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毛
在哈爾濱的靖宇街一處路口,有一座巴洛克風格的米黃色建筑,房間舉架極高,雖然只是二層樓,看起來卻好像四層,窗戶細長,每扇窗戶之間,用帶著花葉裝飾的柱子加以分隔,看起來典雅而不失莊重。
在這座建筑的墻下釘著一塊黑牌子,上面寫的是—
哈爾濱市不可移動文物
國際協(xié)報原社址
1919年《國際協(xié)報》社由長春遷此。該報是哈爾濱發(fā)刊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一家報紙。
哈爾濱市人民政府
二零一六年九月八日立
《國際協(xié)報》?這名字聽上去頗為高大上。哈爾濱的報紙也會有這樣的名字?當然,因為當時中國的文化中心除了上海就是哈爾濱。
據(jù)《哈爾濱文史資料》第20輯《哈爾濱文史人物錄》(1997年,第133頁)、《黑龍江省志》第50卷《報業(yè)志》(1993年,第46頁,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與《1934年哈爾濱〈國際協(xié)報·文藝〉周刊研究》(田雷撰),《國際協(xié)報》的創(chuàng)辦者、社長和主筆都是同一個人,即著名的民國報人張復生。
張復生原名張濤,山東掖縣人,1909年在北京任上?!缎律陥蟆诽丶s記者,民國成立后。去沈陽主辦《簡報》和《亞洲日報》,1918年7月1日去長春創(chuàng)辦《國際協(xié)報》。1919年11月10日,《國際協(xié)報》遷至哈爾濱,改為單頁日報,因反對日寇侵華而在讀者中贏得廣泛聲譽。1920年10月,瞿秋白經哈爾濱去莫斯科時,曾經去《國際協(xié)報》的報社訪問張復生。后來,瞿秋白在他的《俄鄉(xiāng)紀程》里說,哈爾濱的中文報紙都是“不大高明”的,“只有《國際協(xié)報》好些”。1931年9月18日,喪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在沈陽悍然發(fā)動“九一八事變”,次日侵占沈陽。1932年2月3日,哈爾濱不幸淪入日寇的魔掌。哈爾濱淪陷之前,也就是1931年12月23日,《國際協(xié)報》被迫???,但在1932年3月7日復刊。1934年,日寇侵占東北。1937年10月31日,《國際協(xié)報》再次被迫???。因不甘與鬼子為伍,張復生與全家在1942年去了山東,后隱居天津,1949年重返哈爾濱,1953年病故。
總的來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哈爾濱出版時間最長也最有影響的民辦報紙就是《國際協(xié)報》。這份報紙不但有著鮮明的抗日愛國立場,更為中國文壇培養(yǎng)出“哈爾濱作家群”乃至中國新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東北作家群”,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方未艾、羅烽、白朗、金劍嘯、舒群、蕭軍、蕭紅、端木蕻良等人。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遼寧臺安縣的方未艾和他1925年在東北陸軍講武堂第二總隊騎兵隊結識的遼寧同學與朋友蕭軍來到哈爾濱,參加抗日活動。1932年3月7日,《國際協(xié)報》復刊。當年9月,方未艾被聘請為《國際協(xié)報》的《國際公園》副刊主編。1933年元旦,《國際協(xié)報》在新年征文活動中,發(fā)表蕭紅的處女作《王阿嫂之死》。蕭軍的長篇處女作《涓涓》,也是在這年的《國際協(xié)報》上發(fā)表的。不過他在那時的筆名是“三郎”等,蕭紅的筆名則是“悄吟”,直到他們兩個認識魯迅之后,才把筆名改為蕭軍和蕭紅。
