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青霞
(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學,福建莆田 351131)
生物核心素養(yǎng)包括生命觀念、探究能力與社會責任等內容。核心素養(yǎng)理念對生物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結合學生學情改革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生命觀念是初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更是素質教育對人才提出的具體要求,有利于學生充分理解所學生物知識。學生具備良好的生命觀念,就能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并在此過程中探索與感悟生命世界,逐漸形成科學世界觀[1]。初中生物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可結合學生學情從以下方面滲透生命觀念。第一,巧用概念圖,通過繪制概念圖使學生形成符合功能與結構特征的生命觀點,并在此基礎上捋順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與層次關系,從而深入理解知識,形成良好的生命觀念。例如,在教學“形形色色的植物”相關知識時,生物教師可指導學生繪制該章節(jié)概念圖,引領學生感悟與理解物質與能量、結構與功能、穩(wěn)態(tài)與平衡等生命觀念。
第二,引領學生參與活動,在親身體驗中樹立生命觀念[2]。初中生大多喜歡參與有趣的實踐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緊抓學生的個性特征,以游戲活動形式引入知識內容,使學生在體驗活動中理解與掌握知識,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心臟相關知識時,生物教師可拿出提前準備的新鮮豬心,為學生直觀講解心臟四腔壁薄厚程度及相關功能,使學生對心臟結構與功能產生直觀印象。然后,教師為豬心注水,并將其和蛙的心臟結構進行對比,使學生了解進化與適應觀。最后,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動手操作,逐步體會物質與能量觀、穩(wěn)態(tài)與平衡觀。
第三,運用科學史強化學生的生命觀念。《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屬于持續(xù)變化的存在。生物學科聚集大量科學史,通過了解科學家探究生物知識歷程,學生能充分理解科學本質,并掌握探究科學的方式,學習科學家嚴謹專注與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例如,在教學細菌相關知識時,教師可為學生介紹列文虎克,其認真嚴謹?shù)木裰档脤W生學習,并基于此延伸出細菌形態(tài)結構知識,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形成結構與功能觀。
科學探究是初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借助已有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提出與生物學有關問題,促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選取、探究課題的能力,并結合自身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基于此制訂科學合理的實驗探究方案,并做出客觀評價與反思[3]。從上述內容可看出,科學探究在整個生物教學中發(fā)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其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學情優(yōu)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縱觀初中生物教學,部分學生有著強烈的探究興趣與較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其探究思維活躍程度高于同齡人,學習成績也相對較好,這說明科學探究有利于學生高效學習。然而,很多生物教師傾向于理論知識教學,在探究實踐方面很少投入精力,換言之,其思維依舊受傳統(tǒng)應試觀念的影響。與此同時,部分家長擔心過多的探究會在無形中分散孩子的學習精力,故而很少支持孩子的探究活動。事實上,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實踐是驗證理論的重要途徑,學生在探究實踐過程中能充分理解與掌握理論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自身的知識體系,為后續(xù)深層次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初中生物教師開展科學探究時可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傳授學生觀察方式??茖W探究不可缺少的基礎組成內容是觀察方式,學生具備自主探究意識,可為后續(xù)高效探究做好鋪墊。同時,科學探究過程中的觀察是在相應條件下實施的有計劃、有目的的觀察,必要時需運用相關儀器設備并做好觀察記錄。在初中生物學習中,學生會經常運用重點觀察法、順序觀察法、驗證性觀察法等,如進行“種子的萌發(fā)”實驗時可采取對照觀察法,借此歸納、總結影響種子萌發(fā)條件。無論采取哪種觀察方式,學生都要結合實際進行探究活動,從而掌握科學探究技能,樹立嚴謹、實事求是的探究態(tài)度。
其次,指導學生自主實驗。學生如果僅參與某一環(huán)節(jié)的探究學習,其所形成的探究思維與能力就較為單一。因此,教師要積極為學生提供自主實驗操作的機會,促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探究知識。學生應在探究實踐活動中自主提出問題與假設,制訂科學合理的實驗方案,執(zhí)行計劃后得出實驗結論。例如,在教學“種子的萌發(fā)”相關知識時,生物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自主選取“光”“水”“溫度”等條件開展實驗探究。教師在此過程中及時點撥學生,如在實驗中為何每個器皿不能只放一顆種子?需要觀察哪些內容、如何準確記錄?為何要在土壤中放入種子?生物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探究操作并非學生全程獨立完成,教師在此過程中應引導學生細化實驗操作方案,及時解決疑惑,從而提高探究活動效率與學生探究水平。
社會責任是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之一,即根據對生物學知識的認識參與個人、社會事務討論,并在此基礎上做出理性的判斷與解釋,從而具備解決生產生活中生物學問題的能力[4]?!墩n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通過學習能強化科學精神、責任感、環(huán)境意識與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習質量。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初中生雖然對環(huán)境保護、生物科學技術、健康生活等有所了解,并在學習和生活中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問題或社會熱點問題,但由于生物學知識儲備不足且科學思維薄弱,在履行社會責任能力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對此,初中生物教師應在核心素養(yǎng)指引下結合學生學情優(yōu)化教學,不斷強化學生社會責任。首先,創(chuàng)設社會情境。從人性需求角度分析得知,人類處于陌生環(huán)境時會自動建立自我保護與排斥屏障;反之,處于熟悉環(huán)境中會放松情緒,獲取愉悅精神體驗。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扮演著引導者與指導者角色,應為學生營造適宜的環(huán)境,提供充分學習材料,激發(fā)學生認知潛能,從而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以“珍愛生命,拒絕毒品”教學為例,生物教師可為學生列舉采訪吸毒者、與吸毒有關的電視新聞播報、吸毒危害調查分析等真實案例,與學生共同分析吸毒對人類與社會的危害。在此過程中,學生可發(fā)表自身見解,教師及時補充,雙方討論得出遠離毒品是健康生活基本準則,也是個人的社會責任。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社會真實情境,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關注健康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及錯誤生活方式產生的危害等,為創(chuàng)造健康生活做好鋪墊。其次,巧借現(xiàn)代化教學方式?,F(xiàn)代教學方式具有顯著的針對性、高效性、趣味性、直觀性特征。以“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與影響”相關知識教學為例,教師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多種圖片,強調各種生物的生存基準是適應所處環(huán)境,若不適應就會被環(huán)境淘汰,說明生物對環(huán)境適應為普遍存在現(xiàn)象。生物在長期生存與發(fā)展中會逐漸適應環(huán)境,并與環(huán)境成為緊密相連的整體。如果環(huán)境遭到破壞,生物就無法適應全新的環(huán)境,甚至會死亡,因此,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地球上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總之,核心素養(yǎng)是當前教育領域研究的重點課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領學生探究生物學科內涵,改變學生以往被動學習與思考的現(xiàn)象,使學生具備良好的生命意識、探究能力與社會責任,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