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璐,王雅文,牛文彥
(天津醫(yī)科大學朱憲彝紀念醫(yī)院檢驗科,天津市內分泌研究所,國家衛(wèi)健委激素與發(fā)育重點實驗室,天津市代謝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天津300134)
糖尿病足的發(fā)生與周圍神經(jīng)病變、外周動脈疾病、免疫功能受損等有關,其并發(fā)感染的風險很高[1-2]。而感染會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醫(yī)療成本的投入,加劇截肢的風險[3]。因此,及時有效地控制糖尿病足感染(diabetic foot infection,DFI)已成為臨床醫(yī)生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表明,盡早對DFI患者進行病原菌評估,制定有效的抗生素治療方案,是DFI治療的關鍵措施[4]。我國DFI患者人數(shù)眾多,地域分布廣泛,不同地區(qū)DFI創(chuàng)面中分離的病原菌類型有顯著差異[5]。本研究中,根據(jù)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最新修訂的感染嚴重程度分級,回顧性分析不同級別DFI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藥特點,以期為臨床不同級別DFI患者經(jīng)驗性抗感染治療提供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5月—2021年2月天津醫(yī)科大學朱憲彝紀念醫(yī)院糖尿病足科收治住院的212例DFI患者,其中男159例,女53例,年齡28~89歲。納入標準:符合(1)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6]。(2)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發(fā)布的糖尿病足感染相關診斷標準[7]。排除標準:(1)惡性潰瘍患者。(2)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病原菌鑒定及藥敏試驗 先用無菌生理鹽水進行清創(chuàng),清除表面腐肉和滲出液后,再用無菌棉拭子取潰瘍深部分泌物,并置于無菌管中立即送檢。對標本進行接種培養(yǎng),通過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MS質譜鑒定儀進行菌種鑒定,并通過VITEK 2-Compact系統(tǒng)進行藥敏試驗。根據(jù)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xié)會(CLSI)發(fā)布的M100-S30(2020)標準確定藥物敏感性。
1.2.2 糖尿病足嚴重程度分級(1)根據(jù)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所推薦的Texas分級方法[6]對糖尿病足進行分級:潰瘍分級:0級(足部潰瘍史)、1級(表淺潰瘍)、2級(潰瘍累及肌腱)、3級(潰瘍累及骨和關節(jié));潰瘍分期:A期(無感染、缺血)、B期(合并感染)、C期(合并缺血)、D期(有感染、缺血)。(2)DFI嚴重程度參照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推薦的標準進行評定[7]:輕度:局部感染,創(chuàng)面僅為紅斑或潰瘍,直徑<2.0 cm;中度:直徑>2.0 cm的蜂窩織炎、淋巴管炎、筋膜下感染擴散,深部組織膿腫、壞疽,累及肌肉、肌腱、關節(jié)、骨骼;重度:創(chuàng)面達到中度感染標準且存在以下兩項:體溫>38℃或<36℃、呼吸頻率>20次/min、心率>90次/min、白細胞計數(shù)>12×109/L或<4×109/L、未成熟粒細胞<10%。
1.2.3 觀察指標 收集患者的各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程、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C反應蛋白、血沉、糖化血紅蛋白、足分泌物鑒定及藥敏試驗等。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中位數(shù)及四分位間距[M(QL,QU)]表示,采用Mann-Whitney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樣本量<40或理論頻數(shù)<1時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資料特征 按照Texas分級標準,納入分析的212例DFI患者中3級D期最多,有202例(95.28%),其次2級D期有7例(3.30%),3級B期最少,僅3例(1.42%)。依據(jù)感染嚴重程度分級,中度DFI患者165例,重度DFI患者47例,無輕度感染患者。中度DFI患者和重度DFI患者兩組間在性別、年齡、糖尿病足病程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重度DFI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C反應蛋白、血沉、糖化血紅蛋白均高于中度DFI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DFI患者臨床資料特征Tab 1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of patientswith DFI
2.2 病原菌分布 212例DFI患者創(chuàng)面中共分離出287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陽性菌92株(32.06%),革蘭陰性菌185株(64.46%),真菌10株(3.48%)。占比居前3位的分別為鮑曼不動桿菌(11.50%)、肺炎克雷伯菌(11.15%)、金黃色葡萄球菌(10.80%),見表2。
表2 DFI患者病原菌分布情況(n=287)Tab 2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patientswith DFI(n=287)
重度DFI組混合病原菌感染率明顯高于中度DFI組,但單一病原菌感染率低于中度DFI組(χ2=0.850,P=0.044),兩組感染的菌株整體比例沒有明顯差異(χ2=4.050,P=0.356),均以革蘭陰性菌為主,見表3。中度DFI組分離出219株病原菌,以鮑曼不動桿菌(12.32%)、金黃色葡萄球菌(11.85%)、銅綠假單胞菌(11.37%)為主;重度DFI組分離出68株病原菌,主要為肺炎克雷伯菌(13.64%)、鮑曼不動桿菌(10.61%)和金黃色葡萄球菌(9.09%),見表4。