1932年10月,方未艾加入中國共產黨,繼續(xù)參加抗日活動,與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金劍嘯、蕭軍、蕭紅、舒群、羅烽、白朗等都有往來。而其中的金劍嘯尤其值得介紹,因為就連一般的哈爾濱人也未必清楚這位抗日烈士的情況。
金劍嘯,筆名巴來、健碩,遼寧沈陽人,滿族,3歲時隨家人來到哈爾濱,住在道外區(qū)的南十六道街,后來搬到桃花巷39號。1926年,在哈爾濱中學畢業(yè)以后,他考上了哈爾濱醫(yī)科專門學校,卻與魯迅一樣棄醫(yī)從文。1928年,他去上海藝術大學學習繪畫。1931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對于文藝的熱愛,使他成長為一個多面手,同時具有小說家、詩人、畫家、劇作家兼導演等身份。1936年6月13日,他不幸遭日偽軍逮捕,8月15日被秘密殺害,年僅26歲。1981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金劍嘯詩文集》。而我就是在買到那本書之后,才知道哈爾濱還曾有過這樣一位了不起的抗日烈士。
如果說最初讓生活在哈爾濱的東北作家初綻光彩的是《國際協(xié)報》的副刊主編方未艾,那么與他同樣功不可沒的就是金劍嘯與同樣來自沈陽的白朗。這里先說說白朗。1929年,白朗與表哥羅烽成婚并來到哈爾濱,羅烽則在這一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經過黨組織的授意,白朗考入《國際協(xié)報》當編輯,在1933年4月任副刊編輯,編輯《國際公園》《婦女》《兒童》等周刊,讓《國際協(xié)報》成為東北作家反滿抗日的文化陣地。
正是由于這個緣故,如果把《國際協(xié)報》說成蕭紅的文學夢開始的地方,也是不嫌過分的。此外,《國際協(xié)報》也是蕭紅在哈爾濱的希望之地。之所以要這樣說,是因為這家報紙不僅僅圓了蕭紅的文學夢,另外還挽救了她的生命,甚至給了她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
要想知道這是怎么回事,首先需要回顧一下蕭紅在哈爾濱的生活經歷。
按照葛浩文在《蕭紅傳》(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的說法,1927年8月,蕭紅考進哈爾濱東省特別區(qū)區(qū)立第一女子中學(即如今的哈七中),從此在哈爾濱生活了六年左右。著名學者、作家與書法家楚圖南,也就是翻譯過尼采的《查拉斯圖拉如是說》《看哪,這人》與斯威布的《希臘的神話和傳說》的那位翻譯家,曾經給蕭紅當過老師。來到哈爾濱之后,蕭紅經常讀《國際協(xié)報》的文藝副刊。再加上這樣那樣的因緣,蕭紅漸漸變成了追求自由與浪漫的文藝青年,盡管她在那時的名字只是張廼瑩。
1930年夏天,當蕭紅聽說父親要把她許配給呼蘭的軍閥之子汪殿甲,就毅然逃到哈爾濱,與一個姓李的同居,然后又去北平女師附中讀書。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前后,蕭紅回到哈爾濱,窮困潦倒,在位于道外區(qū)靖宇街與十六道街交叉口的東興順旅館(如今是瑪克威商廈的附屬建筑)租了房間,艱難度日。
