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歐陽春
湖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輸血科,武漢 430030
失血性休克屬于危急重癥,由嚴重創(chuàng)傷引發(fā)的大量失血所致,會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早期大量輸血是其常見治療手段,能維持血容量,預(yù)防急性缺氧情況的發(fā)生,糾正血液凝固障礙[1]。但大量輸血會稀釋凝血因子,導(dǎo)致凝血功能異常,提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增加病死率[2]。目前臨床血漿與懸浮紅細胞以適當比例進行成分輸注應(yīng)用廣泛,能有效改善血凝狀態(tài),提高失血性休克患者預(yù)后效果,降低病死率,但輸注比例仍有待進一步討論,是目前臨床研究熱點[3-4]。本研究采集湖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1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血漿與懸浮紅細胞等比例輸注對凝血4項指標變化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通過湖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醫(yī)學(xué)倫理委員會批準,回顧性采集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湖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36 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均符合《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診治中國急診專家共識》中相關(guān)標準[5];手術(shù)24 h 內(nèi)紅細胞輸注量≥10 U;輸血前凝血功能正常;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輸注前曾接受過抗凝治療;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合并免疫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惡性腫瘤;伴有傳染性疾病。按照血漿與懸浮紅細胞比例分組,其中低比例組43例,等比例組46例,高比例組47例。
1.2 方法 保證呼吸通暢,常規(guī)監(jiān)測血常規(guī)、血氧飽和度、心電圖、有創(chuàng)動脈壓,并開通兩條靜脈通路,采用乳酸鈉林格溶液維持正常血容量,微泵輸注多巴胺升壓,維持收縮壓在9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并改善機體缺氧、酸中毒、血液濃縮瘀滯狀態(tài);然后進行輸血,其中低比例組采用血漿與懸浮紅細胞1.0∶2.5 輸注,等比例組采用血漿與懸浮紅細胞1.0∶1.0 輸注,高比例組采用血漿與懸浮紅細胞1.5∶1.0 輸注;然后根據(jù)凝血功能指標適當補充冷沉淀、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并盡早行損傷控制性手術(shù)控制致命性出血,同時采用各種復(fù)溫手段恢復(fù)并維持體溫,對酸堿平衡進行監(jiān)測,必要時給予5%碳酸氫鈉液糾正。
1.3 觀察指標 (1)3組患者的一般資料。(2)3組患者血制品使用量,包括血漿、懸浮紅細胞、血小板、冷沉淀。(3)輸血前后3組患者的凝血4項指標[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情況。(4)3組患者治愈率、生存率。
1.4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采用SPSS 22.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經(jīng)正態(tài)分布檢驗,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組間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一般資料 3組基本資料均衡可比,見表1。
表1 3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2.2 血制品使用量 3 組患者懸浮紅細胞、冷沉淀、血小板使用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均P>0.05);隨著血漿與懸浮紅細胞輸注比例升高,血漿使用量呈逐漸升高趨勢(P<0.05)。見表2。
表2 3組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制品使用量比較()
表2 3組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制品使用量比較()
注:低比例組采用血漿與懸浮紅細胞1.0∶2.5 輸注,等比例組采用血漿與懸浮紅細胞1.0∶1.0 輸注,高比例組采用血漿與懸浮紅細胞1.5∶1.0輸注
