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耳
法國人堅持天天去街上買食物。想象一下,如果巴黎大街上沒有了香氣撲鼻的面包店,這個城市還能像現在這樣迷人嗎?
網絡購物越來越流行,它源于互聯網的普及和深度運用,也源于美國。美國曾是世界最大的網絡購物市場,但是沒幾年這種銷售方式就被中國迅速趕上?,F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的商品也今非昔比,小到耳塞,大到電器,網購成了中國年輕人的最愛。
國內網購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商品便宜,比實體店折扣大;二是方便,足不出戶即可送貨上門,還有完善的售后服務;三是迅速,這也是最令人心動的一點。但是,這些網購優(yōu)勢到了國外就水土不服,即便在美國,試試在亞馬遜購物就知道有多慢。想快也行,但要加收20美元,要知道,有些小件物品售價都不到20美元。
美國有世界上著名的快遞公司美國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UPS)和后來的郵政特快專遞服務(EMS),其服務保質保量,也是最早用飛機進行投遞的。這些公司曾是國際郵遞業(yè)務的天之驕子,跨國投遞速度無人能及,但是現在國內的順豐公司(SF)也有了飛機速遞。事實上,快遞公司游離于正規(guī)郵局之外、成為新型郵寄方式也產生于美國。他們可不像我們國內這樣雇傭騎著電動車、風雨無阻的快遞小哥,那些服務人員都是一些不付高價就不出勤的“快遞大爺”。西方國家企業(yè)的成本中最高的部分是人工成本,我們國內送個快遞也就十幾元人民幣,這在美國還不夠支付小費。年輕人如果去歐洲留學,可能要應對更傳統(tǒng)的生活。比如,法國人網購熱情就不那么高漲,不僅速度不快,對網購也沒有感覺。這是因為他們更喜歡逛街,看著花花綠綠、琳瑯滿目的商品就是一種享受,如果沉浸在網上,則失去了這個享受。
西方人有句常用語叫“Window Shopping”,意為“櫥窗購物”,就是只逛不買,甚至從櫥窗外看看就滿足了。沒錢人如此,有錢人也是如此。而這種狀態(tài)通過網購很難達到。而且,西方國家的行政機構并不支持網購這種銷售形式,就跟多年前他們限制大型超市建在鬧市、只能去郊區(qū)一樣,因為這樣的大型超市不僅影響交通,還造成大量失業(yè)。
想象一下,如果巴黎大街上沒有了香氣撲鼻的面包店,這個城市還能像現在這樣迷人嗎?實際上,法國人直到現在仍然堅持天天去街上買食物,他們自己也說很難想象一個沒有面包店的巴黎。
同樣傳統(tǒng)的還有支付手段。出國需要外匯,大筆外匯可以電匯,小額外匯最好隨身攜帶。作為大錢的外匯比較容易得到,作為小錢的外匯反而不容易獲得。想想看,你在國內很少能找到1美元的紙幣或者1歐元的硬幣,而這些又是出國旅游和留學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旦到了國外可能立即要用,比如下飛機后打出租車需要支付小費,乘坐地鐵也需要小額現金。環(huán)顧四周你就會發(fā)現,大部分人工窗口出于成本考慮已經關閉,那時你會為他們支付方式的落后而心生不滿。
我在法國生活多年,可還是避免不了這種尷尬。那次飛抵巴黎是早上5點多,心想這時坐地鐵進城應該不會擁擠,但卻碰到了巴黎交通業(yè)大罷工,出租車叫不到,地鐵也只有一小部分在運營,機場各處都是拖著行李的旅客。
罷工是法國職工常用的一種手段,他們就是要造成社會混亂、綁架無辜者以便達到目的。但是我沒料到的是,正常情況下2小時都用不了的路程,那次竟然花了5小時。我先是在自助售票機前排隊購票(人工售票窗口和問詢處都因為罷工而關閉),花了將近1小時排到后,又發(fā)現機器只收20歐元以下的零錢,而我手上的硬幣不夠,紙幣又都是50歐元的,隨身帶的信用卡也無法通用。售票機附近的人都在為零錢犯愁,我這個曾經的“巴黎通”也只能“望機興嘆”。
講到傳統(tǒng)生活和歷史繼承,沒有比法國人一年一度的文化遺產開放日更具代表性了。這是法國人自己設立的開放日,在這一兩天時間里,他們面向居民開放一些有名的歷史遺產,而這些遺產在過去幾百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幾乎是與世隔絕的,其中包括法國總統(tǒng)府愛麗舍宮、總理府馬提尼翁宮這樣的最高領導人辦公地。這是法國人推廣其世界遺產文化的創(chuàng)舉,開始于1984年,由密特朗總統(tǒng)時代的法國文化部長雅克·朗發(fā)起,后逐漸擴展至歐洲,后被稱為歐洲文化遺產日。
每年將一個國家的歷史建筑向公眾免費開放,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熱愛進而保護人類文化遺產。開放場所還包括著名城堡、博物館以及宗教場所等名勝古跡,甚至還包括銀行、省政府、法院、商會、市政廳、私宅,還有電視臺、昔日的監(jiān)獄、制造廠和工廠、公共交通部門的幕后機關等。經過幾十年的演變,內容越來越豐富,地域也越來越大。想想看,這些地方大多數本來就充滿神秘感,而在這一天可以盡情享受——只要你體力允許,可以一口氣參觀五六個景點。