1932年,蕭紅給《國際協(xié)報》的文藝副刊編輯投了一封求救的通訊。作家舒群回憶說,看到蕭紅的通訊以后,他和當年被文藝副刊主編裴馨園聘為定期撰稿人的“三郎”即蕭軍找到蕭紅,發(fā)現(xiàn)她就要臨產,又因欠了旅館一大筆住宿費而被旅館老板扣押為人質,不交欠款就不放人,所以只能先給她買些食品。當時恰好趕上哈爾濱發(fā)洪水,蕭軍就雇了一艘船,偷偷把蕭紅接走;又湊了些錢,讓她生下孩子,然后與她同居。根據(jù)裴馨園的妻子的回憶,這年夏天,哈爾濱發(fā)洪水之前,裴馨園收到蕭紅的求助信,說她欠了東興順旅館六百多塊錢,他們準備把她賣往妓院。裴馨園把這封信交給蕭軍,他這才有了認識蕭紅的機會。于是,蕭軍把蕭紅從東興順旅館接到裴馨園家,又安排蕭紅去醫(yī)院生了個女孩(被蕭軍送了人)。蕭紅出院以后,與蕭軍一起住在裴馨園家。同年秋,因脾氣暴躁,蕭軍被裴馨園攆出家門,蕭紅只能跟著他一起住進歐羅巴旅館,然后搬到商市街(據(jù)說是如今的紅霞街),生活極其困苦。蕭紅在散文集《商市街》里,對這段生活做過讀來令人心酸的記錄。按照蕭軍等人的說法,當初是汪殿甲來哈爾濱向蕭紅求婚,蕭紅躲到北京上學?;氐焦枮I之后,汪殿甲逼迫蕭紅去東興順旅館同居,最終將其拋棄,返回呼蘭。
關于這段悲慘經歷,另外還有其他不同版本,甚至連汪殿甲的名字也有“汪恩甲”或“王恩甲”等不同說法。有人說,蕭紅是受了男人的騙,所以有了身孕。有人說,蕭紅愛的是表哥陸哲舜。有人說,蕭紅是與另外的男人一起去的北平,卻被汪殿甲追了回來,然后與他在東興順旅館同居,卻因有孕而被拋棄。
雖然大家各執(zhí)一詞,又是事過多年,外人很難弄清事實,但不管怎樣,東興順旅館確實是蕭紅在哈爾濱的倒霉之地,而《國際協(xié)報》則是蕭紅在哈爾濱的希望之地,讓她遇到了可以與她相濡以沫卻注定不能與她長相廝守的蕭軍。大約在1932年,金劍嘯認識了蕭軍,又通過他認識了蕭紅。為救助因松花江洪水受難的災民,金劍嘯在這一年發(fā)起“維納斯助賑畫展”,他和蕭紅都有作品送展。蕭紅的是兩幅水彩畫,但據(jù)說一幅也沒有賣出去。當年9月,方未艾任《國際公園》副刊主編,準備出版“新年征文”特刊,蕭軍勸蕭紅試試手,于是她創(chuàng)作了《王阿嫂的死》,署名“悄吟”,不久順利刊出。
1933年7月,金劍嘯與侯小古創(chuàng)辦星星劇團,羅烽、白朗、蕭軍、蕭紅、舒群等都是主要成員,蕭紅還曾與蕭軍和舒群主演白薇的獨幕劇《姨娘》。當年10月,由于舒群的資助(盡管他自己也生活困難),蕭紅和蕭軍湊夠了印刷費,把他們的小說集《跋涉》排印出來,然后自己裝訂成冊,自己送到書店售賣。他們的《跋涉》僅印了1000冊,乃是毛邊書,又因一出版就被日本人查封而慘遭銷毀,所以存世稀少,極其珍貴。直到1979年10月1日,黑龍江省文學藝術研究所才第二次按照原版重印《跋涉》,這次印了5000冊,也是毛邊書,但正文被改為簡體字,這真是無比遺憾的事情。后來,日本和香港分別印過一次《跋涉》,花城出版社在1983年又印了一次,封面改為林墉設計,不再是毛邊書,正文簡體橫排,增加了蕭軍的《跋涉第五版前記》。
我曾在家附近的舊書攤上,三元購得一冊1979年重印的《跋涉》,版權頁上寫:“三郎、悄吟著,哈爾濱五畫印刷社1933年10月出版,實價現(xiàn)洋五角?!睍罢f明云:“《跋涉》是蕭軍(三郎)和蕭紅(悄吟)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1933年10月,由作者自費在哈爾濱五畫印刷社印刷一千部。書剛進入書店發(fā)售,即遭到偽滿洲國和日本特務當局查封并焚毀。為了給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者提供這一資料,現(xiàn)據(jù)蕭軍同志藏本復制?!栋仙妗吩瓡鵀?2開本,毛邊。這次復制,排印時除采用簡體字外,正文均按照原書版式重排,不做任何更改。封面、扉頁、出版預告、目錄頁以及蕭軍手書題記均照原書影印。共印5000部。在本書的復制過程中,得到黑河印刷廠和黑河日報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謝意。黑龍江省文學藝術研究所 1979,10,1。”
同樣令人遺憾的是,1979年版《跋涉》扉頁與目錄頁上的文字也都是簡體的,可是現(xiàn)在再來抗議,已經沒有用處了?!栋仙妗返姆饷鎴D案簡單,上面有幾道代表河流的紅色波浪線,其下寫著行書體的書名、作者名和“1933”,文字也是紅色的?!俺霭骖A告”大約是原樣復印,因為它是繁體字的。目錄頁上有幾行仿魯迅書法的小楷,全文如下:
