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春,秦沙沙,鄂海燕,唐 玲,董玉霞,王亞麗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肛腸科,北京,100078;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護理部,北京,100078)
痔瘡是肛腸科的常見病,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三種類型。痔瘡的發(fā)病原因主要是患者直腸下段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的靜脈叢出現瘀血、擴張和曲屈,形成靜脈團[1]。國內肛腸疾病的發(fā)病率為59.1%,其中混合痔占87.2%[2],是肛周疾病中發(fā)病率最高的疾病?;旌现痰呐R床表現有:疼痛、便血、腫物脫出、肛周潮濕瘙癢、便秘等。依據辨證分型分為:濕熱下注證,風傷腸絡證,氣滯血淤證,脾虛氣陷證,其中以濕熱下注型最為常見?;旌现淘诒J刂委煙o效的基礎上,應進行手術治療,雖然手術方式多樣、效果明顯,但術后疼痛、水腫仍是常見并發(fā)癥?;颊咝g后大多存在肛門水腫、血栓、感染等情況,會導致嚴重的疼痛,術后創(chuàng)傷愈合后,瘢痕攣縮還會導致瘢痕疼痛。中醫(yī)認為,疼痛主要表現為紅、腫、熱、痛及創(chuàng)面滲液等,應當以清熱利濕、消除炎癥、消腫生肌為主進行治療[3]。中藥熏洗在臨床中具有顯著的療效,且在臨床中廣泛使用,具有清熱解燥、瀉火解毒之功效。本文總結1例采用中藥熏蒸療法治療混合痔術后疼痛、水腫案例經驗,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52歲,主因“間斷肛門部腫物脫出伴便血2年”入院治療。患者入院時癥狀:大便每日1次,便質成形不干,便血,血色鮮紅,點滴而下,量較多,鮮血與大便不相混,肛門部有物脫出,脫出物不能自行回納,患者既往體健,于1998年行剖腹產手術,青霉素過敏。納好,眠佳,小便調?;颊呱噘|淡紅,苔黃膩,脈弦。中醫(yī)診斷:混合痔;辨證分型:濕熱下注型。西醫(yī)診斷:混合痔、剖宮產術后。??撇轶w:肛門外觀發(fā)育未見明顯異常,肛緣皮膚環(huán)形隆起,質軟無觸痛,截石位11點齒線上直腸黏膜脫出肛外,肛管未見明顯狹窄,直腸下段未見明顯腫物及潰瘍,退指套未染血跡。肛門鏡檢查見:截石位3、7、11點齒線上直腸黏膜隆起,色暗紅,未見明顯糜爛及出血,與同方位肛緣隆起相連一體?;颊哂?021年10月15日在手術室腰麻下行混合痔外剝內扎術,術后傷口紅腫疼痛,排便或換藥后疼痛加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4]得分為8分,屬于重度疼痛。水腫分級為3級[5],水腫距手術切緣約1.5 cm,高出皮膚約1.0 cm。術后遵醫(yī)囑給予中藥熏蒸治療。干預后第5天,患者VAS得分6分,水腫分級為2級;干預后第10天,患者VAS得分下降為4分,水腫分級為1級;干預后第14天,患者疼痛明顯減輕,VAS得分1分,水腫消失。
2.1.1 疼痛評估:VAS評估是用0~10 cm的刻度尺量化患者的主觀疼痛程度,VAS指數0代表無痛,10代表無法忍受的劇痛。評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重。
2.1.2 水腫癥狀評估:水腫情況分為3級[5],1級:水腫距手術切緣<0.5 cm,高出皮膚<0.5 cm;2級:水腫距手術切緣0.5~1.0 cm,高出皮膚0.5~1.0 cm;3級:水腫距手術切緣>1.0 cm,高出皮膚>1.0 cm。水腫分級越高,程度越重。
患者急性疼痛與其手術后換藥及便后刺激傷口有關;體液過多與肛門部傷口水腫有關;
混合痔相關知識缺乏會影響治療依從性。
2.3.1 中醫(yī)特色護理:將中藥熏蒸與提肛功鍛煉有效融合,中藥熏蒸方法是指使用本科自制中藥顆粒進行先熏后洗的一種操作方法。中藥分別取苦參、芒硝、黃柏、槐花、甘草、馬齒莧、大黃、地榆炭等各15 g配制成中藥顆粒。提肛功運動具體方法為:吸氣的同時收縮肛門,呼氣的同時放松肛門,一收一縮為1次,每日進行20~30次。具體操作如下:將中藥顆粒用約2 000 mL開水沏開,熏蒸肛門局部;待藥液溫度降低至35~42℃,囑咐患者可將肛門浸泡到藥液中,并做提肛功鍛煉,每次做20~30次即可。每次熏洗坐浴的時間為15~20 min,早晨和晚上各1次。1日2次,14 d為1個療程。注意事項:①操作過程中,熏蒸時間及泡洗時間均不宜過長。過久易使患者疲倦,過短則達不到治療作用。②治療結束后宜臥床休息,以患者不感勞累為宜。③熏洗結束后宜飲1杯溫水,冬季避免受風寒,夏季避免風扇、空調直吹。④治療過程中應注意詢問患者感受,如有不適,立即停止。
2.3.2 常規(guī)護理:飲食清淡易消化,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可進食西瓜、赤小豆、綠豆、絲瓜等清熱利濕之品。護士指導患者穿寬松舒適內褲,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勿久蹲努責,勿久站久坐,遵醫(yī)囑按時服用通便藥物,避免大便干燥,刺激傷口引發(fā)疼痛。患者宜保持心情愉悅,以利于傷口的恢復。
