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頂和
中國畫不僅在我國的藝術領域內有著無法替代的地位,而且在世界藝術領域內也有著獨一無二的特征。中國畫及其特有的魅力和價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民族發(fā)展過程中,中國畫也得以傳承和發(fā)展,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中國畫歷經(jīng)了千錘百煉,形成了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和獨一無二的審美特征,這使得中國畫獨具魅力。為了有效促進中國畫的傳承和發(fā)展,為了有效增強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進行了探究,希望把握中國畫的內涵和精髓,將其與時代特點進行有效結合,豐富其內涵及表現(xiàn)形式。在此背景下,筆者從兩個方面出發(fā),對中國畫展開了積極探究,分析中國畫的魅力和價值,希望能夠促進中國畫的長遠發(fā)展。
一、中國畫概述
中國畫,又被簡稱為國畫。中國畫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繪畫形式,它利用毛筆、水、墨、彩等,在紙上或者絹布上作畫。對于傳統(tǒng)的中國畫來講,其所運用的作畫工具主要是國畫顏料、毛筆、墨和宣紙;對于傳統(tǒng)中國畫的作畫題材來講,其以花鳥畫、人物畫和山水畫為主。中國畫有著幾千年的歷史,體現(xiàn)了歷代人民的社會發(fā)展和精神價值。在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又稱國畫為丹青,中國畫的分界線在民國,許多學者將民國以前的國畫稱為古畫。中國畫有著自己獨特的表達形式和繪畫形式,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民族底蘊和精神支撐,經(jīng)過不斷的發(fā)展,歷久彌新,立足于世界藝術領域,并在其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深受世界各國人的歡迎和支持。
二、中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
中國畫在藝術領域有著獨特的成就和獨特的標志,其以自身獨特的魅力成為東方藝術界的主流。中國畫有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在本文中,筆者對中國畫表現(xiàn)形式的分析,是立足于與西方繪畫的鮮明對比,通過對兩種風格繪畫具體表現(xiàn)形式的對比,更加凸顯中國畫的獨一無二。
(一)工具材料方面
對于西方的繪畫活動來講,繪畫活動中所采用的繪畫工具材料是顏料、松節(jié)油、畫布、畫筆等;而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大有不同,在中國畫繪畫過程中,畫家一般使用毛筆、顏料、水墨、宣紙和絹帛。由于中國畫使用特殊的工具材料——毛筆和水墨,許多人又將中國畫稱為筆墨畫。
毛筆是中國畫的獨特工具材料,在繪畫過程中,運筆方式和繪畫技巧都是十分復雜的,不同的運筆方式和不同的運筆技巧,勾勒出繪畫所需要的不同線條,形成不同的狀態(tài),如勒、鉤、點等運筆方式。中國畫工具材料的另一象征——水墨,也有獨特的表達形式。畫家可以通過不同的著墨手段,來使墨色呈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色相、色調和色度等,而這些不同程度的色相、色調、色度,會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活靈活現(xiàn)的繪畫客體。
(二)構圖角度方面
將中國畫和西方畫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的構圖形式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受西方傳統(tǒng)歷史文化背景和繪畫傳承的背景影響,西方的畫家在繪畫時通常從焦點透視出發(fā)來進行構圖。西方的焦點構圖法能有效吸引觀看者的視線,抓住觀看者的眼球,使得觀看者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而中國畫在構圖活動中一般采取的是散點構圖法,中國畫的散點構圖法有著獨特的表現(xiàn)力和優(yōu)勢。一方面,中國畫的散點構圖能拓寬繪畫的表達視野,使得繪畫更加自由和靈活,使畫面更加和諧完整。例如,觀察中國古代的丹青畫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許多全景式的山水畫。在一幅畫中,既可以看到飛流瀑布,也可以看到崇山峻嶺,甚至還可以看到小橋人家和屋宇庭院等。畫面中的要素比較全,同時具備嚴謹?shù)倪壿嬓裕猿尸F(xiàn)出全而不亂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國畫的散點構圖法能打破時空的局限性,以靜態(tài)形式表達動態(tài)畫面。例如,觀察《清明上河圖》這一名畫可以發(fā)現(xiàn),畫者將不同時空、不同地點的事物都放在了畫面中,呈現(xiàn)出了熱鬧繁華的動態(tài)景象。
(三)和其他藝術的結合
中國畫有一定復雜性。也就是說,中國畫從來都不是單一的繪畫表達形式。在發(fā)展過程中,中國畫結合了其他藝術,豐富了中國畫的形式和內容,形成了獨特的發(fā)展藝術。
1.與中國詩書文化的結合
中國畫與詩詞歌賦結合,既能夠用中國畫來表達詩詞歌賦傳遞的畫面,也促進了中國畫內容的豐富,如人們經(jīng)常說的題詩。題詩是指畫家或是他人根據(jù)畫作的主旨和內容來撰寫的詩作,這些詩作或是書法感情的抒發(fā)和表達,或是他人對此書畫的評價。在空白處加上題詩,能夠彌補中國畫的空白內容,豐富中國畫的形式,并且能夠營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
2.與書法和篆刻技術的融合
