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娜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瑜伽教學路徑探究
周娜娜
(鄭州科技學院體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64)
新時期課程思政建設發(fā)展理念要求對受教育者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教育,嚴格秉承立德樹人信念并深化教育改革,課程思政育人的本質目的是培養(yǎng)新時期優(yōu)良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育健全的身心品格。結合近年來我國“課程思政”的教學發(fā)展理念,文章對我國高校瑜伽教學內容、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梳理,探究瑜伽教學課程思政的價值及在瑜伽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促進瑜伽教學課程思政更好地實施提出相對應的建議。從瑜伽課堂中發(fā)掘思政元素,嘗試將高校瑜伽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科學連接起來,從而促使學生學習內在驅動力的增長,促進學生對瑜伽課程知識和理論體系的正確解讀與深入理解。
課程思政;高校;瑜伽;教學;路徑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印發(fā)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2]。2020年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全面及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高校政治教育大會精神,推進教育課程改革,深入發(fā)掘思政元素,充分發(fā)揮思政育人的優(yōu)良作用。[3]我國學校體育自建國以來共進行了多次課改,但實施效果并不明顯,體育課堂也似乎并未真正解決大學生身體素質低下的現(xiàn)象。新時代體育教育要求在“健康第一”,“快樂體育”的前提下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綜合提升,卻似乎難以走出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下的怪圈。瑜伽是一項集體育、美育為一體的藝術展示類項目,近年來受到不同人群的廣泛喜愛,借助該體育項目的身、心結合的教育功能,能夠較好滿足學校體育課程“健康第一”“快樂體育”的整體要求。所以,高校體育院校理應把握課程思政思想的大潮,采取一切手段積極審查瑜伽課堂的思政元素,并適宜融入到教學中,以此強化瑜伽課程教學效果,優(yōu)化學生學習過程、激勵學生成長。
“課程思政”理念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導向,新時期課程思政的創(chuàng)新理念應是努力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有機的融入和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以達成一種全面性、全方位的創(chuàng)新體系。[4]思政作為一種國家意識形態(tài),有著積極深重的教育發(fā)展與戰(zhàn)略導向意義,課程思政是指把一種指導人思想觀念和立場等的系列課程中的思想政治因素運用到專業(yè)課程教學中,教師以課程思政為載體為受教育者營造一個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環(huán)境,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課程思政”的教育趨勢是當今時代的需要和社會的需求,[5]專業(y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從而有效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動機,提升學習效果。從漢語字面意思上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很明顯有別于傳統(tǒng)的“思政課程”,我們可以將其理解成通過挖掘學科思政元素來提升各類專業(yè)課堂教育效果的一種有力的輔助手段。
瑜伽從最基礎的“哈他”瑜伽發(fā)展到現(xiàn)在,衍生出許多不同的瑜伽派別,如流瑜伽、阿斯湯加瑜伽、陰瑜伽、艾揚格瑜伽、王瑜伽、智瑜伽、信瑜伽等,雖上述流派各有不同,但都朝著著一種追求身與心的內在平和的最終目的邁進。瑜伽的起源地古印度的人們生活在潮濕炎熱的熱帶叢林里,通過長期觀察發(fā)現(xiàn)原始森林中動物們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自然習性特征,從而模仿集成一系列瑜伽體式,雖不成體系卻也以此達到排除濕熱,安定心神、強健身心的功效,歷經千年發(fā)展而逐漸形成的特定成熟的瑜伽體系,瑜伽的強健身心的功能越來越得到現(xiàn)代人們認可。強身強在其運動特點糅合了身體力量、柔韌素質、平衡技巧及其它一些身體素質能力,在一呼一吸的配合之間達到了各項素質的完美結合,科學舒展筋骨、疏通人體氣息、打開人體脈絡;強心則表現(xiàn)在其對于人體身體生理上的放松、身體上的變化而附帶的精神層面的愉悅感。