痔瘡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與人們的飲食習慣(如煙酒、辛辣刺激性飲食)、工作及生活方式(長期負重、站立、熬夜、久坐、過度疲勞精神高度緊張或壓抑狀態(tài)等)、長期便秘等有關。近年來,國內痔瘡的患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臨床痔瘡多以手術治療為主,但術后患者容易出現肛緣疼痛、水腫等并發(fā)癥,不僅影響傷口愈合、感染風險大,且會延長住院時間,給患者造成精神負擔。痔瘡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①混合痔手術時切除組織多,縫扎張力大,引流減壓切口不充分[6],影響了血液、淋巴回流。術后肛門括約肌長期處于收縮狀態(tài),由于損傷,時有痙攣發(fā)生,亦可引起疼痛加?。?];②術中麻醉藥影響,導致切口周圍組織直接形成水腫;③術后便秘或糞便嵌塞,強力排便時腹壓增加及糞便的嵌塞,壓迫影響了肛門周圍血液、淋巴回流[8];④創(chuàng)口感染,炎癥導致肛門皮下組織液體滲出增加形成水腫。
中醫(yī)學認為,痔瘡術后疼痛的病機為經絡受損,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局部氣血凝滯,中醫(yī)多以“清熱散瘀,涼血解毒”為治療原則,常用中藥熏蒸治療[9-10]。中藥熏蒸可緩解肛門括約肌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創(chuàng)面肉芽修復再生,從而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其方法簡單,價格低廉、使用方便且不良反應少[11-13]。熏蒸療法是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該例患者的治療采用本科自制的中藥顆粒加入熱開水,藥物蒸騰熏洗患處,藥物通過患處的黏膜組織直接吸收,能直達病灶,促進局部氣血和順,進而緩解患者的痛苦[14]。辨證論治是中醫(y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選用對癥的具有治療作用的藥物進行熏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颊哌M行先熏蒸后坐浴,可以使創(chuàng)面部位的溫度升高,能夠更好的發(fā)揮藥物的療效。中藥組方中黃柏是苦寒之品,歸腎經和膀胱經,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滋陰降火的作用,因而可去除肛門術后創(chuàng)面濕熱之癥狀,是方中的君藥;槐花具有冷燥的特性,可發(fā)揮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效,是方中的臣藥;大黃屬于瀉下藥,具有泄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清利濕熱之功效;芒硝、馬齒莧、地榆炭、苦參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能增加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對皮膚黏膜具有收斂保護的作用,還可抑制細菌生長;防風具有解表、勝濕止痛、解痙之功效;甘草可調和藥效。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活血止痛、利水消腫之效,可有效緩解肛門括約肌痙攣,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血運,增強局部組織抗病能力,促進創(chuàng)面修復[6,15]。由此可見對混合痔術后肛門疼痛患者進行中藥熏蒸治療可以防止患者傷口受到感染,促進傷口處愈合,從而緩解患者疼痛。中藥熏蒸技術可以明顯減少患者術后肛門疼痛發(fā)作頻率及持續(xù)時間,提高患者的舒適度,且此項操作簡便、易學、無創(chuàng)、綠色、無副作用等,患者易于接受,依從性高。中醫(yī)護理在中西醫(yī)結合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基于歷史悠久的中醫(yī)基本理論,加以極具特色的中醫(yī)技術及食療、運動、情志護理等方法,重視人體的統(tǒng)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相互關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醫(yī)護理體系[16]?,F代藥理研究認為,坐浴熏洗直接接觸患處,溫熱熏蒸,藥物可經皮吸收,通過理化作用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及淋巴回流,使水腫消退,腫痛減輕,增加新陳代謝,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能有效預防術后水腫等并發(fā)癥[17]。
中藥熏蒸治療可有效緩解混合痔術后患者肛門疼痛,改善水腫癥狀,值得臨床推廣。研究者可在以后的工作中擴大樣本量,進一步驗證其臨床效果,增加研究的可靠性。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