表3 不同級別DFI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差異[n(%)]Tab 3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in patientswith different gradesof DFI[n(%)]
2.3 主要病原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特點 兩組DFI患者分離到的革蘭陽性菌均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達福普汀、替加環(huán)素敏感率均為100%,對青霉素G、紅霉素、復方新諾明都具一定的耐藥性。除此之外,重度DFI組還對氟喹諾酮類有不同程度的耐藥,見表5。
兩組DFI患者分離到的革蘭陰性菌中,鮑曼不動桿菌占比均較高,且多為碳青霉烯類耐藥菌株(CR-AB),占鮑曼不動桿菌總數(shù)的66.67%,對多數(shù)抗菌藥物具有較強的耐藥性,僅對替加環(huán)素較為敏感。此外,中度DFI組中銅綠假單胞菌對阿米卡星、碳青霉烯類(厄他培南除外)的敏感率均為100%;重度DFI組中肺炎克雷伯菌對阿米卡星、頭孢替坦、碳青霉烯類、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也100%敏感,見表6。
依據(jù)多重耐藥菌(MDRO)的定義,中度DFI組中MDRO有33株,重度DFI組中有14株,兩組MDRO整體比例沒有明顯差異(P=0.464),且均以CR-AB和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大腸埃希菌為主,見表4。
糖尿病足常合并周圍神經(jīng)病變和血管病變,導致創(chuàng)面長期處于失營養(yǎng)狀態(tài)而難以愈合,這些開放性傷口有利于病原菌入侵,易造成嚴重感染[8],若不及時恰當干預,患者將面臨截肢風險。在DFI病程早期,預判病原菌并給予合理的抗生素治療是治療DFI關鍵措施之一[9]。本研究顯示,DFI患者以老年男性為主,血糖控制欠佳,糖化血紅蛋白約8.7%。糖尿病足分級采用Texas分級標準,因為Texas分級從病變程度和病因兩個方面對糖尿病足潰瘍進行評估,更好地體現(xiàn)了創(chuàng)面感染和缺血的情況[6]。Texas分級結果顯示患者以3級D期為主(95.28%),其原因是感染嚴重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療,而輕度感染患者通常在門診使用口服抗菌藥物治療,故本研究中無DFI輕度患者。
本研究DFI的病原菌以革蘭陰性菌為主(64.46%),這與相關文獻報道相似[10]。已有研究表明,革蘭陰性菌感染與截肢呈正相關,與糖尿病足潰瘍愈合呈負相關[11],因此DFI中革蘭陰性菌比例升高應引起高度重視。本研究進一步根據(jù)感染評定標準將研究對象分為中度DFI組和重度DFI組,并分析兩組間的病原學差異。兩組病原菌分布均以革蘭陰性菌為主,但菌群分布有所不同,這與曹蕾等[12]的研究相似。中度DFI組中3種主要的病原菌(鮑曼不動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比例相差不大,故在抗感染治療時以抗革蘭陰性菌藥物為主,同時聯(lián)合抗革蘭陽性菌藥物。進一步分析顯示,隨著感染程度的加重糖尿病足混合感染的比例增加,這可能與機體免疫力下降和不規(guī)范使用抗菌藥物等有關。
本研究顯示,感染的革蘭陽性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達福普汀敏感率均為100%,但對青霉素G和紅霉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藥。在感染的革蘭陰性菌中,中度DFI以鮑曼不動桿菌為主,且多為CR-AB,藥敏試驗中僅對替加環(huán)素敏感。這一結果可能與既往使用抗菌藥物、同一傷口反復住院治療、神經(jīng)缺血性傷口等因素有關[13-14]。重度DFI中革蘭陰性菌主要為肺炎克雷伯菌,對阿米卡星、碳青霉烯類、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100%敏感。本研究進一步分析MDRO感染情況,發(fā)現(xiàn)革蘭陰性菌的總體耐藥率(19.46%)高于革蘭陽性菌的總體耐藥率(11.96%),以CR-AB和產ESBLs大腸埃希菌為主。原因可能是患者在入院前已長期不合理抗生素治療,特別是第三代頭孢菌素的應用,其抗菌譜主要針對革蘭陰性菌,因而誘導耐藥基因的出現(xiàn)[15]。糖肽類、唑烷酮類、碳青霉烯類是目前針對MDRO活性最強的抗菌藥物,雖然本研究耐藥菌株較少,但仍需警惕,限制及輪替使用上述抗菌藥物是降低耐藥率的主要措施。因此,針對革蘭陽性菌感染,可選用氟喹諾酮類,重度感染患者選擇敏感度較高的萬古霉素、利奈唑胺。針對革蘭陰性菌感染,可選擇亞胺培南、美羅培南,由于重度感染患者容易發(fā)生混合感染,必要時可聯(lián)合用藥。
值得關注的是,鮑曼不動桿菌作為本研究中最多的病原菌,也是MDRO中占比最高的耐藥菌。CRAB日益增加,導致抗生素的選擇受到限制,但這些患者多處于中度DFI,并非危及生命,故可結合外科清創(chuàng)、適當減壓、改善血供等治療[16]。與此同時,臨床醫(yī)生應嚴格按照用藥指征合理使用抗生素,與藥劑科等部門進行多學科協(xié)作診療,預防CR-AB的形成。
本研究尚存不足之處,對于治療CR-AB的經(jīng)驗性抗菌藥物(替加環(huán)素、多黏菌素、米諾環(huán)素)[17],本實驗室只能提供替加環(huán)素的藥敏結果,增加了抗生素治療的局限性,下一步考慮聯(lián)合使用含有多黏菌素和米諾環(huán)素的藥敏卡進行檢測。除此之外,本研究樣本量有限,病例主要集中在天津地區(qū),下一步可收集更多的病例,以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開展更為全面的臨床病原學研究。
綜上所述,盡早了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并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抗生素治療方案,對DFI預后非常關鍵。本研究分析結果對天津地區(qū)糖尿病足患者的診治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可為臨床早期經(jīng)驗用藥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