所謂“無正位不瑜伽”,此番的標準定位清楚闡釋了瑜伽運動對人體正位科學性的要求。當今盛行的一些理療瑜伽機構也正是充分利用瑜伽正位原則,依據人體正常的生理特征標準,幫助身體出現(xiàn)亞健康的人群調理和糾正不良形體姿態(tài),針對性的身體部位的正位練習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理姿態(tài)習慣認知,糾正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良體態(tài)姿勢,從而達到緩解不適感、輔助藥物治療的目的。反觀瑜伽運動,肢體的舒展與停留都會促使人體克服不良體態(tài),力量牽引使得肌肉保持到一定的極限,全身肌肉骨骼的配合使得身體在體式中完美的呈現(xiàn)出良好姿態(tài),塑造完美氣質,充分體現(xiàn)出身體美育的特征,這也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形體美育、視覺欣賞培育、內在美感追求等方面有著一個很好的強化與激勵作用。
瑜伽有著豐厚的的人文知識沉淀基礎,其流動美、呼吸美和肢體藝術展現(xiàn)美對瑜伽練習者的氣質提升、形象塑造、藝術素養(yǎng)的提高等具有良好的導向引領作用。長時間學習和練習瑜伽的人的內在氣質、外在形象、整體人文藝術氣息和不練習瑜伽的人們之間必定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當然,接受過舞蹈等一些形體練習的學生氣質也會有類似的提升,但會各有千秋,瑜伽練習具有凈化心靈的作用,要求練習者放下執(zhí)著與貪婪,感受當下和接受最真實的自我,激發(fā)練習者內在氣質素養(yǎng)的散發(fā),而這方面是其他類別體育項目所不涵括在內的特質。其次,瑜伽練習是一個長久的過程,需要練習者相對強烈的自律精神,而形象氣質等的塑造更不是短期就能形成的,所以,瑜伽練習過程隱含了吃苦耐勞的精神,磨練人格意志力與對藝術追求的持之以恒的精神,細節(jié)中培養(yǎng)出學生精益求精細、積極進取、尊重練習規(guī)律的優(yōu)良品質。以上品質追求和人文素養(yǎng)精神的磨練迎合了當下社會對專業(yè)人才的實質性需求,也是當代高校所期望培育的優(yōu)秀人才。
瑜伽中的“禪定”,即瑜伽八支分法中的第八支“三摩地”的準備狀態(tài),“三摩地”是瑜伽練習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它引領瑜伽練習者奠定冥想、走向自律,領悟世間萬物的真諦,時刻建立新知、時刻保持思考、時刻增長智慧。瑜伽冥想過程貫穿瑜伽練習的始終,要求禪定的力量,雖要求練習者達到大腦與身心的合二為一,但也不能簡單的把其理解為“放空”,其真諦應是“純粹”,純粹去思考某一件事情而不受外界萬物的干擾,不同時參與其他雜亂物質的思考過程,意識的深入與專注、身體的扎根與穩(wěn)定,不流于浮躁,這即是瑜伽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智慧。瑜伽教學中適宜地傳遞瑜伽理論知識,用于強化對瑜伽技能學習的新的認知,增強學習效果,生活中會引領學生形成對問題的新的認知與新看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幫助學生形成優(yōu)良的價值觀。
瑜伽作為一種新興專業(yè)出現(xiàn)在各類高校,很多學生可能對其僅僅停留在“做體式”或“這項運動的價值何在”這樣的片面認知或疑惑上,而對一門學科的正確、清晰的認知定位往往會減少學生片面思想的形成。首先,瑜伽是一門有著至少三千年的發(fā)展歷史的學科,它不是單純應運而生、根基薄弱的新型運動;其次,在歷經發(fā)展的幾千年間,瑜伽理論根基也逐漸發(fā)展成熟,形成了穩(wěn)固的發(fā)展體系,也有著清晰的歷史發(fā)展脈絡,按照其歷史發(fā)展軌跡可梳理如下:公元前2000年《犁俱吠陀經》的出現(xiàn)是瑜伽的原始發(fā)展時期;公元前1500年《吠陀經》的出現(xiàn)標志著瑜伽開始有了系統(tǒng)的記錄;公元前1500年-600年《奧義書》的形成使得記錄更加精確;公元前3-5世紀《薄伽梵歌》的出現(xiàn)使瑜伽開始變得正統(tǒng);公元前300年被稱為“瑜伽之父”的帕坦伽利有關于瑜伽的經典論著《瑜伽經》闡述了古典瑜伽理論;后古典時期的《瑜伽奧義書》催生了豐富的瑜伽理論的延伸發(fā)展;公元1800年西方瑜伽的發(fā)展直至瑜伽傳入中國,20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開始逐漸大面積的發(fā)展,有賴于其龐大的歷史發(fā)展體系與深厚的歷史發(fā)展根基。
自20世紀80年代瑜伽在國內逐漸被人們熟知,其飽含著著放松身心的運動特征。但隨著近些年的發(fā)展,瑜伽熱潮下瑜伽形式趨于多樣化、功利化表演化與套路化,練習形式也逐漸脫離了瑜伽的最初的本質追求,多數瑜伽教師教學形式趨于表演化、套路化。瑜伽同一些傳統(tǒng)的競技表演類項目還是有許多的不同之處,它要求在特定體式停留中專注身體的呼吸、感受身體內在生理的變化,不存在急功近利、攀比等欲望性質的比較成分,其目的在于尋求身與心的穩(wěn)定結合,讓根基更加穩(wěn)定,因此,瑜伽教學中要十分突出瑜伽強身健體、穩(wěn)定心境此類特質,在關注人體科學的基礎上再去適宜發(fā)展和融入一些創(chuàng)新的元素。迎合大眾市場需求過分追求單一、高難度的瑜伽體式,而對博大精深的瑜伽內在修養(yǎng)的追求少之甚少,反而淡失了瑜伽的修身養(yǎng)性的特色本質。