書法、篆刻技術、中國畫這些藝術形式都有特有的魅力和特征優(yōu)勢,它們的有效結合,往往又能夠產生出新形式的藝術。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有些中國畫中存在款書,這些款書表明了作畫者的姓名或是字號,補充了作畫者的基本信息。這些款書通常都是由印章戳蓋的。從雕刻到戳蓋在中國畫上,這些款書印章完美體現(xiàn)了書法、篆刻技術和中國畫的結合。這也是中國畫的一種獨特表達形式。
三、中國畫的審美特點
對于繪畫這一藝術形式來講,其本質是對于美學的追求。筆者在文中通過中國畫與西方畫的對比,來凸顯中國畫獨特的審美特征。西方繪畫和中國畫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對美的追求和享受,但兩者歷史背景不同尤其文化土壤存在差別,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審美價值和審美特征。
(一)以形寫神的含蓄美
西方繪畫更加關注事物外在的形、關注真實且厚重的畫面感,希望能夠以色彩的運用來對人的視覺產生強烈的沖擊。通過與西方繪畫的仔細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繪畫更加關注事物的神韻、關注畫面與所傳達精神的和諧感和一體性,且希望通過水墨線條的揮灑運用來對人的精神產生沖擊和影響。也就是說,中國的畫家在畫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時,一般都是通過這一事物的外在形象來表達事物所蘊含的精神氣質,而這一表達形式,也形成了中國畫獨特的含蓄美。
(二)融情于景的意境美
西方繪畫受歷史、發(fā)展土壤影響,更加關注繪畫的寫實感。與西方繪畫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中國畫更加關注審美的意境美。中國畫家在繪畫過程中非常注重情與景的交融,將自己的心情、感情融入景色中。在觀看過程中,觀看者體會到畫中朦朧飄渺的抽象意境美,能和畫家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體會畫家的心情和感悟。這便是中國畫的意境美。中國畫更加關注在意境上和情感上的表達,觀察中國畫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中國畫都是意境無窮的。中國畫對于意境的高尚追求,某種層面上可以說是情感和精神的延伸。所以,畫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學會融入感情,通過筆墨的動靜、虛實、形神、有無、光影等的結合,構建起心境情感與客觀存在的繪畫對象之間的連接橋梁,促進兩者深度融合,在筆隨心動的同時,賦予繪畫靈魂。
(三)深邃悠遠的氣韻美
深邃幽遠的氣韻美是中國畫的另一審美特征?!皻忭崱边@一名詞可以分開解釋,“氣”是指畫家在繪畫過程中,畫面上所蘊含的元氣,這是一種十分抽象的表達,更多的是畫家自身情感的寄托。也可以說,“氣”是自然之氣和畫家靈氣結合所碰撞出來的、具有強大生命力和獨特藝術氣息的產物。“韻”是指畫家在繪畫過程中,通過繪畫客體外在形象的創(chuàng)作,來營造美感和意境。例如,可以從中國畫中的草木,感受生命的堅韌,感受人生的成長,感受歷史的發(fā)展;可以從文同先生的《墨竹圖》中感受竹子的神韻和氣節(jié),感受人類對剛直不阿和高雅純潔氣韻的追求??梢哉f,中國畫借助獨特的氣韻美,將畫意提升到了另一個高度。繪畫活動不僅是筆墨線條的揮灑創(chuàng)作,更重要的是,繪畫者要秉持和畫意表達相一致的精神、態(tài)度、氣韻。例如畫竹時要做到“成竹在胸”,只有這般,畫家才能揮灑自如,下筆如有神,真正傳遞出畫面所要表達的境界、含義和氣韻美。這樣觀看者才能夠受到畫面意境和氣韻美,產生情感共鳴,展開人生哲學的積極思考。
(四)體現(xiàn)生命力的音韻美
中國畫的繪制過程是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繪畫活動。畫家只有具備高度的創(chuàng)造力、奇妙的想象力、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精神,才能夠表達現(xiàn)實世界中客觀事物和景色的生命力,才能通過靜態(tài)的畫面,讓觀眾感知生命力和活力。在觀畫過程中,觀看者才能體會到中國畫的細節(jié)節(jié)奏和動感韻律。例如徐悲鴻大師的《奔馬圖》,徐悲鴻利用筆墨線條的各種形態(tài)和墨色的虛實變化來描繪駿馬的獨特特征:奔騰的馬蹄、高昂的頭顱、舞動的鬃毛馬尾。觀看者在觀看靜態(tài)的《奔馬圖》時,仿佛已經(jīng)看到了這樣一幅動態(tài)畫面:廣袤的草原上,一匹駿馬奔馳而來,馬兒四蹄翻騰,疾風中鬃毛飛揚,鐵蹄“踢踏踢踏”的聲音穿透了畫面,傳到了觀看者的耳中。觀看者仿佛已經(jīng)親眼看到了駿馬奔馳的盛景,感受到了駿馬的生命力和奔馳的動感節(jié)奏。
四、結語
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國畫是中華文明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受中國本土獨特文化背景的影響,中國畫在發(fā)展過程中與儒、道、佛思想進行了深度結合,融入了儒、道、佛的哲學思辨、哲學意境和生命情感,從而使得中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審美特征都與生命進行有效連結。研究和解讀中國畫,能夠明確中國畫的魅力,把握中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和審美特點,提升個人的審美價值和審美素養(yǎng),以此來促進個人情感的豐富,促進個人價值觀的形成,促進個人優(yōu)秀行為品格的塑造。把握中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和審美特征,已經(jīng)成為新時代重要的文化工作。
(平?jīng)鍪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