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西平
摘要:基于模型認知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設了數(shù)形結合的圖像模型的教學方法,結合模型認知水平設計了初中化學溶液組成討論與計算教學過程。
關鍵詞:模型認知;圖像模型;模型認知水平;溶液組成的討論計算
文章編號:1008-0546(2021)04-0054-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1.04.014
“化學計算的本質是對化學問題的數(shù)學處理過程,即對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guī)律的量化過程”[1]。然而,從初中化學教學實踐和中考閱卷情況來看,有關溶液組成討論與計算題的失分相當嚴重,不少學生只會死記概念、硬套公式,碰到新情景束手無策。究其原因,是缺少對溶液組成形象化的認知(即缺少相應的模型意識和模型表達)、不能深刻理解概念、公式表征的意義,造成對溶液組成認識不透徹、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的能力嚴重不足。
“模型認知”是化學重要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2],模型包括實物模型和非實物的形式模型兩大類,形式模型又包括數(shù)學模型、圖像模型和語義模型等[3]。按照學習水平又可以劃分為層次(如表1 ) [4]。
一、教學設計
依照對2017版高中課標中有關“模型認知”核心素養(yǎng)內容的理解,參照表1的認知水平劃分,對照2017版高中課標中有關“教、學、評一體化”的要求,設計了如表2所示的教學進階:
二、教學過程
1.定性認識溶液圖像模型
【引入】常溫下某飽和溶液(如蔗糖溶液)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其中“○”代表蔗糖分子,“△”代表水分子。假設有一個隔板能將蔗糖和水完全分開,則圖1可以改造為圖2:虛擬隔板用虛線表示,稱作“飽和線”,兩邊的面積(Sa和Sb)表征溶質與溶液質量的大小。升溫后(不考慮水分的蒸發(fā))蔗糖的溶解度增大,飽和線右移,但蔗糖和水的質量都沒有變化,因此圖2轉形為圖3(俗稱“凹凸形”):其中Sa'=Sa,Sb'=Sb。
【討論】當降溫時,圖3怎樣改變?
【結論】圖2與圖3表征的兩種溶液狀態(tài)就是常見的溶液圖像模型,可以借助“飽和線”的移動來體驗狀態(tài)轉變過程。
2.定量理解溶液圖像模型
【活動】①根據(jù)氯化鈉溶解度,在圖4的燒杯1中畫出20cC飽和食鹽水的數(shù)形結合圖像模型,并說出圖中各部分的含義;②在圖4的燒杯2中畫出20℃ 0.9%的生理鹽水的數(shù)形結合圖像模型(溶液很稀,密度可視為1g/mL)
【展示】指導繪制出如下所示的燒杯1和燒杯2的溶液圖像,并分別定量描述各燒杯中的溶液組成(略)
【思考】為方便與燒杯1比較,按照0.9:99.1的比例在燒杯2中增加0.01g的氯化鈉和0.9g的水,得到相似的燒杯2'(圖4),溶液組成仍為0.9%。這說明了什么?同樣在燒杯1中同時加3.6g氯化鈉和10g水,飽和線會移動嗎?
【發(fā)現(xiàn)】對比燒杯1與燒杯2,可以發(fā)現(xiàn)“平整”和“凹凸”是飽和與不飽和溶液的圖像特征,燒杯2的溶液組成可以用“去凸補凹”的途徑轉換成燒杯1的溶液組成。
【思考】通過數(shù)形對應的方式,如何把燒杯2的溶液組成變成跟燒杯1一樣呢?哪種方式最簡便?
【討論】①“補凹”:向燒杯2(右面的)中添加36g-0.91g=35.lg的氯化鈉;②“去凸”:蒸發(fā)掉100g-(100g/36g×0.91g)=97.5g。顯然這樣的操作既費力費時又難以準確把握蒸發(fā)掉的水量,實際上是不可取的!
【思考】如何將用燒杯1的溶液組成變成跟燒杯2一樣呢?“補凹”的方法合適嗎?
【討論】①“挖掉氯化鈉”實驗中不可行;②“添加水”要添加很多,燒杯盛不下。所以應該另辟蹊徑:取少量燒杯1的溶液(其中的溶質質量等于0.91g),然后稀釋就能配成燒杯2(右面的)的溶液了。
3.應用溶液圖像模型分析溶液組成的變化
【例題1】將40℃的飽和澄清石灰水降溫到20℃,溶液組成和狀態(tài)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如果改為向室溫下的飽和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氧化鈣(不考慮溫度變化)又會怎樣呢?