瑜伽教師知識體系的不夠完善、對瑜伽課程所包含的隱性思政內容了解程度不夠充分,或較少深入挖掘和整合瑜伽教學的思政理念等元素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思政內容的課堂輸出。高校瑜伽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科專業(yè),許多瑜伽老師是體育學院其他專業(yè)的老師因適應瑜伽教學的需要臨時接受短暫的教育培訓而形成的,因此,在傳授瑜伽技能知識的時候可能并不能很完美的結合思政元素,相反,短階段內深入適應與探究瑜伽教學方法體系是新生代瑜伽教師的著重點。學??啥ㄆ谂e辦相關專題講座,豐富瑜伽教師知識技能的同時輔助瑜伽教師尋求到思政課堂元素的思路靈感。
瑜伽教師教學方法的單一性、教師對教學內容投入度不夠或課堂內容的枯燥性,瑜伽教師不善于發(fā)掘課外延伸話題、無法及時點撥到部分學生的錯誤體式和困惑思想等,這些教師教學行為會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致使課堂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而細微、不易發(fā)現(xiàn)的錯誤體態(tài)練習則會造成身體肌肉、骨骼等的不良代償現(xiàn)象,學習及練習效果一般且不利于學生身體健康發(fā)展。瑜伽教師應從各方面找尋原因,及時調整,積攢思政元素靈感,改進教育方法,讓瑜伽課堂因思政案例的適宜融合變得生動,更加活躍瑜伽課堂氣氛,幫助學生樹立瑜伽知識學習及技能練習興趣,形成積極的學習發(fā)展態(tài)勢。
高校部分學生對瑜伽內在理論知識及技能操作認知淺薄,個人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甚至部分大學生會形成對瑜伽學科的強烈認知偏見,認為練習瑜伽是女性的事情,思想上缺乏學習動機。高校學生正處于青春發(fā)展的心理敏感期,會十分在意周圍同學對自身行為的看法及評價,在班級團體的審視下,即使存在個別有瑜伽練習興趣的男性,然而在班級男性團體的心理妨礙下也會羞于練習,澆滅學習動機。因此需要從根本上糾正這種錯誤的思想認知,多加普及男性練習瑜伽的各項優(yōu)勢,例舉西方歐美國家與中國截然相反的性別練習比現(xiàn)象,運用多媒體視頻播放男性練習瑜伽的勵志視頻等,卸下傳統(tǒng)錯誤的保守認知偏向,激發(fā)學生練習興趣與動機。
4.1.1瑜伽課堂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短短24個字蘊含和代表著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社會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只有國家得以強盛,社會得以安康,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得以保障。反之,社會公民也應以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努力奮斗,用知識武裝頭腦,用專業(yè)服務社會,為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4.1.2瑜伽課堂中融入德育元素
德育自古以來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教育傳承,《禮記·大學》中記載有記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其意指出了“德育”在人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立德、親民與性善是培養(yǎng)人才的標準,要“樹人”先“立德”,這是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才的首要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多層教育環(huán)節(jié),貫穿教育的始終,因此瑜伽課堂中的德育過程是一種時代傳承,在教育過程中參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當今社會,我們應仔細思考創(chuàng)新的德育元素,讓專業(yè)課堂與德育過程和諧共生。
4.1.3瑜伽課堂中融入哲學因素
哲學不僅僅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它完美地詮釋了物質是什么、物質從何誕生、物質歸向何處的三大終極問題,它探求物質發(fā)展規(guī)律、揭示事物真理,是一種大的方法論導向。哲學看似虛無縹緲,實則蘊含有真正的智慧。瑜伽與哲學的連接之處在于瑜伽是一種“實踐”得“真知”的運動,是需要練習者帶著頭腦和思維去運動,通過運動感受到身體的變化,尋求生命的真諦,放松身體,放空思慮,愉悅精神,參悟人生。瑜伽哲學也有著自身的特殊體系,它同樣是一種引領和指向,通過不斷的知識了解與技能習得,將會消減個人低糜的欲望,增加積極向上的能量。