從2017年開始,中國駐法國大使館也加入到歐洲文化遺產日的活動里,受到社會各界的稱贊。中國大使館的舊館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喬治五世大街,距離塞納河很近,外部是金碧輝煌的老式建筑。而新大使館主體建筑是法國孟德斯鳩公館,外加辦公樓和花園組成。大使館遵照傳統(tǒng)工藝和施工方法,對該建筑進行了翻新修復,再現法國新古典主義美學的優(yōu)雅風格。同時,建筑內部裝飾有來自中國的繪畫、家具、瓷器等元素,成為中法友誼與文化互動的美好象征。
孟德斯鳩公館始建于1778年,由設計了巴黎股票交易所和拉雪茲公墓主要建筑的著名建筑師布隆尼亞爾設計,首任房主是安訥-皮埃爾·德·孟德斯鳩-費贊薩克侯爵,距今200多年歷史。2010年中國政府購得此處,之后經過法國式漫長的改造,直到2012年才啟動了改造工程設計,2014年正式動工,2016年9月舉行了落成典禮,2017年4月開始正式啟用,并在同年9月第一次加入了歐洲文化遺產日的行列。
那一年的開放日我正巧在巴黎,當地的華人朋友提醒我好好利用這個周末,盡量多看看難得開放的古老建筑。經過研究地圖,我選擇了5處文化遺產,其中對法國總理府的印象最為深刻。那天上午法國總理真的在辦公室接待了游客,而我是下午趕到那里的,雖然總理下午不在,但排隊的游客仍有上百人。
總理府名叫馬提尼翁宮,于1722年建造,內部是洛可可風格,金碧輝煌,里面有法拉格納繪制的壁畫。馬提尼翁宮坐落在巴黎7區(qū)瓦海娜街,離著名的羅丹博物館不遠。其大門為“凹”狀,條石壘就,蒼貌古樸,從外表看,與巴黎其它古建筑無甚差別。跟隨隊伍行進途中,我在總理辦公室主任房間里看到了畫家趙無極先生的一幅抽象畫作??偫磙k公室大約有50平方米,一張樸素的大桌上擺著廉價的茶杯,座椅極為簡單,既不是全皮的太師椅,也不是什么古董,只是把一般會議室中常見的帶不銹鋼底座的轉椅。看得出來,總理依然保持平民的習慣。
從總理府辦公樓出來走進后花園,我見到多個攤位都是年輕人在低頭忙著做手工。這次歐洲文化遺產開放日的主題是“青年與遺產”,所以特意突出了青年人的作用。請來擺攤的人都是普通百姓,有做零配件的,有修補舊地毯的,還有制造陶瓷的,其中五六個攤位都是手工業(yè)者。在法國人看來,除了食品和葡萄酒等行業(yè)外,他們的小企業(yè)并沒有鄰居德國發(fā)達,所以要促進中小企業(yè)發(fā)展,給其資助和鼓勵。
我在修補地毯的攤位前停留的時間最久,因為幾位攤主都是真正意義上的美女,卻能心無旁騖地干這種舊時代老裁縫的活兒。修補地毯的工藝其實挺復雜的,一個優(yōu)秀的匠人要掌握多種修補方法,至少要學徒2—3年才可以獨立完成修復工作。
我在地毯修復攤位前駐足許久,看著兩個年輕的金發(fā)女孩熟練地用一根又長又粗的金屬針在那兒穿針引線,用不同的線將舊地毯修復。在我們國內,你只能看到上了年紀的婦女才肯干這種活計,織織補補已不是流行的家務活兒,而縫紉手藝也被我們的少女們忘卻,甚至在大街上很難再找到一個縫紉店。我面前的這個法國女郎也只有20歲左右,抬起頭時熱情洋溢,彎下腰縫補時又全神貫注,長長彎針在她手中就像魚兒一樣一躍一躍地前行。
一群中學生在文化遺產開放日參觀法國總理府馬提尼翁宮。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孟德斯鳩廳。
法國總統(tǒng)府愛麗舍宮。
之后又有幾個法國人圍過來,大家看得津津有味。我問女孩是否喜歡這個行業(yè),她說當然喜歡,她們同學畢業(yè)后都進了修復舊地毯這個行業(yè),幾乎沒有失業(yè),跟“鐵飯碗”一樣。她告訴我,這個行業(yè)待遇和公務員相同,修復的大都是掛毯,基本上是古董。這些青年人都來自職業(yè)技術學校,她特別強調說,在法國,大學學歷之下的青年人是社會上不可或缺的人才。他們或許沒有很高的學歷,但是擁有不少企業(yè)所需要的行業(yè)證書。
在雅致的庭院中讓手工業(yè)者登堂入室,讓國家領導人的工作場所融入平常百姓的生活中,這就是傳統(tǒng)的力量。現在我們也提出了“大國工匠”這個說法,或許我們更需要年輕工匠繼往開來。
或許,我們國家也可以回應這種呼喚,也能舉辦中國文化遺產開放日,在某一年某一天開放一些具有悠久歷史的故居,甚至政府機構的一些場所。中國是個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大國,應該讓年輕人保持優(yōu)良的傳統(tǒng),而不是整天沉湎于手機信息和網購而不能自拔。記得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在北大期間,學校還組織參觀過中南海毛澤東主席故居。我們列隊而入,感覺和領袖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不少,也對老人家生活簡樸、到處都是線裝書的陳列印象深刻。
我也在想,什么時候世界遺產日能成為一個全球性節(jié)日,在這一天,可以讓所有國家的民眾進入其所屬國最高貴的殿堂?!?/p>
(責編:常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