【解析1】因為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這個過程溶液從飽和變?yōu)椴伙柡?,但溶質、溶劑都沒有變化。具體分析過程見圖5。
【解析1】如果向飽和氫氧化鈣溶液中加入氧化鈣,氧化鈣會跟水反應,造成溶劑減少(用陰影部分表示),進而不能再溶解一部分氫氧化鈣(包括反應生成的),析出等比例的溶質(也用陰影部分表示),具體分析見圖6。
【例題2】若用10.0%的氫氧化鈉溶液16.0g滴加到20.0g鹽酸(含2滴酚酞試液)中,混合液剛好由無色變?yōu)榉奂t色時,可認為恰好完全反應。
②原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是多少?
②試列式計算說明將該反應后的溶液轉化為20℃時飽和溶液的一種簡單方法(計算結果精確到O.1g)。已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
【解析】反應前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是不飽和溶液,反應后生成的氯化鈉溶液也是不飽和的。根據(jù)反應方程式和溶液質量守恒的原理,算出此溶液的組成。據(jù)此繪制這三個燒杯的模型圖像。前面已經(jīng)討論過了,將此不飽和的氯化鈉溶液變?yōu)轱柡偷淖詈唵蔚姆椒ň褪恰把a凹”。參照氯化鈉飽和溶液的圖像模型,可以很方便地設未知量列比例式進行計算,從而得出答案。具體分析見圖7所示。
4.建構和精致溶液圖像模型
【思考】一般情況下,對大多數(shù)的溶液而言,溶液的圖像模型有幾種?它們是如何進行轉換的?請同學們結合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分小組討論并總結繪制。
【歸納】(學生板演)有兩種:飽和溶液(“平整”形)和不飽和溶液(“凹凸”形)。當飽和溶液升溫或不飽和溶液降溫時它們可以相互轉換,或者說升溫時飽和線右移,“平整”變“凹凸”;反之則是“凹凸”變“平整”。
【追問】如果飽和溶液蒸發(fā)溶劑時或者向飽和溶液中等比例增加溶質溶劑呢?
【回答】(學生板演)第一種情況飽和溶液圖像會被平齊地“切去”一塊,但飽和線不移動;第二種情況飽和溶液圖像會被平齊地“增加”一塊,飽和線仍不移動。
【小結】(師帶生)建構一般情況下的溶液模型可以用圖8來表示。
【啟發(fā)]圖7是不是包括了所有變化的情形呢?飽和溶液降溫時適用嗎?
【討論】(學生分組)不行,降溫只會析出晶體,溶劑的量不變,模型必須調整或重構。
【創(chuàng)新】以40℃ 163.9g飽和硝酸鉀溶液降溫到20℃時的情況為例,繪制這一變化過程的溶液圖像模型。
【引導】飽和線要左移,勢必將溶質像“擠牙膏”似的擠出一部分(就是析出的硝酸鉀晶體,用陰影部分表示),水量不變,雖然變化后的圖像看上去與原來的相似,但是因為飽和線發(fā)生的位移,所以圖像性質已經(jīng)發(fā)生改變。反之,降溫后再升溫,圖像又會變回原樣。詳見圖9。
三、教學反思
數(shù)形結合的溶液圖像模型的創(chuàng)設填補了長期以來的一個教學空白,也可以看作是多了一種教學模式或方法。該模型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把學生從繁重的純數(shù)據(jù)計算中解脫出來,減少了學生對化學計算的恐懼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計算類型課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借助模型認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模型認知”雖然是高中課標中提出的,但是初中化學教師應該認真學習、積極實踐,這既能有效地提升教師素養(yǎng),又能身體力行地推動學科核心素養(yǎng)早日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楊玉琴.化學計算的學科本質及教學[J].北學教學,2013(10):6-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2]陸軍.化學教學中引領學生模型認知的思考與探索[J].化學教學,2017(9):19-23
[4]左頔.“高中化學教學基本要求”中“模型認知”的分析與啟示[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18-19
*本文系202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小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化學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110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