4.2.1培養(yǎng)教師課程思政觀念及能力
在瑜伽課堂中始終灌輸“思政理念”并能做到巧妙融合,是一種對教師教學能力的硬性需求。瑜伽教師平時可多加思考思政元素與本專業(yè)的契合點,更加豐富瑜伽理論與技能知識,建立和培養(yǎng)思政教學的教學理念,形成自身的課堂思政教學風格或勤于借鑒和參考其他優(yōu)秀思政課堂的案例教學,并嘗試運用到自身的教學過程中去,把課堂思政模式養(yǎng)成一種常態(tài),不斷積累經驗,提升自身課堂思政的教學能力。
4.2.2優(yōu)化思政課程結構提升學習興趣
生搬硬套的思政元素融入到瑜伽課堂可能會打亂正常的課堂結構,而一節(jié)瑜伽課堂內容的結構的合理編排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因此,一方面教師要做到提前備課,思考合適的課堂節(jié)點適時融入思政元素,另一方面,教師要優(yōu)化自身原有的課程結構,盡量給課堂加入活躍與新鮮的成分,調動課堂氛圍。
4.2.3采取各種教學激勵手段
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或者學科學習興趣低下的問題取決于各種因素造成的干擾,如對瑜伽老師的認同感、對自身體態(tài)形體的自卑感、對自身身體素質條件的不自信、缺乏學科知識補充、缺乏性別練習認同感、缺乏毅力及自律精神等,適宜對學生進行自我效能感激勵、榜樣激勵、比賽激勵等一些激勵措施,進行心理疏導,鼓勵他們找到自身的價值定位,看到榜樣的力量,建立學習的信心,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fā)學習動機和促使學習行為的改變。
4.2.4引導學生公共服務體驗
課外實踐安排強化學生的人格塑造也是瑜伽教學的思政元素之一。課外實踐強化指的是利用瑜伽課外時間引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對學生進行人格、品性等方面的塑造行為,比如:定期組織班級團體或個人進行無償社區(qū)公共健身服務,利用課堂所學的瑜伽知識技能傳播瑜伽運動文化。這些行為不僅僅是對課堂思政效果的驗證及檢驗,更能提升學生的內在榮譽感,建立勇于擔當的精神,培育好學向上的人格品性,反觀對瑜伽課堂思政效果起到有效的補充和強化作用。
瑜伽教學中有許多內容可以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需要教師和高校管理機構人員共同努力,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培養(yǎng)工作,培育出國家期望的優(yōu)質人才。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有關高校體育教育的“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效果還是不錯的,但融合的過程仍舊存在困難。因此,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有效融入效果上仍舊需要相關教育工作者持久的努力,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豐富課程思政思維積累,并主動轉變教學思路,創(chuàng)新高校瑜伽教學方法,深入普及瑜伽理論知識體系,扭轉及更新學生對于學科課程的認知理念,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并進行內在的拓展與深化。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新華網: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EB/OL].2019-08-14.http://www.xinhuanet.com.
[3]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0-06-01.
[4]成桂英.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三個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9):67-70.
[5]邱峰.融入思政教育的應用型實踐課程路徑探究[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8(3):116-118.
A Study on the Waysfor Integrating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into Yoga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Nana
(Zhengzho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gzhou450064, Henan, China)
周娜娜(1992—),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學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