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306醫(yī)院 王玉珍 許樟榮
王先生,40歲出頭,有糖尿病病史10年以上,長期口服二甲雙胍、拜糖平等,但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已并發(fā)眼底病、腎病。近年來,雖十分注意飲食衛(wèi)生,但腹瀉十分嚴重,一天20多次,夜間為重,水樣便,無膿血,無腹痛。有時大便有脂肪樣油脂,而且腹瀉很突然,一有便意即瀉,常將大便拉在內褲上。十分痛苦,曾行結腸鏡檢查,發(fā)現結腸黏膜充血,細菌培養(yǎng)陰性。曾多次口服止瀉藥,可腹瀉仍然反復出現。
在臨床上,經常可以看到有些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已經非常注意,但仍然會反復出現腹瀉。這是怎么回事呢?仔細分析后發(fā)現,糖尿病患者的腹瀉并不簡單,有多種原因。
二甲雙胍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線藥物,應用非常廣泛,降糖作用確切。但是,少部分患者在服用二甲雙胍后,可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多數患者可以在服藥過程中逐漸適應,減量服用或繼續(xù)服用后,腹瀉減輕乃至消失,但個別患者腹痛、腹瀉嚴重,無法耐受。
對策:由二甲雙胍引起的腹瀉,在停用二甲雙胍后,腹瀉多可停止,因此,不必使用止瀉藥。如果停用二甲雙胍后,腹瀉仍無好轉,患者可以在醫(yī)生指導下?lián)Q用其他降糖藥。
在臨床上,一些已經確診多年的糖尿病患者常合并神經病變,尤其是自主神經病變,如胃腸神經病變,可使胃腸蠕動變緩,胃排空減慢,食物堆積在小腸,造成細菌過度生長,腸道菌群失調,并由此造成小腸運動過快,導致腹瀉;膽囊神經病變,可使膽囊排泄障礙,脂肪吸收不良,也易造成腹瀉;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礙,脂肪吸收不好,也會造成腹瀉,大便內還有脂肪樣油脂。
對策:治療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引起的慢性腹瀉,首先是控制高血糖,而不是使用止瀉藥。目前認為,胰島素可以有效控制高血糖,緩解胃腸神經病變的進一步進展,減少胃腸道副作用。此外,還需要針對神經病變治療,調節(jié)胃腸蠕動,增強胃動力,改變食物在胃腸堆積。必要時,可以使用加強胃動力、減少脂肪瀉、改善胰腺外分泌的藥物。
糖尿病患者當然也可以是因為感染沙門菌、痢疾桿菌等病菌而發(fā)生腹瀉。感染的途徑主要通過不潔的食物和水,夏季比較常見。患者的大便呈水樣,甚至有膿血和黏液,同時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fā)熱。腹瀉嚴重時,患者可能出現脫水,加重高血糖,甚至造成酮癥酸中毒危險。
對策: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應給予針對細菌的抗生素治療,并及時補充液體。注意,止瀉治療可能導致致病菌在腸內滯留,加重疾病,而以腹瀉為表現的酮癥酸中毒,靠止瀉治療也不能奏效。
慢性腹瀉發(fā)生后,患者要加強血糖監(jiān)測+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糖尿病慢性腹瀉一般是間歇性的,連續(xù)腹瀉幾日后,腸道內糞便排干凈,腹瀉停止。以后胃腸道再次食物積存,又發(fā)生腹瀉。長期腹瀉,患者營養(yǎng)吸收障礙,比較消瘦。有些患者腹瀉、便秘交替。在便秘時,口服通便藥后可能促進腹瀉,而腹瀉時,口服抗菌素和止瀉藥效果不佳。由于這些患者腹瀉發(fā)生極不規(guī)律,很容易發(fā)生低血糖。因此,加強血糖監(jiān)測和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以及鼓勵患者少食多餐很有必要。
總之,糖尿病患者腹瀉原因復雜,不能單純止瀉,必須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同時,密切注意血糖的監(jiān)測和控制,老年患者要特別防止脫水和低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