血小板(U)0.77±0.21 0.74±0.22 0.79±0.19 0.689 0.505組別低比例組等比例組高比例組F/χ2值P值例數(shù)43 46 47血漿(L)0.51±0.20 1.42±0.56 2.13±0.63 115.341<0.001懸浮紅細胞(U)21.45±3.57 20.87±3.61 21.84±3.72 0.836 0.436冷沉淀(U)0.16±0.10 0.14±0.09 0.17±0.08 1.332 0.267
2.3 凝血4 項指標 輸血前3 組凝血四項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均P>0.05);輸血后3 組PT、TT、APTT 長于輸血前,F(xiàn)IB 低于輸血前,但等比例組PT、TT、APTT 短于低比例組、高比例組,F(xiàn)IB 高于低、高比例組(均P<0.05)。見表3。
表3 3組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4項指標比較()
表3 3組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4項指標比較()
注:低比例組采用血漿與懸浮紅細胞1.0∶2.5 輸注,等比例組采用血漿與懸浮紅細胞1.0∶1.0 輸注,高比例組采用血漿與懸浮紅細胞1.5∶1.0輸注。與輸血前同組比較,aP<0.05;PT為凝血酶原時間,TT為凝血酶時間,APTT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F(xiàn)IB為纖維蛋白原
FIB(g/L)3.21±0.59 3.38±0.54 3.19±0.61 1.483 0.231 2.03±0.39a 2.72±0.48a 2.38±0.41a 28.737<0.001時間輸血前例數(shù)43 46 47輸血后組別低比例組等比例組高比例組F值P值低比例組等比例組高比例組F值P值43 46 47 PT(s)13.45±1.56 13.14±1.49 12.96±1.60 1.139 0.323 22.41±2.38a 14.56±1.95a 17.85±2.14a 147.805<0.001 TT(s)17.42±2.48 17.81±2.64 17.30±2.39 0.523 0.594 25.41±3.02a 19.89±2.67a 22.67±2.84a 41.921<0.001 APTT(s)32.59±3.47 32.08±3.56 31.84±3.68 0.511 0.601 41.25±5.95a 35.74±5.69a 38.98±5.77a 10.179<0.001
2.4 治愈率、生存率 低比例組治愈率為81.40%(35/43)、生存率為90.70%(39/43),等比例組治愈率為84.78%(39/46)、生存率為93.48%(43/46),高比例組治愈率為78.72%(37/47)、生存率為93.62%(44/47),3 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F治愈率=0.571,P治愈率=0.752;F生存率=0.351,P生存率=0.839)。
失血性休克生理病理改變是機體循環(huán)血量的減少及微循環(huán)障礙,導(dǎo)致灌流不足;且氧自由基迅速增加聚集會引發(fā)彌漫性組織氧化損傷,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6]。
血量的及時補充是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方法,臨床應(yīng)短時間內(nèi)快速補充紅細胞,提高血紅蛋白水平,維持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穩(wěn)定,從而改善休克狀態(tài)[7]。但目前臨床對血漿與懸浮紅細胞輸注比例說法不一,以不同比例輸注會產(chǎn)生不同效果及預(yù)后[8]。基于此,本研究分別采用 1.0∶2.5、1.0∶1.0、1.5∶1.0 比例作為低比例組、等比例組、高比例組,并據(jù)此分析其不同臨床價值,結(jié)果顯示隨著血漿與懸浮紅細胞輸注比例升高,血漿使用量呈逐漸升高趨勢(P<0.05),表明臨床可通過調(diào)整血漿輸注量控制血液成分輸注比例。同時,短時間內(nèi)大量輸注血液成分,會導(dǎo)致血液稀釋,影響血小板水平,降低凝血功能,導(dǎo)致PT、TT、APTT 時間延長,F(xiàn)IB 水平降低[9-10]。從而證實本研究中輸血后 3 組 PT、TT、APTT 長于輸血前,F(xiàn)IB 低于輸血前(均P<0.05)結(jié)果的可靠性,臨床更應(yīng)準確控制輸血治療中各個血液制品比例。但輸血后等比例組的PT、TT、APTT 短于低、高比例組,F(xiàn)IB 高于低、高比例組(均P<0.05)。若血漿占比過低無法彌補流失凝血因子,止血效果有待提升[11];若血漿占比過高則會增加血漿蛋白過敏風(fēng)險,在凝血功能改善方面無明顯優(yōu)勢,臨床意義不大[3]。因此,臨床推薦血漿與懸浮紅細胞輸血配比最佳為1.0∶1.0,是降低臨床救治風(fēng)險的重要保證。另外,3組治愈率、生存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均P>0.05),表明通過及時對癥處理及科學(xué)輸血,3種比例成分輸血預(yù)后均良好。
綜上所述,失血性休克患者等比例輸注血漿與懸浮紅細胞能調(diào)整血漿輸注量,維持凝血4項指標變化,預(yù)后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