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芬
西安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西安 710000
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也被稱為文化詞匯,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積淀的重要體現(xiàn),包含特定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成語典故、歷史文化名人、文化古跡等。文化負載詞是一種在跨文化交流中承載特定文化內(nèi)涵的,但僅屬于某一個特定文化,在另一種文化中是一個空白。因此在翻譯工作中文化負載詞是一個重點難點,但同時又是文化傳播的核心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對負載詞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的理解,直接影響到翻譯結果。
常用的文化負載詞,比如:四字成語、歷史典故、歷史事件等等,都是在特定歷史文化中產(chǎn)生的,如果不了解特定歷史文化背景,只從字面上翻譯很容易產(chǎn)生文化誤導,因此,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不僅是考查對翻譯者的語言翻譯知識,更是對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一種經(jīng)驗積累和對本民族文化內(nèi)涵理解。
翻譯文本是譯者與受眾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奈達曾指出:“翻譯就是溝通”,溝通就是一種雙向的文化交流,從關于文化負載詞的期刊、相關論文研究看,文化負載詞翻譯多數(shù)從目的論、生態(tài)翻譯論、奈達翻譯理論、紐馬克翻譯理論。本次西安旅游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是綜合多家理論之長,從大衛(wèi)奧格威的“5W”文化傳播的視角去研究的。
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背景下,伴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戰(zhàn)略推進,中華民族已經(jīng)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國民族文化對世界文化發(fā)展起著巨大的影響。
西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從西周建都開始已經(jīng)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源地,在歷史上也是亞洲文化發(fā)展的中心,它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濃縮。公開宣傳的為13朝古都,是張騫開啟鑿空之旅的源頭,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它對傳播中華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1]。
隨著全球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國際旅游得到蓬勃發(fā)展。西安作為世界文化名城,每年接待外國游客300多萬人以上,在全球國際旅游接待人次排第六位。西安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舞臺。在旅游文本翻譯中,文化負載詞承載著西安厚重的歷史文化,如果翻譯不好會影響外國游客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大多數(shù)旅游文本最初都是中文版,隨著對外旅游發(fā)展,根據(jù)旅游需要翻譯成不同語言。本文僅就C—E翻譯(中英翻譯)進行研究。因為翻譯是一個跨文化交流和重要的宣傳方式。在西安旅游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中,首先要考慮在西安歷史文化背景下,文化負載詞所承載中文化的核心信息與文化價值,如何能更加準確地傳播西安文化,在翻譯中要充分考慮:宗教信仰、習俗、價值觀、思維模式等文化差異,更有利于國際游客對西安文化的理解。
為了進一步了解外國游客對西安旅游文化負載詞翻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筆者以《西安手冊》《西安語料》《西安旅游指南》為文本基礎,選取代表西安特定文化的120個文化負載詞進行采取音譯、直譯、意譯、注釋翻譯等多種翻譯,并在西安重要旅游景點[2]:兵馬俑博物館、大雁塔、明城墻、華清池、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大唐芙蓉園、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大唐不夜城等地進行了訪談性調(diào)查,并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確定更恰當?shù)呢撦d詞翻譯方案。
從根本上說C—E翻譯的本質(zhì)是將漢語言文化引入到英語文化語境中,在翻譯的過程一定要注意中西文化的差異性,最大限度地反映中國文化內(nèi)涵,在此基礎上結合西方文化特點,讓外國友人能理解中國文化。中國文化負載詞最突出的特點是它與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應該先從研究西安的歷史文化、地域文化、旅游資源、社會發(fā)展等因素去研究,文化負載詞翻譯的研究本質(zhì)上是對西安文化繼承和傳播的研究,翻譯僅僅是一種語言載體。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是一個語言文字翻譯者,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使命。譯者除了對西安文化要進行深入研究,還要了解被傳播者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滿足國外游客對西安文化旅游的訴求。因此,就要對被傳播者的文化進行一定了解[3]。
旅游文本翻譯,重在文化傳播,要準確把握西安文化,真正了解文化負載詞的內(nèi)涵和傳播價值,在此基礎上進行翻譯。
1 音譯:常用語人名、地名、年代、朝代、官職等翻譯
音譯,就是根據(jù)原有詞匯的發(fā)音,直接翻譯。人名、地名、朝代名詞、官職等一般采用音譯。比如:皇帝、炎帝、嫘祖、漢武帝、李世民、武則天、華清池、阿房宮、司馬、司徒等都采用音譯。
2 直譯:常用特定名詞、典故、文化藝術等翻譯
直譯盡量保持原文的形式以及原文的意思和結構。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譯。例如:貞觀之治——貞觀時期繁榮,開元盛世——開元時期繁榮昌盛,指鹿為馬——把鹿指成馬,絲綢之路——絲綢的路。
西安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陜西歷史博物館、石碑博物館等地收藏了大量的文化作品。這些著名歷史文化名人的字畫作品,一般采用直譯。比如《史記》 ——The historian's record(歷史學家的記錄);《大唐西域記》——Traveling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the Tang Dynasty;達摩東渡圖——Pictures of Damo journey east等。
3 直譯+釋義:特殊歷史名詞等
直譯能保持原文的風格特點,豐富目的地語言的多樣性,增進跨文化交流。但一些時候,單純的直譯,不能表達文化負載詞的真正內(nèi)涵。常用直譯+注釋。比如“鐵飯碗”直譯為:the iron rice-bowl;[4]。如果單從字面意思理解,很難達到傳播目的。以“大鍋飯”為例,如果只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大的鍋做的飯,這個鍋是物理層面的鍋,而從中國特有文化理解,它是一種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大集體的特殊文化符號。還有“蘇武牧羊”他代表一種不辱使命的民族氣節(jié),而不是單純蘇武牧羊的一個歷史故事等。
4 意譯+注釋:特色的文化、民族、美食等翻譯
西安旅游文化中特色文化、民族、美食等,一般采用意譯加注釋。比如:唐三彩、皮影戲、秦腔、百家爭鳴、秦腔等一般采用直譯加注釋[5]。還有“秦腔”是陜西地區(qū)的曲藝形式;西安涼皮、肉夾饃、羊肉泡饃等地方美食,多采用意譯加注釋。
西安旅游文本的文化負載詞對傳播中華民族文化和發(fā)展西安旅游有重大的意義,做好西安旅游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必須要旅游部門、對外宣傳部門翻譯人員共同參與。根據(jù)以上研究,文化負載詞 翻譯主要有:有音譯、直譯、直譯+注釋、意譯+注釋,伴隨著旅游文化的發(fā)展,還會產(chǎn)生新的文化負載詞,另外,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面對不同的傳播者,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也會有些區(qū)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