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的認知能力。比如教師在安排排球正面雙手墊球技術的新授課學習中,加入“帶球接力跑”游戲,讓學生在不了解排球的情況下,利用游戲讓學生體驗到排球的樂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學習完排球的基本技術之后,組織學生進行排球比賽,通過運動競賽使學生得以思考自身所缺乏的運動技能與理解所需要運用的戰(zhàn)術,在實踐過程中遇到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能力。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下,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態(tài)度與習慣,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鍛煉態(tài)度與行為,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熟練地掌握一門運動技能,對學生畢業(yè)后更長生命周期的持續(xù)影響。把體育運動貫穿到生活里,這才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精髓。促進學生全身心的發(fā)展,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精神。在體育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勇于拼搏的體育精神。
培養(yǎng)大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運動能力,需要大學體育教師做出改變,首先從教學觀念的改變,由傳統(tǒng)教師“教”,學生被動“學”,改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體育課堂。二是教師要更新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新的教學模式,增加體育比賽及體育游戲在體育課堂中,凸顯培養(yǎng)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作用。三是要教師在教授一項貫穿學生整個大學生活的一項體育運動,讓學生學“精”,學“通”,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培養(yǎng)終身體育的習慣。這樣才能夠達到培養(yǎng)大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其次,學生作為主體,一定要有對體育運動有清醒的認識,要明白習得一項體育運動技能的重要性,一定要積極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培養(yǎng)屬于自己的興趣,并且能夠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