此書于一九四六年我再返哈爾濱時,偶于故書市中購得。珠分釵折,人間地下,一幀宛在,傷何如之。
蕭軍記(此處鈐蓋陽文篆印“蕭軍”)
一九六六·三月廿七日于京都(此處鈐蓋陽文篆印“銀錠橋西海北樓”)
蕭軍的“人間地下”與“傷何如之”云云,使人不難猜測他重見此書時的復雜心情。
至于《跋涉》的內容,包括蕭軍小說六篇,即《桃色的線》《燭心》《孤雛》《這是常有的事》《瘋人》《下等人》;蕭紅小說五篇,即《王阿嫂的死》《廣告副手》《小黑狗》《看風箏》《夜風》,正文209頁,下一頁是蕭軍寫的“書后”。封底有一個紅色圖案:沙漏形的“五”字(類似篆字),中間有一個圓形的“田”字,兩者則組合為一個“畫”字—這應該就是“五畫印刷社”的圖標,設計得非常巧妙。
回頭再說1934年的事情。1934年1月,金劍嘯被《國際協(xié)報》聘用,把星星劇團的事情留給了侯小古。1月18日,金劍嘯創(chuàng)辦《文藝》周刊(并為之設計刊頭),開始吸引更多的東北進步作家。這一年的年初,因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舒群不得不前往青島。同年6月,因《跋涉》而遭受迫害的蕭紅與蕭軍,悄悄逃到青島,與老友舒群重逢。從此以后,蕭紅再也沒有回到過哈爾濱。同年9月,蕭紅在青島寫出《麥場》,后由胡風改名《生死場》。這是蕭紅的最佳作品之一,如今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學名著。
1934年6月18日,羅烽被捕。1935年5月,羅烽出獄,與白朗一起來到上海。同年12月27日,《國際協(xié)報》的《文藝》周刊被迫???,金劍嘯寫了一篇《結束吧文藝周刊》,發(fā)表在《大北新報周刊》上,痛罵日本侵略者是“垂死的狗屁,不會喘延幾天”。1936年6月13日,金劍嘯和侯小古先后被日偽軍逮捕。1936年8月15日,金劍嘯被殺害。1937年9月23日,侯小古被殺害。1942年1月22日,中國新文學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蕭紅在香港病逝,年僅31歲。1988年6月22日,蕭軍去世,終年81歲……
如今,蕭紅和她的朋友們早已成為令人噓唏的回憶,曾經賦予她文學希望的《國際協(xié)報》報社大樓卻依然挺立著。我嘆息著,離開靖宇街,前往道臺府書攤,又從那里走到花鳥魚市場和南頭道街古玩城,再去附近的中華巴洛克街。
一進中華巴洛克街,我就想到了那條相依巷,因為那里有蕭紅的塑像:她站在小巷的盡頭,拎著皮箱,戴著帽子、圍巾和手套,期盼地扭頭望著小巷深處,仿佛正在等待蕭軍的到來。蕭紅塑像后面的墻壁上,貼著一段文字介紹,說是從1931年10月起,蕭紅就住在道外區(qū)十六道街的東興順旅館。1932年8月,松花江決堤,蕭軍救蕭紅離開旅館,兩個人經過這條小巷時,曾經在此躲避暴雨,所以如今人們把這里稱為相依巷。
如果雕塑家更浪漫的話,應該塑造他們兩個相擁躲雨的塑像,這才不枉了“相依”二字,但不知道為什么,這里豎立的只是獨自守望的蕭紅塑像,看起來未免孤單。但如果細細想來,卻也算符合事實,因為蕭紅的一生其實都是孤孤單單。
1940年,蕭紅隨端木蕻良離開重慶抵達香港。從1940年1月到1941年6月,在逼仄陋屋中,在貧病交迫里,她以驚人速度完成了一生中最為成熟的作品:《馬伯樂》《呼蘭河傳》《小城三月》?!八路鹪缫杨A知時日無多,要拼盡全力,發(fā)出最后又最燦爛的光芒?!?942年,31歲的她在香港因病離開了人世,帶著孤獨與遺憾,死后被葬在了淺水灣。
(作者,自由翻譯家,現(xiàn)居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